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检验质量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0
水泥的质量检测标准与验收准则引言:水泥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于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水泥的质量检测标准和验收准则十分必要。
本文将探讨水泥的质量检测标准与验收准则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水泥的质量检测标准1. 化学成分检测水泥的化学成分对其性能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化学成分检测项目包括硅酸盐含量、氧化铁含量、铝酸盐含量等。
检测过程中,应采用准确的测试方法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物理性能检测水泥的物理性能直接关系到其强度、延展性和粘结性等重要指标。
物理性能检测项目包括初始和终凝时间、凝结水需求量、抗压强度等。
在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3. 细度检测水泥的细度对于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加工特性至关重要。
细度检测可采用组分法、筛分法或比表面积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水泥的验收准则1. 外观验收外观是水泥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
验收时需要仔细观察水泥的颜色、块状度和表面平整度等外观特征。
正常情况下,水泥的颜色应均匀一致,块状度和表面平整度应良好。
2. 化学成分验收水泥的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验收时应抽样送检,并利用严谨的测试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若水泥样品达到标准规定的化学成分要求,则可通过验收。
3. 强度验收水泥的抗压强度是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验收时可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抗压强度指标进行检测。
一般情况下,抗压强度达到或超过标准规定的要求,则可判断水泥符合质量验收标准。
4. 抗裂性验收水泥的抗裂性能对于工程的安全与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验收水泥时,可以采用塑性收缩试验或干缩试验等方法,评估水泥的抗裂性能。
若测试结果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则可判定水泥合格。
结论:水泥的质量检测标准和验收准则对于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细度等项目的检测,以及外观、强度和抗裂性等方面的验收,能够判断水泥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25水泥检测标准水泥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水泥质量的检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水泥检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相关行业人士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水泥质量检测的相关知识。
一、外观检测。
水泥外观的检测主要包括颜色、结块、熟料充分性等方面。
首先要检查水泥的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明显的色差。
其次要检查水泥是否结块,是否存在结块现象。
最后要检查水泥熟料的充分性,即水泥中熟料的含量是否足够,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二、物理性能检测。
水泥的物理性能检测主要包括比表面积、凝结时间、流动度等方面。
比表面积是指水泥颗粒单位质量的表面积,通常使用比表面积仪进行检测。
凝结时间是指水泥从加水开始到完全凝结所需的时间,可以通过细度比较仪进行检测。
流动度是指水泥在规定条件下的流动性能,通常使用流动度仪进行检测。
三、化学成分检测。
水泥的化学成分检测主要包括硅酸盐含量、铝酸盐含量、氧化铁含量等方面。
硅酸盐含量是指水泥中硅酸盐的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铝酸盐含量是指水泥中铝酸盐的含量,同样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氧化铁含量是指水泥中氧化铁的含量,也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四、强度检测。
水泥的强度检测是指水泥在规定条件下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抗压强度是指水泥在规定时间内抵抗压缩破坏的能力,可以通过压力试验机进行检测。
抗拉强度是指水泥在规定时间内抵抗拉伸破坏的能力,可以通过拉力试验机进行检测。
五、其他检测。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检测项目外,水泥的质量还可以通过烧失量、含水量、比重等方面进行检测。
烧失量是指水泥在一定温度下失去的质量,可以通过烘箱进行检测。
含水量是指水泥中所含水分的含量,可以通过干燥法进行检测。
比重是指水泥的密度,可以通过比重瓶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水泥检测标准涉及到外观检测、物理性能检测、化学成分检测、强度检测以及其他检测项目。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才能保证水泥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水泥检测标准
首先,水泥的外观质量是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外观检测中,需要对水泥的颜色、块度、结块、磨损等进行检测。
合格的水泥应该呈灰色或灰绿色,颗粒均匀,无结块,磨损较少。
外观质量的检测可以直观地判断水泥的质量,确保水泥的外观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水泥的物理性能也是检测的重点之一。
物理性能包括水泥的比表面积、凝结时间、强度等指标。
比表面积是指水泥颗粒的表面积与质量的比值,凝结时间是指水泥与水混合后开始凝结的时间,强度是指水泥在规定条件下的抗压强度。
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水泥的使用性能,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
最后,水泥的化学性能也是不可忽视的。
化学性能包括水泥的化学成分、硫酸盐含量、氯离子含量等指标。
水泥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着水泥的硬化速度和强度发展,硫酸盐和氯离子的含量则与水泥的耐久性有关。
因此,对水泥的化学性能进行检测可以确保水泥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性能。
总的来说,水泥的检测标准涉及外观质量、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多个方面,这些指标的检测对于保证水泥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检测标准进行检测,才能确保生产出质量合格的水泥产品,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对水泥的检测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水泥检测合格标准水泥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建筑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为了确保水泥的质量符合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检测项目和合格标准。
1.水泥外观检测外观检测主要是观察水泥的包装、标识、颜色、颗粒大小等。
水泥应采用白色或浅灰色,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原料。
水泥的标识应清晰、规范,注明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品种、标号等信息。
水泥的颗粒大小应均匀,无结块、受潮等现象。
2.水泥强度检测水泥强度是评价水泥质量的关键指标,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抗拉强度等。
水泥强度检测需要在龄期达到规定时间后进行,一般采用标准试件进行检测。
合格标准是抗压强度不低于32.5 MPa,抗折强度不低于4.0 MPa,抗拉强度不低于4.5 MPa。
3.水泥安定性检测水泥安定性是指水泥在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的性能。
如果水泥安定性不良,可能会导致构件(制品)产生膨胀性裂纹或翘曲变形,从而造成质量事故。
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应予以报废。
4.水泥凝结时间检测水泥的凝结时间是指从加水搅拌到开始失去塑性的时间。
凝结时间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
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得迟于10小时。
水泥的凝结时间应在水泥安定性合格的前提下进行检测。
5.水泥含泥量检测含泥量是指水泥中粒径小于0.08mm的颗粒含量。
含泥量过高会影响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因此含泥量应符合规定要求。
一般要求水泥的含泥量不大于5%。
6.水泥氯离子含量检测氯离子是引起钢筋锈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水泥中的氯离子含量应符合规定要求。
一般要求水泥的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2%。
7.水泥细度检测细度是指水泥中符合细度要求的颗粒含量。
细度是影响水泥流动性和安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细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一般要求水泥的细度在80μm方孔筛上的筛余量不大于10%。
8.水泥烧失量检测烧失量是指水泥在高温下烧失的重量百分率。
烧失量过高会影响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因此烧失量应符合规定要求。
水泥检验标准水泥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因此,对水泥的检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水泥的检验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质量、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下面将对水泥的检验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水泥的外观质量是其质量的直观体现。
外观质量的检验主要包括水泥的颜色、结块、凝结时间等方面。
合格的水泥应该呈灰色或灰绿色,不得有明显的色差。
另外,水泥在存放过程中容易结块,因此结块的情况也需要进行检验。
此外,水泥的凝结时间也是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水泥的凝结时间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其次,水泥的物理性能是其工程应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物理性能的检验主要包括水泥的比表面积、初凝时间、凝结时间、强度等方面。
水泥的比表面积是衡量其细度的重要指标,细度越高,水泥的活性越强。
初凝时间和凝结时间是水泥的凝固特性的重要指标,初凝时间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凝结时间则需满足具体工程的要求。
此外,水泥的强度是衡量其抗压性能的重要指标,强度检验是水泥质量检验的重点内容之一。
最后,水泥的化学性能也是其质量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化学性能的检验主要包括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硫酸盐含量、氯离子含量等方面。
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氧化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等,其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此外,水泥中的硫酸盐和氯离子含量也是其化学性能的重要指标,含量过高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水泥的检验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质量、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
通过严格的检验,可以保证水泥的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因此,对水泥的检验标准应引起重视,确保水泥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工程要求。
水泥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水泥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水泥的质量进行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水泥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和标准。
一、外观和颜色检测外观和颜色是水泥质量的直观指标。
通过肉眼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判断水泥的质量。
合格的水泥应该呈现灰色或浅灰色,均匀颜色,无明显色差和斑点。
二、比表面积检测比表面积是反映水泥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常用的检测方法是比表面积仪的测量。
根据GB/T 8074-2017《水泥比表面积和胶凝材料比表面积测定法(比渗透法)》的要求,通过测定水泥与标准粉(Filter 1)形成对比图形,计算出比表面积数值,以评估水泥的细度。
三、凝结时间检测水泥在与水发生反应后,会迅速凝结,产生强度。
凝结时间是衡量水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检测方法是终凝时间试验。
通过GB/T 17671-1999《沪杭修正:水泥终凝时间试验方法》的规定,测试水泥与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后,从混合开始到试块凝结完全所经历的时间,来评估水泥的凝结性能。
四、抗压强度检测抗压强度是衡量水泥质量的主要参数之一。
可以通过标准试样试验法来进行检测。
根据GB/T 17671-1999《水泥标准试样和试件的制备方法》和GB/T 17671-2017《水泥试品标准强度试验方法》的规定,用制备好的标准试样,通过在一定时间内施加压力,测定试样抗压强度,作为评价水泥质量的指标。
五、氧化物含量检测氧化物含量是衡量水泥化学成分的一个重要参数。
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根据GB/T 176-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通过采用显微分析、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确定水泥中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各种氧化物的比例。
六、硫化物含量检测硫化物含量是评估水泥硫酸盐含量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电位差滴定法进行检测。
根据GB/T 1346-2011《水泥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电位差滴定法》和GB/T 1248-2008《硫酸盐含量的测定电位差滴定法》的规定,分别测定水泥中氯离子和硫酸盐的含量,以评估水泥中硫化物的水平。
水泥检测标准首先是水泥的物理性能检测。
物理性能检测主要包括水泥的凝结时间、比表面积、比重、抗压强度等指标。
其中,水泥的凝结时间是指水泥与水混合后开始凝固的时间,这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施工时间和性能。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水泥所具有的表面积,它可以反映水泥的研磨程度和活性。
比重是指水泥的密度,对于不同种类的水泥,其比重也会有所不同。
抗压强度则是衡量水泥抗压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进行水泥的物理性能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确保水泥的质量符合要求。
其次是水泥的化学成分检测。
水泥的化学成分检测主要包括硅酸盐含量、铝酸盐含量、铁酸盐含量、石膏含量等指标。
这些化学成分直接影响水泥的性能和用途。
例如,硅酸盐含量高的水泥具有早强、耐久性好的特点,适用于高强度混凝土的制作;而石膏含量则可以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和硬化速度。
因此,在进行水泥的化学成分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确保水泥的化学成分符合要求。
最后是水泥的外观质量检测。
水泥的外观质量检测主要包括颜色、细度、杂质等指标。
水泥的颜色应均匀一致,不能有明显的色差;细度则是指水泥颗粒的大小,影响到水泥的活性和适用范围;杂质则是指水泥中的杂质含量,过多的杂质会影响水泥的质量和性能。
因此,在进行水泥的外观质量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确保水泥的外观质量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水泥的检测标准涉及到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和外观质量三个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确保水泥的质量符合要求,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固。
因此,对水泥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希望本文所述的水泥检测标准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更好地进行水泥质量检测工作。
水泥的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水泥是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它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砂浆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制作过程中。
然而,为了确保水泥的质量和可靠性,对其进行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水泥的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从水泥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1. 水泥的成分水泥主要由石灰、硅、铝、铁等多种天然矿物质组成。
其中,石灰是水泥的主要成分,占比较大。
水泥的成分对于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质量检验和验收中需要对水泥的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
这一过程通常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通过测定水泥中各成分的含量来判断其合格性。
2. 水泥的物理性能水泥的物理性能对于建筑材料的制作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质量检验和验收中,物理性能通常包括初始和终凝时间、凝结热、抗压强度等指标的测试。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检测来获取,以确保水泥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初始和终凝时间是水泥的重要物理性能指标。
初始凝结时间是指水泥与水接触后开始凝固的时间,而终凝时间是指水泥完全凝固的时间。
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观察水泥浆体的凝固情况以及相关试验来测定。
凝结热是指水泥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其测量可通过热量计等设备来完成。
抗压强度是评估水泥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试验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测试水泥试样的抗压强度,以判断其符合规定标准。
3. 水泥的化学性能水泥的化学性质包括主要矿物相和化学成分等方面。
水泥中主要矿物相包括三种,即硅酸盐相、铝酸盐相和钙酸盐相。
这些矿物相的含量和结构对水泥的物理性能和耐久性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成分是评估水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水泥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铝和氧化铁等。
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比例需要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要求,以确保水泥的质量和可靠性。
4. 水泥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为了确保水泥质量的可靠性,各国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
通常,这些标准包括水泥的化学分析方法、物理性能测试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指标等。
水泥指标监测标准
水泥指标监测标准是根据水泥的生产和应用要求制订的,通过对水泥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来评价水泥的质量。
以下是常见的水泥指标监测标准:
1. 物理性能测试:包括比表面积、细度、比重、孔隙度等指标的测定。
常用的标准有:
- GB/T 1346-2011 水泥比表面积及细度试验方法
- GB/T 1345-2005 水泥比重试验方法
- GB/T 29571-2013 水泥孔隙度试验方法
2. 化学性能测试:包括元素含量、化合物含量、含水量、氧化物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常用的标准有:
- GB/T 176-2008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3. 力学性能测试:包括强度指标、抗压强度、早期强度等指标的测定。
常用的标准有:
- GB/T 1345-2005 水泥28d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 GB/T 17671-1999 水泥早期强度试验方法
此外,不同国家或地区也会制定自己的水泥指标监测标准,如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的C150标准、EN 197-1标准(欧洲标准)等。
水泥生产企业通常会根据当地的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监测和检测。
水泥检验标准首先,水泥的外观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175-2007《水泥标准砂浆试验方法标准规定》。
外观方面,水泥应呈灰色或灰绿色,不应有明显的发白、发黄和其他异色。
水泥的质量应均匀,不得有结块、凝结和结皮等现象。
此外,水泥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不应出现分层、沉淀和结块等现象。
其次,水泥的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76-2007《水泥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规定。
水泥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SiO2、Al2O3、Fe2O3、CaO、MgO、SO3等。
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到水泥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水泥检验中,需要对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分析,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另外,水泥的物理性能也是水泥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标准GB/T 1346-2011《水泥细度试验方法规定》规定了水泥的细度检验方法。
水泥的细度直接影响到水泥的适用性和工作性能。
水泥的细度越高,水泥的适用范围就越广,工作性能也越好。
因此,在水泥检验中,需要对水泥的细度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此外,水泥的强度和稳定性也是水泥检验的重点内容。
国家标准GB/T 17671-1999《水泥标准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方法》规定了水泥的抗压强度检验方法。
水泥的强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水泥检验中,需要对水泥的抗压强度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总之,水泥检验标准是保障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的外观、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强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检验,可以确保水泥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从而保障建筑物的稳固和耐久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水泥检验标准内容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提高水泥质量,确保建筑安全。
我国水泥新标准与老标准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采用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代替现行GB177—8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二是以ISO强度为基础修订了我国六大通用水泥标准。
(1) 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标准制订GB/T 17671—1999是我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679—1989制定的,于1999年2月8日发布,1999年5月1日起生效。
GB/T 17671—1999与GB177—85同属检验水泥胶砂强度的“软练法”,即采用塑胶砂,4X4X160cm棱柱试体,将试体先进行抗折强度试验,折断后的两个半截试体再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两者的核心差别在于胶砂组成不同,ISO方法采用的水灰比适中,灰砂比适中,特别是采用了级配标准砂,因而ISO方法检验得到的强度数值比GB-177方法更接近于水泥在砼中的使用效果。
(2)六大水泥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a.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改为GB/T 17671—1999方法六大水泥产品标准均引用GB/T 17671—1999方法作为水泥胶砂的强度检验方法,不再采用GB 177—85方法。
因此GB/T 17671—1999方法上升为强制性方法,而GB 177—85方法下降为推荐性方法。
b.水泥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六大水泥老标准实行以Kgf/cm2表示的水泥标号,如32.5、42.5、42.5R、52.5、52.5R等。
六大水泥新标准实行以Mpa表示的强度等级,如32.5、32.5R、42.5、42.5R、52.5、52.5R等,使强度等级的数值与水泥28天抗压强度指标的最低值相同。
新标准还统一规划了我国水泥的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分为三个等级6个类型,42.5、42.5R、52.5、52.5R、62.5、62.5R,其他五大水泥也分3个等级6个类型即32.5、32.5R、42.5、42.5R、52.5、52.5Rc.强度龄期与各龄期强度指标设置六大水泥新标准规定的水泥强度龄期均为3天、28天两个龄期,每个龄期均有抗折与抗压强度指标要求前言本标准第7.1、7.3.1、7.3.2、7.3.3、8.4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与欧洲水泥标准ENV197-1:2000《通用波特兰水泥》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三个标准。
与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相比,本标准主要变化如下:——全文强制改为条文强制(本版前言);——增加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本版第3章);——将各品种水泥的定义取消(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3章);——将组分与材料合并为一章(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第4章,本版第5章);——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1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来代替”改为“活性混合材料掺加量为>5%且≤20%,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质量8%且符合本标准第5.2.4条的非活性混合材料或不超过水泥质量5%且符合本标准第5.2.5条的窑灰代替”(原版GB175-1999中第3.2条,本版第5.1条);——将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矿渣掺加量由“20%~70%”改为“>20%且≤70%”,并分为A 型和B型。
A型矿渣掺量>20%且≤50%,代号P.S.A;B型矿渣掺量>50%且≤70%,代号P.S.B(原版GB1344-1999中第3.1条,本版第5.1条);——将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量由“20%~50%”改为“>20%且≤40%”(原版GB1344-1999中第3.2条,本版第5.1条);——将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料总掺加量由“应大于15%,但不超过50%”改为“>20%且≤50%”(原版GB12958-1999中第3章,本版第5.1条);——材料中增加了粒化高炉矿渣粉(本版第5.2.3、5.2.4条);——取消了复合硅酸盐水泥中允许掺加粒化精炼铬铁渣、粒化增钙液态渣、粒化碳素铬铁渣、粒化高炉钛矿渣等混合材料以及符合附录A新开辟的混合材料,并将附录A取消(原版GB12958-1999中第4.2、4.3条和附录A);——增加了M类混合石膏,取消了A类硬石膏(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中第3章,本版第5.2.1.1条);——助磨剂允许掺量由“不超过水泥质量的1%”改为“不超过水泥质量的0.5%”(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中第4.5条,本版第5.2.6条);——普通水泥强度等级中取消了32.5和32.5R(原版GB175-1999中第5章,本版第6章);——将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中“熟料中的氧化镁含量”改为“水泥中的氧化镁含量”,其中要求P.S.A型、P.P型、P.F型、P.C型水泥中的氧化镁含量不大于6.0%,并加注b说明‘如果水泥中氧化镁含量大于6.0%时,应进行水泥压蒸试验并合格’;P.S.B型无要求。
(原版GB1344-1999和GB12958-1999中第6.1条,本版第7.1条);——增加了氯离子限量的要求,即水泥中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6%(本版第7.1条);——将各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强度指标改为和硅酸盐水泥一致,将各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指标改为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一致(原版GB12958-1999中第6.6条,本版第7.3.3条);——增加了45μm 方孔筛筛余不大于30%作为选择性指标(本版第7.3.4条);——增加了选择水泥组分试验方法的原则和定期校核要求(本版第8.1条);——将“按0.50水灰比和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来确定用水量”的规定的适用水泥品种扩大为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和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原版GB1344-1999第7.5条,本版第8.5条);4 4——编号与取样中增加了年生产能力“200×10t以上”的级别,即:200×10t以上,不超过4000t4 4为一个编号;将“120万吨以上,不超过1200吨为一个编号”改为“120×10t~200×10t,不超过2400t为一个编号”(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8.1条,本版第9.1条);——将“出厂水泥应保证出厂强度等级,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有关要求”改为“经确认水泥各项技术指标及包装质量符合要求时方可出厂”(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8.2条,本版第9.2条);——增加了出厂检验项目(本版第9.3条);——取消了废品判定(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9.3条);——不合格品判定中取消了细度和混合材料掺加量的规定,将判定规则改为“检验结果符合本标准7.1、7.3.1、7.3.2、7.3.3条技术要求为合格品。
检验结果不符合本标准7.1、7.3.1、7.3.2、7.3.3 条中任何一项技术要求为不合格品。
(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8.3.2条,本版第9.4.1、9.4.2条);——检验报告中增加了“合同约定的其他技术要求”(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8.4条,本版第9.5条);——交货与验收中增加了“安定性仲裁检验时,应在取样之日起10d 以内完成”(本版第9.6.2 条);——包装标志中将“且应不少于标志质量的98%”改为“且应不少于标志质量的99%”(原版GB175-1999、GB1344-1999、GB12958-1999中第9.1条,本版第10.1条);——包装标志中将“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包装袋的两侧印刷采用黑色”改为“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包装袋的两侧印刷采用黑色或蓝色”(原版GB1344-1999、GB12958-1999 中第9.2 条,本版第10.2条)。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4)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丛林集团、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云南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云南国资水泥昆明有限公司、合肥水泥设计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水泥质量监督检验站、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冠鲁集团山东万利水泥有限公司、唐山隆丰水泥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颜碧兰、江丽珍、肖忠明、刘晨、张秋英、陈萍、霍春明、席劲松、宋立春、王昕、郭俊萍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为-GB175-1956、GB175-1962、GB175-1977、GB175-1985、GB175-1992、GB175-1999;-GB1344-1956、GB1344-1962、GB1344-1977、GB1344-1985、GB1344-1992、GB1344-1999;-GB12958-1981、GB12958-1991、GB12958-1999。
II 通用硅酸盐水泥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与分类、组分与材料、强度等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通用硅酸盐水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176-1996,eqv ISO680:1990)GB/T203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GB/T750 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GB/T1345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T1346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eqv ISO9597:1989)GB/T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2419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847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GB/T5483 石膏和硬石膏GB/T8074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GB9774 水泥包装袋GB12573 水泥取样方法GB/T12960 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GB/T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idt ISO679:1989)GB/T1804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JC/T420 水泥原料中氯离子的化学分析方法JC/T667 水泥助磨剂JC/T742 掺入水泥中的回转窑窑灰3 定义与分类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