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分享真快乐
- 格式:docx
- 大小:13.87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5《分享真快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分享真快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第15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分享来体验快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情境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分享的意义,学会分享,并在生活中践行分享。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情感。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分享的概念可能有所了解,但分享行为还不够自觉和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情境模拟、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分享的含义,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美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模拟、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分享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养成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享的意义,体验分享的快乐。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分享的行为,使分享成为一种自觉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增强对分享的理解。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分享,培养分享行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分享物品,如零食、玩具等。
3.准备课堂活动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分享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分享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情境对话或故事,呈现分享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分享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分享?分享有什么好处?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分享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观察他们的分享行为。
4.巩固(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分享经历,让大家一起感受分享的快乐。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5.分享真快乐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分享真快乐》以贴近儿童生活的实例,教育儿童要懂得分享,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收获,从而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故事、漫画、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旨在引导儿童认识分享的意义,体验分享的快乐,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交能力,开始在学校和同伴之间建立友谊,同时也开始体会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
因此,他们在学习本课内容时,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分享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分享的意义,知道分享可以带来快乐,提高与人分享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增强团队意识,学会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分享的意义,学会与人分享。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分享的快乐。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故事、游戏等教学素材。
2.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游戏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故事《小猴子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分享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分享行为,体会分享的快乐。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分享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的过程,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一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分享真快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分享的快乐,感受分享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掌握分享的方法。
3.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品质,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分享的快乐,学会分享。
掌握分享的方法,养成分享的习惯。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乐于分享。
三、教学方法故事讲述法、游戏活动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首欢快的儿歌《分享快乐多》,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从这首歌中听到了什么?分享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引出课题。
2.分享的快乐讲述故事《小熊的分享》,小熊把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分享给小伙伴们,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
组织学生讨论:小熊为什么要分享?分享后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回忆自己分享的经历,说一说分享时的感受。
3.学会分享游戏活动:“分享大转盘”。
准备一个大转盘,上面写上不同的物品或活动,如玩具、图书、美食、游戏等。
学生转动转盘,转到什么就分享与之相关的东西或经历。
小组讨论: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分享的方法,如要有礼貌、尊重他人的意愿、爱护分享的物品等。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分享的场景,如在学校、家庭、公园等,让学生表演如何正确地分享。
4.分享的意义展示一些关于分享的图片和视频,如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图书、玩具,志愿者们分享爱心等。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有什么意义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分享可以让我们结交更多的朋友,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传递爱和温暖。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分享,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享的快乐和意义,鼓励学生学会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或同学分享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记录下分享的过程和感受。
开展“分享之星”评选活动,每周评选出在班级中最乐于分享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游戏、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和意义,学会了分享的方法。
一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分享真快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感受分享带来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乐于分享的意愿。
2.帮助学生理解分享的含义,知道可以分享的事物有很多,不仅包括物品,还包括快乐、经验等。
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主动与他人分享,培养学生分享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验分享的快乐,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学生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掌握分享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落实分享行为,克服分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自私、不舍等心理障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带来一个漂亮的玩具小熊,走进教室后向学生展示。
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什么?(玩具小熊)它是不是很可爱呀?老师现在心里可高兴了,因为我有这个可爱的小熊。
那你们想不想也和老师一样感受这份快乐呢?2.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老师一个人拥有这个小熊,老师会很开心,但是如果老师把它分享给你们,让你们也能看到它、摸到它,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享真快乐。
(二)新课讲授1.分享的快乐故事导入:教师讲述《小熊的分享》故事。
小熊有很多美味的蜂蜜,它一开始自己独自享用,觉得很满足。
但是有一天,它遇到了其他小动物,看到它们很羡慕的样子,小熊决定把蜂蜜分享给大家。
小动物们都很开心,它们一起品尝蜂蜜,一起玩耍,小熊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快乐了,因为它不仅品尝到了蜂蜜的甜美,还收获了朋友们的欢笑和友谊。
教师提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小熊为什么会变得更快乐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享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游戏体验:“分享糖果”游戏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颗糖果,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品尝糖果的味道,感受那份甜蜜。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糖果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互相交换品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5 分享真快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5 分享真快乐》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分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快乐。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到分享不仅仅是将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心态。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分享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
对于分享,他们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缺乏一定的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分享,感受分享的快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享的含义,认识到分享是一种美德。
2.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关爱他人的心态。
3.让学生学会分享的方法和技巧,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分享的含义,体验分享的乐趣。
2.难点: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关爱他人的心态,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享。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分享的快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学会分享。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分享的游戏和活动道具。
3.划分小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分享的概念。
故事中,一个小朋友将自己的糖果分给了其他小朋友,大家都觉得非常开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小朋友分糖果给大家,大家会感到开心呢?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分享的含义。
分享不仅仅是将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心态。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分享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分享游戏。
游戏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东西(如糖果、文具等)分给其他同学。
分享真快乐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激发乐于分享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分享的方法与技巧,在生活中会与人分享。
3.帮助学生了解分享的原则,学会在分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分享的技巧与方法,倡导分享但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导入。
师:教师出示一块椰子糕,问:这是什么?想吃吗?
生:这是小红在海南旅游时给同学们带回来的椰子糕。
师:大家都知道啊,请品尝过的同学举手。
师:(小结)我们虽然没和小红一起去过海南,但我们和他一起品尝了当地的美味,这就叫分享。
二、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哪些行为是分享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明晰分享的概念。
三、连环画。
(教师出示连环画)
(一)体育课下课了,明明口渴了水杯却不在身边。
乐乐把自己喝了一口水
的水杯递给明明,可是明明拒绝了。
(二)乐乐看见玲玲正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想让玲玲分享一下,可是玲玲也拒绝了。
(三)乐乐新做了一个树叶贴画,他想分享给大家看,结果被甜甜不小心给弄坏了。
(画面定格:乐乐沮丧地说:“分享一点都不快乐!”)
师:乐乐为什么会觉得分享不能带来快乐呢?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学生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借机引导。
)
和人分享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学生交流后,出示教材中的儿歌,总结提升。
四、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