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药剂专业“工匠精神”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1 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包括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要素。
在中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具有自我激励和不断进取的品质。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而这正是工匠精神所倡导的。
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2.1 课程设置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首先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和设置。
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工匠精神的介绍和内涵,设置一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成功的工匠人生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
2.2 实践环节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而实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工匠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遵循工匠精神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培养自我激励和进取精神。
2.3 师资队伍建设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依托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和机构可以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辅导员或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帮助。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还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
2.4 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
应该建立一个符合工匠精神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要着重评价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中药行业发展迅猛,对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药专业人才,高职中药专业开始探索并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中药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本文将探讨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该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传统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习为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高职中药专业开始尝试引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传统手艺人的传承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临床环境和工作场景。
这种模式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制药技术,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践探索与成果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高职中药专业学校积极与企业和医院合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在医院进行中药煎煮、制剂加工和中药材识别等实际操作,以及参与企业的生产线和研发项目。
学校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如临床实习、药品研发实训等,通过这些实践课程,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这些实践探索的成果是显著的,许多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敢于创新、善于动手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更加有信心。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摘要】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当前中职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中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入手,指出了目前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接着,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搭建行业合作平台以及引导学生树立工匠思维和价值观等路径,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中职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
对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进行总结,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建议,为中职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推动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教育、专业素养、实践教学、动手能力、行业合作、学生技能提升、工匠思维、价值观、路径总结。
1. 引言1.1 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当前中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品质,是一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中职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更需要他们具备工匠精神,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
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工匠精神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具有高度的市场竞争力。
工匠精神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增强他们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
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培养中职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中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中职教育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当前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工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了热门话题,不仅在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当积极倡导“工匠精神”,通过探索和实践,将其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中所体现的高度职业素养、优异的技术能力和对工作的热爱和追求,以及追求品质和完美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换言之,就是一种匠人精神,是一种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是一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1. 推动职业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历崇拜,重视职业技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技能,实现自身职业发展。
通过推动职业教育大众化,可以培养更多的工作人才,推动工匠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 强化实践教学职业教育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施“双师型”教育,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和技巧,更容易体验和养成“工匠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应当着重强调职业操守、职业责任、职业荣誉等,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尊重职业的良好职业道德。
4. 强化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学校应当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先进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达到行业标准。
5. 实施工匠评选机制通过实施工匠评选机制,可以践行“工匠精神”,激发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评选过程中,要摒弃功利的评选思想,注重评选过程,鼓励并表彰那些有着优异的技术能力、高素质、对工作高度热爱和追求完美的工匠。
三、结语“工匠精神”是一种匠人精神,是一种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是一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中医药人才需求的增加,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
高职中药专业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急需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为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法。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课程、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中药专业人才。
二、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规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规范。
中药专业的实践基地应当与校内的教学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临床实践机会。
学校应该积极与各类医院、药品企业和中药行业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机会。
实践基地的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基地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实践的合法性。
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改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实践需求,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中药材、药剂以及中医药诊疗技术。
四、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保障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
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实力和教学水平。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实践经验。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追求精益求精、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能够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才,他们的岗位定位明确,技能要求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有技能、有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工匠精神的融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工匠精神强调“匠人”对自己的工作要有热爱,要追求极致的完美,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方面的追求,更是对于整个工作过程的追求,包括设计、生产、服务等各个方面。
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融入,应该使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上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工匠精神重视实践,强调“不实践就没有成长”,因此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能。
在职业教育中,可以通过实习、模拟训练和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只有教师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教师培训和选拔上要注重教师的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导师。
在评价体系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评价。
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工作的追求,对细节的关注和重视,在评价体系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工作细节的把握。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健康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药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原理,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然而,在中医药行业中,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医生,还需要一批熟练的中药材加工和中膳制作的工匠,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药专业的培养方式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一般会采取文化课与职业课分开授课的方式,以求让学生在学习两者的过程中均衡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但在中药专业上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
首先,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针对性不足。
因为学生先学习文化课程,再到职业课程,中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学生很可能会失去职业课程的兴趣,产生较大的退缩感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缓慢、成绩不好。
而在中药专业中,中药材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很多因素都需要细致考量,特别是在材料的选择、配方的调整等环节,在操作中没有经验很容易出现错误,而这样的失败会对成品产生很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浪费。
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文化课程无法针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度的解释,自然而然地会导致学生理解不确切,从而无法做到完美掌握中药制作的技术和要领。
其次,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缺乏实战经验,这会让学生陷入切实操作时疑惑迷茫。
在传统的职业学校实训与实战课的安排,可能只是简单演示一下制药的过程、讲解一下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培养一下学生的识别能力、操作技能等,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改变、各个厂商的药材品质又各有千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切实培训,更重要的是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将难以应对。
基于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根据传统中医药学的理念,采取了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药学徒教育培训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校期、企业实习期和回校期。
在校期,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在完成标准化课程教育后,通过课外活动与专业技能培训实现快速掌握制药技能,并且根据他们的公司意愿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做成一定数量的实验制品,来获得生产中的一些经验,收获一定的草根零工经验。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工匠精神”的使命。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角度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
它是工匠在劳动实践中抱有的对工作的热爱、对技术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中职学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未来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
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追求。
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追求技术的精湛和技能的卓越。
其次是对技艺的认真态度。
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要端正态度,严谨治学,力争在每个细节上精益求精。
再者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中职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技术水平,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为了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构建完善的培育体系。
这一体系应包括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案例、学校教育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等方面。
首先是教育理论的指导。
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采用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次是教学实践的案例。
通过真实的、生动的案例,引导中职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践。
再者是学校教育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否积极向上、富有活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不断完善培育体系,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培育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工作的执着和追求,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工匠般的技能水平。
工匠精神强调专业技能的熟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这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相一致的,即紧密结合实际,培养具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
注重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通过实践性的任务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对所学专业的执着和追求。
加强实习环节。
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
要充分利用实习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检验。
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承担真实的工作任务,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多渠道培养师资队伍。
教师是职业教育能否质量保障的关键,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吸引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是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因此要与企业和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理解。
还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的任务。
只有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习环节、多渠道培养教师队伍以及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职中药专业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中药专业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实习来提高中药煎煮、药剂制备、药物质量分析等实际操作能力。
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与实践中,高职中药专业可以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经验。
可以与中药企业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亲身参与实际生产工作。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
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了解中药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从而提前了解到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高职中药专业还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开设在线实践课程。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虚拟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学习。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实践环境,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与实践中,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
高职中药专业可以通过培训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
还可以引进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实践指导和实际经验。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在线实践课程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药专业人才。
高职中药专业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职药剂专业“工匠精神”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康艺珺
来源:《科技视界》2020年第14期
摘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未来中职药剂专业人才的一种专业能力及价值取向。
中职学校药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中国现行经济模式下中职药剂人才的必备素养,也是提高中职药剂人才专业能力保障。
本文就本校药剂专业“工匠精神”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经验进行探讨,希望为新形势下中职教育药剂专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职教育;药剂专业;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ki.issn2095-2457 . 2020 . 14 . 48
Abstract
The“craftsman’s spirit”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the spirit of keep im proving, and it’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in the futu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of students in Pharmaceutic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talents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model of China, but also the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of "craftsman’s spi rit" education in Pharmaceutics in our school,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s spirit" in Pharmaceutic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 tional Education; Pharmaceutics; Craftsman’s Spirit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对于医药的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是医药行业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人口总量约占世界人口总量比例18.82%。
基于这庞大的民众健康需求,“工匠精神”对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
要。
中职药剂专业主要是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药品经营和药品生产企业及相关机构,培养从事药品采购、储存、销售、用药咨询工作岗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级技能型人才。
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接受度却始终不高,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未有明显改善等问题始终存在[1]。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及就业
竞争力,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工匠精神”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2]。
其一,敬业。
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其二,精益。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
其三,专注。
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其四,创新。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
中职药剂专业学生人才规格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畏生命健康,热爱医药事业,具有为大众健康服务的精神和安全用药的责任感等职业素养;掌握必备的医药基础知识、医药商品知识、药事法规的药用微生物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对医藥管理和销售精益求精,并追求创新,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形式下的医药服务转型。
2 “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应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既要转变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改变“填鸭式”授课方式,要把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3]。
我校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即:实行两年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一年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轮流毕业实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构建有效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两年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专业基础,提高操作技能学生在校的两年时间将重点学习教育部门所规定的基础文化课程及药剂专业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态度、
情感和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并通过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的集中技能训练,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目标。
(2)一年毕业实习,与工作岗位接轨,实现角色转换通过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实践技能,并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
通过此阶段的知识与技能的锻炼,为学生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实现学生向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西)药调剂员等职业角色的跨越式转变。
3 “工匠精神”的教学实施
优化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与授课方式,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我校公共基礎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选修课学时数应不少于总学时的10%。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公共基础课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课堂提问与班级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方法,同时辅以角色扮演等实践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各门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过程,强调学生的实施、发现和探索过程,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学习贯穿始终,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学习,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的机会,增加学生在学习期间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体现职业技能培养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突显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特点。
4 “工匠精神”的教育保障
(1)构建“双师素质高、团队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拓展和更新教师职业技能,积极展开师资培训,并开展专业教师下医院药房、医药企业。
(2)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省内、外合作院校保持紧密的联系,巩固原有实训基地,同时继续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渠道。
5 结语
通过综上具体措施,据学生就业反馈信息统计,我校药剂专业毕业生受到省内医药企业特别厦门地区医药企业一致好评,并且在高职招生中升入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录取率本地中职学校中保持领先。
可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药剂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亚中,袁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研[J].理论经纬,2020(01):16-21.
[2]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25-27.
[3]谢立新.药剂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