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和同为一家”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9
第5课“和同为一家”习题精选例题: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结盟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
从四个备选答案来看,与文成公主入藏不相关的是A、D。
特别是D 表述不正确,唐和吐蕃不能定义为管辖,只能是联系。
另外B也不准确,它应该出现在金成公主入藏之后。
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1.唐朝的吐蕃是今天()的祖先A.回族B.藏族C.朝鲜族D.维吾尔族2.吐蕃政权的政治中心( )A.长安B.开封C.逻些D.龙泉府3.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 )A.怀人可汗B.尺带珠丹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4.藏族的祖先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 )A.单于B.素丹C.可汗D.赞普5.维吾尔族的直线在唐朝时称( )A.吐蕃B.回纥C.突厥D.六诏6.彝族的祖先在唐朝称( )A.吐蕃B.回纥C.突厥D.六诏7.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皇帝是( )A.唐太宗B.唐中宗C.唐玄宗D.唐高宗8.被我国北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唐太宗B.唐中宗C.唐玄宗D.唐高宗9.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③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④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家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B.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C.“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D.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11.列举唐朝时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的名称和设立此机构的两个皇帝。
12.列举匈奴、突厥和吐蕃的首领的称谓。
13.阅读下列材料:“外甥士先皇帝舅宿亲,又嫁给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和同为一家”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2、学科: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师大版)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6人一小组,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问题。
二、教学课题: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5课“和同为一家”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唐朝的民族关系这个内容。
通过了解唐与吐蕃,唐与突厥等各地少数民族的发展,掌握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认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关系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史实。
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并能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并能说出自己体会。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识读“唐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以及他们与唐朝密切交往的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友好交往的基础。
通过唐朝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培养学生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
【教学重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
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较难掌握;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用具】计算机,网络,多媒体PPT课件三、教学过程导入:百度搜索唐朝疆域图。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C%C6%B3%AF%BD%AE%D 3%F2&in=25187&cl=2&lm=-1&st=-1&pn=3&rn=1&di=5667425148&ln=1968&fr=&fm=index&fmq=133******** 00_R&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23pn10&-1&di71034587910&objUR Lhttp%3A%2F%%2Fkp28%2Fmpic%2Fitem%2Fbeaee8eaf76a4cc2d539c9b6.jpg&fromUR Lhttp%3A%2F%%2Ff%3Fkz%3D513699966&W800&H555&T9597&S220&TPjpg#pn0&-1&di9436 3602765&objURLhttp%3A%2F%%2Fnd%2Fforumbook%2Fyear_09%2Fmonth_12%2F 1%2F0%2F20091205_231ad5264a2e285a3bdf4m5KOaFjoyo3.jpg&fromURLhttp%3A%2F%2Fforum.book.2010.s %2Fviewthread.php%3Ftid%3D1769911%26page%3D5&W800&H532&T12611&S496&TPjpg 认识:周边的少数民族。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⑴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
⑵了解和掌握唐朝册封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的历史史实。
⑶了解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突厥与唐朝亲密的关系及文化互相交流影响的史实。
能力目标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互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⑵使学生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⑶使学生认识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比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吐蕃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
●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归纳唐朝对突厥的宽容政策、唐朝对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及对吐蕃的和亲政策,了解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加深理解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的原因。
●教学方法⑴提问引导法。
⑵材料归纳法。
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5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材料二中“先皇帝”指的是谁?“外甥”又是谁?3、材料二、三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们的关系如何?4、在处理与该民族关系时,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方式?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第5课 “和同为一家” 讲学稿【学习目标】 掌握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学习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学习难点】 唐朝的民族政策、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梳理】1、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 ”2、 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 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 做了赞普,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几次向唐朝求婚, 把 嫁给了他; 入吐蕃,促进了 ,奠定了 的基础。
3、唐玄宗时,____________上表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西藏著名建筑是__ ___。
4、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应是 。
5、在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过程中,有两位女性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她们分别是 和 ; 吐蕃的两位赞普是 和 。
6、连线搭配:千寻塔 吐蕃 维吾尔族大昭寺 南诏 藏族布达拉宫 回纥 彝族、白族7、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 ”【合作探究】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材料三 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课堂自测】1、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反映的是( )A.唐与南诏 B.唐与吐蕃 C.唐与突厥 D.唐与回纥2、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藏族的祖先在唐朝被称为( )A.回纥 B.六诏 C.靺鞨 D.吐蕃3、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的( )A 、唐高宗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4、阅读下列材料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
第5课和同为一家【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1.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2.识读“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3.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4.列举唐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
【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6-27页“天可汗”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1—3题:1.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3.“天可汗”的含义是什么?少数民族为什么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议一议:本课课题“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各族与唐朝关系和睦、友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哪些事件表明了“和同为一家”?2.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有什么疑难问题?【归纳整理】请在下图的空白处填上少数民族的名称,填一个讲一个相关的故事,看谁讲得好?【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2009·淮安中考)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具体指的是()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B.唐朝和突厥的关系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2.(2009·嘉兴中考)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古代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3.(2010·四川宜宾)右图所示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派文成公主人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②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0·山东青岛)“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南北: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当时为什么能够开通这条河?(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唐朝的建立: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①唐太宗认识到的伟大,吸取了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统治才能。
②唐太宗重视;同时注意。
他还下令。
③唐太宗注意。
2、“贞观之治”的形成:贞观年间,唐朝的政治比较,经济发展,国力逐步。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本是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2、武则天的开明统治: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国力。
人们称她的统治为“”。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开元之治”:统治前期,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
他还特别重视,把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
开元初年,他还命人烧毁,表示。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
2、“开元盛世”: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七年级历史(下册)思考题参考答案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想一想}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提示:(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3)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4)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5)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提示: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自我评测}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2{自我评测}提示:错误之处:编修《贞观氏族志》正确的是: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想一想}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提示: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察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包括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3、{自我评测}说说唐朝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提示: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新局面,赋于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第5课“和同为一家”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3、{自我评测}(1)说一说“天可汗”的含义。
提示:“天可汗”即唐太宗。
“可汗”原为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主的称号,贞观四年(630年),回纥等族首领拥戴唐太宗为各族共主,尊称“天可汗”。
(2)谈谈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提示: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兴亡一、隋的统一(一)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1.隋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隋朝建立的方式: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统一全国:589年,隋文帝派兵灭掉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至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605年,隋炀帝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概况:三个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4.意义:成为南北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纽带;沟通海陆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大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5.评价:总的来说是好事。
首先,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隋朝对东北和东南的统治。
其次,当时为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三、隋的灭亡1.原因:隋朝的暴政——隋炀帝统治暴虐(罄竹难书)。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贞观之治1.出现时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时期)2.出现原因: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知人善用,唯才是举。
3.贞观新政内容: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度;②经济上: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以交纳实物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③法律上: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④教育上:完善科举制度,分明经和进士两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
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
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
(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
(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3)是世界上唯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
(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
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
(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
日本有人希望“政治上像中国一样统一,经济上像汉人一样灿烂,生活上中国一样安康”。
为什么以“繁荣”“开放”为主题?而不以封建社会发展的隋唐时期相概括?(1)繁荣是指当时国家经济发达,尤其是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科技文化昌盛,使人感到繁盛和强大。
(2)开放是指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上繁荣昌盛,政治上博采众长,思想文化上广泛吸收异域文化成就,文学艺术和对外联系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与开放。
同时,繁荣与开放是一体的,繁荣促进了开放,开放又推动了繁荣,终于使隋唐社会处在繁荣与开放的境地。
(3)从前是以社会发展历史为线索为标准的。
春秋战国——奴隶向封建过渡,秦汉——封建成长,三国——发展,五代宋元——封建继续发展,明清——封建衰老。
(4)现在是以中国文明史发展线索为标准的。
三、教学重点。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贯穿南北的动脉”。
其中以“贯穿南北的动脉”也就是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于大运河1、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今天的杭州和北京。
因此,唐朝人要运送货物到洛阳,最为便捷的就是走大运河,人们也可以乘船由杭州直达北京。
2、唐朝之前的朝代是隋朝。
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残暴。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为唐高祖。
2、唐朝的中央机构中,“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例如,唐朝为筹措大型工程的钱粮,首先由中书省长官起草一份诏令,接下来交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3、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纳谏就是采纳意见。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4、唐太宗时,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名臣是魏征。
5、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6、唐太宗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又谨慎从事,这主要是因为他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7、《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颁布《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
3、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1)大力发展生产,(2)重用有才能的人。
武则天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社会是进步的。
4、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5、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1、农业生产要使用农具,唐朝发明的筒车主要用于灌溉。
第5课“和同为一家”【学习目标】1、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2、识读“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3、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4、列举唐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
【重点、难点】重点:文成公主入藏。
难点: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要意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6-27页“天可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___________最为强大,唐朝在当地设立___________进行管理。
在唐朝政策感召下,___________ 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__________。
3、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9-30页“点苍山会盟”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隋唐之际南诏首领_________在唐朝支持下,逐步统一了________,被唐玄宗封为_________。
二、课堂研讨1、本课课题“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是什么?2、“天可汗”的含义是什么?少数民族为什么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三、拓展延伸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2008年,我们却看到“藏独”分子锐意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奥运圣火传递的丑陋举动,引起了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慨。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有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谁()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2、“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
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
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A、回纥B、南诏C、靺鞨D、吐蕃3、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B、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强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4、右图同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唐在东突厥就地设立都督府B、文成公主入藏C、甥舅会盟碑D、点苍山会盟5、唐朝时期,吐蕃实力强大,南方六诏中有五诏依附吐蕃,只有哪一诏依附唐王朝,并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步辇图A、东诏B、西诏C、南诏D、北诏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5课知识点整理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书上四、衣食住行时尚、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
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天可汗”、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①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民族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蒙古族吐蕃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七年级历史(下)16第5课时 和同为一家开心自主预习,轻松搞定基础㊂췍和同为一家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文成公主入蕃:唐朝时把嫁给松赞干布作用:密切了唐蕃交流,增进了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同为一家 :8世纪初唐朝又把嫁到吐蕃㊂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 和同为一家ìîíïïïïïïïï了对其他地区的管理8世纪中期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玄宗封靺鞨首领为玄宗封南诏首领为ìîíïïïìîíïïïïïïïïïïïïï重难疑点,一网打尽㊂1.唐朝时期,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的皇帝有()①唐太宗②唐高宗③武则天④唐玄宗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 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㊂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㊂ 这一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唐玄宗时期B.唐高祖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3.唐朝时期,马绢贸易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商业繁荣㊂与唐朝进行马绢贸易的主要是()A.匈奴B.乌孙C.突厥D.回鹘4.史称渤海为 海东盛国 ,是因为()A.统一了东北地区B.与汉族接触密切C.经济文化较为发达D.与唐朝是藩属关系5.下列民族中,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很高的是()A.吐蕃B.回纥C.靺鞨D.南诏6.回纥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A.藏族B.回族C.维吾尔族D.满族7.千寻塔是哪一民族高超建筑艺术的体现()A.吐蕃B.回纥C.靺鞨D.南诏8.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㊂下列关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B.文成公主进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渤海郡王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 天可汗 ㊂ 17D.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9.识读下图并指出图中两位人物的名称及主要事迹㊂10.阅读下列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㊂‘资治通鉴“请回答:(1) 夷狄 和 朕 分别指谁?(2)这句话表明当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3)这种政策起了什么作用?(4)材料中的 朕 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他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七年级历史(下)18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举一反三显身手㊂11.唐朝时期,管辖今伊犁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B .北庭都护府C .安西都护府D.伊犁将军府12.因执政期间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而赢得各族拥戴,被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尊奉为 天可汗 的皇帝是( )A.秦始皇B .汉武帝C .隋文帝 D.唐太宗13.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㊂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㊂ 诗中 赞普 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A.回纥B .南诏C .靺鞨 D.吐蕃14.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会经常处理下列哪些少数民族的事务( )①吐蕃②回鹘③突厥④靺鞨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15.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㊂ 唐朝人陈陶‘陇西行“中的这句话主要是( )A.叙述了唐蕃和亲的影响B .反映了唐代西北少数民族的变化C .叙述了汉朝和亲的影响 D.反映了汉代匈奴人的变化16.渤海石灯塔是汉族与哪一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A.维吾尔族B .吐蕃C .回鹘 D.靺鞨17.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境内的文物古迹不同程度地受损,其中文成公主庙在地震中受损程度较低㊂此庙是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逻些时途经此地,给当地群众传授纺织㊁开垦㊁耕种等技艺,当地群众为怀念文成公主的功德而修建的㊂玉树文成公主庙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唐与吐蕃的关系B .唐与回纥的关系C .唐与渤海的关系D.唐与南诏的关系18.下图是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入相应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㊂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㊂ 1919.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㊁团结㊁合作㊁互助的新型关系㊂唐朝时,有两位帝王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㊂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㊂(1)这两位帝王是谁?请你写出他们做的哪些事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2)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我国今天治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启示?第5课时 和同为一家[课前自主梳理]松赞干布逻些唐太宗文成公主经济文化汉藏金城公主唐玄宗渤海郡王云南王[课堂合作研习]1.C2.C3.D4.C5.A6.C7.D8.C9.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㊂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赞普,于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㊂他仰慕中原文化,几次向唐求婚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㊂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㊂10.(1)边疆少数民族㊂唐太宗的自称㊂(2)开明的民族政策㊂(3)使唐朝和边疆少数民族维持友好关系,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各自的发展,保持了边疆的稳定㊂(4) 天可汗 ㊂原因:唐太宗改变 贵中华,贱夷狄 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为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本人又宽厚仁慈等㊂所以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㊂[课后拓展探究]11.B12.D13.D14.D15.A16.D17.A18.略19.(1)唐太宗㊁唐玄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㊂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㊂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㊂唐玄宗还册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双方贸易往来频繁㊂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㊂(2)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各少数民族和平相处,相互往来贸易,为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平等㊁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国对待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㊂只有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权益,才能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㊁团结㊁互助的关系,维护国家的统一㊂(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开放式专题教学活动设计作者: 深圳市东湖中学胡江平一、活动主题以中国古代的和平思想,谈解决民族与地区冲突的方式论题的提出:1、教学背景:学生在学完<<历史>>初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教学内容后,已积累了一定的与“和为贵”相关的历史知识。
2、现实主:目前个仍有许多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而且在局部地区这些矛盾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活动设计思路:1、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知识和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这些知识的掌握等。
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等,即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跨学科的学习机会。
学生在项目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和事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在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表现。
三、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和平的思想和事例,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理解的前提下,形成联系实际、关注现实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用文字、语言、艺术、制作等形式表述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文化观的认同,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并在心理体验、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个性的、健康真挚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