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抛物线数学说课稿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15.67 KB
- 文档页数:4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经历了根据椭圆.双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思想借助圆锥曲线第二定义的统一性展开的,同时,它还是学习抛物线几何性质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⑴通过欣赏一组图片,观察.发现和认识抛物线,并利用用课件,作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图形)——抛物线,培养探索,实验精神。
⑵坐标法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建立坐标系,请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画在纸板上。
学生分两人一组互相讨论,老师展示几组学生的建系方案,选择正确的一个建系方案,师生一起探究抛物线方程的建立。
⑶由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熟练写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反之也会。
⑷抛物线开口方向有左、右、上、下四种情况。
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形写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⑸p的几何意义:抛物线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故p>0。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四种形式标准方程;会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出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反之也会求;理解p的几何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归纳、数形结合等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和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四种形式标准方程;会求抛物线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难点:抛物线定义的形成过程及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关键是坐标系方案的选择)二.教法与学法分析1.以类比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的主线。
从教学内容上看,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都与椭圆.双曲线有类似之处,因此以类比的思维方式为教学主线,从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引入,导出抛物线定义。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给大家讲一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抛物线,也称为二次函数,是指具有统一的函数分析图形,其坐标点的坐标总是满足某种函数的方程式。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抛物线的图像,它是一个由对称的拱形组成的形状,有一定的半径和焦点。
抛物线图像中心台阶,即图像上最高点,在图形的中心,左右两边向下应该有一定的幅度,从而形成曲线形状。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格式为:y=ax^2+bx+c (a、b、c为常数),其中a、b、c称为系数,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
抛物线的参数a决定抛物线的凹凸度,参数b和c决定抛物线的斜率以及位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抛物线可以用来描述许多实际问题。
如物理中的抛射运动,勺形路线等;在建筑学中,抛物线也蕴含着一定的意义。
从经济上讲,还可以运用抛物线来分析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准确地预测价格的变化,使其经济活动更加高效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式的特征,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抛物线,从而拓展自己的应用领域,发现更多抛物线的有趣特征。
谢谢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抛物线几何性质授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人教 A 版数学第二册·上第八章第 6 节《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授课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系统 . 本节课的授课中,我将尝试这种理念 . 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法学法解析、授课过程及授课谈论四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解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依照抛物线方程来研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该内容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内容。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应用。
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研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初步学习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
■掌握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抛物线方程与抛物线曲线间互逆推导的逻辑关系及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责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抛物线的方程研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解析、逻辑推理,理性思想的能力。
■ 经过掌握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思想浸透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数与形的辩证一致,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经过对抛物线对称美的感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授课重难点得出抛物线几何性质的思想过程,掌握运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教法学法解析学情解析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和发展不平衡,表现两头尖中间大的趋势。
学生已熟悉和掌握抛物线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有亲历体验发现和研究的兴趣,有着手操作,归纳猜想,逻辑推理的能力,有分组谈论、合作交流的优异习惯,进而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与同学研究、发现、归纳数学知识。
教法解析本节课以启示式授课为主,综合运用演示法、解说法、谈论法、有指导的发现法及练习法等授课方法。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数学,我的说课题目是《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深切盼望各位老师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板书名字和说课题目)一、教材分析本节通过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结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讨论研究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让学生再一次体会用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通过类比学生不难掌握抛物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等性质。
学习本节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抛物线的通径及画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根据给出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掌握抛物线的画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思想;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抛物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初步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使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一些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抛物线几何性质的灵活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楚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四、教法分析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讲练结合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对比椭圆和双曲线的几何特点,从而找到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将抽象概念生动、直观地用课件展示,从视觉上刺激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以下两个概念)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点F→焦点,直线L→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我用多媒体以图表的形式给出4种抛物线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填表。
高中数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范文(4)高中数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范文(4)你参加过说课比赛吗?说课的过程是不同一般教学设计的过程。
xx整理了这篇高中数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范文 4.09KB,希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习没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人生才不会那么枯燥无味。
xx 为了帮助各位高中学生,整理了高三数学说课稿: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文:高三数学说课稿: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准线。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坐标系的能力,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形成学生对事物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德育目标:通过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提问、讨论、思考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准线;(2)利用坐标法求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3)会根据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1)抛物线的四种图形及标准方程的区分;(2)抛物线定义及焦点、准线等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通过椭圆与双曲线第二定义引出抛物线)。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通过类比、归纳把新知识化归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二次函数与抛物线方程的对比,移图与建立适当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的归纳)。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提问学生:1、椭圆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小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用课件演示)2、双曲线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大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用课件演示)由此引出:到定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等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情景,提高学生求知欲)教师用直尺、三角板和细绳演示,学生观察所得曲线。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一、本节课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抛物线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中,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深。
抛物线最早见于初三数学,作为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
高中阶段,它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最大(小)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但对于这种曲线的本质学生并不清楚,二次函数不能代替对整个抛物线体系的研究。
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逐渐完备,尤其是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之后,已具备了探讨这个问题的能力。
从本章来讲,这一节放在椭圆和双曲线之后,一方面是三种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需要,抛物线是离心率e=1的特例。
另一方面也是解析几何“用方程研究曲线”这一基本思想的再次强化。
本节对抛物线定义的研究,系统地按照抛物线方程来研究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拓展和总结,可使学生对圆锥曲线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良好机会。
2、学生情况分析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以及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学生有能力通过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结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去探索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明确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 的几何意义,能解决简单的求抛物线标准方程问题。
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能够运用抛物线的方程探索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抛物线和椭圆、双曲线离心率的比较,体会三种圆锥曲线内在的区别和联系。
熟练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通过四种不同形式标准方程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会数学的简捷美、和谐美。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1)说课稿乐都县高级实验中学:保礼福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非常感谢校教研室以及数学组的各位成员,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第一课时内容,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说课流程如下: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在全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教学既是与初中二次函数的图像遥相呼应,也是解析几何“用方程研究曲线”这一节基本思想的再次强化,体现了数学的和谐之美。
本节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用到,也是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内容,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研究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和研究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样,按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的顺序来研究,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探究得出结论。
例题与练习的涉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低起点,多落点,高终点,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教学重点: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是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一些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采用“问题----探究----交流----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画图操作、代数推理、上台板演等形式,从几何问题出发,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性质,充分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
整节课力主把更多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把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把体会成功后的愉快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以体会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教学难点:抛物线各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目标:(1)掌握抛物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等几何性质。
(2)能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对抛物线方程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列表、描点、画抛物线的图形。
(3)在对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讨论中,注意数与形的结合与转化。
四、教学方法教法设想: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力争做到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抛物线的说课稿范文抛物线方程是指抛物线的轨迹方程,是一种用方程来表示抛物线的方法。
下面是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播放视频00:00—06:10)在第一阶段,我与学生共同探究了本节课第一部分的内容——抛物线的定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选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感受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探索抛物线定义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是通过几何画板来展现抛物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动态的展示中,通过观察,发现和认识抛物线。
这样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感受抛物线,抓住轨迹问题的本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这样就能非常容易的探索出抛物线的定义。
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学习过程是从看到画的一个过程。
在给出定义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了第二阶段——深入探索,完善体系。
请大家继续观看。
(播放视频06:00—17:3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这节课的又一重点内容,而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是第一步,回顾求曲线的一般步骤。
由于“曲线与方程”“方程与曲线”的这种关系贯穿解析几何的始终,学生对它的体会,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回顾知识,加深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解析法的理解。
第二步,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展示等手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严谨细致的分析,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加强过程性教学。
第三步,利用表格由学生总结出其他几种形式的抛物线标准方程,以及相应的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想到研的一个过程。
第三和第四阶段分别是指导应用,鼓励创新以及小结概括,深化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看。
(播放视频17:32—结束)在这两个阶段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方程特点后,给出例题和当堂检测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当堂检测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了堂堂清的目的。
《抛物线、双曲线的周长》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就《抛物线、双曲线的周长》这一课题进行说课。
在此,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抛物线和双曲线的周长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抛物线周长:利用积分求解抛物线周长,探讨影响周长的因素。
2. 双曲线周长:利用积分求解双曲线周长,分析周长的特点。
3. 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抛物线和双曲线周长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抛物线和双曲线周长的思考。
2. 新课讲解:讲解抛物线和双曲线的周长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积分在周长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周长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与讨论:布置适量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将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谢谢大家!。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八章第6节的内容。
它既是第5节《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第八章最后一节,在全章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抛物线与二次函数y=ax2+bx+c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八章前5节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学生对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知识层面:学生在已掌握了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
能力层面:学生已能独立探索得出结论。
情感层面:学生对应用已学的方法而能独立探索出新曲线的几何性质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三)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内容主要讲抛物线的四个几何性质、抛物线的画图、例1、例2、及其它例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焦半径公式、通径、例3。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材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掌握抛物线的图像及几何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能力。
数学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能初步利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作出抛物线的图像;难点是抛物线各个几何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法设计1、创设问题情境。
按照抛物线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一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
高二抛物线数学说课稿范文
为了帮助老师们能够更好地讲课,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二抛物线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1)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实验修订本。
必修)§8.5 第一课时)解析几何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学科,具体的作法是建立坐标系,平面上的点与一个有序实数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体现了形与数的统一与转化,这部分内容有极丰富的辩证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机会。
它主要研究两个问题:(1)已知曲线求方程;(2)已知方程画曲线。
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这些很重要以常见的圆锥曲线,高中解析几何主要研究它们的性质与应用,是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关键,是领会解析法构思的途径。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在圆锥曲线中的地位: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章圆锥曲线分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个部分。
三部分在圆锥曲线中的地位相同。
本章对抛物线的安排篇幅不多,并非其不重要,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椭圆、双曲线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已经熟悉了,这里精简介绍,学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本课是高二数学§8.5 的第一课时,它是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
一定要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2、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Ⅰ、通过实验,结合几何画板课件,观察、发现和认识抛物线。
师生利用课件结合教具共同作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图形)抛物线,培养探索精神,教给学生一个发现数学奥秘的方法做实验。
Ⅱ、坐标法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对比所得方程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恰当建立坐标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