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实验练习题及操作注意事项
- 格式:doc
- 大小:180.17 KB
- 文档页数:12
2012年廊坊市中考实验操作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试题一、配置10g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2012年廊坊市中考实验操作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试题要求:1.用量筒正确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正确使用滴管。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量的固体药品。
3.配置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正确使用玻璃棒。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100g,0.1g)、胶头滴管(放于烧杯内)、量筒(10mL)、小烧杯(50mL)、玻璃棒1支、药匙、蒸馏水(用细口瓶盛放并贴标签)、食盐(盛放在带玻璃塞的广口瓶中并贴标签)、方形白纸(10×10cm)、擦拭用白纸、小毛巾、干燥的烧杯(用于盛放多放的食盐)、废液缸。
评分标准:评分细则: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1分)2.取10mL量筒平稳放置在桌面上,取下细口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
一只手拿起盛有蒸馏水的细口瓶(标签向手心),另一只手扶稳量筒,瓶口紧贴量筒上沿,慢慢向量筒中倒入蒸馏水,至接近9.5mL(只能略低,不能高出刻度)处,放下细口瓶。
(3分)3.取胶头滴管,提起滴管,用手指捏紧胶头滴管的橡胶头赶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滴管伸入到盛有蒸馏水的细口瓶中,轻轻松开捏紧橡胶头的手指使滴管吸入蒸馏水(不要让蒸馏水进入胶头内),取出滴管,把它悬空竖直放在量筒口上方,将液体逐滴加入到量筒中,同时边滴边观察,直到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到达9.5mL刻度处。
把滴管放回原烧杯内,盖好细口瓶瓶塞,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
把量筒内量好的蒸馏水倒入50mL的小烧杯内,量筒放回原处。
(3分)4.检查天平放置是否平稳,取下天平架下的橡胶垫。
(1分)5.用镊子将游码置于零刻度处,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不平衡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直至平衡(静止时,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
必要时可以用手止动。
(2分)6.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方形白纸(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需用游码微调并记录数据),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游码指示的质量为0.5g。
贵州师范学院2012级数本一班李刚数学实验课后练习答案习题2.11. syms x y;>> x=-5:0.01:5;>> y=x.^1/2;>> plot(x,y)2. f plot('exp(-x.^2)',[-5,5])3. ezplot('x.^3+y.^3-3*x*y',[-5,5])4 . ezplot('y.^2-x.^3/(1-x)',[-5,5])5.t=0:0.1:2*pi;x=t-sin(t);y=2*(1-cos(t));plot(x,y)6. t=0:0.1:2*pi; x=cos(t).^3; >> y=sin(t).^3;>> plot(t,y)>>7: t=0:0.1:2*pi; x=cos(t); y=2*sin(t); z=3*t; plot3(x,y,z)8: x =0:0.1:2*pi; r=x; polar(x,r)9: x =0:0.1:2*pi; r=exp(x); polar(x,r)10: x=0:0.1:2*pi; r=sqrt(cos(2*x)); polar(x,r)11: x=0:0.1:2*pi; r=sqrt(sin(2*x)); polar(x,r)12: x =0:0.1:2*pi; r=1+cos(x); polar(x,r)练习2.2 1:(1)(2):syms n; limit('sqrt(n+2)-2*(sqrt(n+1))+sqrt(n)',n,inf)Ans= 0 (3):: (4):(5):(6):2:3:fplot('x.^2*sin(x.^2-x-2)',[-2,2])练习2.3 1:(2):2:练习2.4 1:(1)(2):(3)(4):2:(1):syms x;int(x^(-x),x,0,1)ans =int(x^(-x),x = 0 .. 1)vpa(ans,10)ans =1.291285997(2):syms x;int(exp(2*x)*cos(x)^3,x,0,2*pi)ans =-22/65+22/65*exp(4*pi)(3):syms x; int(exp(x^2/2)/sqrt(2*pi),x,0,1)ans =-1125899906842624/5644425081792261*i*erf(1/2*i*2^(1/2))*pi^(1/2)*2^(1/2) >> vpa(ans,10)ans =.4767191345(4):syms x;int(x*log(x^4)*asin(1/x^2),x,1,3)ans =int(x*log(x^4)*asin(1/x^2),x = 1 .. 3)>> vpa(ans,10)ans =2.459772128(5):syms x ;int(exp(x^2/2)/sqrt(2*pi),x,-inf,inf)ans =Inf(6):syms x ;int(sin(x)/x,x,0,inf)ans =1/2*pi(7):syms x ;int(tan(x)/sqrt(x),x,0,1)Warning: Explicit integral could not be found. > In sym.int at 58ans =int(tan(x)/x^(1/2),x = 0 .. 1)>> vpa(ans,10)ans =.7968288892(8):syms x ;int(exp(-x^2/2)/(1+x^4),x,-inf,inf)ans =1/4*pi^(3/2)*2^(1/2)*(AngerJ(1/2,1/2)-2/pi^(1/2)*sin(1/2)+2/pi^(1/2)*cos(1/2)-WeberE(1/2,1/2 ))>> vpa(ans,10)ans =1.696392536(9):syms x ;int(sin(x)/sqrt(1-x^2),x,0,1)ans =1/2*pi*StruveH(0,1)>> vpa(ans,10)ans =.8932437410练习2.5(1):syms n;symsum(1/n^2^n,n,1,inf)ans =sum(1/((n^2)^n),n = 1 .. Inf)(2):s yms n ;symsum(sin(1/n),n,1,inf)ans =sum(sin(1/n),n = 1 .. Inf)(3):syms n ;symsum(log(n)/n^3,n,1,inf) ans =-zeta(1,3)(4):syms n ;symsum(1/(log(n))^n,n,3,inf) ans =sum(1/(log(n)^n),n = 3 .. Inf)(5):syms n;symsum(1/(n*log(n)),n,2,inf) ans =sum(1/n/log(n),n = 2 .. Inf)(6):yms n;symsum((-1)^n*n/(n^2+1),n,1,inf)ans =-1/4*Psi(1-1/2*i)+1/4*Psi(1/2-1/2*i)-1/4*Psi(1+1/2*i)+1/4*Psi(1/2+1/2*i)第三章练习3.11:(1):a=-30:1:30;b=-30:1:30;[x,y]=meshgrid(a,b);z=10*sin(sqrt(x.^2+y.^2))./(sqrt(1+x.^2+y.^2)); meshc(x,y,z)(2):a=-30:1:30;b=-30:1:30;[x,y]=meshgrid(a,b);z=4*x.^2/9+y.^2;meshc(x,y,z)(3):(4):a=-30:1:30;b=-30:1:30;[x,y]=meshgrid(a,b); z=x.^2/3-y.^2/3; meshc(x,y,z)(5):a=-30:1:30;>> b=-30:1:30;>> [x,y]=meshgrid(a,b); >> z=x*y;>> meshc(x,y,z)(6):(7):a=-30:1:30;>> b=-30:1:30;>> [x,y]=meshgrid(a,b); >> z=sqrt(x.^2+y.^2); >> meshc(x,y,z)(8):(9):a=-30:1:30;>> b=-30:1:30;>> [x,y]=meshgrid(a,b);>> z=atan(x./y);>> meshc(x,y,z)练习3.21;a=-1:0.1:1;>> b=0:0.1:2;>> [x,y]=meshgrid(a,b);>> z=x.*exp(-x.^2-y.^2);>> [px,py]=gradient(z,0.1,0.1);>> contour(a,b,z)>> hold on>> quiver(a,b,px,py)2:a=-2:0.1:1;>> b=-7:0.1:1;>> [x,y]=meshgrid(a,b);>> z=y.^3/9+3*x.^2.*y+9*x.^2+y.^2+x.*y+9; >> plot3(x,y,z)>> grid on3:[x,y]=meshgrid(-2*pi:0.2:2*pi); z=x.^2+2*y.^2;plot3(x,y,z)hold onezplot('x^2+y^2-1',[-2*pi,2*pi]) ; grid on4:t=0:0.03:2*pi;>> s=[0:0.03:2*pi]';>> x=(0*s+1)*cos(t);y=(0*s+1)*sin(t);z=s*(0*t+1); >> mesh(x,y,z)>> hold on>> [x,y]=meshgrid(-1:0.1:1);>> z=1-x+y;>> mesh(x,y,z)5:syms x y z dx dyz=75-x^2-y^2+x*y;zx=diff(z,x),zy=diff(z,y)zx =-2*x+yzy =-2*y+x练习3.31:ezplot('x^2+y^2-2*x',[-2,2]);>> grid onsyms x y ;s=int(int(x+y+1,y,-sqrt(1-(x-1)^2),sqrt(1-(x-1)^2)),x,0,2)s =2*pi2:syms r t ;>> s=int(int(sqrt(1+r^2*sin(t)),r,0,1),t,0,2*pi)s =int(1/2*((1+sin(t))^(1/2)*sin(t)^(1/2)+log(sin(t)^(1/2)+(1+sin(t))^(1/2)))/sin(t)^(1/2),t = 0 .. 2*pi) 3:syms x y z ;>> s=int(int(int(1/(1+x+y+z)^3,z,0,1-x-y),y,0,1-x),x,0,1)s =-5/16+1/2*log(2)4:s=vpa(int(int(x*exp(-x^2-y^2),y,0,2),x,-1,10))s =0.16224980455070416645061789474030练习3.41:(1):y=dsolve('Dy=x+y','y(0)=1','x')得:y =-1-x+2*exp(x)(2):y=dsolve('Dy=2*x+y^2','y(0)=0')y =tan(t*x^(1/2)*2^(1/2))*x^(1/2)*2^(1/2)练习4.11:(1):p=[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8 0 0 0 -5 0 0]; >> x=roots(p)x =0.97680.9388 + 0.2682i0.9388 - 0.2682i0.8554 + 0.5363i0.8554 - 0.5363i0.6615 + 0.8064i0.6615 - 0.8064i0.3516 + 0.9878i0.3516 - 0.9878i-0.0345 + 1.0150i-0.0345 - 1.0150i-0.4609 + 0.9458i-0.4609 - 0.9458i-0.1150 + 0.8340i-0.1150 - 0.8340i-0.7821 + 0.7376i-0.7821 - 0.7376i-0.9859 + 0.4106i-0.9859 - 0.4106i-1.0416-0.7927(2): p=[8 36 54 23];x=roots(p)x =-1.8969 + 0.6874i-1.8969 - 0.6874i-0.70632:p1=[1 0 -3 -2 -1];p2=[1 -2 5];[q2,r2]=deconv(p1,p2)q2 =1 2 -4r2 =0 0 0 -20 19 3:syms x;f=x^4+3*x^3-x^2-4*x-3;g=3*x^3+10*x^2+2*x-3;p1=factor(f),p2=factor(g)p1 =(x+3)*(x^3-x-1)p2 =(x+3)*(3*x^2+x-1)4:syms x ;f=x^12-1;p=factor(f)p =(-1+x)*(1+x^2+x)*(1+x)*(1-x+x^2)*(1+x^2)*(x^4-x^2+1)5: (1):p=[1 0 1];q=[1 0 0 0 1];[a,b,r]=residue(p,q)a =-0.0000 - 0.3536i-0.0000 + 0.3536i0.0000 - 0.3536i0.0000 + 0.3536ib =0.7071 + 0.7071i0.7071 - 0.7071i-0.7071 + 0.7071i-0.7071 - 0.7071ir =[](2):p=[1];q=[1 0 0 0 1];[a,b,r]=residue(p,q)a =-0.1768 - 0.1768i -0.1768 + 0.1768i0.1768 - 0.1768i0.1768 + 0.1768ib =0.7071 + 0.7071i0.7071 - 0.7071i -0.7071 + 0.7071i -0.7071 - 0.7071ir =[](3):p=[1 0 1];q=[1 1 -1 -1];[a,b,r]=residue(p,q)a =0.5000-1.00000.5000b =-1.0000-1.00001.0000r =[] (4): p=[1 1 0 0 0 -8];[a,b,r]=residue(p,q)a =-4-38b =-11r =1 1 1练习 4.21:(1):D=[2 1 3 1;3 -1 2 1;1 2 3 2;5 0 6 2];det(D)ans =6(2):syms a b c dD=[a 1 0 0 ;-1 b 1 0;0 -1 c 1;0 0 -1 d];det(D)ans =a*b*c*d+a*b+a*d+c*d+12:(1):D=[1 1 1 1; a b c d;a^2 b^2 c^2 d^2;a^3 b^3 c^3 d^3];det(D)ans =b*c^2*d^3-b*d^2*c^3-b^2*c*d^3+b^2*d*c^3+b^3*c*d^2-b^3*d*c^2-a*c^2*d^3+a*d^2*c^3+a *b^2*d^3-a*b^2*c^3-a*b^3*d^2+a*b^3*c^2+a^2*c*d^3-a^2*d*c^3-a^2*b*d^3+a^2*b*c^3+a^ 2*b^3*d-a^2*b^3*c-a^3*c*d^2+a^3*d*c^2+a^3*b*d^2-a^3*b*c^2-a^3*b^2*d+a^3*b^2*c(2): s yms a b x y zD=[a*x+b*y a*y+b*z a*z+b*x; a*y+b*z a*z+b*x a*x+b*y;a*z+b*x a*x+b*y a*y+b*z];det(D)ans =3*a^3*x*z*y+3*b^3*y*x*z-a^3*x^3-a^3*y^3-b^3*z^3-a^3*z^3-b^3*x^3-b^3*y^33: (1): D=[1 1 1 1;1 2 -1 4;2 -3 -1 -5;3 1 2 11];D1=[5 1 1 1;-2 2 -1 4;-2 -3 -1 -5;0 1 2 11];D2=[1 5 1 1;1 -2 -1 4;2 -2 -1 -5;3 0 2 11];D3=[1 1 5 1;1 2 -2 4;2 -3 -2 -5;3 1 0 11];D4=[1 1 1 5;1 2 -1 -2;2 -3 -1 -2;3 1 2 0];x1=det(D1)/det(D);x2=det(D2)/det(D);x3=det(D3)/det(D);x4=det(D4)/det(D);x1,x2,x3,x4x1 =1x2 =2x3 =3x4 =-1(2):D=[5 6 0 0 0;1 5 6 0 0;0 1 5 6 0;0 0 1 5 6;0 0 0 1 5]; D1=[1 6 0 0 0;0 5 6 0 0;0 1 5 6 0;0 0 1 5 6;1 0 0 1 5]; D2=[5 1 0 0 0;1 0 6 0 0;0 0 5 6 0;0 0 1 5 6;0 1 0 1 5]; D3=[5 6 1 0 0;1 5 0 0 0;0 1 0 6 0;0 0 0 5 6;0 0 1 1 5]; D4=[5 6 0 1 0;1 5 6 0 0;0 1 5 0 0;0 0 1 0 6;0 0 0 1 5]; D5=[5 6 0 0 1;1 5 6 0 0;0 1 5 6 0;0 0 1 5 0;0 0 0 1 1]; x1=det(D1)/det(D);x2=det(D2)/det(D);x3=det(D3)/det(D);x4=det(D4)/det(D);x5=det(D5)/det(D);x1,x2,x3,x4,x5x1 =2.2662x2 =-1.7218x3 =1.0571x4 =-0.5940x5 =0.3188练习 4.3 1:A=[1 2 0;3 4 -1; 1 1 -1];B=[1 2 3;-1 0 1;-2 4 -3];A',2+A,2*A-B,A*B,A^2,A^(-1)ans =1 3 12 4 10 -1 -1ans =3 4 25 6 13 3 1ans =1 2 -37 8 -34 -2 1ans =-1 2 51 2 162 -2 7ans =7 10 -214 21 -33 5 0ans =-3.0000 2.0000 -2.00002.0000 -1.0000 1.0000-1.0000 1.0000 -2.0000 2:(1):B=[2 4 3];B'ans =243(2):A=[1 2 3];B=[2 4 3];A.*B,B.*Aans =2 8 9ans =2 8 93:(1):A=[0 1 0;1 0 0;0 0 1];B=[1 0 0;0 0 1;0 1 0];C=[1 -4 3;2 0 -1;1 -2 0];A^(-1),B^(-1),X=A^(-1)*C*B^(-1) ans =0 1 01 0 00 0 1ans =1 0 00 0 10 1 0X =2 -1 01 3 -41 0 -2(2):>> A=[1 2 3;2 2 3;3 5 1];B=[1 0 0;2 0 0;3 0 0];A^(-1),x=A^(-1)*Bans =-1.0000 1.0000 0.00000.5385 -0.6154 0.23080.3077 0.0769 -0.1538x =1 0 00 0 00 0 0练习 4.41:(1):A=[4 2 -1;3 -1 2;11 3 0];b=[2;10;8];B=[A,b];rank(A),rank(B)ans =2ans =3(2):A=[2 1 -1 1;3 -2 1 -3;1 4 -3 5];b=[1;4;-2];B=[A,b];rank(A),rank(B)ans =2ans =2(3):A=[ 1 1 1 1; 1 2 -1 4;2 -3 -1 -5;3 1 2 11];b=[5;-2;-2;0];B=[A,b];rank(A),rank(B)ans =4ans =4(4):A=[ 1 1 2 -1; 2 1 1 -1;2 2 1 2];b=[0;0;0];B=[A,b];rank(A),rank(B)ans =3ans =32:syms a;A=[-2 1 1;1 -2 1;1 1 -2];b=[-2;a;a^2];B=[A,b];rank(A),rank(B)ans =2ans =3练习4.51:(1):A=[0 1;-1 0];[a,b]=eig(A)a =0.7071 0.70710 + 0.7071i 0 - 0.7071ib =0 + 1.0000i 000 - 1.0000i(2):A=[0 0 1;0 1 0;1 0 0];[a,b]=eig(A)a =0.7071 0.7071 00 0 -1.0000-0.7071 0.7071 0b =-1 0 00 1 00 0 1(3):A=[4 1 -1;3 2 -6;1 -5 3];[a,b]=eig(A)a =0.0185 -0.9009 -0.3066-0.7693 -0.1240 -0.7248-0.6386 -0.4158 0.6170b =-3.0527 0 00 3.6760 00 0 8.3766(4):A=[1 1 1 1;1 1 -1 -1;1 -1 1 -1;1 1 -1 1];[a,b]=eig(A)a =0.5615 0.3366 0.2673 -0.7683-0.5615 -0.3366 0.0000 -0.0000-0.5615 -0.3366 -0.5345 -0.6236-0.2326 0.8125 0.8018 -0.1447b =-1.4142 0 0 00 1.4142 0 00 0 2.0000 00 0 0 2.0000(5):A=[5 7 6 5;7 10 8 7;6 8 10 9;5 7 9 10];[a,b]=eig(A)a =0.8304 0.0933 0.3963 0.3803-0.5016 -0.3017 0.6149 0.5286-0.2086 0.7603 -0.2716 0.55200.1237 -0.5676 -0.6254 0.5209b =0.0102 0 0 00 0.8431 0 00 0 3.8581 00 0 0 30.2887(6):A=[5 6 0 0 0;1 5 6 0 0 ;0 1 5 6 0 ;0 0 1 5 6; 0 0 0 1 5 ]; [a,b]=eig(A)a =0.7843 -0.7843 -0.9860 -0.9237 -0.92370.5546 0.5546 0.0000 0.3771 -0.37710.2614 -0.2614 0.1643 -0.0000 0.00000.0924 0.0924 0.0000 -0.0628 0.06280.0218 -0.0218 -0.0274 0.0257 0.02579.2426 0 0 0 00 0.7574 0 0 00 0 5.0000 0 00 0 0 2.5505 00 0 0 0 7.4495 2:(1):A=[0 1;-1 0];[a,b]=eig(A)a =0.7071 0.70710 + 0.7071i 0 - 0.7071ib =0 + 1.0000i 00 0 - 1.0000i>> P=orth(a),B=P'*A*P,P*P'P =-0.7071 -0.70710 - 0.7071i 0 + 0.7071iB =0 + 1.0000i 0 - 0.0000i0 - 0.0000i 0 - 1.0000ians =1.0000 0 + 0.0000i0 - 0.0000i 1.0000>> inv(a)*A*a0 + 1.0000i 000 - 1.0000i3:(1):A=[2 0 0;0 3 2;0 2 3]; [a,b]=eig(A)a =0 1.0000 0-0.7071 0 0.70710.7071 0 0.7071b =1.0000 0 00 2.0000 00 0 5.0000>> P=orth(a),B=P'*A*P,P*P'P =-1.0000 0 -0.00000.0000 0.7071 0.7071-0.0000 -0.7071 0.7071B =2.0000 0.0000 0.00000.0000 1.0000 00.0000 0 5.0000ans =1.0000 -0.0000 0.0000-0.0000 1.0000 -0.00000.0000 -0.0000 1.0000(2):A=[1 1 0 -1;1 1 -1 0;0 -1 1 1;-1 0 1 1];[a,b]=eig(A)a =-0.5000 0.7071 0.0000 0.50000.5000 -0.0000 0.7071 0.50000.5000 0.7071 0.0000 -0.5000-0.5000 0 0.7071 -0.5000 b =-1.0000 0 0 00 1.0000 0 00 0 1.0000 00 0 0 3.0000 >> P=orth(a),B=P'*A*P,P*P'P =-0.5000 -0.4998 -0.4783 -0.52100.5000 -0.4822 0.5212 -0.49580.5000 0.4998 -0.4964 -0.5037-0.5000 0.5175 0.5031 -0.4786 B =-1.0000 0.0000 0.0000 0.00000.0000 2.9988 -0.0362 0.03440.0000 -0.0362 1.0007 -0.00060.0000 0.0344 -0.0006 1.0006 ans =1.0000 0.0000 0.0000 -0.00000.0000 1.0000 -0.0000 00.0000 -0.0000 1.0000 0.0000-0.0000 0 0.0000 1.0000练习5.3 1: [m,v]=unifstat(1,11)m =6v =8.33332:[m,v]=normstat(0,16)m =v =256>> s=sqrt(v)s =163:x=randn(200,6);s=std(x)s =0.9094 0.9757 0.9702 0.9393 0.9272 1.09824: x=normrnd(0,16,300,1);hist(x,10)练习 5.61:x=[352 373 411 441 462 490 529 577 641 692 743];y=[166 153 177 201 216 208 227 238 268 268 274];plot(x,y,'*')4:(1):x=[10 10 10 15 15 15 20 20 20 25 25 25 30 30 30];y=[25.2 27.3 28.7 29.8 31.1 27.8 31.2 32.6 29.7 31.7 30.1 32.3 29.4 30.8 32.8]; plot(x,y,'*')。
2012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实验操作考查试题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班级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解释或化学方程式1.查漏取100mL的容量瓶,检查是否漏水。
2.计算和称量计算配制100mL0.4mol•L-1NaCl溶液所需NaCl的质量(g)需要称量Na Cl的质量g称量所需质量的NaCl并倒入烧杯中3.溶解在烧杯中加少量水(约30mL)溶解,混和均匀。
在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4.转移和洗涤将上述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内,用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全部移入容量瓶。
在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5.定容沿玻璃棒缓慢加水至近刻度线2~3cm处,改用滴管加水至液体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6.摇匀盖紧瓶塞,容量瓶倒转摇动数次。
评价与反思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查化学实验操作评分表试题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监考教师考号考号考号考号考查班级姓名姓名姓名姓名评分点满分得分得分得分得分实验操作 1 查漏食指顶住瓶塞,一手托瓶底,倒立检查。
旋转瓶塞180°,塞紧,重复检查一次。
52 称量调节天平平衡。
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砝码放在右盘,在左盘上加食盐晶体。
103 溶解将称得的食盐倒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正确搅拌至食盐完全溶解,并放置冷却至室温。
104 转移和洗涤将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至容量瓶内,用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全部移入容量瓶。
1 05 定容沿玻璃棒缓慢加水至近刻度线2~3cm处,改用滴管加水至液体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106 摇匀盖紧瓶塞,容量瓶倒转摇动数次。
5实验原理 7 实验结论计算所需食盐质量准确,其它问题回答全面、正确。
10实验习惯 8 实验记录如实填写实验报告,仪器洗涤干净,药品、桌面保持整洁。
109 仪器、药品摆放整齐,仪器清洗及时 1010 遵守实验规则 10评价与反思合理 10总分 100等级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实验操作考查试题二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解释或化学方程式1.银离子的检验取2mL硝酸银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3~5滴氯化钠溶液。
2012年度初中生物实验操作练习题一、A类实验操作练习题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单面刀片、镊子、解剖针、清水、稀碘液、小块木板、洋葱鳞片叶、污物杯、擦镜纸(备用)。
实验要求:(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镊子、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稀碘液、消毒牙签(一端尖,一端钝)、一次性杯子、污物杯、擦镜纸(备用)。
实验要求:(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永久装片并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实验器材:显微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永久装片、铅笔、尺子、橡皮。
实验要求:(1)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永久装片;二、B类实验操作练习题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单面刀片、镊子、解剖针、清水、稀碘液、小块木板、洋葱鳞片叶。
实验要求:2.制作叶片的下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滴管、镊子、解剖针、清水、植物叶片(蚕豆、菠菜、大叶黄杨等)。
实验要求:3.制作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滴管、镊子、解剖针(或牙签)、清水、番茄。
实验要求: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镊子、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稀碘液、消毒牙签(一端尖,一端钝)、一次性杯子。
实验要求: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5.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实验器材:浸软的菜豆种子(或黄豆种子)、单面刀片、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实验要求:6.探究种子中是否含有水分实验器材:晒干的小麦种子、干燥的试管、试管夹、试管架、药匙、火柴、酒精灯。
实验要求:用上述材料用具,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种子中是否含有水分。
试题1 用刻度尺测长度一、实验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试题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实验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和支架,2个细铁丝环,钩码(6—8个,每个钩码质量相等并标明质量大小)。
试题3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的密度一、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镊子、量筒、烧杯、滴管、盐水、标签(标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托盘天平要先调平衡,待用。
)试题4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试题5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支架、相同的钩码5个、铅笔、刻度尺。
试题6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一、实验目的: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电压表(量程:3V、15V),电流表(量程:0.6A、3A),定值电阻三个(阻值不同),开关,导线若干,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滑动变阻器(10Ω)。
试题7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一、实验目的: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二、实验原理:根据电功率公式P=UI测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出电功率。
三、实验器材:小灯泡(2.5V),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3V、15V),电流表(0.6A、3A),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试题8测定平均速度一、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试题9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一、实验目的: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二、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电流表,小灯座(附灯泡,2.5V),开关,导线若干。
物理实验绪论练习题(2012 级)姓名班级学号成绩一、判断选择题(共20 分,每题2 分)将所选结果的标号(字母)填入下表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选择结果1. 下面哪种说法正确?A.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测量仪器的精度决定。
B.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计算器数码显示位数的多少决定。
C.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所用的单位决定。
D.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其不确定度决定。
2. 某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为n=1.6532(0.0007),下面对该结果的解释哪种是正确的?A.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有两种可能,即n=1.6525 或n=1.6539 。
B.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是(1.6525,1.6539)区间内的任何值。
C. 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有较大的概率位于(1.6525,1.6539)区间内。
D. 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不在(1.6525,1.6539)区间内。
3. 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以各次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这样做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B. 这样做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C. 这样做可以得到该物理量的真值。
D. 这只是处理测量数据的一种方法,不能减小误差,与真值也没关系。
4. 以下关于系统误差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 系统误差是没有规律的误差。
B. 系统误差就是指来源于测量仪器的误差。
C. 系统误差是正性误差。
D. 系统误差是可正可负的。
5. 用最小分度为0.2s 的计时器测量时间,一次测量的结果是56.4s,正确的表达式是哪一个?A. 56.4(0.1)s C. 56.40(0.06)sB. 56.40(0.10)s D. 56.4(0.2)s6. 已知D HM24πρ= ,其中M = 276.180(0.020)g ,D = 3.662(0.005)cm,H = 12.180(0.010)cm,M、D、H 这三个测量量中哪一个量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A. M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2012年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参考答案(注:本文件内的所有数据仅供参考,考试时按实际测量数据填写) 试题一1、(5分)所用天平游码标尺上的最小刻度值为 0.2g 。
2、(15分)实验数据记录:(注意:此实验中所有数据仅供参考)烧杯和盐水的质量/g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g 盐水的质量/g盐水的体积 (cm 3) 盐水的密度 数 值 单 位 约70—80g约60—70g约11g10 cm 31.1g/ cm 3g/cm 33、(5分)回答:用天平能否测出墨水瓶的容积吗?如果能,说出你的办法来。
用天平能测出墨水瓶的容积(2分)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平衡,成功墨水瓶的质量1m ;(2)在墨水瓶中装满水,称出墨水瓶和水的总质量2m ;(3)则21-m m m =水,瓶子的容积为。
(3分)试题二 (注意 电流表用0-3A 量程)1、实验记录表:(18分)步骤 保持不变因素 变化因素 实验现象 判断观察匝数、有铁钉电流大/小电流越大,吸引的曲别针的数目多在匝数相同、有铁钉的情况下,则电流越大,吸引的曲别针的数目多 实验 电流、有铁钉 匝数多/少 匝数越多,吸引的曲别针的数目多在电流相同、有铁钉的情况下,则匝数越多,吸引的曲别针的数目多 实验 匝数、电流 铁钉有/无 有铁钉时,吸引的曲别针的数目多在电流和匝数相同的情况下,则有铁钉,磁性越强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7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 电流大小 、 匝数多少 、 有无铁芯 。
试题三1、(4分)A 瓶溶液为 , B 瓶溶液为 。
2、(18分)实验数据记录:(注意:此实验中所有数据仅供参考)实验次数动力F 1/N动力臂L 1/N动力×动力臂/N cm阻力F 2/N阻力臂L 2/cm阻力×阻力臂/N cm1 1 15 15 1.5 10 152 1.5 10 15 1 15 15 31151511515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3分)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2012届实验专题练习1.(8分)现给出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R1和R2,用多用电表按正确的操作程序分别测出它们的阻值,测量R1时选用“×100”欧姆挡,其阻值如下图中指针①所示,R1= Ω;测量R2时选用“×10”欧姆挡,其阻值如下图中指针②所示,R2= Ω。
将某一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其中改装后量程较大的是电流表与(填“R1”或“R2”)联(填“串”或“并”)的。
2.(10分)如下图甲为多用电表的示意图,现用它测量一个阻值约为20Ω的电阻,测量步骤如下:(1)调节,使电表指针停在指针对准的“0”刻线(填“电阻”或“电流”)。
(2)将选择开关旋转到“Ω”档的位置。
(填“×1”、“×10”、“×100”或“×1k”)(3)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插孔,并将两表笔短接,调节,使电表指针对准的“0”刻线(填“电阻”或“电流”)。
(4)将红、黑表笔分别与待测电阻两端相接触,若电表读数如下图乙所示,该电阻的阻值为Ω。
(5)测量完毕,将选择开关旋转到“OFF”位置。
3.(8分)如下图所示是电子拉力计的示意图,金属弹簧右端和滑动触头P固定在一起(弹簧的电阻不计,P与R1之间的摩擦不计)。
定值电阻R0;电阻R1是用均匀电阻丝密绕在瓷管上做成的(类似于滑动变阻器),其长度为10cm,阻值R1=300Ω,电源电动势E=3V,内阻不计。
理想电流表的量程为0~100mA。
当拉环不受拉力时,触头P刚好不与电阻R1接触(即电路断开)。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00N/m。
(1)电路中连入的R0阻值至少应为Ω。
(2)设计中需要将电流表上的电流数值改为拉力的数值,那么在原电流表的40mA处应改为N。
分析可知,拉力计的刻度是否均匀。
(填写“均匀”或“不均匀”)(3)为了使拉力计的量程增大应采用的措施是(只填写一条)。
4.(6分)某待测电阻R x(阻值约20Ω)。
AutoCAD 2012 國際認證認證考試說明採線上即測即評的方式進行。
學科: 30 題,單複選混合。
實作題: 20 題。
以上題目混合出題,答錯不倒扣。
考試時間: 150 分。
科目種類題數時間及格成績AutoCAD 2012學科-選擇題30 題 (共57 分)150分鐘45 分(79%)總分79 分,至少答對62 分(78.5%)- 學科與術科兩部分皆須達到最低分相加術科-填充題20 題 (共22 分)17 分(77%)如圖所示是使用哪一種選集建立方法來刪除圓?當使用物件鎖點追蹤時,以下哪些是有效的?請選擇所有正確答案。
您必須先設定一個物件鎖點,才可對任何一物件鎖點的點進行追蹤。
您可以利用物件鎖點追蹤,來使用極座標追蹤增量角度。
0、30、60和90度想要將椅子旋轉到最後的目標,您需要指定下列何者?請選擇所有正確答 哪個物件可以被修剪或延伸?請選擇所有正確答案。
哪一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將物件向右拉伸兩單位?「圓角」指令可以將圓角套用到下列哪些地方?請選擇所有正確答案。
10.A)平行建構線B)平行線C)雲形線D)不同半徑的聚合線「接合」指令會根據選取的物件而變化,哪一個是有效的接合操作?請選11.擇所有正確答案。
A)以單一線條取代兩條共線。
B)封閉被「切斷」之線條的間隙。
C)將弧畫成一個完整的圓形,或將橢圓弧畫成一個完整的橢圓形。
D)您可以使用「接合」指令來將線條、弧線、橢圓弧線與聚合線結合在一起。
右圖中的哪些物件性質已變更?請選擇所有正確答案。
12.A)直徑。
B)半徑。
C)線粗。
D)透明度。
當您使用「Measuregeom」指令的「面積」選項,來查詢聚合線面積時,13.下列何者是有效的?請選擇所有正確答案。
A)A。
B)B。
C)C。
D)D。
當建立或管理圖層時,下列敘述何者為「非」?您可以鎖住圖層,而它們有濃淡設定。
圖層名稱可以使用以下字元:< > / \ " : ;。
的透明度。
您可以設定您不想要在「圖層性質管理員」中出圖的圖層。
2012年中考化学真题精品解析分类汇编考点29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选择题1.(2012年某某某某,5题,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验满氧气B.倾倒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答案】B【解析】验满要靠近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A错误;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错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D错误。
2.(2012年某某某某,3题,2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空,A错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B错误。
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正确;试剂瓶瓶盖要倒放,D错误。
3. (2012年某某某某,14题,2分)下列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分子运动【答案】B【解析】酸使酚酞试液不变色,A无明显现象,达不到实验目的;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C错误;D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缺少对比,得不出正确答案案。
4.(2012年某某某某,10题,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A错误。
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正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错误;移走灼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D错误。
5. (2012年某某,3题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闻气体气味要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A错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C错误。
取用块状固体药品要一平,二送,三缓竖,D错误能造成试管破损。
6.(2012年某某某某,7题,2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错误;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空,B错误;验满要靠近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C错误;D正确。
7. (2012年某某黄冈,7题,2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错误;移走灼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B错误。
物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器材准备:平面镜成像实验器一套(或替代装置一套)、边长2厘米的方格 白纸一张、平面镜一块。
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器材,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器材,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测量并记录 相应的像距和物距,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相应的像距和物距,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实验一: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实验一: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8 分) 1.要探究规律,需要多组数据,考虑到时间问题,只测量两组数据。
3.关于器材的准备 (1)用“边长为 2cm 方格纸取代白纸”既可以起到白纸的作用,也可以起 到刻度尺的作用,读数规则与刻度尺相同。
方格纸的横线用实线,竖线用虚线, 靠近中央刻度线附近也用虚线,因为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会引起测量误差(大 约是玻璃板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塑料人离玻璃板越远,误差越小。
之所以 方格纸的边长设定为 2cm,是为了读数时可以不估读分度值的下一位,保证像距 能等于物距。
可参考附图中的方格纸。
(2)一套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包含镀膜玻璃板、四个塑料人(两个用作支 架,一个是物,另一个用来找像的位置) ,作支架的两个不带红色半圆形斑。
(3)两个塑料人,可以用干电池等大小相同、又能竖直放置的物体代替。
(4)固定玻璃板的装置,要能保证玻璃板方便竖直固定。
玻璃板上若没有 镀膜,可贴上汽车玻璃薄膜,效果很好。
4.怎样确定反射面 玻璃板有两个面,哪个面作为反射面(即镜面)? 对于涂有半透膜的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应该作为镜面,否则,两个面 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清晰程度相差不多,很难确定像的位置。
对于涂有半透膜的 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通常标有字母M;若没有,也可以借助于平面镜成像 M 加以区分。
把一个小塑料人带红色圆斑的一端与玻璃板表面接触,若只看到一个 像,比较清晰且物像间基本接触,则该面为涂有半透膜的反射面;若是另一面, 会看到两个虚像,且两个虚像也不重合,模糊不清。
5.怎样使虚像更清晰,以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1)将作为物体的塑料人放在比较明亮的地方,让其反射面对着光,这样 成的虚像比较清晰。
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另一个塑料人,当两个红色的半圆形光 斑重合时,后面塑料人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2)注意消除视差:在确定虚像位置时,要注意消除视差,即保证玻璃板 后面的塑料人与前面塑料人的虚像位置重合。
检验的方法是:改变视线方向时, 玻璃板后面的塑料人总是与前面塑料人的虚像是重合的,说明没有视差;若改变 视线的方向,二者不重合了,说明存在视差,需要重新调节。
若没有消除视差, 即没有真正找到虚像的位置。
6.怎样测量物距和像距1(1)在固定玻璃板位置时,玻璃板镀膜表面应该与方格纸的中央零刻度线 对齐(物距、像距应该是物、像到玻璃板镀膜表面的距离) ,这样便于测量物距 和像距。
(2)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尤其是平面镜成像实验器的镀膜玻璃板有 约 5mm 厚,所以,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一定搞清楚是到哪个表面的距离。
若把像距 测为像到后表面的距离,将有 0.5cm 左右的误差。
(3)由于误差的存在,物距和像距的测量要实事求是,不一定相等,只要 相差不多就行,不超过 0.5cm,就可以认为相等,不扣分。
若测出的物距和像距 相差悬殊,超过 1cm,可能是反射面的位置搞错了;也可能是玻璃板不竖直,要 扣分。
读数错误,也扣分 。
7.实验器材中还配置一块平面镜,要求同学们有选择器材的意识。
8.正确的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如果所测数 据相差不超过 0.5cm,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9.最后整理器材,要恢复到和原来大致一样的状态。
12cm10cm8cm6cm4cm2cm0cm2cm4cm26cm8cm10cm12cm2.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 、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光具座、污 器材准备:凸透镜( f 约10cm) 物杯。
实验要求:选出凸透镜 利用凸透镜成两次缩小的实像,寻找凸透镜成缩小 选出凸透镜,利用凸透镜成两次缩小的实像 选出凸透镜 利用凸透镜成两次缩小的实像, 实像的规律。
实像的规律。
实验一: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 实验一: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8 分) 1.本实验与往年相比,多了一个凸透镜的选择 多了一个凸透镜的选择,这样适当增加了难度。
区分 多了一个凸透镜的选择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如放大镜法、聚光法、成像法等) ,只要合理就行。
2.蜡烛要固定好,不能晃动或实验的过程中掉下来。
3.该实验中,蜡烛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基本等高(称为共轴调节)是非 常重要的。
实验过程中,必须有 必须有调节三者中心等高的动作,所成的实像不能明显 必须有 偏离光屏的中央。
4.(1)如果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则要物距大于20cm、像距大于10cm而小 于20cm。
两次成像比较,不能出现物距越小,像距也越小的错误,应该是物距越 小,像距越大。
(2)不能两次成实像,一次是放大的,一次是缩小的。
(3)物距、 像距不作估读要求,但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要遵循实验事实,不能随意编 写实验数据。
5.随着物距的减小,所成的实像越来越大,这是通过两次成像对比可以得到 的正确结论。
本实验的结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不一定,因为学生做实 验的程序不一定相同,应该是“物距小的一次,所成的实像较大” 。
6.最后整理器材,一定要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尤其是凸透镜、光屏要取下 来。
但是,蜡烛不能取下来。
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一盒、量筒、小石块、细线、烧杯、抹布、滴管。
3实验要求: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要求: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二: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二: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8 分) 1.测量时要先把游码拨到 0 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2.为了减小小石块粘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该先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再测 量小石块的体积,顺序不能颠倒。
但是,如果顺序颠倒了,将小石块擦干后,再 测量质量也可以。
3.测量石块的体积时,考虑石块沾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先测量水的体积、 再放入石块儿的顺序不能颠倒。
是否使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不做 要求。
4.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左物右码; (2)不能用手直接添 加砝码的; (3)结果读数要正确; (4)测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有些天 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 动。
5.实验过程中,对读数、计算的要求不高,读数时,是否估读不扣分;但读 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
密度的计算结果有效数 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8.烧杯或玻璃杯是用于盛水用的,也可以用其他器材代替。
9.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 (1)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 位置; (2) 小石块应该用抹布或吸水纸擦干净, 以免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3) 量筒中的水应该倒回烧杯或玻璃杯中,继续循环使用。
4.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一盒、量筒、蜡块、细长针状物体、细线、烧杯、 水、抹布、滴管。
实验要求: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
实验要求: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蜡块的密度。
实验十一:用量筒和水测量小蜡块的质量(密度) (8 实验十一:用量筒和水测量小蜡块的质量(密度) 8 分) ( 1.测量时要先把游码拨到 0 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2.为了减小小蜡块粘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该先测量小蜡块的质量,再测 量小蜡块的体积,顺序不能颠倒。
但是,如果顺序颠倒了,将小蜡块擦干后,再 测量质量也可以。
3.测量蜡块的体积时,考虑蜡块沾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先测量水的体积、 再放入蜡块儿的顺序不能颠倒。
是否使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不做 要求。
用细长针状物体插入小蜡块,使其浸没在水中。
4.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左物右码; (2)不能用手直接添 加砝码的; (3)结果读数要正确; (4)测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有些天 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 动。
5.实验过程中,对读数、计算的要求不高,读数时,是否估读不扣分;但读 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
密度的计算结果有效数 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48.烧杯或玻璃杯是用于盛水用的,也可以用其他器材代替。
9.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 (1)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 位置; (2) 小蜡块应该用抹布或吸水纸擦干净, 以免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3) 量筒中的水应该倒回烧杯或玻璃杯中,继续循环使用。
5.测定立方体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 5.测定立方体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一盒、毫米刻度尺、立方体金属块。
实验要求:测量金属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
实验要求:测量金属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
实验三: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立方体金属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实验三: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立方体金属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8 分) 1.测量时要先把游码拨到0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2.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左物右码; (2)不能用手直接添 加砝码的; (3)结果读数要正确; (4)测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有些天 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 动。
3.刻度尺的使用要符合刻度尺使用的规则, 测量结果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且以厘米为单位。
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
4.由质量计算压力时,比例常数 g 取9.8N/kg和10N/kg均可。
5.实验过程中, 对计算的要求不高, 压强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6.质量和长度的测量顺序不做要求。
7.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位置, 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考试。
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器材准备:杠杆尺、支架、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细线(或挂物环) 。
实验要求:组装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组装杠杆, 组装杠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