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 格式:docx
- 大小:14.21 KB
- 文档页数:2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桥东。
十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词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赏析《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情绪,为全词定一基调。
按楚客,指宋玉。
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
自怜,自我怜悯之意。
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
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
“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
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常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
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
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
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
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
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
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改变。
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按水调,曲牌名。
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
这首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
《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家临九江水石气,忽傍桐柏增凉好。
宜带白帽走相府,应随青娥去读书。
翻译:
自古以来,秋天就是孤寂的代表,但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孤鹤飞翔穿云而过,这引起了我的诗意,陶醉在碧蓝的夜晚。
我的家临近九江,听着水流声和观赏周围的石头和树木,感觉忽然变得凉爽宜人。
穿上白色的帽子,走进相府,或者和青娥一起去读书,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秋思_张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译文二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注释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李白《秋思》全诗翻译鉴赏李白《秋思》全诗翻译鉴赏秋思【作者】:李白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草摧。
注释:1、燕支:山名,见《王昭君》上注。
2、白登:山名。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汉高祖)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围上。
集解:白登,台名,去平成七里。
索引:桑干河北有白登山,冒顿(mòdú)围汉高祖之所。
3、海上:指辩驳地的大湖大池。
4、单于:匈奴天子。
见《从军行》注。
此处指匈奴单于的领地。
5、玉关:即玉门关。
见《从军行》注。
6、草摧:言花草衰败。
草,香草名,见前一首《秋思》注。
这里泛指花草。
译文:燕支山上的黄叶已经地落下了,妾独自登上燕支山向远方的白登台望去,期望能够见到征戍在外的丈夫。
如今胡地大漠肯定已经笼罩在一片凉凉的秋意中,已不见夏日里的碧云蓝天。
胡兵兵合一处,在战争中暂时占有优势,这消息从玉门传到京城。
可悲的是出征在外的'丈夫不能回来了,而草已渐渐枯萎,妾也己经随岁月流逝而渐渐老去,这怎不让人伤悲?简:此诗写闺中女子思念在胡地征战的丈夫。
前四句写女子想象胡地的秋色。
关注胡地秋色,从思念丈夫而起。
燕支、白登、海上,单于,是胡地;黄叶落、碧云断、秋色来,是秋色。
四句全由“望”字领起,点明“秋”。
下四句写胡汉交兵,使节往来,夫无归日,花草衰败,深感青春飞逝,故尔悲伤。
“草摧”,一语双关,伤时的同时,又愁容貌之改。
“胡兵”二句为互文。
“胡兵沙塞合”指胡汉兵沙塞合,“汉使”指胡汉双方使臣奔忙。
后四句全在一“悲”字,修饰以“空”字,说明现实难改,无可奈何。
“悲”与“望”呼应,为全诗之眼。
望秋色,悲无归,即全诗脉络。
诗评:神藻飞动,乃所谓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也。
以此及“ 塞虏乘秋下” 相比拟,则知五言近体正闰之分。
关于秋思的古诗诗句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秋天草木的凋零难免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因此,自古以来悲秋作品不计其数。
这首小令构建了一幅秋日夕阳西下的萧瑟情景,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3.《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4.《秋思》——宋·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赏析: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秋思唐代:张籍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
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
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
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
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
《秋思》全文带拼音qiū sī枯藤老树昏鸦,kū téng lǎo shù hūn yā,小桥流水人家。
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 jiā。
古道西风瘦马,gǔ dào xī fēng shòu mǎ,夕阳西下,xī yáng xī xià,断肠人在天涯。
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yá。
【解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作品。
全诗描绘了一个凄凉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自然景物描绘开篇,展现了秋天的凄凉气象。
古老的藤蔓、老树、昏暗的乌鸦与小桥、流水、人家相互映衬,显现出一种荒凉景象。
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激发出读者的情感共鸣。
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两句描绘了秋天黄昏时的景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特点。
古道上的西风,瘦弱的马匹,以及夕阳西下,更加增添了秋天的萧瑟感。
末联“断肠人在天涯”以对人的描写衬托了秋天的伤感氛围。
这句话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心情,用“断肠人”这个形容词告诉读者,诗人因远离故乡而忧伤欲绝,使诗歌更加富于情感。
总而言之,整首诗凭借对自然景物和人情的描绘,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凄凉、伤感的秋天氛围,通过描绘和抒发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以简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思念,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写秋思的古诗十首秋思寄子由宋·黄庭坚山川悠远,天地秋色,虫鸣声中思亲情。
欲寄书信问平安,又怕匆匆未能尽。
松柏挺立高山上,自得闲适无人领。
若把老松拽将去,必须有牛千百头强。
译文: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
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
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赏析:这首诗是黄庭坚在秋季时对远方友人(子由)的思念,表达了深切的友情和无尽的思绪。
诗中描绘了秋季的景象,如草木凋零、促织鸣声等,同时也借助老松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秋思唐·王籍洛阳城里秋风起,心中思绪翻涌起。
欲写家书寄平安,又恐匆忙有遗漏。
松柏经霜更坚挺,想托云壑寄深情。
若要携它归故里,需借万牛始得行。
译文: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赏析:这首诗是王籍在洛阳时,秋季思念家人而作。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言喻的情感。
通过描述秋风和书信,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
秋思宋·陆游秋夜寂静人难寐,窗外落叶声声碎。
欲寄家书问平安,又恐扰人梦中味。
译文:秋天的夜晚格外寂静,听到窗外落叶声声。
想给远方的人写封信,表达我的思念之情,但又怕打扰了他们的安宁生活。
赏析: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季夜晚时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诗中描绘了秋季夜晚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述落叶声和寂静的夜晚,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秋思宋·秦观遥望天空鸿雁飞,欲写家书寄深情。
却因情深难为句,欲语还休意未尽。
译文:遥望远方的天空,看到一行大雁飞过。
我想给远方的友人写封信,表达我的思念之情,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赏析:这首诗是秦观在秋季时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诗中描绘了秋季的景象,如大雁飞过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言喻的情感。
秋思最著名的十首诗1.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原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秋思》- 作者:陆游(南宋)- 原诗示例: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具体诗句可能因版本而异)3. 《登高》- 作者:杜甫(唐代)- 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 《静夜思》- 作者:李白(唐代)- 原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作者:王维(唐代)- 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 《秋夕》- 作者:杜牧(唐代)- 注意:此《秋夕》与多首同题诗作存在,以下为一例- 原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7.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北宋)- 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 《秋词》- 作者:刘禹锡(唐代)- 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作者:李白(唐代)- 原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南宋)- 原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思》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译文、诗意_ 诗句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译文:《天净沙·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天净沙·秋思》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天净沙·秋思》译文二作者:晓寒微羽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天净沙·秋思》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秋思
秋天是我的季节,它属于我,我也属于它。
漫步在秋风里,品位着秋的气息,追随着秋的韵律,不觉有一丝凉意。
听那风儿,用心去触摸它,我想,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吹动着枫叶在小路径上“裟裟”作响,跟着秋风的节拍。
“妈妈,看,菊花落了。
”透过树缝,我看到了秋千,黄色的木板黄色的绳,秋千上落满了金黄色的树叶,小女孩在秋千旁数落着惨菊,白色的透明的薄围巾从她的肩上一直沿到落叶上,像是在给惨菊作最后的悼念。
秋天,真的来了,叶儿落下了,在树根处,伴着秋风,漫天飞舞,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属于它的地方,因为它知道,这里已不属于它,秋神已将它抛弃。
秋天,是美的,也是凄的。
秋叶落下了,又开始了新的生命,但它终于还是落了,如同万里长空坠落的星星。
看啊,绿荫已不见了踪迹,田野里、小路上、屋顶上、树梢上,都是金黄色。
也许,这就是秋天;也许,秋天就是这个颜色。
轻轻将落叶拾起,这是秋天的礼物——最后一份礼物,它已将生命道尽,将这一份生命的旅程交给你,这是生命的末站,让它静静地躺在掌心……风儿啊,请别将它带走,我知道它要离开,就让它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让我在多看一眼吧。
我又看到她了,她站在秋风里,任凭秋风肆意地乱吹,飘起的围巾遮住了我的视线,她就这样一直矗着、矗着。
我看不到她的脸庞,可我知道,她一定看着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个连她也看不到的
地方,低诉着对秋天的沉思。
黄了,整个世界都黄了,没有一丝其它的色彩,只觉秋风在心中无尽地吹着,吹走了一切,秋天,注定另人伤感。
我将忍受着孤独的来临,忍受着秋风带来的寂寞——无尽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