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复习资料民法:直接占有的取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2020年司法考试民法考点:占有制度一、占有的分类1.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1)有权占有。
指有本权的占有。
换言之,凡是具有占有的物权、债权、亲权等权利,均为有权占有。
所有权人、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留置权人、质权人的占有为有权占有(本权为物权);借用人、承租人、保管人、运输人、买受人的占有亦属有权占有(本权为债权)。
替孩子保管财产的父母对财产的占有属于有权占有(本权为亲权)。
(2)无权占有。
指欠缺本权的占有。
遗失物拾得人的占有(构成无因管理的除外)、小偷对脏物的占有、无效买卖合同中买受人的占有、租赁期届满后承租人对租赁物的占有均为无权占有。
区分的意义:①《物权法》第34条规定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以相对人为无权占有人为构成要件,对有权占有人无返还原物请求权。
②根据《物权法》第230条,因侵权行为占有他人动产的,非为合法占有,不成立留置权。
③《物权法》第242、243、244条是关于无权占有的规定,对于有权占有不能适用。
2.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这是对“无权占有”的再分类,有权占有不能实行善意与恶意区分。
(1)善意占有。
指占有人不知道也不理应知道缺乏占有的本权而占有,即无权占有人的主观状态为不知情且无怀疑。
例如:小偷甲将偷来的手表出卖给“不知情”的乙,乙的占有为善意占有。
买卖合同无效,不知无效事由的买受人的占有为善意占有。
(2)恶意占有。
指占有人明知无占有的权利,或者虽非明知但仍有所怀疑所形成的占有。
例如:小偷甲将偷来的手表出卖给“知情”的乙,乙对手表的占有即为恶意占有。
拾得人对遗失物的占有亦为恶意占有(但拾得人发出招领公告或者通知失主后,构成无因管理,拾得人的占有则为有权占有)。
在司法考试中,二者区分的意义最为重大:①权利人请求返还占有物时,善意占有人有权请求权利人支付保管、维修等必要费用;恶意占有人则否。
②无权占有的标的物因“使用”遭受损害的,恶意占有人理应承担赔偿责任;善意占有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③无权占有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无权占有人均应返还补偿金、赔偿金或者保险金。
司法考试卷三民法考点:占有【5】【例12】甲将自己的三间房屋出租给乙,乙将这三间房屋出租给丙,丙又将其中的一间出租给甲。
对甲向丙租赁的这间房屋而言:①甲属于直接占有、他主占有。
丙属于第一层次的间接占有,他主占有。
乙属于第二层次的间接占有,他主占有。
甲属于第三层次的间接占有,自主占有。
②也就是说:甲以承租人的身份直接占有时,为他主占有人;甲以出租人的身份通过第三层次的间接占有而占有时,为自主占有人。
③所有人对自己的所有物亦可成立他主占有!(2)他主占有。
指不以据为已有的意思而占有。
不具有据为己有的意思而对物进行的占有,为他主占有。
①凡是基于占有媒介关系占有“他人”之物者,如承租人、保管人、质权人、留置权人的占有均为他主占有。
②若他主占有人“变了心”,以外界可得而知的方式将他主占有的意思变更为自主占有的意思,则他主占有变更为自主占有。
【例13】甲的手机丢失,由乙拾得。
①若乙发布招领公告或者通知失主,乙的占有为他主占有。
②若乙不发布招领公告或者通知失主,则通常为自主占有。
【例14】甲将手机借给乙使用。
①乙的占有为他主占有。
②若乙对甲表示手机为自己所有或者以外界可知的方式表明了据为己有的意思,则乙的占有变更为自主占有。
在司法考试中区分的用处:根据《物权法》第244条的规定,无权占有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对于权利人因此遭受的损失:①善意的自主占有人无论是否具有过错,均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②善意的他主占有人,因超越假想的占有权对占有物造成的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否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5.自己占有与辅助占有(1)自己占有。
指占有人自己对物进行管领和控制。
辅助占有之外的占有均为自己占有。
(2)辅助占有。
辅助占有,指基于雇佣、学徒等类似关系,受雇主的“指示”而事实上控制某物。
辅助占有不是占有,以雇主(或主人)为占有人。
例如,甲雇佣乙操作某台机器,乙为占有辅助人,甲为占有人。
【例15】甲购买汽车,交雇员乙驾驶。
①乙为占有辅助人,乙不是占有人,甲才是占有人。
司法考试民法知识点:物权法司法考试民法知识点:物权法1.占有回复请求权构成:(1)有权占有或者无权占有被侵害人侵夺(违背占有人意思,以法律禁止的私力剥夺占有人的占有,转移到自己的管理控制下)。
2.请求权人必须是占有被剥夺的占有人,有权占有或无权占有、直接占有或间接占有均非所问(3)被请求人为(现时的直接或间接)占有的侵夺人及其继受人(买卖、赠与、出租等原因)(4)须在一年的除斥期间内行使。
如果特定继受人为善意,则不得对其行使占有回复请求权。
2.仅具有占有权能的物权才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抵押权不具有占有权能。
3.物权请求权是独立于物权(支配权)的的一种行为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虽不同于债权,但均属于请求权,二者具有类似的结构,所以,法律不备之处,物权请求权可类推适用债权的规定(如给付不能、给付迟延、不完全给付)4.物权变动:不动产:生效的法律行为+处分权+登记=物权变动;动产:生效的法律行为+处分权+交付(或放弃占有)=物权变动5.善意取得的例外:盗脏、遗失物原则上不发生善意取得,若因为善意取得留置权,则留置权人为有权占有人,那么所有权人对留置权人不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
6.(占有脱离物:盗脏、遗失物等):善意取得的例外,《物权法》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
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除斥期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
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追偿。
”动产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竞合规则:1)先成立抵押权或质权,后成立留置权,则留置权优于质权、抵押权。
2)先成立留置权,若动产所有人以自己名义再设立质权、抵押权则留置权优先;若留置权人以自己名义设立质权、抵押权,则质权、抵押权优于留置权。
司法考试民法复习资料: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1)直接占有直接占有指直接对物进行事实上的管领和控制。
例如:质权人、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的占有为直接占有。
(2)间接占有间接占有指虽未直接占有某物,但依据一定的法律关系而对于直接占有人享有返还占有请求权,从而对该物间接管领和控制。
间接占有的构成要件有三:①具有出租、借用、保管、质押等占有媒介关系(需注意:只要具有成立占有媒介关系的合意,即使占有媒介关系无效、不成立,也不影响媒介关系的具备);②对直接占有人享有返还请求权;③直接占有人为他主占有。
例如:出质人、出租人、寄托人为间接占有人。
【例1】甲的手机丢失,被乙拾得并据为己有。
①乙为直接占有。
②由于甲、乙间无占有媒介关系,故甲不构成间接占有。
【例2】甲将手机出售给乙,并交付,但乙一直未支付手机价款。
①乙为直接占有。
②由于甲对手机无返还请求权,故甲对手机不构成间接占有。
③甲的占有已经因为交付的合意而终局地丧失,因为这是买卖合同!赠与合同也一样!【例3】甲将手机借给乙,不久,乙对甲表示自己对手机享有所有权,拒不返还。
①乙为直接占有。
②乙对甲表示自主占有的意思,不再属于他主占有,故甲的间接占有消灭。
法律敎育网分类的用处:①交付既可以通过移转直接占有完成(现实交付与简易交付),也可以通过移转或者创设间接占有完成(指示交付与占有改定)这是占有制度与交付制度之间的亲密关系。
②直接占有可以独立存在;间接占有不能独立存在。
③间接占有可以形成占有阶梯,形成多层次间接占有;直接占有则否。
④《物权法》第34条规定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之相对人,既包括无权的直接占有人,也包括无权的间接占有人。
⑤《物权法》第245条规定的占有保护请求权,既保护直接占有人,又保护间接占有人。
【例4】甲将自己的三间房屋出租给乙,乙将这三间房屋出租给丙,丙又将其中的一间出租给甲。
①对于这三间房屋,丙属于直接占有,乙属于第一层次的间接占有,甲属于第二层次的间接占有。
法律教育网司法考试民法占有
①完全占有和不完全占有。
一般认为所有人的占有是完全占有,他可以对占有物拥有完全的物权。
非所有人的占有则是不完全占有,如承租人对租用的房屋,不享有完全的物权。
②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
直接占有是指直接对物的控制,而不问权源如何。
所有人常常直接占有所有物;而在不少情况下,所有人并不直接占有,而为地上权人、典权人、质权人、承租人、借用人、保管人、受托人、承运人等直接占有,但所有人的所有权未变,依法或依约仍可请求返还。
这种占有称为间接占有。
直接占有也被称为实际占有。
间接占有由于是从所有权推定的,因此又称为推定占有。
③合法占有和不法占有。
或称正当占有和不正当占有。
在非所有人的占有中,有合法占有和不法占有两种情况。
凡有法律依据,即依照法律规定、所有人的意志、行政命令或法院裁判以及其他合法原因而实行的占有,叫做合法占有。
反之为不法占有。
另外,按照有无正当权源,可分为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其含义和法律后果与合法占有、不法占有类似。
④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
在不法占有或无权占有中,按照占有人是否知情,即是否已知或应知为不法占有,可区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两类。
如占有人知情或应当知情,就是恶意占有;如占有人不知情或不应知情,就是善意占有。
另外,占有还分为公然占有与隐秘占有、和平占有与暴力占有等,用以确定因占有时效而能否取得所有权。
民法重述|占有的构成及取得、丧失编者按《民法典》出台之际,也是民法重述之时。
所谓“重述”,意在说明《民法典》的绝大多数制度均有其历史渊源,回顾其从罗马法到近代欧陆乃至亚洲的大陆法系传统及其流变,观察其发展变化,有助于在历史的视角下理解《民法典》的具体制度。
于此之上,“重述”更要阐释具体制度在当下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展开,解析其构成、体系,说明其适用范围及方法。
职是之故,“重述”的目的不在于言人所未言,毋宁在于已有知识的综合、追溯、说明及普及,于短小篇幅里,让读者有所得,亦有所思。
第三讲|占有的构成及取得、丧失本文共6308字,16分钟阅读时间在理清有关占有性质的学说及理论界关于占有保护缘由的不同认识后,本章将会对占有的构成及占有的取得、丧失作一梳理。
须说明,本讲在梳理文献时区分了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两个维度,从而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第四讲“占有的类型”部分的内容,而有关直接占有、间接占有的详细论述会在下一讲“占有的类型”中展开。
一、占有的构成(一)罗马法中占有的构成在第一讲中,我们了解到罗马法上的占有构成要求有体素和心素,保罗明确指出:我们取得占有须有占有之事实与占有之意思。
只凭占有之意思或占有之事实不能取得占有。
占有的体素表现为管领物件的事实,罗马法上对于“管领”这一要件的认识呈现出从严格到宽松的趋势,最初只限于事实上的管领或有管领的可能,之后则视物件的性质、用途、价值和社会习惯等而定。
例如对逃跑的奴隶的占有,对暂时不适宜于放牧的草场的占有等情形,尽管占有人未实际占有,而且也没有其他人以占有人的名义实行占有,但若占有人并不具有放弃占有的意图则仍认为占有人保持着占有,此种占有被称为“单纯心素占有”(possessio animo retenta)。
罗马法所要求的心素即占有之意思究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当时存有不同观点。
保罗认为,精神病人以及未达适婚年龄之被监护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不能开始占有,因为其无占有之意思,该种理论将占有意思同行为能力相关联;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未达适婚年龄之被监护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也可开始占有,因为占有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如果他达到具有理解能力的年龄,即可取得占有,该种理论显然将占有意思理解为一种自然意思,同行为能力无关。
司法考试民法复习:占有依占有的不同状态,可以将占有分为不同的种类:1、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这是以占有人的意思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自主占有是指以物属于自己所有(所有的意思)的占有;无所有的意思,仅于某种特定关系支配物的意思的占有是他主占有。
自主占有中的"所有的意思',是指具备所有人占有的意思,不必是真正的所有人或者要求其自信为所有人。
因此,所有人对其物的占有为自主占有,盗贼对于盗赃的占有亦为自主占有。
至于他主占有,如典权人对于典物的占有,承租人对于租赁物的占有,质权人对于质物的占有。
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区别的意义在于,作为所有权取得的时效要件的占有和先占要件的占有,应当是自主占有。
另外,在占有物毁损、灭失时,自主占有人与他主占有人的责任范围不同。
2、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这是以占有人在事实上是否占有物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直接占有是指在事实上对物的占有,如居住房屋、穿着衣服,都是直接占有;间接占有是指基于一定法律关系,对于事实上占有物的人(即直接占有人)有返还请求权,因而间接对物管领的占有。
间接占有的特点在于间接占有人与直接占有人间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基于这种法律关系,间接占有人对于直接占有人有返还请求权。
例如,质权人、承租人、保管人基于质权、租赁、保管法律关系,占有标的物,是直接占有人,而享有返还请求权的出质人、出租人、寄托人为间接占有人。
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区别的意义在于这两种占有的取得手段不同,保护方法也不一样。
3、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这是根据进行的占有是否依据本权所做的分类。
所谓本权,是指基于法律上的原因,可对物进行占有的权利,如所有权、地上权权、典权、质权、留置权等。
有权占有即指有本权的占有,如地上权人依地上权对土地的占有;无权占有是指无本权的占有,如拾得人对于遗失物的占有。
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区别的意义在于:无权占有人在本权人请求返还原物时,有返还的义务;另外,作为留置权要件的占有,限于有权占有。
2018年法考民法真题考点精解之第六章占有《2018民法真题卷》是由希律法考研究中心组编,收录了2010-2017年司法考试试题,每道题都从立法、理论、司法实务方面进行解析,力求让考生对每一道真题了解得详细、透彻,并将考点罗列,使考生在掌握真题的同时掌握该考点的考法,全面建立起民法体系。
废话不多说,内容见真章,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部分《2018民法真题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目录民法总论第一章民事法律关系 (1)第一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1)第二节民法的理念与基本原则 (1)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 (2)第四节民事权利类型 (4)第五节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4)第二章自然人 (5)第一节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5)第二节监护 (6)第三节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9)第四节自然人的人身权 (11)第三章法人 (15)第一节法人的分类 (15)第二节法人的成立与终止 (17)第三节法人的机关 (17)第四节非法人组织 (20)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 (22)第一节法律行为类型 (22)第二节意思表示 (22)第三节法律行为的成立、有效与生效 (28)第四节附条件与附期限法律行为 (28)第五节无效法律行为 (29)第六节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39)第五章代理 (30)第一节代理基本问题 (30)第二节代理权 (31)第三节间接代理 (31)第四节狭义无权代理 (32)第五节表见代理 (34)第六章诉讼时效 (34)第一节诉讼时效客体 (34)第二节诉讼时效期间的类型与起算时间 (35)第三节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法律效果 (35)第四节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 (36)物权法第一章物权 (39)第一节物权的效力——物权请求权 (39)第二章物权变动 (42)第一节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41)第二节登记 (44)第三节交付 (45)第四节一物多卖 (46)第三章所有权 (47)第一节共有 (47)第二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50)第三节善意取得 (52)第四节拾得遗失物、先占、添附、孳息、征收等 (55)第四章用益物权 (58)第一节地役权 (58)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 (59)第五章担保物权 (61)第一节抵押权 (61)第二节质权 (67)第三节留置权 (69)第四节人保与物保的竞合及担保物权竞合 (71)第六章占有 (77)第一节占有概述 (77)第二节占有的效力和保护 (79)卷四案例分析 (174)第六章占有第一节占有概述1.甲拾得乙的手机,以市价卖给不知情的丙并交付。
占有——民法必须掌握的考点之十四占有保护请求权
1.占有返还请求权构成要件:
(1)占有被侵占(侵夺);(2)请求权人须为占有被剥夺的占有人(直接占有或间接占有);(3)被请求人为占有的侵占人及其继受人;(4)须自侵夺之日起 1 年内行使。
概括继受人(继承、企业合并取得占有):对概括继受人享有占有返还请求权,无论继受人善意还是恶意;
特定继受人(买卖、出租等取得占有):对善意的特定继受人无占有返还请求权;对恶意继受人有占有返还请求权。
2.占有妨害排除请求权
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无期限限制;
3.占有妨害防止请求权
消除危险请求权。
占有保护请求权与权利人之关系
善意占有人
1.返还原物、孳息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占有人,均须返还原物、孳息;
2.使用利益【物权法第 242 条】:无需对使用物的损耗负责;
3.必要费用【物权法第 243 条】 :有权请求必要费用的返还;
4.赔偿责任【物权法第 244 条】 :仅需返还现存利益(包括从第三人处
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补偿金),不负赔偿责任。
恶意占有人
1.返还原物、孳息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占有人,均须返还原物、孳息;
2.使用利益【物权法第 242 条】 : 需要赔偿使用物的耗费;
3.必要费用【物权法第 243 条】 :无规定;
4.赔偿责任【物权法第 244 条】 :负全部赔偿责任。
司法考试民法重点讲义之占有的推定
司法考试民法重点讲义之占有的推定。
2017年司法考试复习正在进行中,我们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基础知识,供考生复习使用。
1、事实的推定
(1)推定占有人为自主占有
(2)推定占有人为善意、公然、和平占有
(3)推定占有人持续占有,即前后两时间占有标的物的人推定其于此两时间点之中间一直占有。
△善意占有人与恶意占有人的区别:
A.孳息:善意占有人、恶意占有人都须返还孳息,但恶意占有人负物被使用、消费
的赔偿责任
B.费用:善意占有人有权请求必要费用的支出;恶意占有人不得请求必要费用
C.责任:善意占有人仅对现存利益负赔偿责任;恶意占有人负全部赔偿责任
2、权利的推定
(1)意义
占有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外形的占有事实的保护,确保交易安全。
故占有的效力要有权利推定制度的辅佐,即占有人在占有物上行使的权利推定为合法。
当然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占有总是有本权作为基础的,没有权利而占有标的物并非常态。
(2)权利推定的范围
凡是以占有为要件的动产物权均可推定,如所有权、质权、租赁权等。
推
定为何种权利端赖占有人行使何种权利的意思。
(3)权利推定可以产生下列效力:
A.受权利推定的占有人,免除举证责任。
除非相对人提出反证。
B.权利的推定,不但占有人自己可以援用,而且第三人也可以援用。
C.权利的推定属于消极性的,占有人不得利用此项推定作为其行使权利的依据。
第十六章占有与取得时效【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物权中占有的含义及构成条件;懂得建立占有制度的意义;掌握占有的主要分类及占有的法律效力。
了解取得时效的概念和特征;知道取得时效的适用范围;掌握取得时效的要件和效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物权中占有的含义及构成条件;占有制度与所有权中占有权能的不同;占有的法律效力。
取得时效的概念和特征;取得时效的要件和效力。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
【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
【计划教学时数】学时。
一、占有概述在罗马法中,占有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事实上对物的管领、支配状态。
在现代民法上,占有成为独立于所有权及他物权的一项制度(类物权制度),无论所有权人的占有,还是非所有权人的合法占有、非法占有等均受到占有制度的保护。
我国物权法初步规定了占有制度------其目的和实质在于保护无正当权源的占有【即无权(非法)占有】。
一)、占有的概念及构成条件占有是人对物进行管领、支配(包括掌握控制、使用、收益及处分)的事实。
其构成条件是:1、对物的支配须是现实的。
即对物的支配必须是现在时,而不能是将来时或过去时。
2、对物的支配须是确定的。
是指对物的支配是明确的、肯定的、稳定的。
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支配不能构成占有。
3、对物的支配须具有一定的外观,能为外人所认识。
通常有两种表现:即物在空间上所处的地位;物在法律上所处的地位。
二)、占有权占有权是指物之占有人根据占有的事实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在物权法的占有制度中,占有是一种法律事实,而占有权与作为物权权能之一的占有权能法律事实是具有一定的效力的。
占有的法律效力就是指物的占有人根据占有的事实而依法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即为占有权。
占有权的内容(即占有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权利推定、即时取得与时效取得、占有物的使用收益、占有人对返还原物请求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占有人的物上请求权等五个方面。
占有权与作为物权权能之一的占有权能的区别:(1)发生与消灭的根据不同---后者根据本权;前者根据占有之事实。
占有概述《物权法》(2007年)之前,我国倾向于占有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并未承认占有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
《物权法》第五编第十九章专门规定了占有制度,占有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制度,《民法典》沿袭之。
占有是一种独立于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民事利益,对占有的保护是法律对基于人对物的实际控制而产生“法益”的保护。
「占有的判断」由于占有是在事实上对物的管领、控制,因此它不要求占有人有占有物的权利。
至于根据什么标准确认占有人在事实上对物有管领、控制,应当从人对物的空间、时间的支配来具体确认。
「占有的特征」基于合同约定,具有合同编上正当权源的占有受到合同编的调整与保护;基于法律规定,具有物权编上正当权源的占有受到物权编的调整与保护。
不难看出,民法典物权编第五分编关于占有的规定主要是用于调整无正当权源的占有即无权(非法)占有制度。
其保护的是现有秩序的平和,避免“丛林法则”,禁止私人用暴力手段破坏占有。
1.占有的客体限于有体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2.占有必须是对物产生了事实上的支配与控制。
(1)占有人依辅助人而成立的占有,如,雇主依雇员占有机器。
(2)间接占有,如,承租人直接占有租赁物,出租人则对租赁物构成间接占有。
3.构成占有,需要空间上的支配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1)在空间上,物应当处于人的力量作用的范围内。
(2)在时间上,人对物的某种支配应当持续一定的时间。
「占有的制度价值」占有是指对于物具有事实上的管领力的一种状态,通说认为占有是一种事实而不是权利。
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均受保护,仅保护程度不同。
1.对于具有占有内容的物权,通过占有保护,“学理”上能获得更快捷的保护途径。
2.对于基于债权的占有,通过保护占有,以保护债权。
使本来没有物权请求权的债权人获得占有的保护,如,租户的占有保护。
3.对于“非法”的占有,通过占有保护,换取临时的平和,有了缓冲的过程,避免社会因一个小问题演化成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
「占有的分类」1.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1)有权占有是有本权的占有。
(一)直接占有的取得(★★)1.直接占有的原始取得。
指不基于他人的占有而为新占有的取得。
包括两种:①可基于事实行为原始取得,如拾得遗失物、无主物先占。
②亦可基于侵权行为原始取得,如盗窃、抢夺他人钱包。
2.直接占有的继受取得。
指基于他人既存的占有而取得直接占有。
包括两种:①移转取得(特定继受)。
以现实交付和简易交付移转直接占有。
②概括承受。
如被继承人死亡时,被继承人的直接占有由继承人承受。
再如,企业合并时,被合并企业的直接占有由合并后的企业承受。
(二)直接占有的消灭(★★)1.直接占有人丧先事实上管领力的,直接占有消灭。
其情形有二:①由于占有人的意思。
如完成现实交付、抛弃占有。
②非由于占有人的意思。
如被盗、遗失。
须注意:管领力仅一时不能行使的,直接占有未消灭。
如:①家畜走失,可预期其归来;②钱包从阳台掉到马路上,让女儿盯着,自己急忙下楼去捡;③旅客结账时,发现笔记本电脑遗忘在宾馆房间。
2.占有物灭失。
占有物灭失的,直接占有消灭。
包括毁灭(如茶杯破碎)、消耗(如煤球燃烧)、添附(油漆涂墙)。
(三)间接占有的取得(★★)1.间接占有的创设取得。
情形有三:①直接占有人为自己创设间接占有。
例如:所有人出租、出借、出质,系将直接占有让与他人,为自己创设间接占有。
②直接占有人为他人创设间接占有。
如甲向乙出卖耕牛,以占有改定方式交付,使甲成为直接占有人,同时为乙创设间接占有。
③非占有人为自已取得直接占有,同时为他人创设间接占有。
如以监护人资格受领物之交付,监护人取得直接占有,被监护人成为间接占有人。
2.间接占有的移较取得。
情形有二:①间接占有的让与。
例如:甲将相机借给乙使用3个月,3天后,甲又将相机赠与丙,甲可将自己的间接占有让与丙,丙因间接占有的让与(指示交付)而取得相机所有权。
②间接占有的继承。
例如:甲将相机借给乙使用3年,半年后,甲死亡,甲唯一的继承人丙继承甲对相机的间接占有。
(四)间接占有的消灭(★★)1.直接占有人丧失占有。
第十九章占有占有是对物的事实上的管领和控制,不要求占有人对占有物享有物权。
理解小贴士:占有是对事实状态的保护,而并非一种独立的物权;占有制度仅保护所有权人以外的占有状态,不保护所有权人;本章中的占有与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能完全是两个问题。
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能是所有权范畴内的问题,本章中的占有解决的是所有权以外的占有状态的保护问题;不管是合法占有还是非法占有,只要存在占有的事实状态。
就应该适用占有制度进行保护。
一、占有的特征1.占有以物为客体包括动产与不动产。
2.占有人须对物有事实上的管领力有事实上的管领力,是指对物的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
3.占有是一种法律所保护的事实占有制度的确立可使占有人无须证明自己为有权占有,仅有占有的客观事实即可对抗他人的侵夺或妨害。
二、占有的种类三、占有的效力1.权利推定效力在没有证据证明占有人为非法占有时,则推定占有人为合法的占有人。
在没有证据证明所有权归属时,推定占有人为所有权人。
至于占有人是否真正享有此权利,在第三人举证破除法律所作推定之前在所不问。
2.对占有物的使用、收益效力善意占有人可依其信赖而享有权利,对占有物进行使用、收益,并且于返还原物时,不负返还使用对价的义务。
四、占有人对返还请求权人的权利义务1.占有返还请求权占有返还请求权的主体是所有权人以外的占有人,占有人在其占有物被侵夺时有权请求返还其占有物。
(1)行使要件①有权占有或者无权占有被侵害人侵夺;②请求权人必须是占有被剥夺的占有人,有权占有或无权占有、直接占有或间接占有均非所问;③被请求人为占有的侵夺人及其继受人;④须在1年的除斥期间内行使。
(2)占有返还请求权与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区别(3)占有人在占有物毁损、灭失时的赔偿义务①善意占有人仅在因物毁损、灭失所受到的利益限度内负赔偿责任;②恶意占有人应当负完全的赔偿责任,其赔偿的范围大于善意占有人。
《物权法》第242条,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者动产受到损害的,恶意占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019年司法考试民法重点精粹:占有
所有权的内容
占有
占有是所有权人对于财产实际上的占领、控制。
这往往是所有权人对于自己的财产实行消费(包括生产性的和生活性的)、投入流通的前提条件。
财产所有人能够自己占有财产,也能够由非所有人占有。
所有人占有是指所有人自己在事实上控制自己的财产,直接行使占有权能。
例如,公民对于自己所有的房屋、家具、生活用品的占有,集体企业对于厂房、机器的占有等。
非所有人的占有,是指所有权人以外的人对于财产的事实上的控制。
这种占有能够分为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
非所有人的合法占有,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所有人的意思而占有他人的财产,如承租人根据承租合同占有出租人的财产,保管人根据保管合同占有寄存人的财产。
非所有人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而占有他人的财产是非法占有,如小偷占有赃物,未经许可强占他人的房屋等。
非法占有又能够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
占有人不知道并且不理应知道他的占有是非法的,是为善意占有;占有人知道或理应知道其占有是非法的,即为恶意占有。
一般说来,对于他人的非法占有,所有人可排除之,以回复其占有。
但善意占有在法律上要受到一定的保护。
例如,在请求返还被非法占有的财产时,对于善意占有人为财产支付的必要费用,所有人都理应予以支付;而恶意占有人则无法获得相对应支付。
【tips】本文是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整理的司法考试重要知识点,大家定要好好复习!
司法考试复习资料民法:直接占有的取得
司法考试复习资料民法:直接占有的取得。
要参加司法考试的朋友已经开始紧张复习,要合理调整备考节奏和备考重点,民法作为重中之重,一定要认真对待,在复习中投入更大精力。
1.直接占有的原始取得。
直接占有是事实上对物的管领、控制,因此,只要并非是继受他人的占有而对物具有事实上的支配力时,就是原始取得对物的占有。
例如,对无主物的先占,对遗失物、漂流物的拾得,都属于直接占有的原始取得。
由于直接占有的原始取得纯属于事实行为,不是民事行为,因此不要求取得这种占有的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人也可以依其行为直接取得对物的占有。
另外,这种占有的取得方法并不一定是要求对物直接施加自己的力量,只要将物置于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即可认为取得了对物的占有。
例如,对于房屋并不是要使用才为占有,只要上锁不使他人擅自进入,就是占有了房屋。
再如将物品放在家中,或者搁置在隐蔽的场所,都是占有了该物品。
2.直接占有的继受取得。
直接占有的继受取得是指由他人的移转而取得的占有。
其主要原因有让与和继承。
让与是依当事人移转占有的行为而取得的占有。
占有的让与,当事人须有让与占有的意思,而且经常伴有其他法律关系,即经常与所有权或者其他对占有物的权利(如典权、地上权、质权)的设定或者让与同时进行。
占有的让与,还必须有占有物的交付,主要是现实交付,也可以是简易交付、占有改定。
由于占有是对物的事实的支配,因此不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都是依交付而移转占有,不动产占有的移转不存在登记的问题。
占有可以依继承关系由被继承人移转于继承人。
依继承取得的占有,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