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8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教案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3456782019-08-17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3456782019-08-17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3456782019-08-17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了解宋朝的建立和灭亡了解辽、西夏、金的建立及与宋的关系了解南宋的建立及灭亡了解元的建立和统一理解农牧文化在战争与交流中融合尝试学会分析澶渊之盟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示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农牧文化在战争与交流中融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采用人物导入法。
出示宋太祖人物,然后问大家:(1)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赵匡胤)(2)有谁能上来把这个人的名字来写一下。
(主要是强调“胤”字的写法)(3)他建立了哪个朝代?(北宋)(4)谁能再说说唐灭亡到北宋建立之前的朝代吗?(五代十国)(5)有谁来说说有关这个人的故事。
学生可能会提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的故事。
学习新课:过渡:北宋建立以后,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但这时的中国也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与北宋政权并立的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一起统治着整个中国。
然后请学生看书,回答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教师利用出示的北宋地图进行展示,主要让学生搞清北宋及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位置。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教师补充:辽、西夏、金、大理、吐蕃。
(“金”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出)因为大理和吐蕃早在唐时就归顺了汉政权,所以北宋建立后对北宋基本不构成威胁。
所以对北宋构成威胁和形成大的影响的是辽、西夏和金三个政权。
那么它们与北宋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三个政权又是什么样的政权呢?下面我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和书本内容进行分组讨论。
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三个材料由组分开讨论,确定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
教师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
资料一:辽(材料分发给学生)辽的有关资料或称大辽或辽国,又称契丹,简称辽,是由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
契丹人居住在今内蒙古、辽宁一带,后来还占据了长城以南的部分地区。
辽原称“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
辽国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是当时与北宋对峙的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王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说课稿农牧文化的交
融说课稿
《农牧文化的交融》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农牧文化的交融》
课程标准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解读课标)
针对这个课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教与学的分析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是在讲述完汉唐盛世之后的中国重陷分裂期的一段历史,这段时期虽然在大范围看中国处于分裂,但在小区域中又是统一的,随着农牧文化的逐渐融合,这段时期又是中国城市商业繁荣、文学艺术多彩、传统科技极盛、中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学习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农牧文化交融孕育着更多的统一因素,为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2.内容:本课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战和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同时也为后面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
战和融合分裂统一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对影视剧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及知识感到非常。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教案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学问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大事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进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进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公平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进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沟通、交融。
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
三、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导入新课):从同学身边的生活用品—椅子入手,激发同学的奇怪心和制造力,由此引出“农牧文化交融”的内容。
讲授新课:1、复习回顾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简洁介绍唐后期政治状况已经是相当混乱。
历史上常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况又消失了,中国重新回到了分裂的局势。
(同学结合社会图册和中国历史纪年表查找:唐朝以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先后消失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中国的南方也相继消失了十个政权——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统称“五代十国”。
)老师简介这种四分五裂的形式并没有维持多久。
那么你知道后来中国的历史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吗?老师设问:有没有同学听说过“陈桥兵变”?同学回答,然后简洁叙述“陈桥兵变”的内容。
(老师在此补充“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2、[展现]《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老师提问:在此之后,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阔地区,但是当时的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为什么呢?(同学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展现资料]介绍辽和西夏的历史,风俗。
当时中国的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就在神州大地上“较量”,都想一统天下。
中学生说课稿模板6篇中学生说课稿模板篇1一、说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农牧文化的交融说的是两宋时期汉族与其他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重点讲述了宋元时期农、牧民族之间的和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为后面的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所以在上本课时,老师应当解释清楚各个历史现象和名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由于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因此本课的教学方法以活动法为主,试图通过较为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愉快地融入课堂。
(三)教学目标1.知道辽(契丹)、宋(北宋、南宋)、西夏、金、元朝等政权的更替。
2.掌握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史实及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3.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会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4.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们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农牧文化在战争与交流中融合。
二、说教法本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活动法和问题法、情景表演法的结合,通过较为活跃的教法使学生融入课堂。
我的整节课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时历史史实的展示,通过学生表演的方式,展示4个故事: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精忠报国、一代天骄。
每表演完一个故事,即进行提问,题型有必答题、抢答题。
其中的情景表演,老师事先已经将班里的同学分为四组,同时选出小组长。
跟同学沟通好之后,让每一组好好准备所要表演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农牧文化交融的表现。
首先通过讲解农与牧的概念介绍,在此基础上介绍文化交融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以下是两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第一部分:故事一澶渊之盟。
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
三、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椅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由此引出“农牧文化交融”的内容。
讲授新课:
1、复习回顾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简单介绍唐后期政治状况已经是相当混乱。
历史上常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况又出现了,中国重新回到了分裂的局势。
(学生结合社会图册和中国历史纪年表查找:唐朝以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中国的南方也相继出现了十个政权——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统称“五代十国”。
)
教师简介这种四分五裂的形式并没有维持多久。
那么你知道后来中国的历史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教师设问:有没有同学听说过“陈桥兵变”?学生回答,然后简单讲述“陈桥兵变”的内容。
(教师在此补充“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2、[展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
教师提问:在此之后,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但是当时的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展示资料]介绍辽和西夏的历史,风俗。
当时中国的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就在神州大地上“较量”,都想一统天下。
所以各个政权之间就有了摩擦,其中在北宋时期较重要摩擦结果的是“澶渊之盟”(播放视频)。
[模拟宫廷辩论]: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到底是签还是不签?(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讨论以后阐述自己组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
)
3、[展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和《南宋、金、西夏并立形势图》,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片简介女真族的兴起,展示《射雕英雄传》图片,讲述郭靖、杨康取名引出“靖康之耻”,然后提问:南宋的统治者到了南方以后,有没有想要恢复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的失地呢?教师给出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承转]教师讲述:南宋前期抗金斗争的例子,重点讲述抗金名将岳飞。
播放《满江红》音频,让学生谈谈岳飞当时的心情并提问:为什么宋高宗不想岳飞
收复北方?等问题,然后展示《金与南宋对峙图》。
提问:女真贵族的统治区域在不断扩大,你认为金政权如何才能对辖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4、[展示]图片、视频《成吉思汗》,简介成吉思汗。
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出示]材料1—4分别回答农牧文明交融的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交融,然后教师总结。
5、[课堂感悟] 1 、你觉得农牧文化交融有什么好处?2、你觉得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作用的是什么?
6、最后播放视频《祝福祖国》,歌唱《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