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 格式:pdf
- 大小:359.04 KB
- 文档页数: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皖西学院中文系卢佑诚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一、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4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二、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分期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音乐、舞蹈、绘画、歌谣以及雕塑艺术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这和后来有文字记载的对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局面,为多种文艺思想派别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成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两派,分别从文艺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方面,为后来两千多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一)文学的起源1.最初的文艺的产生是与人们为取得生活资料的努力奋斗和丰硕收获分不开的,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
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考研精品资料说明:本套考研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0年考研初试首选资料。
一、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1.重点名校:文学理论2010-2018年考研真题汇编(暂无答案)说明:本科目没有收集到历年考研真题,赠送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因不同院校真题相似性极高,甚至部分考题完全相同,建议考生备考过程中认真研究其他院校的考研真题。
二、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考研资料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相关资料(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课件+提纲]①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之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之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之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相关资料(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课件+提纲]①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4.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①北京语言大学721文学评论写作考研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 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第6章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一、名词解释1.神思(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
在刘勰之前,顾恺之、陆机等人都曾经对艺术想象活动有所论述。
刘勰吸取了顾恺之、陆机等人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并在《文心雕龙·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2.风骨(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3.神与物游(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
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过程。
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
“神与物游”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惊醒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4.“文笔”说(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文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
“文笔”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
“文笔”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2010-09-07 23:50:03| 分类:中国文学批评理论| 标签:创作作家文艺文学批评|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第一节先秦的文学观念先秦的文学观念是从最广义的一般性总体文化观念来看待文学,到逐渐认识文学的基本特点,并且开始和学术相分离的过程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第三节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服务,以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和善的结合,而所谓“善”的具体内容是他的仁政德治以及以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无邪”,即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4.论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论雅乐与郑声第二节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提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还有“知言养气”说,对后来的“文气”说有奠基作用《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3.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
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第11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1.1 复习笔记一、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一)南宋文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比较重视对文学特征的探讨,并对违背艺术本身规律的错误倾向,展开了比较尖锐、比较激烈的批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二)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的新发展1.在北宋南宋之交,江西诗派有了新的发展,由比较规矩、死板的诗法论变为比较自由、灵便的“活法”论,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发展了“悟入”说。
其代表人物是吕本中。
2.吕本中所提出的“悟入”说,虽并非他的发明,而是对江西诗派悟人说的发挥,但也有其新的特点,他的“悟入”是针对“活法”提出来的。
他主张的“悟”,不全是顿悟而是在渐悟基础上的顿悟。
(三)南宋道学家的诗论南宋道学家的文学思想也比北宋前期道学家的文学思想有所进步,不再对文学采取贬斥和否定的态度,也注意到了文学本身的特征。
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朱熹的文学思想上。
1.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是南宋最有名的理学思想家。
2.朱熹的文学思想(1)朱熹主张文道一贯,文即是道。
(2)朱熹在诗论方面也要求把体现义理放在首位。
他充分肯定诗歌的抒情特点。
并能脱开汉儒以美刺释比兴的框框,对比兴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解释。
他认为“兴”和“立像以尽意”相似,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意藏于象中,这正是文学的美学特征。
(四)陆游和杨万里陆游和杨万里扩大眼界,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生动具体地再现生活的真实,以自然天成为最高审美标准。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从实际创作中体会到要注重诗歌的社会内容、真实抒写自己感情。
他提出“工夫在诗外”,而不是在诗内。
诗人要写好诗不能只在具体的艺术技巧上下工夫,而必须重视文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切身遭遇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有高昂强烈的爱国激情,疾恶如仇的鲜明爱憎,满怀“愤世疾邪之气”,这才是写好诗的关键。
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从而获得创作的冲动和不可抑制的激荡,这才是真正的诗家“三昧”。
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
战国中期后,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
)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
)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浓厚。
文学理论批评: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文艺与道德修养: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5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二: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
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2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名词解释
1.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实际是指当时的“新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
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自然发展而无所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放”,要禁绝之。
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
2.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
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
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3.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
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
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它是指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4.楚辞[吉林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地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
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
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用“楚辞”作书名的楚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