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7.12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乡村变化文献综述学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已有的研究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资料准备,更有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
回顾既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最初多出自于一些社会学家,尤其是人类学家之手,产生了林耀华的《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等这样一批作品。
这些著作多以研究村庄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为主,同时,也较多地关注了乡村政治的变迁及村庄社会的权威与秩序等问题。
20世纪中期,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学者难以从村庄从事田野调查,不过,仍有一些海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其著述的主要特征是,关注这一时期中国村庄社会的政治变迁,并且将这种变迁置于一个更大的革命化政治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如1966年,威廉•韩丁出版了他以40年代革命根据地的调查为基础的《翻身: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纪实》,杨庆堃出版了以广东鹭江村调查为基础的《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农村》一书,1956年,W•R•葛迪斯来到费孝通所描写过的“江村”,并撰写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对革命前后开玄弓村的社会变化进行了研究。
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学者们重新进入村庄从事田野工作成为可能。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以村庄的叙事作为文本表达方式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如陈佩华、赵文词、安戈1984年合作出版了《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中国农村地区的近代历史》和1992年出版了《当代中国农村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继其之后,黄宗智利用满铁调查资料撰写了《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此外,同样给黄宗智带来巨大学术声誉的还有其后的《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上述颇具影响的研究和著作多为海外学者所作,这很大程度上与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缺失有关,重新积聚能量尚需时日。
进入90年代以后,一批由本土学者所撰写的村庄研究的个案性著作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文献综述摘要:中国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了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着学校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低下、教学生活环境不良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建设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
一、引言农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的、面向农村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学校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素质低下,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二、现状分析1.学校资源不足中国农村地区学校资源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以及教学用具都明显不足。
这使得农村学校无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教师素质低下农村教师的素质也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地区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教授学生,并满足学生的需求。
此外,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问题也导致了优秀教师的流失,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困境。
三、问题分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学校资源不足导致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设备匮乏。
其次,教师素质低下也是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两个问题相互作用,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政府还应该优化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乡村数字素养发展现状实时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数字素养发展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素养在乡村居民中的重要性愈发突显。
数字素养不仅仅是指乡村居民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更包括乡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乡村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农村发展意义重大。
乡村数字素养发展现状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数字技术普及程度不够:虽然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但是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普及率仍然较低。
由于缺乏相关的硬件设备和网络资源,许多乡村居民并没有融入到数字化社会中,这导致了他们在数字素养方面的差距。
二、教育水平不高:乡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数字素养发展。
在农村地区普及数字素养教育的举措依然不足,许多乡村居民并没有接受到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导致了他们在数字技术应用上的不足。
三、文化传统影响: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居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由于传统文化对于新事物的保守态度,许多乡村居民对于数字化社会中的信息技术并不感兴趣,这也阻碍了他们数字素养的提升。
四、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数字化农村建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政府在农村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以提高乡村数字素养的发展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一些相关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乡村数字素养的快速发展。
加强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村居民对于数字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加强数字化农村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水平。
通过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和课程体系,让农村居民更加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知识。
加强数字化社会服务建设,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
通过建立数字化社会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信息,让乡村居民更加融入数字化社会。
农村基层治理文献综述农村基层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决策活动,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对农村基层治理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农村基层治理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基层治理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自治机制的建立:农村基层自治机制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和居民代表会成为农村居民的代表,参与决策和管理事务,促进农村民主管理的发展。
2.农村组织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组织的建设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
村级组织、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治理的机会。
3.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人员素质和管理经验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
这使得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推动农村发展。
2.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佳。
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权力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农村基层治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了解和参与有限。
这导致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理想,农村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三、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1.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现状1. 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乡村振兴是近年来我国国家重点提出的发展战略,其背景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乡村振兴的现状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果,包括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的兴起、农村工业的复兴等。
但与此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显现出来,包括农村人口外流、农业产能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3. 乡村振兴的政策与举措为推动乡村振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包括扶持农村旅游、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政策和举措的实施对于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模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乡村存在着差异性,因此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路径和模式。
有的地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的地方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有的地方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式来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路径和模式各有优劣,需要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求最佳的乡村振兴模式。
5. 乡村振兴的难点与挑战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和挑战,包括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业产能不足等。
这些难点和挑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需要我们找出解决之道,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加以克服。
6. 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通过乡村振兴,将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拉动城乡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7. 结语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在农业学科领域,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梳理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抗病虫、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精准农业技术则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土壤污染治理、农药残留控制、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
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村产业转移等方面。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四、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涵盖了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智能装备等多个方面。
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当前我国农村“新土地抛荒”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究》文献检索与综述报告10政本李婷(16)一、文献检索工具、方法、过程介绍在陈久老师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者充分利用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读秀、万方数据等网络工具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原文的参考文献、二级参考文献、引证文献、二级引证文献等收集到了更为丰富、全面的相关资料。
此外,研究者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图书馆浏览了大量图文书籍。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我国农村抛荒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国内外土地抛荒现状,研究者采用了顺查法、倒查法、追溯法、导师指导法、网络查找法等文献资料收集方法,收集了我国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土地政策、中央一号文件等资料,查询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抛荒惩罚性政策。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者通过查阅图书和网络资料发现,国外关于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国外专家是从农村土地流转的角度来研究土地制度问题,例如: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 东南学术. 2009(02)、美国关于土地征收补偿的规定及借鉴等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1、农村抛荒现象的历史追溯:首先说明一下,本课题研究者在题目中使用了“新土地抛荒”的概念,是因为现阶段农村的抛荒与1990年代中后期因为农业税费负担沉重而导致的土地抛荒不同,这里看到的土地大量抛荒出现在税费改革之后,也就是2002年之后的土地抛荒。
21世纪以来,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同时,许多农民不能满足田地带给自己的收益。
在田里辛苦一个月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
除此之外,许多农村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业有成之后大部分都留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们将父母接到城市里,而家里的田要么给别人耕作,要么让它荒着。
为什么以往一直以农事为主,以耕地为生的大批农民要如此义无反顾地南下,为什么他们可以白白抛荒了这么多良田而宁愿背井离乡地在外地买粮,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他们可以承受离开亲人的艰苦,可以承受离开一直生养自己的土地而去他乡漂泊的辛酸?为什么近些年政府对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在村里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为什么取消了农业税农田却反而被抛荒了?为什么三农问题年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却换不来农村农民农业的根本性好转?这一问题引发了国内许多知名经济学家、各高校学者等人的关注。
2、综合介绍:通过上网搜索,我发现国内对农村耕地抛荒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如学术论文、期刊、图书、报纸等等,这让我可以借鉴到许多前人的经验成果。
通过整理,我将这些研究成果按照其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一是最为普遍的农民自身原因类,如2008年8月19日新华网论坛上发表的《中国农村耕地严重抛荒的成因及对策》、刘键,陈雩桢发表在《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第5期的《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剖析》、张光宏,梁丹辉在2008年10月发表的《建设新农村视角下的耕地抛荒问题研究》、2012-12-20 发表于中华粮网的《农田抛荒的反思》、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 [期刊论文] -经济问题探索2009(5)等。
这些专家学者主要是从农民自身找原因,认为农村出现大面积抛荒的原因是农民期待更高的收益,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生活。
因此,要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提倡建设类似于社区的乡村;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抛荒原因的文章,如周全绍在《宿州学院学报》发表的《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陈晓华在人民网发表的《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 甘肃农业2006(6)、胡家勇在经济学动态发表的《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
这些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土地产权的归属问题,认为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从而达到闲置土地的最大化利用;三是从法律角度解决土地抛荒,主要代表成果有丁国峰,蒋永洋,高涛的《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法律浅析》.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第S1期、郑文武的《闲置土地收回中的法律问题》[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胡长明《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05、蒲坚主编《中国历代土地资源法制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庞亮,韩学平的《构建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法律思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他们认为,正是土地转让过程中缺少法律监管,导致大部分失地农民利益受损,农民宁愿抛荒也不愿将土地流转给集体、企业、公司,因此构建信托制度才是王道;四是坚持土地制度改革来解决抛荒,这是大部分学者所支持的一类,他们认为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还需一场大土改,主要是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从而使农村土地集约化。
主要代表人物有:曲福田. 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软科学. 2000.(9)、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张素琴.严政的《完善处置政策,创新退地机制有关闲置土地处置的思考》[J]. 浙江国土资源. 2004.(11)、刘文海的《关于深化土地租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J]. 中国土地科学. 1997.(3)、期刊论文《论农村土地抛荒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24(5)、徐瑾《中国还需要一场土改》[N]. 中国经营报. 2008 (A14) 、温铁军《小农平均地权与农业规模经营》[N]. 河北日报. 2004 57、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蒲坚主编《中国历代土地资源法制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 北京出版社, 2005等等。
同时,除了以上微观角度的观点外,还有学者从更为宏观的方向对农村新土地抛荒进行了研究,如茅于轼的《农民抛荒是好事》.2012-12;冯创志的《土地抛荒屡屡出现的警示》。
这两篇成果是土地抛荒现象支持者与否定者的代表作。
众多学者对我国农村抛荒现象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但有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欠缺实际调查依据,且对“新抛荒”这一概念模糊不清,缺乏必要的土地方面的理论支撑,且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没有自己的创新元素。
本课题拟在各位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各学术网站搜索的信息和图书馆查阅的资料以及自己的实际问卷调查、访问情况,对我国农村抛荒的形成原因、解决措施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力图弥补不足,提高解决措施的可操作性,增加内容的创新性。
代表文献目录1. 汪名旵 . 透视农村土地抛荒.《决策》,2001,第8期2. 郭建,计正山,赵鼎强 .安徽农村抛荒现象透视《调研世界》,2000,第8期3. 丁国峰,蒋永洋,高涛 .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法律浅析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第S1期4. 杨涛,朱博文,雷海章,王雅鹏.对农村耕地抛荒现象的透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第2期5. 周全绍. 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宿州学院学报,2006,第4期6、黄志明代表《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土地企业化的建议》等建议和议案。
7、透视“新土地抛荒”现象中国青年网8、茅于轼. 农民抛荒是好事 2012-129、冯创志. 土地抛荒屡屡出现的警示2012年新华网10、陈晓华. 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2013年人民网11 、刘高见. 农村闲置土地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年12、2009年北京工友之家的《打工者居住现状和未来发展调查报告》13、孙宏玲,孙红霞. 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危险的因素:弃耕抛荒《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9第1期14、王春艳. 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研究 . [期刊论文] -法制与社会2008(32)15、张明龙. 我国古代农村土地开发思想管窥 [期刊论文] -乡镇经济2008(5)16、夏莉艳.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期刊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 [期刊论文] -经济问题探索2009(5)18、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 [期刊论文] -人口研究2008(2)19、邵代兴.何腾兵. 山区闲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2): 146-15020、鹿存礼. 农村土地闲置原因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35-37.21、曲福田. 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软科学. 2000.(9):56-60.22、刘冬梅.冯芝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J]江西农业经济. 2001(3): 64.23、孟祥仲.辛宝海. 明晰使用产权:解决农村宅基地荒废问题的途径选择[J]. 农村经济.2006.(10):13-15.24、程世云.徐黎明.吴成国. 让闲置地活起来[J]中国土地. 2005,(10):40-41.25、郑文武.闲置土地收回中的法律问题[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 (9):45-52.26、丁斌. 管紧用活闲置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J]河南国土资源.2005. (1):2127、蒋德明. 一条盘活土地的成功之路北海市利用闲置土地建工业园区的经验南方 [J] 国土资源. 2004.(8):35.28张素琴.严政. 完善处置政策,创新退地机制有关闲置土地处置的思考[J]. 浙江国土资源. 2004.(11):10-12.29陈矫健. 闲置土地无偿收回的法律思考 [J].浙江国土资源. 2006.(12):37-40.30刘文海. 关于深化土地租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J].中国土地科学. 1997.(3): 22-2831、农田抛荒的反思及解决对策.2012-12-20 05:19 中华粮网32、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 甘肃农业 - 2006(1)33、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为例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34(11)34、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探析 - 湖北农业科学 - 2010, 49(7)35、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研究 - 法制与社会 - 2008(32)36、期刊论文论农村土地抛荒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24(5)37、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基于湖南郴州龙海村的调查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12(2)38、期刊论文社会学视野下的近年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浅析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2(1)39、期刊论文我国农地抛荒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36(29)40、期刊论文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剖析 - 农村经济 - 2002(2)41、学位论文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00342、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三汇镇为例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34(11)43、期刊论文对当前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思考 -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11, 22(4)44、会议论文边远农村土地抛荒的治理——以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司镇为例2003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345、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基于湖南郴州龙海村的调查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12(2)46、期刊论文贫困山区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四川省旺苍乡县福庆乡为例 - 改革与开放 - 2009(16)47、期刊论文土地抛荒的经济学视角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2(5)48、期刊论文土地抛荒问题原因与对策 - 农村经营管理 - 2001(9)49、期刊论文关于农村土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探索 - 商场现代化 - 2012(20)50、期刊论文论农村土地抛荒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24(5)51、期刊论文多措并举根治土地抛荒 - 农村经营管理 - 2001(7)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2、中共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 - 陈龙珠 - 2009年2月1日53、姜法芹.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几种典型模式[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1)54、肖顺连,彭楚潇,沈冰心,唐鑫. 耕地抛荒状况一瞥——对湖南永州市四镇十二村的调查[J]. 中国土地. 2009(07) [5]55、史志强. 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 东南学术. 2009(02)56、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 徐瑾. 中国还需要一场土改[N]. 中国经营报. 2008 (A14)[2] 温铁军. 小农平均地权与农业规模经营[N]. 河北日报. 2004 57、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共[1] 蒲坚主编.中国历代土地资源法制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 北京出版社, 2005[3] 邓聚龙著.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58、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 李昌平.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瓦解是未来粮食危机主因[J]. 财会研究. 2010(04)[2] 贺雪峰. 如何做到耕者有其田[J]. 社会科学. 2009(10)[3] 陈柏峰. 农民地权诉求的表达结构[J]. 人文杂志. 2009(05)[4] 王锋. 苏北农村土地流转的典型经验研究[J]. 农业经济. 2009(07)[5] 刘燕舞. 反思湄潭土地试验经验——基于贵州鸣村的个案研究[J]. 学习与实践. 2009(06)[6] 李松梧. 我国的农田需不需要休耕?[J]. 中国粮食经济. 2009(04)[7] 郑拥军,孙鹏举. 土地整理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59、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叶晓敏. 城市闲置土地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2009[2] 吴迪.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研究[D]. 广西大学 2008[3] 黄纯丽.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D]. 湘潭大学 2007[4] 罗昌荣. 海口市积压房地产处置构架和相关政策分析[D]. 重庆大学2006[5] 杜建霞. 泽州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2005[6] 马淑焕. 侯马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初步探讨[D]. 中国农业大学 2004[7] 孙景璐. 河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08[7]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8]庞亮,韩学平. 构建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法律思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9] 胡家勇. 《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评析[J]. 经济学动态.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