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2018年中医执业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足少阴肾经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1.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选用A.仰卧位B.伏卧位C.侧卧位D.伏俯坐位E.侧伏坐位1A2.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最适宜选用A.仰卧位B.侧卧位C.仰靠坐位D.俯伏坐位E.侧伏坐位2D3.针刺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选用的进针方法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以上都不是3C4.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以上均可以4D5.针刺胸椎、腰椎棘突下穴位A.平刺B.直刺C.斜刺D.向上斜刺E.向下斜刺5D6.在四肢上,治痰效果最好的是A.足三里B.丰隆C.曲池D.手三里E.承山6B7.下列哪种方法不是进针手法A.单手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飞针7E8.下列何穴不宜施灸A.命门B.足三里C.脾俞D.睛明E.关元8D9.容易断针的部位是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9C10.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A.外感发热B.急性周围性面瘫C.目赤肿痛D.三叉神经痛E.风疹10D11.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C.回阳救逆D.防病保健E.以上均有11E12.治疗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常选用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癜痕灸12A13.被蝎、蜂蛰伤后,宜选用A.艾炷灸B.隔盐灸。
十、足少阴肾经《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藏精于肾。
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
寒伤血,燥胜寒。
咸伤血,甘胜咸。
癸水之脏,脉居左尺,一脏而二形,左名肾,男子以藏精;右名命门,女子以系胞。
元气之根,精神之舍。
受病同归于膀胱,诊候两分于水火。
实则脉实,小腹胀满而腰背急强,便黄舌燥者,泻肾汤可以广推;虚则脉虚,气寒阳痿而言音混浊,胫弱脉代者,苁蓉散宜加寻讨。
肾气不和腰胁痛,散号异香;阳经郁滞背肩疼,汤名通气。
腰痛散八角茴香,精泄末一升韭子。
气滞腰间堪顺气,血凝臂痛可舒经。
五味能交心肾,须茯神远志川归,山药苁蓉枸杞;龙骨安养精神,与益智茴香故纸,鹿茸牛膝黄芪。
地黄补肾益阴,加当归而补髓;附子驱寒去湿,倍人参而壮阳。
龙骨治骨虚酸痛,猪肾济肾弱腰亏。
大抵咸能走肾,秋石须明配合;寒能败命,春茗要别陈新。
渗淡泻水之剂宜慎,烧炼助火之丹勿食。
东垣曾谓肉桂独活报使,钱氏独用地黄枸杞引经。
抑又闻竹破须将竹补,胞鸡还要卵为。
谁知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
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鹤争知有凤巢。
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
导引本经: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比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乎两间者也。
人惟志以情诱,念以物牵,以有限之天真,纵无穷之逸欲,消耗日甚,中无所主,则群邪乘之,而百病作。
是洞开四门以纳盗,几何不至于败哉!然自古圣人率多令考,岂其浑蒙沕穆,得于天者独厚,嘘吸偃仰,成于人者有异术耶。
亦以志宁道一,神爽不漓,俾吾固有之真,常为一身之主,则荣卫周流,邪无自入。
足少阴肾经五穴一、涌泉(井穴)部位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证治腰疼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咳嗽.身热.喉痹胸胁满.目眩.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针灸针入三分.无令出血.可灸三壮.按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肾为生气之藏.立命之根.故刺之不可见血.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则死矣.慎之慎之.二、然谷(荥穴)部位在足内踝腕骨前.然骨之下陷中.证治咽内肿.心恐惧.如人将捕之.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少腹满.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女子不孕.男子精溢.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初生小儿脐风.口噤痿厥洞泄.针灸针入三分.不宜见血.可灸三壮.按∶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吾蜀有产盐区.名自喷井.火自地中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证也.三、太溪(俞穴)部位在内踝之后跟骨之上.动脉陷中.证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呕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若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手足厥冷.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太溪穴.肾脉所注为俞土.乃九针十二原之要穴.久病重病欲知脏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金匮中脉法.有寸口趺阳少阴之分.趺阳即胃原冲阳.少阴即太溪也.(仙)曾于途中救治倒地昏迷之急痧证.寸口无脉.太溪有脉.用开十宣法.救之而痊.如太溪脉已绝.不可救也.四、复溜(经穴)部位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而不休陷中.证治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溺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俞.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肿.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热.盗汗不止.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五壮.按∶穴名复溜.以足少阴别入跟中之脉.下歧为二.后绕大钟交足太阳.前下行水泉照海.为阴跷奇经之起点.上达交信.亦在内踝上二寸.此别脉也.其太溪正经直上之脉.复从内踝稍后上二寸而溜于此.与出涌泉溜然谷同义.故名其穴曰复溜.复溜在后.交信在前.中隔一小筋.交信乃阴跷.再上分中曰筑宾穴.又阴维脉之起点.故曰阴跷阴维者.足少阴之别也.五、阴谷(合穴)部位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证治膝痛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少腹急引阴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针灸针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按阴谷乃足少阴肾所入为合之水穴.穴在内辅骨后下.大筋小筋间.互相根据倚.取穴者必先令病者微屈其膝.以指审其间应手之脉.再拨开上下大小筋.乃可进针.此乃足阴经最高而深藏不露之穴.故名阴谷.。
足少阴肾经按摩穴位图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左右各27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足小趾下部,斜向脚底心,出足舟骨粗隆下方,沿内踝后侧上行小腿胫侧(分支进入足跟),出腘窝胫侧,上行大腿内后侧,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其主干(直行脉)由肾向上,过肝、膈入肺中,沿喉咙、夹舌根旁。
由肺中分出1支脉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背脊疼痛,腰痛,股腿内侧后缘疼痛,下肢萎软,足心热痛,舌干,咽喉干燥、疼痛。
内脏——眩晕,面部浮肿,面色灰黯,视物不清,咳喘,气促,心烦,嗜睡,大便溏薄,久泻。
本经主治病证: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的膀胱、肺、脾、肝脏腑疾病。
(肾、肺、咽喉、前阴、妇科等病。
)涌泉(足少阴肾经穴;井穴)位置:足底,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或足底第2趾与第3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咽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痫,霍乱,转筋,昏厥,鼻衄,二便不利。
然谷(足少阴肾经穴;荥穴)位置: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咯血,小儿惊风,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太溪(足少阴肾经穴;俞穴;原穴)位置:足内侧,内踝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大钟(足少阴肾经穴;络穴)位置: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内侧前方凹陷处。
主治:咯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咳喘。
水泉(足少阴肾经穴;郄穴)位置: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腱结节内侧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照海(足少阴肾经穴;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位置: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足少阴肾经穴位定位1.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针灸甲乙经》: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2.然谷: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
3.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
4.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足跟后冲中。
5.水泉: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去太溪下一寸,在足内踝下。
6.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下一寸。
7.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上二寸陷者中。
8.交信: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
9.筑宾: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上腨分中。
10.阴谷: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针灸甲乙经》:在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
11.横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针灸甲乙经》:在大赫下一寸。
12.大赫: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针灸甲乙经》:在气穴下一寸。
13.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针灸甲乙经》:在四满下一寸。
14.四满: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针灸甲乙经》:在中注下一寸。
15.中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针灸甲乙经》:在肓俞下五分。
16.肓俞: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针灸甲乙经》:在商曲下一寸,直脐傍五分。
17.商曲: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考试辅导】2018年中医执业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足少阴肾经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1、涌泉:①定位:足心前1/3凹陷中②主治:(1)神志病:休克,中风昏迷,癔病,神经衰弱;(2)头面病:高血压(用吴茱萸敷贴或磁疗),三叉神经痛,咽喉痛(扁桃体炎)。
2、太溪:①定位: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功能:滋阴补肾。
肾经输穴、原穴。
③主治: 1)肾阴虚引起各种疼痛,如头痛、咽喉痛、牙痛、腰脊痛等;(2)肾虚引起的耳鸣、耳聋;(3)泌尿、生殖系统病;(4)失眠(加三阴交、神门、印堂)
3、照海:①定位:内踝尖下缘凹陷中。
②功能:滋阴补肾,通调二便。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③主治:(1)头面病:咽喉痛,目疾;慢性咽炎配列缺穴。
(2)神志病:失眠;(3)泌尿、生殖系统病。
(4)大便秘结配支沟
手厥阴心包经
1、内关:①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功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③主治:(1)心神血脉病(:心律失常、高/低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神志病:失眠;(2)脾胃病(,胸胁支满,胃脘疼痛,呕吐,呃逆。
胃炎,胃痉挛,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3)循经所过:肘臂挛痛,正中神经融或麻痹,偏瘫。
2、大陵:①定位: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功能:清心安神,宽胸和胃。
③主治:①心胸胃病;②神志病;③循经所过病。
临床上多用配穴:(1)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2)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7)针刺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以毫针深刺痉挛优势侧大陵穴,得气后反复快速提插、捻转,获取深部组织强针感可立即缓解其腕、指的痉挛状态。
手少阳三焦经
1、中渚:①定位: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凹陷中,液门(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后1寸。
②功能:清热止痛,聪耳明目。
③主治:(1)外感:头痛,寒热;(4)急性腰扭伤(加后溪)。
(2)头痛、目赤,耳鸣、耳聋(链霉素或庆大引起的听神经损伤),中耳炎,神经性耳聋,结膜炎,腮腺炎;
2、外关:①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尺两骨之间。
②功能:清热消肿,通络止痛。
③主治:(1)外感(“阳维为病苦寒热”):热病,痄腮; (2)头面病:头痛,耳聋,耳鸣(常用穴),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偏头痛,结膜炎;
(1)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2)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3)配阳陵泉治胁痛;(4)针刺治疗术后呃逆。
3、支沟:①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尺两骨之间。
②功能:理气清热(经火穴),降逆通便。
③主治:(1)三焦经经穴。
(2)配天枢治大便秘结;(3)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4)针刺治疗便秘,1次愈;
4、肩髎:①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②功能:祛湿通络。
③主治:(1)肩臂痛,肩重不能举;(2)肩周炎,滑囊炎,中风偏瘫。
5、耳门:①定位: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下缘凹陷中。
②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