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穿井得一人
- 格式:docx
- 大小:54.20 KB
- 文档页数:2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词汇和句式。
- 能够流畅地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认识到盲目听信传言的危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 感受古代寓言故事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让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和作用。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和停顿。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 精读理解:- 学生自译课文,遇到不懂的词汇或句式,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猜测并解释。
- 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故事的寓意。
- 讨论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处理。
5. 角色扮演:- 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6. 拓展延伸:- 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盲目听信传言的例子,引导学生反思并引以为戒。
7.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寓言故事的寓意。
8.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尝试理解其寓意。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的积极性和理解程度。
-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检测,观察学生的进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一)故事的起因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
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其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避免产生误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文意。
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领悟其中的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传达的信息传播中的误传现象,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情况。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中的知识点和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因误传信息而引发笑话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2、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停顿。
全班齐读课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理解文意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字词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
提问: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去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传闻?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避免像“穿井得一人”这样的误传?5、探究主旨让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穿井得一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和习俗。
2.能够理解并正确朗读生词生字,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语法。
3.能够对文化场景进行感性体验和认知,学会用情感和细微的细节描写作为语言表达的方式。
4.能够自主思考、归纳和总结课文的要点和体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悉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场景。
2.认真把握生词和语法,准确复述和运用文中知识点。
3.学会反思和提问,进一步发掘文本内理解的深层次含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介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播放视频《洞内人村民穿井记》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进一步开展深入教学。
3.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快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整体意思和课文背景。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标题,预测文章主旨和历史背景。
3.然后细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4.针对课文理解难点,导师学生与同伴互动交流,达到感性认知和复述的效果。
3.3 课文辅导1.着重讲解课文中的生词、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篇章分析,详细探究语言的表达方式。
2.针对课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和认知,学会抓住细节进行思考和总结。
3.4 学习巩固1.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练习和讨论课文中的语言点和文化场景。
2.针对归纳总结,进行交流和小组展示,积极分享分组中的思考总结。
3.针对课文理解难点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巩固和强化。
3.5 总结评价1.让学生综合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知识,自主提问和探讨。
2.总结课堂的效果,提取精华内容并进行概括。
3.引导同学总结今日学习的收获,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市景和语言表达的掌握能力。
四、课后作业1.布置少数民族文化调查:调查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完形填空练习:完成少数民族故事中的细节描述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的渐进式设计与实施方案,本文课程能够达到预设课堂教学目标。
教案名称:《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代寓言的叙事特点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思维导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视觉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的道理,激发学生对诚实与智慧的思考,培养诚信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古代寓言的叙事技巧和角色特性。
寓言的寓意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寓言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穿井得一人》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思维导图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吕氏春秋》的文学地位和《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角色特性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生活中的应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思维导图制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寓言的情节和寓意。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穿井得一人》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穿井得一人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及背景。
2.能理解文中涉及到的生词及成语,并能熟练运用。
3.能够从文中领会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生词及成语。
2.掌握文中的故事情节及背景。
3.理解文中的价值观念。
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所传达的人文情感。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中表达的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导入
1.师生谈论“鱼跃龙门”的寓意,引入本课话题——《穿井得一人》。
2.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龙门岩”和“挑战自己”两个话题,为接下来的阅读做铺垫。
段落分析
1.学生阅读故事《穿井得一人》。
2.师生共同分析段落,探究故事情节及背景,让学生全面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讨论答案
1.引导学生从“真正的财富在哪里?“这个角度出发,为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分享他们从故事中获得的人文情感,并在班级中分享。
3.激发学生对于民间故事的兴趣,让其能够从中体会价值观念,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应用能力,观察学生的整体表现,并指导其在运用成语和生词上的问题。
2.对于学生对于价值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行评价,检查学生成为“穿井得一人”的主人公,是否能用故事中的经验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学生在班级中的分享,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4、检测自学效果(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分)(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
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
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