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18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 主题单元第九章压强标题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七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1、压强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压强的概念引领、概括本章,压强知识在生活中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应用;2、本章共分为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个主题;3、在实验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或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概括,引导出压强的概念是本章的难点理解压强的概念是重点;4、四个主题相对独立,各成一个教学体系,而同时又相互联系;每一个主题都是在第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每一个主题都是在第一主题上的发展,是压强知识的分支和细化;5、学习本主题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分析、学会归纳概括、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学习压强,进一步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渗透“从物理走向生活”、物理为生活生产服务的课程理念,能够利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2、能利用P=F/S计算压强;3、知道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会用P=ρgh计算液体压强;4、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5、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压强的实验过程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压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主题单元用手指水平握住铅笔的两端(头部和尾部),感受不同问题设计的原因是什么呢,(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4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
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单位、,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压强公式2、探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公式应用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4、知道大气压强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强的特点6、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压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控制变量法。
物理压强思维导图物理压强相关解释定义① 一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并指向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是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压力的大小的物理量。
②标准大气压为1.013x10^5(10的5次方) Pa,大气压的数值相当于大约76cm(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就是大气压的大小。
公式①(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压强(单位:帕斯卡,符号:Pa)F—压力(单位:牛顿,符号:N)S—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符号:㎡)F=pS (压力=压强×受力面积)S=F/p(受力面积=压力÷压强)( 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②p1V1=p2V2 (波义耳定律)表示同温同质量下的压强规律对于压强的定义,应当着重领会四个要点:⑴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此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⑵同一压力作用在支承物的表面上,若受力面积不同,所产生的压强大小也有所不同。
受力面积小时,压强大;受力面积大时,压强小。
⑶压力和压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压力是支持面上所受到的并垂直于支持面的作用力,跟支持面面积,受力面积大小无关。
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跟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有关。
⑷压力、压强的单位是有区别的。
压力的单位是牛顿,跟一般力的单位是相同的。
压强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的单位组成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牛顿/平方米,称“帕斯卡”,简称“帕”。
③影响压强作用效果的因素1.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2.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5)1Pa的物理意义:1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1牛顿的力作用在一平方米上)1Pa大小:一张平铺的报纸对水平桌面的压强,3粒芝麻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1Pa。
注:等密度柱体与接触面的接触面积相等时,可以用P=ρgh。
p—液体压强—Pa.ρ—液体密度—千克/立方米(kg/m3)g—9.8N/kg(通常情况下可取g=10N/kg)h—深度(m 米)在静止的液体中,任取一个底面为正方形(正方形与水平面平行),高为深度的液柱进行受力分析。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4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 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 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字数300-500)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
所以, 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 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知识较抽象, 学生感性经验少, 所以应加强实验, 如探究液体的压强, 了解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 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 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 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难点: 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预期学习成果: 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4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
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单位、,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压强公式2、探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公式应用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4、知道大气压强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强的特点6、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压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控制变量法。
2、通过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进行合理的猜想,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得到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3、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能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4、经历学习过程,进一步锻炼步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参与实验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4.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理解压强的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压强公式2、通过实验探究并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压强公式应用3、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3、大气压强存在?哪些实例证明?4、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呢?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专题一:认识压强(1 课时)专题二: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大气压强的特点( 2 课时)专题三: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 课时)专题一认识压强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知道压力的概念及三要素2、理解压强的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压强公式3、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压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控制变量法。
专题问题设计1、什么是压力,它和重力有区别吗?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3、压强如何计算呢?4、生活中是若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呢?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探究活动一:认识压力图片:1、蚊虫虽弱小却可以叮咬皮肤2、人站在雪地上容易陷入而穿上滑雪板却可以自由滑行。
3、体验手指夹三角板讨论:分析这些现象的有何相同点?什么是压力?压力和重力是否可以等同?总结: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类力(从力的三要素分析)。
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探究活动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生:控制变量法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控制什么,如何控制?改变什么,如何改变?(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活动三:压强的计算演示:把三块砖放在桌面上,已知每块砖重10N,一块立放,立放底面积为50平方厘米;两块叠起平放,平放时底面积为200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判断哪组砖对桌面的压强大?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提示:我们使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类比速度的比值定义的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下定义)师板书并讲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1Pa=1N/m2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公式来计算两组砖对桌面的压强。
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进行全班的交流。
探究活动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师:由p=F/S可知,增大或减小压强得思路有哪些?生:增大或减小压力,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
师:阅读课本“想想议议”试举例说明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得。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学生阅读并回答,此环节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1)学生实验器材操作规范;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效果明显。
3)合作探究高效,现象明显、结论正确4)学以致用,思维敏捷,准确高效专题二探究液体的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探究并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规律2、进行简单的公式应用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4、实验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5、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强的特点6、知道大气压强的变化专题问题设计1.液体对容器壁产生压强吗?为什么?2.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吗?3.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哪些?4.什么是连通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评价要点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1)积极思考,踊跃发言(2)体现合作探究,学生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结论正确(3)观察仔细,体验积极,巩固理解到位(4)学生对生活实例的认识,例证丰富,阐述正确专题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3、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专题问题设计1.什么是流体?2.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3. 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一: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体验:1、用吸管向筷子中间的两乒乓球吹起,观察乒乓球2、向水盆中的两小船中间冲水,观察两小船3、向两张纸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的变化4、教师演示自制喷雾器5、倒置漏斗中放入乒乓球,稳力吹气,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思考并讨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结论:1、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2、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活动二、解释实际现象:1、大海中航行时,两艘船为何不能靠得太近2、“漩涡”的形成3、风雨中行走,雨伞上翘的原因4、动车提速,安全线外移原因学生思考,积极发言,准确陈述,巩固加深。
活动三:升力的产生演示:飞机升力演示器。
思考:1、飞机升力与鸟儿滑翔有何相似之处?2、机翼有何特殊形状?3、流过机翼上下方的流速怎样?4、分析压力差是怎样产生的?整合结论: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小,上下方的压力差产生向上的升力,如果超过自重飞机将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