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方会谈中中国政策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4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前言】: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
”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进步也不能离开中国。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总GDP总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之,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从更长远的层次考虑,中国必须有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外交战略,真正的做到和平崛起!【摘要】: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
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困难挑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黄岩岛事件,已经钓鱼岛争端对于迅猛发张中的中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我们的外交战略必须在坚持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应用新视觉新方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促进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外交现状国际地位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正文】:上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格局和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变化,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
而中国则抓住机遇,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外交政策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工具,也影响着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在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事务,致力于打造一个更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因此,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也备受关注。
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主要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重视国际秩序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是中国在同其他国家打交道时行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中国制定和实践外交政策的第一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中国既坚持和平发展,也不断加强国防建设。
从外交层面看,中国一直鼓励和其他国家加强对话,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
例如,中国提出了“亚洲安全观”,致力于加强地区国家间的合作与对话,尤其在半岛、南海等地区进行有效斡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在解决朝核问题时,中国曾经成功地组织了六方会谈,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即将到来的阿富汗和平和解进程中,中国也积极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该进程的成功做出贡献。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扮演着负责任的大国角色。
在全球卫生危机暴发期间,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和支持,同时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疫情。
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上,中国积极履行对《巴黎协定》的承诺,采取大规模减排和推进可再生能源的措施。
中国不仅在亚洲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非洲、拉美等地区开展有益合作。
在国际商贸方面,中国是一个开放型国家,坚持倡导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
而在全球治理中,中国也在不断呼吁加强多边主义体系,支持全球化的发展。
在国际金融方面,中国参与了许多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其他重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互拓市场、共建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内容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也愈发成为国内外关注焦点。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旨在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以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一、和平发展为基础的对外政策中国采取的核心对外政策是和平发展政策。
和平发展政策强调通过和平、稳定的外交手段推动国家建设和维护自身利益。
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和睦相处,倡导用对话与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中国对外政策注重多边主义,加强同各国的合作与沟通,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中,捍卫国家利益是重要方面。
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
中国秉持正义原则,对于侵犯中国利益的行为,力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但同时也保留使用必要力量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中国重视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主张国际社会要秉持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国在重要全球议题上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四、倡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中国对外政策强调平等互利的原则,倡导和推动合作共赢。
中国积极开展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中国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护各国共同利益。
五、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重视周边外交,倡导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与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倡议,加强与亚洲邻国的合作,推动地区稳定和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上合组织等地区合作机制,以平等、互利的态度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
六、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高考热点分析——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背景材料一、十六大报告对我国对外工作的阐述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4.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上述阐述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二、我国的重要的外交活动及政策1.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十六大报告中,我国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xx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目标。
——我国的周边外交方针和思想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2.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稳步发展(1)中美关系总体上是好的:胡锦涛主席两次会晤美国总统布什;温家宝总理访美。
在中美关系上,中国采取的对策。
中国始终坚持以两手对两手,在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合作,在有分歧的领域坚持原则、坚持斗争、把握策略。
——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继续深化(3)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双方共同点增多,互利合作加强(4)中日关系总体向前发展,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势头:日本是对亚洲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要继续根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敦促日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努力扩大新的利益汇合点,加强双方协调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振兴亚洲的责任。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3.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1)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合作:xx年10月,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
此外,温家宝总理还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解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懂得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公共参与:积极推进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懂得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点: 认识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懂得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过程】探究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合作探究】议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彰显了哪些大国外交理念?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9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行。
本届进口博览会包括展会和论坛两个部分。
在展会部分,本届进博会企业展和国家展总面积36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比上一届多6万平方米;其中,国家展总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展;企业展总展览面积从去年的27万平方米增加到33万平方米,涵盖装备、消费、食品、健康、服务等五大板块、七个展区,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 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5日在上海开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在演讲中说,一年前,我们在这里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今天,更多朋友如约而至。
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延续“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
我相信,各位朋友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1)分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这么多国家的原因。
(2)请你在我国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围绕着“合作”这个主题,选择两条名言、俗语、成语典故或诗句。
答案(1)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四方会谈”与“六方会谈”互动下的双轨并进: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构建路径再探作者:张弛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形势的转圜,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正面临着有利的历史机遇。
尽管关于和平机制的构建路径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但只有中国提倡的“双轨并进”才是实现朝鲜半岛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其接受度也在日渐增高。
因此,半岛南北双方和周边大国应同时推动建立解决停和机制转换的四方会谈和解决核问题的六方会谈,通过两个会谈的“并进”来建设半岛和平机制。
另外,为了保证两个会谈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借鉴制度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努力促使两“轨”的同向而行、协同增效,从而妥善平衡各方的利益关切,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同时,构筑起维护地区和平的新制度安排。
关键词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四方会谈六方会谈制度互动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地缘屏障,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不幸的是,作为大国利益碰撞与交汇的热点地带,朝鲜半岛受复杂地缘政治和冷战历史遗存的影响,至今仍是全世界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
朝核问题的曲折反复、南北双方与周边大国间的复杂矛盾等都迫切要求有关各方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彻底解决核问题,重构地区的安全秩序。
2016-2017年短短两年间,朝鲜连续三次进行核试验,并试射洲际弹道导弹(ICBM);新上台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则针锋相对,宣称要对朝鲜采取军事手段,半岛局势一度逼近战争的边缘。
然而,自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发生重大转折,中朝、韩朝、美朝首脑峰会的次第实现使几近“崩盘”的形势一下子“峰回路转”。
这一情势的变化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因此,本文试从分析此次朝鲜半岛局势转圜的背景特征出发,闡释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新路径,并提出为落实这一路径而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朝鲜半岛第三次大缓和的背景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初朝核危机爆发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始终陷于“紧张—缓和—再紧张—再缓和”循环往复的怪圈之中。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2012 届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六方会谈中中国政策策略学院政法学院专业国际政治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2012 年4 月21日浅析六方会谈中中国政策策略摘要: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朝鲜核问题之所以能引起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关注,是因为朝鲜这种所谓的维护其核安全战略的行为已经对东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从众多学者分析的角度来说,朝核问题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地区问题或是单一的核问题,朝鲜半岛地区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的主要阵地,是美国敌视朝鲜政权、遏制中国崛起、防范俄罗斯的前沿地区。
美国一直将意识形态与其对立的朝鲜视为“邪恶轴心国”、“无赖国家”,而朝鲜又渴望实现朝美、朝日关系正常化。
众所周知,朝核问题不仅困扰着东北亚地区的安全,还影响着全球的战略布局。
因此,作为朝核问题的利益有关方,中国在态度上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的转变,而这种态度转变的根本则在于中国国家利益的诉求。
关键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国家利益;多边外交Analysis on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of the 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YANG Su-huaAbstract: The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began in the early 1990s, and why it can cause the attention of China、the U.S.A、Russia、Japan and ROK is because that nuclear security behavior posed a threat to East Asia and eve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y academic analysis, The 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 is not an isolated area or a single nuclear problem. Korea Peninsula had been as a last posi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during the Cold War, which plays a frontier role to be hostile to North Korea regime ,and to contain China's Rise as well as guarding against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viewed North Korea as “axis of evil” and “rogue-states” . And North Korea has the desire to achieve the normalization of to achieve normalization of DPRK-US, DPRK-Japan relations. . It is well known that North Korean nuclear problems plagued not only regional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also influence the global strategic layout. Therefore, as stakeholders of the DPRK nuclear issue, Therefore, as stakeholders of the DPRK nuclear issue, China has experienced tw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attitude, and this change of attitude reflected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demand.Keywords: t he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Six Party Talks;the state interests;multilateral diplomacy目录引言 (1)一、朝核问题之源起与发展 (1)(一)两次核危机 (1)(二)两次试验 (2)(三)朝核危机对东北亚安全局势的影响 (3)二、关于六方会谈的效用评价 (4)(一)从四方会谈到六方会谈 (4)(二)六方会谈在解决朝核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5)(三)六方会谈的停滞和机制面临的巨大挑战 (6)三、周边国家的对朝政策分析 (6)(一)美国和日本 (7)(二)韩国 (8)(三)俄罗斯 (8)四、促进六方会谈的中国策略 (9)(一)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国家利益 (4)(二)当前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 (5)(三)中国化解朝核危机促进六方会谈的策略 (6)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引言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朝核半岛发生了第一次朝核危机,因1994年朝美《核框架协议》①的签署危机才得以平息。
2002年10月,因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使朝核问题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注目。
由于朝美双方不愿做对方预期的让步,危机一再升级,几乎接近战争的边缘。
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国际力量纷纷介入以求朝核危机能有一个圆满结局。
期间,中国的外交活动凸显出了应有的作用,中国以“积极介入”取代了以往的“不主动介入”,这些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称赞与普遍关注。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受其国家利益的制约,因此,笔者将着重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中国积极参与六方会谈的成因。
一、朝核问题之源起与发展(一)两次核危机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②,按照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
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做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的“特别检查”决议,同时,美韩恢复了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
同年3月,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不扩散和武器条约》,并声称,如果安理会对其实行制裁,将视之为“宣战书”。
危机陷入僵局后,经过再三权衡与协调,1994年10月,朝美双方在日内瓦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按协议规定,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底前,为朝鲜建一座2000兆或两座1000兆的轻水反应堆,反应堆建成之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向朝鲜提供重油以作为能源补偿。
至此,第一次核危机风波平息。
朝美双方签署核框架协议之后,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了有效的合作。
但是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美国仍不断怀疑朝鲜还在从事核武器的开发。
1998年11月,美国要求无条件视察朝鲜宁边地区的“地下核设施”,但朝鲜要求美国必须提供3亿美元或3亿元的粮食作为补偿,但遭到了美国的拒绝。
2001年共和党布什政府上台后,其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强烈,对朝鲜采取强硬态度,尤其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双方关系更是不断恶化。
美①朴建一.北京六方会谈与朝鲜核问题前景[J].当代亚太,2003(10)②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690页国表示可能对朝鲜使用核武器,并宣称朝鲜为“邪恶轴心”,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朝鲜于2003年1月10日发表声明正式退出《核不扩散条约》。
几乎与此同时,驻韩美军司令部宣布,美韩将于3月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也就意味着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
(二)两次核试验2006年10月9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宣布其“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
美、韩、日、俄等国随后均证实探测到发生朝鲜东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
朝鲜进行核试验,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重大影响,也使国际防扩散体制面临重大挑战。
朝鲜宣布进行核试验后,国际社会迅速做出强烈反应。
美、日、韩、俄、欧盟、澳大利亚等国纷纷表态,认为朝鲜的行为“危害了地区稳定与国际和平”,“破坏了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局势”,纷纷要求“朝鲜立即采取措施恢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重返六方会谈”。
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成员国认为朝鲜核试验“对东亚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一致谴责朝鲜的核试验,并敦促朝方立即重返六方会谈。
与此同时,韩日等国还启动了国家危机应对机制,提高了军队的戒备等级。
驻日美军也进入戒备状态,并派出战机前往朝鲜半岛从事相关资料的搜集及情报侦察活动。
于2009年4月退出了六方会谈,随后进行了2009年5月25日的第二次地下核试验,这主要是因为,朝鲜对从美国获取安全保障已经不抱幻想,并决意“拥核”自保。
布什政府一贯主张对朝遏制,朝鲜核试验又使美政府内部主张对朝动武的强硬派势力进一步抬头,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社会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对朝采取“强有力”措施的大背景下,美国让步的余地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际社会应对不当,美谋求对朝进行军事打击及朝继续进行核试验或远程导弹试射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朝鲜所认定的外部威胁及所期望的“安全保障”均来自美国。
从根本说,在朝鲜核问题上,首先是朝美矛盾,其次才是朝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社会的矛盾。
如果朝美均不肯做出任何让步,其他国家及国际社会的努力作用有限。
对于目前的严重局面,国际社会应协调一致,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从最大限度地维护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出发,冷静分析、理性应对。
这其中,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不能改变。
(三)朝核问题对东北亚安全局势的影响朝核危机堪称威胁东北亚安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①其影响具体表现为:1、引发东北亚“核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东亚地区安全方面,朝核危机影响到了大国关系的调整以及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导致地区内国际力量对比与战略格局的重新组合。
其表现之一即日美韩合作框架的建立。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一位韩国高级官员今天发出警告,朝鲜继续开发核武器将很有可能导致世界范围的"多米诺效应"。
2、加剧了朝鲜半岛南北紧张局势。
卢武铉政府时期,朝核危机成为朝韩双方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对改善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产生了影响。
朝鲜半岛合作氛围遭到破坏,统一进程大倒退。
朝鲜开发导弹,研制核武器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势必影响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半岛统一进程的曲折性;面对严重的核威胁,韩国李明博领导的新政府推行的“弃核、开放、3000”对朝强硬政策使朝韩关系的互信感受到冲击,也延缓了半岛的统一进程。
3、使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