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现状未来发展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国铁路现状与发展1.中国铁路现状1.1 概况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76,580k 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
其中国家铁路63,342k m,合资铁路8,462k m,地方铁路4,776k 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
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
复线里程25,566k m,复线率33.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k m,电气化率28.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
京九铁路从北京至深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黄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
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线全长652k 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k m/h(基础设施250k 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k m/h,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铁路。
铁路线路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铁路线路市场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铁路线路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
2. 当前铁路线路市场概况目前,我国铁路线路市场发展迅速。
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项目不断推进,铁路线路网络不断完善,铁路运输量逐年增加。
铁路线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 铁路线路市场的优势铁路线路市场具有以下几个优势:3.1 高速、安全相比其他交通方式,铁路线路具有较高的运行速度和较低的事故风险。
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得铁路线路市场更具竞争力。
3.2 节能环保铁路线路运输相比道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更少。
铁路线路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
3.3 运营成本低铁路线路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公路建设和航空运输的成本较高。
这使得铁路线路市场更具吸引力。
4. 铁路线路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可以预测以下几个发展趋势:4.1 高速铁路的普及高速铁路作为铁路线路发展的重要方向,将进一步普及。
高速铁路的发展将大幅提升铁路线路市场的竞争力。
4.2 城际铁路的发展城际铁路作为连接城市和城市之间的重要交通方式,将继续发展壮大。
城际铁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铁路线路市场的规模。
4.3 冷链物流的兴起随着冷链物流的兴起,铁路线路运输在冷链物流领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这将为铁路线路市场带来更多的商机。
4.4 旅游铁路的发展旅游铁路的发展将推动铁路线路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旅游铁路的开通将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铁路线路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5. 总结铁路线路市场具备高速、安全、节能环保和运营成本低的优势。
面对未来的发展,高速铁路普及、城际铁路发展、冷链物流兴起和旅游铁路发展等趋势将推动铁路线路市场持续壮大。
铁路线路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和投资。
以上是对铁路线路市场前景的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产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我国铁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我国铁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网之一。
本文将对我国铁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铁路的发展现状1. 近年来铁路网络的不断扩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
高铁和城际铁路的建设连接了许多城市和地区,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
目前,我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14.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居世界第一。
2. 运输能力的大幅提高随着高铁的发展,我国铁路的运输能力也大幅提高。
多数高铁列车的速度超过300公里/小时,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铁路运输还具有稳定、安全、低碳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
3. 国际合作的深化我国铁路的发展也得益于国际合作。
中国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了铁路建设在亚欧大陆的连通性。
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合作不断加强,为我国铁路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未来趋势分析1. 高铁网络的扩张和升级未来,我国高铁网络仍将继续扩张和升级。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高铁里程将超过3.5万公里,全面实现高铁与城市的连通。
同时,高铁的速度将进一步提升,更多的线路将实现时速350公里以上。
2. 优化铁路货运结构在发展高铁的同时,我国还将继续优化铁路货运结构。
通过建设更多货运专线和货运枢纽,提高铁路货运能力和效率,推动铁路货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
这将有助于减少公路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物流效率。
3. 引入新技术推动智能化发展智能化是未来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已经开始在铁路领域引入新技术,如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以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效率。
未来,这些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信号设备、列车控制、乘客服务等方面,实现铁路系统的智能化。
4.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国铁路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通过加大电气化、减少能耗、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措施,我国铁路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挑战,并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国铁路分布知识点总结中国铁路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之一,其总长度超过13万公里。
中国铁路分布广泛,连接了全国各地,为中国经济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持。
本文将从中国铁路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划、技术特点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发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始于19世纪末,当时是由外国技术和资本引入。
最早的铁路是从上海到无锡的京杭铁路,1869年开始建设,1876年通车。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铁路建设也逐渐展开,并在20世纪初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铁路建设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大量的铁路线路铺设,铁路运输的规模大幅增加。
1978年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铁路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加快铁路建设和改造的速度,提高了铁路的运输能力。
二、现状中国的铁路网络分为干线和支线,干线主要连接各大城市,支线则连接小城镇和乡村。
中国的铁路干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包括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哈铁路等,这些铁路线路连接了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支线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连接了西部较为偏远的地区,为资源开发和支援提供了必要的交通保障。
中国的铁路正在不断更新改造,大力发展高铁和普速铁路。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高铁线路长度超过3万公里,连接了全国大部分的省会城市和重要城市。
中国正在建设更多的高铁线路,计划到2030年,高铁线路长度将达到4万公里以上,形成更加便捷的铁路交通网络。
中国的铁路运输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如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铁路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中国的铁路也在推进智能化管理和控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智能化水平。
三、发展规划中国政府提出了“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未来铁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其中,“十四五”规划期望加快高铁和普速铁路建设,提高铁路运输的能力和速度。
同时,加强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形成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中国铁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铁路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路网之一,铁路覆盖所有中国省份及自治区,并连接着主要城市。
最近几年,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不断推出高速动车、城际快车等高速列车,缩短了跨越国家的旅行时间。
目前,中国铁路总长已达到13.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2.2万公里,同步建设的高速公路也累计超过14万公里。
未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升级:中国铁路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同时推进智能化运输,提高调度运行效率。
2. 节能环保:中国铁路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采用清洁能源和二次利用技术,实现环保发展。
3.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铁路将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国际铁路大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4.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中国铁路将与其他交通方式紧密合作,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
5. 打造智慧铁路:中国铁路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智慧铁路,提高维护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以智慧的方式推进铁路行业发展。
我国铁道发展现状与趋势1、铁路运输紧张催生铁路建设高潮铁路运输紧张从表面上起因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从深层次上还存在诸多原因,比如:(1)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业经济萧条。
二元结构是我国当初发展工业化和国防军事化的产物,当然也和阶级划分的意识形态有关,二元结构导致了城市和乡村的劳动力运输需求。
然而,农业经济的萧条、农业产出的递减和高幅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得农业无法承担大量农村人口的生活就业问题,青壮年纷纷出外打工成为中国二元结构的典型写照。
越是如此,依靠农业人口内部消费带动的农村市场越是萧条,随之产生的则是打工人员从青壮年向两极发展,下到14、15岁,大到50、55岁,以及大量的土地转为非农业用途。
广袤的农业人口都出外谋生,对铁路客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铁路大发展,但是乘车紧张状态丝毫未见缓解,这就是劳动力外流速度大于建设规模增长速度所致。
(2)中国贫富两极分化背景下大量低收入阶层的低成本交通需求。
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是不争的事实,众多的低收入阶层产生出来的低成本交通需求远远大于高收入阶层爆发的高舒适度运输需求。
当然,繁花城市间“白领消费”“公款消费”也产生了对快捷舒适运输服务的需求,但是真正对中国铁路造成压力的不是这部分需求,因为,白领消费有替代产品“豪华高客短途公路运输”和“长途航空运输”,而基层百姓的运输需求大多集中到具有公益性特征和定价偏低的铁路产业身上,这可以从北京等众多大城市火车站广场上露宿过夜的人群见证,其中不可能有白领和高收入人群,“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早促使他们另择途径了,而穷苦百姓缺的是金钱,却又大把的富裕时间无法创造价值。
(3)中国外向型经济结构对货运产生长期的压力。
外向型经济结构把中国经济带分成了沿海城市、内地城市和偏远城市三线,而经济发展快速区大多分布在沿海一带,自然资源却大多在偏远地区和内陆,因此资源消耗和资源输出使得内陆到沿海的货运长期紧张。
当然,中国属于资源匮乏型国家,整体上我们缺乏能源型、战略性资源,不改变依靠资源出口的经济结构,不仅会带来中国能源危机,还会增加中国经济风险,当然也会对铁路货运产生持续紧张的压力。
.结合国内外铁路客运组织的现状,谈谈你对中国铁路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铁路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 持续推进高铁建设:中国高铁系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发达的高铁网络。
未来,中国铁路将继续加快高铁建设,进一步扩大高铁覆盖的城市数量和线路长度。
这将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交通不平衡,提升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和效率。
2. 提升客运服务质量:中国铁路客运组织已经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未来,中国铁路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包括优化售票系统、提供更多便利的购票渠道、改善车站设施以及提升列车运营的准点率和安全性。
3. 推动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已经成为铁路发展的重要趋势。
未来,中国铁路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化发展,包括使用先进的车载设备,提高列车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发展智能客运服务系统等。
这将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运行效率。
4.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铁路合作对于中国铁路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中国铁路已经与多个国家进行了合作,共同推动国际铁路连接和经济交流。
未来,中国铁路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推动标准化、加强国际铁路运输规则等。
这将有助于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国际铁路网络。
综上所述,中国铁路未来发展趋势将会继续加快高铁建设,提升客运服务质量,推动智能化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铁路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铁路出行体验。
对中国铁路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铁路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以下是对中国铁路未来发展的展望:
1.高铁网络完善:中国正在不断扩大高铁网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高铁线路延伸到
更多城市和地区。
这将进一步缩短旅行时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
2.技术创新:中国铁路将继续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未来几年,中国将研发更高
速、更安全、更智能的列车,提高铁路运输效率。
3.绿色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因此未来中国铁路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推广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国际化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铁路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与
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合作,共同推动国际铁路运输的发展。
5.服务质量提升:中国铁路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旅客出行体验。
未来几年,中
国铁路将加强在安检、购票、乘车等方面的服务优化,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出行体验。
中国铁路现状与发展1.中国铁路现状1.1 概况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76,580k 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
其中国家铁路63,342k m,合资铁路8,462k m,地方铁路4,776k 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
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
复线里程25,566k m,复线率33.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k m,电气化率28.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
京九铁路从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
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至运煤专线全长652k 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k m/h(基础设施250k 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k m/h,是目前国速度最快的铁路。
该线全长404.65 k m,施工中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最长达188 k m;采用了高质量路基填筑技术和桥上无碴轨道技术,有效保证了线路的平顺性;研制铺设了高速大道岔,使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平稳地通过。
青藏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一期工程至格尔木段814 km,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段1,142 km。
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全线海拔高度大于4,000 m以上的地段有965 km,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 km,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是世界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
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应用发展大跨度、高强度、新结构桥梁施工技术和长大隧道施工技术,建成了长江大桥、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南盘江大桥、清水河特大桥、大瑶山隧道、岭隧道、乌鞘岭隧道等一大批重大桥梁和隧道工程。
中国铁路营业线路桥梁42,106座,2,459,712延长米,其中全长500 m 以上的特大桥462座,全长10,000 m以上的特大桥5座。
中国铁路桥梁勘测设计及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解决了高强、大跨、深基、新结构等方面的难题,桥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国是世界上第六个能建造主跨超千米大桥的国家。
长江大桥是采用新型钢材和全焊整体节点结构及斜拉索和桁架组合体系建成的,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铁两用桥,其下层铁路桥全长10,527 m,上层公路桥全长5,681 m。
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采用“以桥代路”通过多年冻土地区,桥全长11,703.62m,是中国铁路第一长桥。
中国是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总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
铁路营业线路隧道6,877座,3,667,000延长米,其中长度10,000 m以上的特长隧道5座,长度3,000 m以上至10,000 m的长隧道106座。
至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 km,是亚洲第一特长铁路隧道。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充分满足客货列车提速的需要,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启动。
除已建成通车的客运专线外,已开工修建的武广、西、石太、京津、--、--、温福、福厦、甬台温、广珠和广等客运专线设计速度均达到200k m/h及以上。
即将修建的至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 km/h ,初期运营时速300 km/h 。
1.2.2 通信已建成覆盖全国铁路的长途传输网、交换网、数据网、城域网等基础通信网络。
光缆数字传输通道达到10万km,覆盖全国铁路营业线及重要经济区域。
采用2.5〜10G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建成总长5.2万km的五大光缆环网。
数字程控交换机总量已达1,800多万线,实现与国各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连互通。
数据网业务端口近30万个,保证铁路各种信息系统信息传递,并支持多种增值业务。
已建成包括数字同步网、№.7信令网和电信管理网(TMN)的通信支撑网。
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铁路专用通信系统,保证了铁路运输高效运行及站车安全。
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区段、站场通信系统贯通全国铁路,逐步实现数字化。
无线列调系统装备率达到100 %。
GSM-R铁路专用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已在大、青藏和胶济等线投入使用。
已初步建成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和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PMIS),实现运输信息化管理和客运联网售票。
大中型客站装备了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1.2.3 信号中国铁路信号已形成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新体系。
全路电气集中车站5,600多个,装备率已达到90 %以上。
计算机联锁有“双机热备”和“三取二”等多种冗余方式,其装备率达到10 % 以上。
提速线路正线道岔全部采用带外锁闭的大功率转辙机。
用于提速道岔的转辙机有S700K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ZDJ9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和ZYJ-7型三相交流电液转辙机。
自动闭塞开通里程25,000km,占总营业里程的1/3,双线区段自动闭塞装备率达到80 % 。
有微电子交流计数电码自动闭塞、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和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等多种制式投入使用。
全路运用机车全部安装了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通用式和兼容型的机车信号广泛使用。
ZLSK型准高速旅客列车速度分级控制系统、LSK型列车速度控制系统和LSK-2000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已在一些区段投入使用。
由计算机辅助管理的调度集中与调度监督系统的装备率已达到20 % ,已初步建成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
中国铁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DMIS)采用信号、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实现以运输为中心,车、机、工、电、辆等调度一体化的综合调度指挥管理模式,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的目的。
在铁道部和铁路局调度中心,建立大屏幕组合显示墙,提供运输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监视有关情况报告。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编组站已全部实现驼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全路49个大型编组站,目前已有32个实现了驼峰自动化,装备率已达到65 % 。
站型为双向纵列式三级六场,上下行编组场设有自动化驼峰的北编组站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铁路编组站。
1.2.4 电气化铁路1961年中国建成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国电气化铁路已走过45年的历史。
由于电力牵引具有机车功率大,热效率高,运行速度快,过载能力强,机车结构相对简单因而运行可靠,改善劳动条件,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因此电气化铁路在中国发展很快。
四十多年来,中国陆续建成了数十条电气化铁路,累计营业里程达到21,604k m,占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8..2%。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式采用25 kv(工频)单相交流制,有直接供电方式(TR方式)、吸流变压器供电方式(BT方式)、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AT 方式)和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DT方式)等四种供电方式供选用。
繁忙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常用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常用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
全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普遍采用具有遥控、遥信、遥测功能的微机化电力监控系统(SCADA)。
近年来,在一些新建和改建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供电中已推广采用综合自动化的电力监控系统。
“高速接触网性能预测模拟系统”、“接触网四个一次到位”等先进的牵引供电设计、施工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1.2.5 机车车辆中国铁路机车拥有量17,473台。
其中蒸汽机车不足100台(逐步淘汰),占0.5 %;燃机车约12,200台,占69.5 %;电力机车约5,200台,占30 %。
全路铁路客车拥有量约42,000辆。
其中空调客车约21,000余辆,软卧车约2,800余辆,硬卧车约13,000余辆,软座车约800辆,硬座车约18,000余辆。
每万名旅客拥有客车0.42辆,座卧车0.35辆。
座卧车座位约230余万个,座卧车卧铺约91余万个。
全路铁路货车拥有量约549,000辆。
其中60t及以上货车约450,000余辆,专用货车约85,000余辆(其中集装箱车约11,000辆)。
每万t货运量拥有货车3.0辆。
机车乘务制度广泛采用长交路和轮乘制。
推广采用专业化和集中修的机车车辆检修体制。
机车检修工艺推广应用多层作业平台。
广泛应用机车检测装置、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检测设备、机车状态检测设备、转向架检修升降翻转设备、管道风力输砂设备和段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设备。
机务段办公、统计、物资管理、运转、整备、检修管理等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与全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并网。
正在逐步建成布点合理、纵横交错、点线配套、覆盖全路的车辆安全防、预警系统(简称“5T”系统)。
--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 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 货车运行故障动态检测系统(TFDS)-- 车辆轮对故障、尺寸动态检测系统(TWDS)1.3 地铁与轻轨中国目前在、、天津、、、、、、、等大城市还建有地下铁道和轻轨,共有18条线路总长已达到436 km 。
2.中国铁路提速改造2.1 提速改造历程提速前,中国铁路各种普通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 km/h,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速度不超过60 km/h,旅行速度不超过50 km/h,运输质量和运行速度的低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
1994年12月,建成开通至准高速铁路,为中国铁路提速至160 km/h开创了先河,并为后来既有繁忙干线的提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995年6月,铁道部做出关于分步骤立即开始在繁忙干线上提高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到140~160 km/h,货物列车也相应提高速度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