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4.19 KB
- 文档页数:5
麻黄汤解析一、基本信息处方:麻黄(去节)...麻黄汤解析一、基本信息处方: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二、麻黄汤附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
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
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
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
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
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
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三、麻黄汤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麻黄
麻黄
一、应用:
1.麻黄多用于无汗证,而与石膏同用时,则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
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
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麻黄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3.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客观指征。
黄肿者的咳喘,麻黄最为适宜。
4.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
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5.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
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6.麻黄6g,附子10g,细辛6g。
是温性止痛兴奋剂,治疗腰痛效果最好。
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
麻黄量在10g以上,芍药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剂内见效。
笔者经验,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二、用量
1.麻黄的用量有多个阶段:
2.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
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标签:麻黄;伤寒论;张仲景;剂量中医是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观察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体产生生理病理的变化,并且采用灵活的辩证方法进行防治疾病。
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根据汉代的度量衡和经方的药量换算,《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剂量换算成当今一次治疗量为:汉1斤等于250g,1两等于15.625g,1铢等于0.65g[1]。
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1麻黄六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阳郁里热为基本病机。
2麻黄四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黄煌教授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前面我们讨论过麻黄的破坚积聚作用。
黄煌教授从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原则讲解的麻黄量效关系,给临床医生用药用量又打开了思路。
张仲景用麻黄也有大量小量之分。
大量的麻黄发汗,比如大青龙汤治疗无汗烦躁,麻黄用到6两;除了发汗以外还可以利水,麻黄的利水作用也非常好,如越婢汤,一身尽肿,全身肿时麻黄用6两,6两的量是非常大的,按照1两等于3克的保守标准来换算的话,6两就是18克麻黄,但现在我们用麻黄都没有用到这个剂量。
我也看到过很多报道,大剂量使用麻黄以后,很多浮肿就消退了。
据说这次流感有很多人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中麻黄有5分,用2~3克不起作用,还是要大剂量使用。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了当年毛主席在青岛感冒,发烧不退,西医没有办法,请山东老中医刘惠民,刘惠民看到主席体质非常好,就用大青龙汤,两剂病愈,主席非常高兴。
小剂量麻黄张仲景怎么用?他用来治痒。
如桂麻各半汤,麻黄只能用1两,合6:1的比例。
这个张仲景是有讲究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这些汉朝的东西我非常喜欢,为什么?求实!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江苏徐州龟山汉墓看看,那里的两个甬道中心线一直到西南才相交,也就是说这个甬道搭得非常直,塞在甬道里面的石块天衣无缝,我们只能惊叹汉朝工匠们的高超的技艺。
同样,我们能从量上看出经方的精妙之处,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对用量不是很关注。
清代名医陈修园讲的“下手工夫”就是技术型的东西,现在我们都不大重视了。
并不是说不要研究理论,理论是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技术,所以从张仲景的用药来看,用量上的变化非常大,而且都很讲究。
桂麻各半汤用来治痒时麻黄用小剂量1两,温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里麻黄是不能大量使用的,按小剂量用1两,疗效确实不错。
我用麻黄比较多,现在的人缺少运动,饮食过分肥腻,所以麻黄证也越来越多。
据说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越来越多,有些大学生脸上痘痘老是不退,月经两三个月不来,体毛变多,体重增加,怎么减肥都无效,检查发现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有汗,就不能用“麻黄”了吗?详解:麻黄、石膏配伍解析方剂的组织,不应看做是彼此孤立、彼此不相依赖的各个药味毫无规律性的偶然堆积,而是应把它看做是一个有联系性的统一整体,其中各个药味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有机地紧密联系着的。
可是要从一些错综复杂的方剂组成中,去深入掌握其组织规律,最好从古人的卓有成效的多种典型范例的方剂里面去进行细致分析。
方剂固有“七方”的体例,“十剂”的范围,而它的中心组成环节,究竟是什么呢?我初步认为应当是它的药味“配伍”的原则。
配伍是两味药以上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抑的一种组织方法。
老刘拟从张仲景的几个方剂探讨药物配伍问题,若果我们能从中探索到古人用药配伍的规律性,则在疏方用药时,权衡在手,进退从心,临床疗效,将会有所提高。
不过老刘学识简陋,难免有见到树木见不到森林之失,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下面介绍麻黄石膏相伍。
麻黄为发汗药,但在复合方剂中,可因配伍而转移其作用。
观仲景麻黄汤,治无汗而喘,而麻杏甘石汤,则治汗出而喘之证。
或谓柯琴注《伤寒论》,认为麻杏甘石汤条文当是“无汗而喘,大热者”,非用麻黄以治有汗,这可取前人之说以论列之。
邹澍曾云:“说者谓麻黄得石膏则发汗不猛,此言虽不经见,然以麻杏甘膏汤之‘汗出而喘’,越婢汤之‘续自汗出’证之,则不可谓无据矣。
”邹氏此论甚是。
若麻杏甘石汤条文,尚可改“汗出”为“无汗”,若改越婢汤之“续自汗出”为“续无汗出”,则不成文理了。
又周岩曰:“仲圣方石膏、麻黄并用,认定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洩热止汗,相为制还相为用;大青龙汤咸以为发汗之猛剂矣。
窃谓发汗之猛,当推麻黄汤,不当推大青龙。
麻黄汤中,桂枝、杏仁皆堪为麻黄发汗效力,而无石膏以制麻黄。
大青龙汤受石膏之制,六两犹之三两,杏仁又少30枚,用于脉浮紧、身疼痛,则曰伤寒;用于中风,则曰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中风自较伤寒为轻,身不疼但重,自非但取解表。
越婢汤之麻黄亦制于石膏者,而故制之、而故多之,则越婢之证使然也。
中医不传之秘剂量之——麻黄中医不传之秘剂量之——麻黄麻黄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苦;归肺、膀胱经。
其基本功效有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
多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临床常用量为2~9g湖北中医学院李成年教授善于用大剂量麻黄配合石膏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在五版《中药学》教材里标出麻黄常用剂量为1.5~10g,或者说是10g以下。
李氏使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时,麻黄用到了30g,而石膏用到了120g用石膏凉性有效地牵制了麻黄的温热之性,充分发挥了麻黄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小儿大叶性肺炎喘息症状的控制效果十分显著。
另外,大剂量使用石膏也充分利用了其凉性降温的作用,配合麻黄的辛散之力,共奏清散内热、宣肺平喘之功临床用之平喘迅速,降温平稳,屡试屡效如治朱某,女,五岁半,1987年4月12日初诊。
其母代诉:1周前不慎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昏头痛,鼻塞流涕,偶咳嗽。
遂口服维C银翘片及止咳糖浆无效。
3天后高热,体温高达39~39.8℃。
当地卫生院以抗生素治疗收效不显转黄梅县中医院治疗。
入院时症见形寒、壮热、精神萎靡、微喘。
查体:体温39.6℃,双下肺有明显的湿性啰音,其他未见异常。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属风寒束表内郁积热,热郁于肺,肺不得宣,肺气上逆。
治以宣肺泄热,方用麻杏石甘汤投之,处方:麻黄30g,杏仁9g,石膏120g,甘草9g3剂,取水1500ml,煎取汁1000ml,趁温热少量频服。
1剂后小儿体温降至38.4℃,中间没有体温的反弹第2天再服第2剂,服药后体温降至37.℃。
3剂后小儿体温恢复如常,诸症皆失,观察1天出院。
后追访无体温反弹现象发生网评:麻黄在我实际应用中可以达到60g,生石膏我也曾在治胃有积热等合病时常用100g以上。
效果非常好。
古方今用--麻黄剂中医养生文化进万家全国巡回转播!张仲景为善用麻黄的大师,创立麻黄一系列名方,后世屡用皆效。
历代医家又创一些新方,如双解散、定喘汤、阳和汤等,皆为可靠效方。
兹举应用麻黄剂治疗验案四则如下,供临床参考。
案1:支气管肺炎包某,男,3岁,1964年2月29日初诊。
发热咳嗽气喘一天。
检查:两肺布满水泡音。
胸透:两肺纹理粗重模糊,并有小型斑点状浸润性阴影,两肺下部有轻度肺气肿。
血白细胞总数141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16%。
起病即邀余诊治,用麻杏石甘汤加桔梗、前胡、豆豉、葱白。
服2剂未效,患儿仍髙热,体温39.6℃,咳喘气促,目如脱状,腹满膈扇,喉间痰声漉漉,鼻翼扇动,头汗出,时有烦躁,欲饮而不多,咳甚作呕,时吐涎沫,舌尖边红,苔白微腻,脉浮弦数。
乃请先师蒲辅周诊,认为肺气郁闭,热饮内蕴,治宜辛凉开泄,必佐化饮,用越婢加半夏汤化裁。
处方:麻黄5克,生石膏15克,甘草4克,法半夏6克,前胡4.5克,炒苏子4.5克,茯苓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2剂。
药后热退,痰少,咳喘基本已平,续予调理肺胃、清气化痰而愈。
体会:先师告余曰:“医者,寒饮易晓,治饮宜温,主以苓桂术甘汤;外寒内饮,则用小青龙汤;热饮难知,患者热象既重,又兼夹饮,证属热重于饮,宜用越婢加半夏汤;若饮重于热,则当选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与麻杏石甘汤君臣药虽同,皆用麻黄、生石膏,发泄透达肺之邪火,但其佐使药有异,因而作用有别。
越婢加半夏汤有透发邪火,兼蠲饮之长。
若热饮咳喘,目如脱状,主以越婢加半夏汤,其效甚速。
因饮蕴于肺,邪有依附,邪火难清,麻杏石甘汤则无祛饮之功,故难取效。
若病延日久,热灼其饮,更为胶结难解。
可见运用麻黄剂必须从君臣佐使药全面考虑,方可提髙疗效。
案2:支气管肺炎、咽炎赵某,男,5岁,1980年3月15日初诊。
咽痛音哑、咳嗽加重而喘,已有3天,前医用银翘散加减未能控制。
检査:体温39℃,咽部充血,扁桃体I?II°,两肺呼吸音粗糙,有细小水泡音,血白细胞总数15000/立方毫米,中性81%,淋巴19%,胸透结果符合“支气管肺炎”。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上一次我们讨论到麻黄汤的主证分析,功效归纳,方解以及这个方常用的临床加减方法。
下面在运用当中,辨证要点和使用注意两个方面。
辨证要点,实际上就是主证加上左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是作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本证型,辨证要点,也就使用的基本依据,在使用注意方面,作为表虚证,阴血不足,因为《伤寒论》里讨论了很多,涉及到亡血的这种体质,它不宜用,阳虚也不适合,因麻桂相须,发汗力较强,容易引起大汗亡阳,这在后面相应的扶正解表里,讨论治法。
而且用麻黄汤应该遵照张仲景《伤寒论》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这是一个用解表剂的通则。
这是对于这个使用注意方面,和辨证要点方面的。
附方作为教材来讲,我们教材上有五张附方,重点讨论后面三张,前两张兼湿的,因为现有《内科》教材里应用当中,都有这些方。
这个麻黄加朮汤,麻杏苡甘汤,结合风寒表证,密切运用的,常用方基础方,以大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我们选择做为附方的重点。
今后的很多基础方它的附方,重点选择一部分,像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这个常用方,临床应用意义比较大的,它是一种寒热俱重,他这个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他恶寒发热,特点是寒热都重。
恶寒重发热也重。
本身风寒是恶寒重发热轻,由于它有内热,所以在表邪正相争所发的热,以及寒邪入里所化的热,形成的这种状况,造成的寒热俱重。
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六两( 12克),桂枝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 ,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二十枚(10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20克)【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注:关于“温粉”,《伤寒论》中未注明系何方、何药组成,后世所载也不尽相同。
方剂的组方原则及意义
1. 方剂的组方原则那可太重要啦!就像搭积木,得有规则才能搭出漂亮的城堡呀!比如麻黄汤,麻黄、桂枝等药搭配在一起,就是为了发汗解表呀!这不是很神奇吗?
2. 你想想,方剂要是没有组方原则,那不就乱套啦!好比做菜没有菜谱,能好吃吗?像四物汤,熟地、当归等的组合,那可是养血调经的经典呀!
3. 方剂的组方原则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就如同一场精彩的音乐会,各种乐器要配合好才行呀!逍遥散里的柴胡、白芍等不就是这样和谐共处,发挥出疏肝解郁的功效嘛!
4. 哎呀呀,组方原则可是方剂的灵魂呀!没有它方剂还能有啥用?桂枝汤里桂枝和白芍的搭配,不就是为了调和营卫嘛,多厉害呀!
5. 方剂的组方原则简直就是魔法呀!能把各种药材变成治病的利器呢!归脾汤用那么多药就是为了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呀,你说妙不妙?
6. 你说组方原则重不重要?那当然重要得不得了呀!六味地黄丸的六味药组合,不就是为了滋阴补肾嘛,这就是组方原则的魅力呀!
7. 方剂的组方原则那可是相当关键呀!好比球队要有战术才能赢球呀!小柴胡汤里柴胡、黄芩等的组合,就是为了和解少阳呀!
8. 哇塞,组方原则真的是方剂的精髓所在呀!没有它可不行!龙胆泻肝汤中那么多药一起,就是为了清肝泻火呀,多神奇呀!
9. 方剂的组方原则就像是一个指挥家,让各种药材各司其职呀!白虎汤的知母、石膏等就是为了清热生津呀,这多有意思呀!
10. 组方原则真的太重要啦!没有它方剂不就成了一盘散沙嘛!补中益气汤用那些药不就是为了补中益气嘛,这就是它的意义呀!
我的观点结论:方剂的组方原则意义重大,它让药材合理搭配,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呀!。
敢用麻黄:精解麻黄类方剂的实战用法!大家都是临床工作者,其中不乏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或许都有各自独到的经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
关于麻黄麻黄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
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
在经方中,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含麻黄方有14张,《金匮要略》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
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
记得笔者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
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
因为临床上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
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
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
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原来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
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
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记载当时有个医生,看了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
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
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
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
为什么呢?20个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
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
1994年美国的一次网球赛上有一个妇女死亡,后来一查,发现与服用一种含有麻黄的减肥药有关。
后来美国FDA通报,一律禁止使用麻黄。
不仅美国,在澳大利亚、英国,麻黄都是禁用的。
方剂学如何指导中药组方的搭配原则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方剂学则是研究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方面的学科。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方剂学为中药组方的搭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确保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方剂学是如何指导中药组方的搭配原则的。
首先,方剂学强调“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这是中药组方搭配的核心原则。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比如,在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麻黄汤中,麻黄就是君药,其发汗解表的作用最为关键。
“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者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仍以麻黄汤为例,桂枝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即为臣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而“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这种明确的分工,使得方剂中的药物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其次,方剂学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
归经则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在组方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以及病变部位,选择相应性味归经的药物。
例如,对于肺热咳嗽,应选用性寒凉、归肺经的药物,如黄芩、桑白皮等。
如果是胃寒疼痛,则需用性温热、归胃经的药物,如干姜、吴茱萸等。
通过合理搭配性味归经不同的药物,可以使方剂更有针对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再者,方剂学重视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配伍关系。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组方公式和原则
组方公式和原则是指在中药学中,根据药物性质、病情和临床经验等因素,将多种中药药材按一定比例配伍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
下面是几个典型的组方公式和原则:
1. 祛邪宣肺方原则:祛邪宣肺方是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常用方剂,其主要原则是选用辛散发表、具有宣肺、祛邪作用的中药组合。
例如,麻黄、桂枝等中药药材常用于祛邪宣肺方中。
2. 滋阴降火方原则:滋阴降火方是治疗阴虚火旺症状如口干、咽干、口渴等的常用方剂,其主要原则是选用滋阴降火、清热润燥的中药组合。
例如,知母、天花粉等中药药材常用于滋阴降火方中。
3. 调理脾胃方原则:调理脾胃方是治疗脾胃不调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常用方剂,其主要原则是选用健脾和胃、理气和中的中药组合。
例如,白术、陈皮等中药药材常用于调理脾胃方中。
除了以上的组方公式和原则,还有很多其他的组方方法,如逐方敛力原则、根据病情配伍药物原则等,都是根据中药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
这些方剂的组方公式和原则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经方要药:麻黄编者按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学习六经统病要“听话”我们清楚了怎么样去通过实践,体悟六经病的概念,那就好办了。
张仲景被称为亚圣,而且是中医界近二千年来唯一公认的圣人。
那么,我们这些后辈晚辈该如何学习伤寒论?老牛的拙见就两个字“听话”。
条文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看着这个简单明了的流水账一般明白的条文(不要再说伤寒论看不懂了好不好,请问哪一个字你看不懂?)。
再回过头来看看西医们最恐惧的流感,你会怎么想?“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如果你真的不做任何怀疑的“听话”的话,你看到这样的病人就会毫不怀疑的使用麻黄汤(当然麻黄汤类方有十几个,都有对应的条文,这需要医生谨慎辨证施治)。
说到这里有人还会有很多疑问,按照你老牛的说法,大胆的用麻黄,那要是治不好怎么办,会死人的吧?老牛只能告诉这些人,你们真的不适合学中医,还是去学西医吧,西医有一整套完美免责的系统,可以帮你消除这些疑虑。
因为假如你严格的按照仲景先师的要求去做了,又死了人了,那么几千年来,类似事件应该会层出不穷了吧,张仲景早就被丢弃了,不会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伪书。
你连对中医最起码的自信都没有,还学什么中医啊?老牛始终认为,不会用麻黄,不敢用麻黄的中医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真中医。
因为经方纯中医对麻黄的使用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绝非那种低俗的卖弄吹嘘。
聊到这里,老牛还要和大家着重的谈谈麻黄。
关于麻黄的太多话题历代中医名家们,其实是以表证的掌握与否来衡量后学者的临床水平的。
老牛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上海的名医,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优秀的中医师,于是待他中学毕业后,送他到自己一位同行好友处学习,一边读经典,一边侍诊抄方。
经方求真:麻黄证方剂中该用多少克麻黄才适合?
这个问题很多医生都在思考。
麻黄解表、平喘、利尿,还可止痛,开鬼门。
到底用多少剂量?我在实践中运用经验有几点。
1、是体壮者,量偏小,一般用6一9g,大量往往大汗出,伤津亡阳。
微汗出,不必尽剂。
2、小孩,稚阳稚阴之体,肝旺脾弱,不宜重用,一般用0.6g一3g为宜。
微汗而愈,不必尽剂。
3、体胖者丶体弱者量稍大。
可按病情一般用9一18g,或量更大,量小效乏得不到微,微汗出,不必尽剂。
往往不见汗出。
4、瘦者,少用之。
如葛根汤体质,遇到葛根汤证,体宽背实者最宜!
经方法,也要熟悉君臣左使剂量比例!
经方求真于六月二日晚。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
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
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民初范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此亦「辛润肾」这句黑话的临床实践意义。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比例为麻黄二,细辛二,炮附三(古方一枚约汉制三至五两重)。
九成人是作尿解,不作汗解。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麻黄二甘草二附子三,微汗解,亦有尿解者。
同样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水肿者,先汗出,再尿解,汗尿一半一半先后见之。
故附子三两仅能转移麻黄一两之方向。
但,二方服后人皆不虚。
即麻黄二发汗所损之阳气,附
子三可补之。
而细辛二约可转移麻黄一之汗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所发寒邪以少阴经为主,故细辛亦等于约束了麻黄的作用范围。
牙痛,冬发者较夏发者为多,此类大部分为「牙齿的麻黄汤症」(即寒气郁闭而作痛发热,如全身之麻黄汤症者),古方以细辛嗽口,不用麻黄。
亦为肾(齿)邪用细辛即可,不更用表药麻黄。
小青龙则细辛、半夏同用。
细辛作用在呼吸系统多,不全以入肾经论。
麻黄、地黄同用,则以麻黄一、地黄二十为原则。
如此仍稍有补性。
人不虚者,可用十至十五倍的地黄。
代表方剂为治阴疽之时方「阳和汤」。
二黄同用,地黄药性裹住麻黄药性,发里不发表。
阳和汤治骨质增生、老人鹤膝风、脉管不通之阴疽,大效,以其能扩血管、发散骨中阴实故。
临床效果可优于然谷放血。
因专攻在里之阴实,各类肿瘤病皆有可用之机。
此非仲景法。
然亦有用。
《神农本草经》言麻黄「破症坚积聚」之功,于此汤中乃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