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四个
- 格式:docx
- 大小:604.16 KB
- 文档页数:18
四部触诊实验报告四部触诊实验报告引言:触诊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手指或手掌对患者身体进行触摸和按压,以了解其内部状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四部不同的触诊实验,探究触诊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
实验一:腹部触诊腹部触诊是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质地等信息。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触诊患者的腹部,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器官边缘和质地,如肝脏的光滑和硬度、脾脏的柔软等。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腹部的肿块、肿瘤等异常情况,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实验二:心脏触诊心脏触诊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触诊胸骨左缘和心尖区,可以感受到心脏的搏动和心脏瓣膜的运动情况。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心脏的杂音、心包摩擦音等异常情况,为心脏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实验三:甲状腺触诊甲状腺触诊是评估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触诊颈部的甲状腺,可以感受到甲状腺的大小、质地和结节等情况。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甲状腺的肿大、结节等异常情况,为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实验四:淋巴结触诊淋巴结触诊是评估淋巴系统功能和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触诊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可以感受到淋巴结的大小、质地和敏感度等情况。
触诊还可以检测到淋巴结的肿大、硬化等异常情况,为淋巴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结论:通过四部不同的触诊实验,我们了解到触诊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触诊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定位病变部位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然而,触诊也有其局限性,有些病变可能无法通过触诊来确定,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触诊和其他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触诊作为一种简便、无创且经济的检查方法,将继续在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年级数学实验报告四年级数学实验报告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应用,我们四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数学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一:数轴游戏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利用数轴进行了一场有趣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数轴纸,并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数轴上标记出一些数。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并且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数值。
实验二:尺子的应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尺子进行了一些测量实验。
我们测量了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和书柜的长度,并在尺子上记录下来。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并且了解到了厘米和米的概念。
实验三:时钟的学习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时钟的使用。
我们观察了钟表的指针运动规律,并学会了读取时钟上的时间。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时钟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实验四:几何图形的认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并要求我们按照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认识了常见的几何图形,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实验五:统计图表的制作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统计图表。
我们收集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并使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行了数据展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进行展示和分析。
结论:通过这次数学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验不仅使我们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还让我们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趣的数学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中毒事故后果模拟一、训练目的1.通过训练,学会使用PHAST软件对石油化工装置泄漏后可能发生的中毒事故进行分析,掌握使用PHAST软件建立相对模型,模拟分析中毒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2.掌握毒性物质致死概率。
二、训练内容要求毒性气体或液体泄漏后中毒事故的模拟三、训练仪器本训练所用实验软件为:PHAST6.7四、训练方法和步骤:1.了解毒性物质泄漏中毒的原理,学习使用Vessel/pipe source 模型模拟中毒事故的方法。
2.选择Vessel/pipe source 模型3.输入相关参数(硫化氢泄漏)4.分别对扩散结果和毒性结果进行分析⑴扩散浓度结合硫化氢毒性阈限值,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给出造成轻伤、重伤和死亡等不同中毒效果的浓度范围。
⑵致死概率通过看图和查看毒性报告,找出不同毒性致死概率与对应的范围,对付这些区域进行分析。
五、气体泄漏扩散浓度计算1.阈限值(TLVs)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协会针对多种化学物质制定了极限剂量,称为阈限值。
阈限值是空气中一种物质的浓度,其所代表的工作条件是,几乎所有的工人长期在这样的暴露条件下工作时,不会有不良的健康影响。
工人只有在工作时间才会暴露于此种毒物中,即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
2.阈限值与允许暴露浓度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制定了一套极限剂量,称为允许暴露浓度。
3.致死概率的计算个体致死概率可通过中毒事故后果模型计算出某一事故场景在位置处产生的毒物浓度数值,然后根据概率函数法计算得到。
六、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学习使用了PHAST软件,并了解了毒性物质泄漏中毒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压力容器认知训练一、训练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压力容器的分类、特点、安全管理及检测检验方法和事故原因分析。
掌握KZL4—13—AII型工业锅炉,LSG立式水直管锅炉安全管理及检测检验方法。
二、设备KZL4—13—AII型工业锅炉,LSG立式水直管锅炉.三、认知训练内容1.压力容器的分类和特点。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报告学校:姓名:实验目的: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三个小灯泡(其中至少两个规格不同)、开关、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电路,画出测量A点电流的电路图。
3、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没有问题,方可闭合开关,使两个灯泡均发光,记录A点电流。
4、将电流表分别串联在电路中的B点、C点,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流值。
5、换上另外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重复实验一次。
6、整理器材。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实验结论:澧县2021年学生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实验名称: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校:姓名:第轮号总分:监考老师:《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报告学校: 姓名:实验目的: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三个小灯泡(其中至少两个规格不同)、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电路,画出测量A 点电流的电路图。
3、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没有问题,方可闭合开关,使两个灯泡均发光,记录A 点电流。
4、将电流表分别串联在电路中的B 点、C 点,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流值。
5、换上另外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重复实验一次。
6、整理器材。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实验结论: 。
澧县2021年学生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实验名称: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学校:姓名:第轮号总分:监考老师:《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和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表、三个小灯泡(其中至少两个规格不同)、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
2、设计实验电路,画出测量A、B两点间电压的电路图。
3、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没有问题,方可闭合开关,使两个灯泡均发光,记录A、B两点间的电压。
imvic实验实验报告IMViC实验实验报告引言:IMViC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鉴定肠道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IMViC是4个实验的首字母缩写,分别代表了Indole(吲哚)、Methyl Red(甲基红)、Voges-Proskauer(V-P)和Citrate(柠檬酸)四个实验。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IMViC实验的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IMViC实验方法,对肠道细菌进行鉴定,并了解不同细菌的代谢特性。
二、实验原理1. Indole(吲哚)试验:通过肠道细菌产生的酶将色氨酸转化为吲哚,进而形成红色产物。
该实验用于鉴定肠道细菌是否具有色氨酸酶的产生能力。
2. Methyl Red(甲基红)试验:该试验用于鉴定肠道细菌是否能够产生大量的有机酸。
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可以降低培养基的pH值,进而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3. Voges-Proskauer(V-P)试验:该试验用于鉴定肠道细菌是否能够产生醋酸和2,3-丁二醇。
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醋酸可以被酶分解为2,3-丁二醇,进而形成红色产物。
4. Citrate(柠檬酸)试验:该试验用于鉴定肠道细菌是否能够利用柠檬酸作为唯一碳源。
具有柠檬酸酶的细菌能够利用柠檬酸进行代谢,产生碱性产物使培养基变蓝。
三、实验步骤1. Indole(吲哚)试验:a. 取一支培养菌液,加入含有色氨酸的培养基。
b. 静置培养液,观察是否产生红色产物。
2. Methyl Red(甲基红)试验:a. 取一支培养菌液,加入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
b. 静置培养液,加入甲基红指示剂,观察指示剂颜色变化。
3. Voges-Proskauer(V-P)试验:a. 取一支培养菌液,加入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
b. 静置培养液,加入Barritt's A和Barritt's B试剂,观察是否产生红色产物。
4. Citrate(柠檬酸)试验:a. 取一支培养菌液,涂布在含有柠檬酸的培养基上。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一:水的沸点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点变化。
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火源。
实验过程:首先,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然后,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确保温度计底部与水平面接触。
接下来,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加热。
观察并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水的沸点温度。
最后,关闭火源,等待水冷却。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水的沸点温度为100摄氏度。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在常压下的沸点温度为100摄氏度。
这是因为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水分子变为水蒸气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实验二: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验证空气的存在。
实验材料:玻璃瓶、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首先,将玻璃瓶倒置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然后,点燃一支蜡烛,等待蜡烛燃烧产生火焰。
接下来,将火柴迅速放入玻璃瓶中,并立即将瓶口紧密地盖住。
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蜡烛的火焰逐渐熄灭。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玻璃瓶中的空气被火焰燃烧所需的氧气消耗殆尽,导致蜡烛的火焰熄灭。
这说明空气是由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而氧气是维持火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实验三:光的传播实验目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半透明玻璃。
实验过程:首先,将白纸固定在平坦的桌面上。
然后,将手电筒打开,将其光线照射在白纸上。
接下来,将半透明玻璃放置在光线传播路径上。
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光线经过半透明玻璃后,改变了传播方向。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物体的阻挡和折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这说明光是一种能够传播的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或介质中传播,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实验四: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
实验材料:铃铛、细绳、木板。
实验过程:首先,将细绳系在铃铛上,并将其悬挂在空中。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理解循环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相关语句的含义、格式及使用3、学会循环的应用及控制,包括:①掌握使用循环输入多个数据的方法②掌握在多个数据中有选择地输出数据的方法③掌握在多个数据中对某种数据进行计数的方法④掌握求多个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⑤掌握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终止循环4、掌握循环的嵌套二、知识要点1、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的概念2、三种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3、理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中“条件表达式”之不同含义4、二重循环的执行过程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1、循环变量的主要用途是:2、用循环求多个数的和之前,先要把和的初始值赋为:3、用循环求多个数的乘积之前,先要把乘积的初始值赋为:4、字符变量能否作为循环变量?5、循环过程中,如果循环条件成立,但需要结束循环,可采用什么办法?6、什么叫循环的嵌套?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1. 编程,利用循环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5+52)*(4+42)*(3+32)*(2+22)*(1+12)*(1/2+1/3+1/4+1/5)(for循环)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t main(){int a;double sum=1,sum1=0;for(a=1;a<=5;a++)sum=sum*(a+a*a);printf("结果为%lf\n",sum);for(a=2;a<=5;a++)sum1=sum1+(1.0/a);printf("%lf\n",sum1);printf("结果为%lf\n",sum*sum1);return 0;}2. 编程,从键盘输入若干个整数,当输入0时,输入停止。
《统计学》四篇实验报告实验一:用Excel构建指数分布、绘制指数分布图图1-2:指数分布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一般的电子产品寿命均服从指数分布。
在一些可靠性研究中指数分布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指数分布、掌握EXPONDIST函数的应用技巧。
指数函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无记忆性。
在此次实验中我们还学会了产生“填充数组原理”。
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快捷地生成一组有规律的数组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用Excel计算置信区间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2、学习CONFIDENCE函数的应用技巧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1、实验软件:Excel 20072、实验数据:自选某市卫生监督部门对当地企业进行检查,随机抽取当地100家企业,平均得分95,已知当地卫生情况的标准差是30,置信水平0.5,试求当地企业得分的置信区间及置信上下限。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某市卫生监督部门对当地企业进行检查,随机抽取当地100家企业,平均得分95,已知当地卫生情况的标准差是30,置信水平0.5,试求当地企业得分的置信区间及置信上下限。
第1步:打开Excel2007新建一张新的Excel表;第2步:分别在A1、A2、A3、A4、A6、A7、A8输入“样本均值”“总体标准差”“样本容量”“显著性水平”“置信区间”“置信上限”“置信下限”;在B1、B2、B3、B4输入“90”“30”“100”“0.5”第3步:在B6单元格中输入“=CONFIDENCE(B4,B2,B3)”,然后按Enter键;第4步:在B7单元格中输入“=B1+B6”,然后按Enter键;第5步:同样在B8单元格中输入“=B1-B6”,然后按Enter键;计算结果如图2-1四、实验结果或数据处理图2-1:实验二:用Excel产生随机数见图3-1实验二:正态分布第1步:同均匀分布的第1步;第2步:在弹出“随机数发生器”对话框,首先在“分布”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正态”选项,并设置“变量个数”数值为1,设置“随机数个数”数值为20,在“参数”选区中平均值、标准差分别设置数值为30和20,在“输出选项”选区中单击“输出区域”单选按钮,并设置为D2 单元格,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原理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的酸(或碱)溶液跟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溶液的浓度。
计算公式:c (NaOH)?c(HCl)?V(HCl)c(NaOH)?V(NaOH)或c(HCl)?。
V(NaOH)V(HCl)三、实验用品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0、1000mol/L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液)、酚酞(变色范围8、2~10)1、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中和滴定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但其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对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有没有影响?3、滴定管和量筒读数时有什么区别?四、数据记录与处理五、问题讨论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大学化学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时间实验(分组)桌号合作者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三:实验原理:c(标)×V(标)=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本实验具体为:c(H+)×V(酸)=c(OH—)×V(碱)】四:实验过程:(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
四、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实验时间: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试验:(一)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2、将温度计的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和;3、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4、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5、读数时温度计离开被测的水。
(二)测量水的温度1、准备四杯分别有冷、温、热、烫的水;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四杯水的温度、记录结果;(二)记录数据:评估交流:读数时间是长好还是短好?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实验时间: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二、猜想或假设:三、进行实验:(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
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
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温度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
实验现象:①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温度计示数逐渐②在一定的海波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热,但温度计示数,海波处于态。
③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3)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并描绘出图像:时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min温度/℃实验结论: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实验时间: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①水温在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有少量气泡。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
④水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停止.七、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实验时间: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体验探究过程,学习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
实验一实验名称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实验日期 2012年2月23日•系统业务背景分析某高校是我国华东地区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20000人,有55个本科专业,每学期参加补考的学生约有5000人次。
在该学校中,与补考业务相关的部门有:教务处的教务科和教室管理科,二级学院的办公室和各学科、学籍管理科。
教务科负责组织补考业务的开展;补考所用的教室资源由教室管理科负责管理;二级院系的办公室负责统计本院系补考学生的信息、给补考学生发放补考通知单、学生补考后统计补考成绩;各学科负责组织教师阅卷,填写补考成绩单。
现行补考工作是按如下工作流程进行的:(1)每学期考试结束后,各二级学院的办公室根据教师报送的学生成绩报告单,登记本学院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信息,填写补考学生明细表,报教务处教务科。
(2)教务科收集各个二级学院的统计表,汇总成全校的补考学生明细表。
然后根据教室管理科提供的教室资源的信息安排补考的时间、地点,编制考场安排明细表。
把补考学生明细表和补考安排明细表发给二级学院办公室。
二级学院办公室收到教务处下发的表格后,为每个补考学生编制补考通知单,发给每个补考学生。
(3)补考结束后,各学科教师阅卷,填写补考成绩通知单。
院系办公室统计补考不及格学生,编制补考不及格学生明细表,报教务科。
教务科汇总全校补考不及格学生信息,提供给学籍管理科。
该校学生人数多,专业数目也较多,集中管理信息的确存在着困难。
而且这个高校位于华东地区,信息技术相对来说较发达,所以适宜做信息系统的运用,以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
•现行系统组织结构分析现行的补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其管理者应当是教务处。
其辅助执行者是各学院的一些职能部门。
教务处根据了学籍管理条例,要求学院对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管理。
所以,学籍管理部门负责了这个方面的学籍管理工作。
然后教务科作为执行者,还需要教室管理的协作与配合。
教室管理科是否合理地分配了教室对于补考工作的成败来说也是一个关键点。
接着,教务处需要将任务落实给学院的各个部门。
学院的学科教师需要监考和考后批改试卷,并登记成绩。
办公室根据教师报送的学生成绩报告单,登记本学院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信息,填写补考学生明细表,报教务处教务科。
所以学院需要分列这“学科”与“办公室”两个部门对学生补考工作进行具体的落实。
•现行系统功能层次分析根据现有的系统的功能,补考管理主要包含三个重要功能。
其中每个功能又被细分为其子功能。
考生考试的安排管理、考完后的阅卷管理还有补考的成绩管理都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
其中,考生安排主要在考试前期。
需要执行一些教室、时间和试卷内容的安排。
还有相应的通知必须传达到位。
在考试完成后,需要任课老师阅卷,并且把成绩提交给院办,院办把各个科目老师提交的成绩文件进行整理整合,形成最终的成绩表,分析出其中不及格的学生,并将这些反馈给教务处。
教务处的任务就需要把学生成绩计入学籍档案。
教务处和院办所做的工作就可以归结为补考成绩的管理。
•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分析根据现有的系统,该补考管理系统是将管理功能按考前考后分为了两部分。
考前:学院的办公室根据教师报送的学生成绩报告单,登记本学院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信息,填写补考学生明细表,输入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
教务科收从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中提取未合格的学生名单,汇总成全校的补考学生明细表。
然后根据教室管理科提供的教室资源的信息安排补考的时间、地点,编制考场安排明细表。
把补考学生明细表直接公布,确定补考试卷并印发给学院。
,再为每个补考学生编制补考通知单,发给每个补考学生。
考后:学科教师阅卷,填写补考成绩通知单。
院系办公室统计补考不及格学生,编制补考不及格学生明细表,报教务科。
教务科汇总全校补考不及格学生信息,提供给学籍管理科。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验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熟悉了系统分析工具Visio的应用环境,初步掌握了组织结构调查、功能层次调查、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的方法,并尝试用Visio绘制组织结构图、管理功能结构图和业务流程图。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图型的绘制,让我直观而深刻地理解到了对组织结构、功能和业务的分析对于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重要性,实验二实验名称数据流程调查分析实验日期 2012年2月23日一、实验环境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二、实验目的掌握数据流程分析的方法和数据流程图的分层次绘制及其数据字典的建立三、实验内容1、掌握数据流程调查和分析的方法;2、利用Visio绘制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并在绘制的过程中建立标准、统一的编码;3、根据数据流程图建立相应的数据字典。
四、实验步骤1、复习数据流程图的层次绘制方法数据流程图分层次绘制模型:数据流程图是按照“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的原则进行,在绘制整个数据流程图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标准、统一的编码,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字典。
2、根据实验二对补考管理业务调查的文字材料,结合以下已给出的补考管理系统的第一层数据流程图,完成补考管理系统数据流程图的分层次绘制及其数据字典的编写。
3、根据数据流程图建立相应的数据字典。
考虑到数据字典编制完整的工作量太大,对数据流、加工处理、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各编制2个,注意前后对照关系。
数据流加工处理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实验三实验名称数据库设计一、实验目的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E-R图)分析和绘制方法二、实验设备与仪器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三、实验内容根据实验二所给定的某高校学生补考管理系统业务背景材料,在整个补考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院系、班级、课程、学生、教室,以及相关联系补考。
院系涉及到院系编号和院系名称;班级涉及到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课程涉及到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所在院系编号;学生涉及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班级;教室涉及到教室编号、补考教室名称、容纳人数;补考涉及到学生学号、课程编号、补考原因、补考成绩、补考日期、补考教室名称。
请根据以上文字材料建立该学生补考管理系统E-R图。
四、实验步骤1、掌握概念模型的作用;2、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的分析方法;3、利用Visio绘制新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参考例图)4、学会绘制局部和整体E-R图。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1、绘制学生补考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要求先绘出局部实体图,再绘制整体实体-联系图;2、在SQL server上实现该数据库2、提交本次实验结果的WORD文档(含建立数据库的SQL语句)。
例图:五、实验环境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六、实验目的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E-R图)分析和绘制方法七、实验内容根据实验二所给定的某高校学生补考管理系统业务背景材料,在整个补考管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院系、班级、课程、学生、教室,以及相关联系补考。
院系涉及到院系编号和院系名称;班级涉及到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院系编号;课程涉及到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所在院系编号;学生涉及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班级;教室涉及到教室编号、补考教室名称、容纳人数;补考涉及到学生学号、课程编号、补考原因、补考成绩、补考日期、补考教室名称。
请根据以上文字材料建立该学生补考管理系统E-R图。
八、实验步骤1、掌握概念模型的作用;2、掌握新系统概念模型的分析方法;3、利用Visio绘制新系统的概念模型图(E-R图);(参考例图)4、学会绘制局部和整体E-R图。
E-R总图E-R局部图院系_班级学生_班级补考(学生_课程)课程_教室建库语句create database补考use补考create table院系(院系编号varhchar(10)primary key,院系名称varchar(20));create table班级(班级名称varchar(20)primary key,班级人数int,所在院系编号foreign key references院系(院系编号));create table学生(学号varchar(10)primary key,姓名varchar(10),所在班级varchar 20 not null,constraint fk1foreign key所在班级references班级(班级名称) );create table课程(课程名称varchar(20),院系编号varchar(10),教室编号varchar(10),constraint pk1primary key (课程名称,院系编号));create table教室(教室编号varchar(10)primary key,教室名称varchar(20),容纳人数int);create table补考(学号varchar(10)foreign key references学生(学号),课程名称varchar(20)foreign key references课程(课程名称), constraint pk2primary key (学号,课程名称));实验四新功能模块图设计和代码设计实验名称新功能模块图一、实验环境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二、实验目的掌握新系统功能模块图设计和代码设计三、实验内容1、根据前两次实验内容的结果,结合以下对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功能结构的文字描述,完成学生补考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以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三大要素为出发点,利用BSP方法,根据实验二构建的现行系统的功能层次图,经过一定的系统分析、评价、修改和完善,新系统的功能应该从系统维护、数据录入、补考安排、查询打印、退出系统几方面着手,其中系统维护应包括基本信息维护(院系信息、班级信息、课程信息、教室信息、补考原因)等;数据录入应包括补考名单录入、补考成绩录入;补考安排包括补考时间、地点等;查询打印应包括补考安排明细、补考成绩单等。
2、完成主要代码的设计。
进行代码设计时要注意代码的一致性、开放性和标准化。
以补考原因代码设计(1)部门编码设计;(2)课程编码设计;(3)学号编码设计;(4)民族代码设计;(5)班级编码设计;四、实验步骤1、系统功能结构图2、代码设计学院号开头跟两位序号。
10-11位是班级内的学生编号。
是少数名族。
专业。
层次码可以用较少的位数代表较多的信息,易于表现对象的系列性,易于插入追加。
代码设计一、实验目的掌握新系统功能模块图设计和代码设计二、实验设备与仪器Win2000以上软件操作系统,Visio软件开发环境。
三、实验内容1、根据前两次实验内容的结果,结合以下对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功能结构的文字描述,完成学生补考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以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三大要素为出发点,利用BSP方法,根据实验二构建的现行系统的功能层次图,经过一定的系统分析、评价、修改和完善,新系统的功能应该从系统维护、数据录入、补考安排、查询打印、退出系统几方面着手,其中系统维护应包括基本信息维护(院系信息、班级信息、课程信息、教室信息、补考原因)等;数据录入应包括补考名单录入、补考成绩录入;补考安排包括补考时间、地点等;查询打印应包括补考安排明细、补考成绩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