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引趣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情引趣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如果学生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不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如何精彩,他都是左耳入右耳出,收效甚微。反之,如果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预习、认真听讲、认真作业,课后也会抽时间去探索、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前提。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有较全面的认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为

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陶行知指出:“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还要小!”陶行知说:“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进而他指出,“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新课程提倡师生的互动和对话,实质是创造“愉快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质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

1 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1 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精神源于动机,渗透数学探究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在通过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学得好,动机才能够得到强化。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强化数学探究的动机。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笔者,现实的生活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正如陶先生所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已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

然而综观现行的教材,应用题常常是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为此笔者认为可以改编原有的题材为生活化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动机。

1.2 制造悬念,引发好奇,在教学中,通过造成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不和谐,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兴趣,这样学生由于在认识方面产生不和谐,就会通过进一步收集信息,探索问题的解决。

1.3 “高难度”教学,在教学中,为了训练的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距较远,但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问题。问题的成功解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巨大的成就感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是学习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发,而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数学

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初学几何,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新鲜感,老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优势,创设几何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节课时,可以首先提出疑问:有谁能说出我们祖国五星红旗上每颗五角星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学生们一下就被

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课,因为急于想知道答案,兴趣就来了。再如在讲授“垂径定理”这一节,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自行车的两轮子要做成圆的?汽车的轮子也做成圆的?做成方的或是三角形的不是更容易吗?学生定会觉得这些简单而又通俗的问题问得奇怪,甚至好笑。这时,老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把自行车、汽车的轮子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或其它形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汽车的运动情况,效果会更佳。此时,老师再切合实际加以提示引导,乘兴而入主题,教学效果必将妙不可言。通过这样悬念导入,学生在议、讲、练中获得乐趣;最后,由于问题的解决,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引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 关注日常生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与教融合为一个整体。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通过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所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融为一体,在实践与探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注课堂中问题的生成状态。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图片中寻找熟悉的几何图形,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操作发现知识点。用学生熟悉的日出来导入新课,把地平线看作直线,把太阳看作圆,这样把生活中的现象抽象成数学问题,很自然的引出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