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41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41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摘要: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
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前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织发动者、中流砥柱和英明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战争全过程所反映的事实。
一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全面了解而又尊重历史事实的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都公认不疑。
1.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后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妥协退让,中国共产党则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了日本侵占东三省的目的,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
随后,以抗日为共同目标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1。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时期。
2.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1937年8月,党的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2。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力促国共和作。
3.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十个月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的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3。
论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
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
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
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
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作用与地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
抗日战争是全中国的战争,因此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国民党政府都有着自己的作用与地位。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下进行的。
历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度合作,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事情中间虽有许多曲折,但从全局着眼,我认为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有伤于民族元气。
全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面临民族存亡的时刻,实现了国共的再度合作,共同抵御日寇,这应是全国人民的愿望和中华复兴的根本所在。
首先来说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忠实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促进和发展国共两党以及全国爱国军队爱国党派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抵抗。
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结束以后,共产党独立自主的领导沦陷区人民在地后方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创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为发展革命力量,扩大抗战优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达到了三百九十余万人,其中武装力量达一百三十多万人。
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等十九个解放区,为中国民众的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以及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才是战胜侵略者,克服国民党妥协消极倾向的决定力量。
首先来看西安事变,这是开启国共合作的关键点之一。
共产党提出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对外的明确主张。
这样,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分裂内战到统一抗战的新起点。
这种形势是与共产党在此次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分不开的。
其次看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
除了正面战场以外,共产党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建备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也就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这极大的推动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不仅扰乱了敌人的进攻方向,也在某种层面上压制了敌人的全面进攻,给抗日战争的路线留下了更多的方向!第三来看抗日战略相持阶段的中国共产党。
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作者:岳思平来源:《祖国》2015年第17期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国抗战问题关注度极高。
其中,关于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成为不可回避的最为敏感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有的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说成是国民党抗战、共产党不抗战,或者说是国民党及其军队与正面战场发挥了主要作用,蒋介石是第一号的抗日民族大英雄等等。
这既是历史问题,又成为现实性很强的政治问题,成为了政治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在如何评价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即谁抗战谁不抗战、谁抗战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之前,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解答的,就是国土如何丢失的,日本是如何从沈阳柳条湖打到北平卢沟桥和上海虹桥机场的?换句话说,日本为什么在侵占东北后,进而侵入华北、华中和华南的?除了敌强我弱的根本原因外,就中国内部来说,则与国共两党两军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
全国抗战时期,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战略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抗战是比较积极的。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同时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显而易见,即使著名的庐山谈话,蒋介石仍存在与日和谈的幻想;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予以积极的评价:“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4页。
)直至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其抗战方针和政策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先后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和武汉会战等,发挥了主战场的作用。
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题目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因为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要想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需要站在有大量国、共、日、美、苏等几方的确凿史料的基础上。
虽然目前我还没有这个能力,可是我想在这里表明我的观点:虽然战争初期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虽然蒋介石一心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虽然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敢于以下犯上将自己抓起来的张学良等人恨之入骨……可最后的抗战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同奋斗的功劳,中产党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但国民党的贡献我们不能忽视。
抗战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也是国际社会所认可的,他拥有几百万那个的庞大军队,也由此他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当时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弱小,无论从兵力、武器装备等都与日本有着较大的差异。
抗战前期,正面战场是抗抗战的主战场,而国民党的抗战主要集中于正面战场。
国民党组织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中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没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坚持抗战,牵制敌人大部分兵力,就不可能有中共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的敌后活动。
但同时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使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丧失了大片领土。
抗日战争后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了战略方针:集中精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导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1939年初,国民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这一方针的确定,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大转变。
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蒋介石集团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但是,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但并未放弃抗日,积极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
正因为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正面战场大溃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丧失了大量国土。
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战的大旗,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姓名:田丽1前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们抗战的士气。
2内容2.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卢沟桥事件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事实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其中明确提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抗日党派和团体,共同抗日救国。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初步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和平解决的方式,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自始至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先后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其中以“皖南事变”为标志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使新四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共产党面对这种严峻的事态,还是以抗日大局为重、以民族大义为重,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求团结的政策。
在军事上严防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
“皖南事变”的爆发,得到全国人民、中间阶级、国民党内正义人士以及国际社会舆论的普遍同情。
冯玉祥也说,新四军抗战有功,妇孺皆知,此次被剿灭,“政府”方面实难挽回对人们的信赖,在国际社会上,苏、美、英等国也反对国民党这种做法。
这样形势的发展就完全出乎国民党顽固派的意料之外,反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是坚持抗日作战的,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却在全国的地位也大为提高,后来更加证明共产党是坚持团结抗战的柱石。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
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0.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
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
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
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
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
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
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
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
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
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
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
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
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
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
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
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
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
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在祖国存亡危机的时刻,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经过八年硝烟和悲戚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那么,我们如可来客观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呢。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渐渐客观了,追求理性,公平还有真实。
也打破了以往的许多历史禁区。
客观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很有必要。
在这里,我不学课本大纲方式来表示,选择从时间上来梳理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也参考了网络的数据和书本。
阶段一:1931年9月-1937年6月在这个阶段里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之事。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紧接着,1932年2月,东北三省沦陷。
之后又有华北事变。
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的大举侵华,一再退让。
国民政府并不愿意向日本开战,采取的是外交调解的“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早在1931年7月,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这个不得人心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战的最强音,广泛的唤醒民众,倡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号召中国人民动员和组织起来,投入保卫祖国的战争。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即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愤怒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显明的目的显然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
之后,中共中央在一系列的文告中,号召“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日本帝国主义举行民族的革命战争,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
尽管当时中共中央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一度提出过“武装保卫苏联”、“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错误口号,但是中国共产党主张武装抗日,则是坚定明确、始终一贯的。
这与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
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抗日主张,与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并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将全国各党各界各派各军,以及广大民众紧紧地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
适时采取的两个重要政治步骤,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重要政治步骤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第二个重要政治步骤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以通电的形式致电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必要的让步,争取了国民党抗日。
通电发出后,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抗战中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如在对日作战中,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英勇奋战,不仅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而且在太原、徐州等会战中,很好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实现了两党军事上的友好合作等,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
第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