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时代特征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2012年部分时政热点整理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庆祝90周年,迎接十八大1、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
2、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加倍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
(开辟、形成、确立)3、90年成就得出的重要结论。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人,形成了哪些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的实质。
5、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优秀党员,列举人和事。
6、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他们学习?用实际行动为18大献礼?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意志品质,矢志不渝地奋斗拼搏,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绚丽光彩。
(根据上面提示,可以写得更具体)7、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纪念南方谈话20周年1、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提到的哪位老人是谁?2、南方谈话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你能用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来说明吗?(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等)3、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100年不动摇?4、新形势下,我们当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请你说说原因。
5、重温讲话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怎么做?(立足当下,继续高举中特伟大旗臶,坚持中特道路和中特理论体系,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前行。
)三、入世10年成就非凡1、加入世贸,中国改变了面貌,世界也因中国而改变了面貌,这说明中国具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和国际形象?(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和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入世10年,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证明了什么道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融入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外开放是发展中特,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
世界出现大动乱的11个征兆2011年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动荡加剧、乱象纷呈。
这是大家的共识。
但这个“乱”是一种局部的、短时期的或是震荡程度有限的乱,还是全局性、长时段的和剧烈震荡的乱呢?笔者的看法是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的大变局将要经历一场大动乱。
这个判断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国际形势总体趋势的把握,关系到中国根本性的战略应对。
2011年的国际形势已经显露出了强烈的征兆。
第一个征兆,全球持续恶化的经济危机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动叠加发生,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基本盘面严重不稳。
世界陷入乱局第一位的原因是经济。
美国和西方在国际格局中的支配性地位下落、国际权责体系的调整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中东地缘结构发生重大变局、美国重返亚洲迈出实质性步伐、欧盟在西亚北非事变的国际干涉和治理中走到前台、俄罗斯推出自己的欧亚联盟构想。
第二个征兆,国际力量对比旧的平衡被打破,权力政治博弈影响大国关系走向的确定性。
国际力量对比在原有平衡被打破的形势下,美国全球战略将以修复失衡的面貌出现。
美国今后的主导作用就体现为它要当国际政治的平衡手。
为此,美国的战略目标现在是重振美国国力、重拾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第三个征兆,全球性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中间层分化,政治极化导致对抗因素显著上升。
全球性的贫富两极严重分化和对立是贯穿于从“阿拉伯之春”到“伦敦之夏”再到“华尔街之秋”的整个危机链条的一个核心因素第四个征兆,西方国家陷入多重危机,面临体制和结构变革的震荡,并把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地区。
现在看得很清楚,西方国家的这场危机不是周期性和政策性层面出了问题,而是结构性、体制性、制度性的危机。
第五个征兆,伊斯兰国家对社会现代性的诉求出现无序化状态,正在酿成地区规模级的持续动乱并严重外溢。
2011年爆发的西亚北非事件正在整个大中东地区扩大蔓延。
形成从北非、经西亚一直延伸到南亚的伊斯兰动荡带,并有可能使中东和平进程遭致严重阻滞、发生严重倒退。
第六个征兆,全球普遍工业化进程推动海洋工业文明时代开启,基于物质资源利益的海上争夺与对抗凸起。
2012年国际政治主要特点及其影响金灿荣王浩2013-05-22 11:25:00 来源:《当代世界》(京)2012年12期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以来,这一趋势愈发呈现出不断“加速”的特点:一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国出于对冷战终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误读导致近乎全方位的战略失误,极大消耗了自身力量,并因此陷入诸多内、外困境之中;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大国和“中等强国”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持续、强劲、和平崛起。
这一对相反态势的演进,使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力量对比出现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由西方向非西方转移的历史性趋向,并大大增多了国际政治博弈参与者的数量。
其结果是,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面临深刻变动;同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日趋复杂、国际和地区形势加剧动荡。
纷繁多变的当今世界情势深刻影响了2012年国际政治的走向,使其呈现出错综复杂、动荡不定等特点。
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六个最为突出的国际热点之中:第一,世界主要大国经历政治领导人选举;第二,中东局势发生新的不确定变化;第三,亚太地区形势更为复杂;第四,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第五,俄罗斯未来发展面临新变数;第六,非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局势不稳。
本文试图对上述热点现象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其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
2012年国际政治的主要热点问题首先,回顾2012年国际政治的主要热点问题,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无疑是“选举”。
的确,2012年被国际社会称为“超级选举年”,全世界有多达58个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或即将进行换届选举。
“选举”所受关注度如此之高,除了因为涉及选举的国家数量众多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涵盖了大多数当今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四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相当数量的地区热点国家,如韩国、埃及、也门等。
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
从国内来看,政府实施“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
国内CPI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CPI 从7月份的6.5%下降到11月份的4.2%;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房价开始回落,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仅有5个城市环比涨价;经济总体表现良好。
但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温州、鄂尔多斯等地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思路,2012年经济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
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市场信心下降,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
国际投行对中国2012年经济发展走势的看法,存在分歧。
以8%的GDP增长为分界线,高盛、汇丰相对悲观,认为中国GDP增长将在8%以下;大摩、小摩认为GDP增长在8%以上。
但投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还不会有“硬着陆”产生。
虽然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可以保持在比较合理的的增长,物价涨幅也将逐步回落,但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众多挑战,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2012年经济形势回顾及2013年展望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减速趋势,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逐步见效,经济呈缓中趋稳态势,全年可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总体上呈现政策宽松、温和复苏格局,国内换届周期、投资周期、以及政策空间较大等因素,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
建议2013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一、2012年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全年预测1、稳增长政策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逐季减速的态势,经济企稳回升的时间窗口明显拖后。
受出口下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乏力三大因素的拖累,工业生产持续放缓,并造成GDP增速逐季减速并逼近年初预定增长目标,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8.1%和7.6%。
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见效,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
除出口未见起色外,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两个经济减速因素已经出现转折苗头。
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延续减缓态势,四季度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全年GDP增长7.8%左右,高于7.5%的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起到了显著支撑作用。
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2%,增幅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一是民间投资增速较快。
1-8月份,民间投资增长25.1%,高出全部投资增速4.9个百分点。
二是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有所减慢但保障房投资增长较快。
1-8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650万套,开工率为87%。
三是新开工项目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清洁能源和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为民生消费服务的轨道交通项目等倾斜。
初步预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结构改善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同比增长20.6%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增长15.9%左右。
高考历史复习之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真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问哈ude 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即2012年经济形势展望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既定宏观调控方针,提高前瞻性和针对性,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寻求平衡,既有效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又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展望2012年,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加之美、德、法、俄等大国面临政府选举,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2011年经济运行特点和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坚持把控物价作为首要任务,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总体较为平稳,并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态势。
1.物价涨幅见顶回落,全年CPI上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7月份达到6.5%的峰值后,受基数效应减弱、货币条件改善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涨幅呈现回落趋势,全年CPI上涨5%左右。
首先,控物价的货币条件持续改善。
9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仅8.9%,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5.9%,全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将如期实现。
其次,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减弱。
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加上市场避险情绪影响,美元短期反弹,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进口价格指数趋降。
第三,食品价格涨幅企稳回落。
猪肉价格同比涨幅下降,目前猪粮比已回落到8以下。
粮食产量“八连增”,有利于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
2.经济增长小幅下降,全年增速略高于9%前三季度,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高速增长,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由于汽车、住房等与住、行相关的消费增长明显下降,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75个百分点。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九个特征一、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放缓态势,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明显展现出复苏动力不足。
根据IMF 预测数据,按PPP计算,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0%,比上一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下降1.5个百分点至1.6%,而七国集团(G7)更是下降1.6个百分点至1.3%。
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
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仅为0.4%,明显表现出经济复苏过程中二次探底的压力。
尽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出现反弹,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但从个人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及外部需求的贡献等方面来看,美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亦受到一定损害。
欧洲经济在经过2010年的平衡复苏后,2011年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
欧洲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欧洲经济总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速达到2.4%,但在第二季度出现大幅下滑,欧盟与欧元区经济增速分别降至1.7%和1.6%。
其中,欧洲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英国第二季度GDP增长率分别由上一季度的4.6%、2.2%和1.6%下降至2.8%、1.7%和0.6%;2011年前两个季度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均低于1%;2011年上半年希腊和葡萄牙经济均为负增长。
2011年日本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经济频现萎缩迹象。
根据日本内阁府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经季节调整后GDP增长率比上一季度缩减0.5个百分点,换算为年增长率为-2.1%,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受“3·11”日本东北部大地震、全球经济放缓及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日本经济大大低于预期水平。
此外,由于持续的高失业率,无就业的复苏成为发达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
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是
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如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
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文章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概括起来:(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五)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六)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八)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九)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十)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十一)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十二)必须坚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三)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②.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①.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②.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④.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
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14~16世纪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转型表现:①.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②.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③.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④.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2、17~18世纪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①、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④.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⑤、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②.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③.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
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①.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③.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④.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⑤.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⑥.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⑦.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⑧.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俄国。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社会主义由理想首次变成现实;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