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第一条总则为了保证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开展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安全生产发展,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和高温。
在施工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联合体所属各部门、施工队。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第二条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目录》《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噪声作业分级》《施工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卫生标准(一)粉尘1、产生的原因:高原环境和工程建设。
2、危害程度: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3、主要涉及岗位:爆破作业,开挖作业,其他支护作业、洞内交通。
(二)噪声1、产生原因:主要来源于各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由于振动、碰撞而产生的机械声和由风管、气管中介质的扩容、节流、排汽、漏汽而产生的气体动力噪声以及磁场交变运动产生的电磁性噪声。
主要有引风机、送风机、汽轮机、发电机、磨砼机、空压机、给水泵等。
2、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3、主要涉及岗位:爆破作业、支护作业、开挖作业。
第四条职业病防护措施(一)防尘措施1、在粉尘较多区域佩戴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2、在粉尘较多工作面上洒水。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中户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特制订本操作规程。
2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员工。
3职责本单位所有员工必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操作。
4内容和要求4.1进入实验室等涉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前必须按照现场的防护要求佩戴护目镜、手套、耳塞、穿实验服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2作业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
4.3下班前将工作服等生产现场所使用的各类劳保用品进行更换后离开工作岗位,预防将污染源带离工作岗位后传播给其它人员。
4.4离开岗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对身体及衣服上粘附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理,并及时清洗身体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各个部位,避免污染物进入体内。
4.5如通风设施出现故障时,致使岗位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要及时报告本单位相关领导,及时安排对通风设施进行维修处理故障,确保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浓度正常后,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4.6工作时尽量站在上风侧,减少吸入有毒有害气体。
配置有毒有害试剂时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并将通风橱调节门拉至指定位置。
4.7不得拆除或停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实施,如必须停用或拆除必须与安全部门,工程部门协商达成一致,采取对应措施后实施。
4.8作业现场废液桶、试剂瓶等可能有挥发的容器均须进行密封处理,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挥发。
4.9实验室内急救箱、洗眼器、冲淋设备附近不得堆放杂物,确保一旦意外发生可以立即使用。
5注释无6引用文件无7附件无。
职业危害岗位操作规程1总则1.1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安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视治理规定》等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订岗位职业安康操作规程1.2在安全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需严格执行本规程。
1.3建筑行业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较高的行业,既有施工工艺产生的危害因素,也有自然环境、施工环境产生的危害因素,还有施工过程产生的危害因素。
既存在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高原〔低气压〕作业、水下〔高压〕作业等产生的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危害也相当突出。
一个施工现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名词解释2.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移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空气动力学直径〔AED〕小于 15μm 以下的尘粒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为呼吸性粉尘。
2.2噪声:是指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的总称。
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常常接触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和安康,干扰工作和正常生活。
噪声是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很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会有接触时机。
建筑施工噪声:主要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
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展挖掘、打洞、搅拌,要频繁地运输材料和构件,从而产生大量噪声。
2.3烟尘:烟尘是指在燃料的燃烧、高温熔融和化学反响等过程中形成的漂移于空中的颗粒物。
作业现场典型的烟尘有焊接烟尘、爆破烟尘。
烟尘的粒径很小,一般小于 1gm。
2.4高温:日最高气温到达35℃以上,就是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会给人体安康、交通、用水、用电等方面带来严峻影响。
2.5中毒: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构造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为中毒。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操作规程制定背景职业卫生是关注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卫生的一种学科,其主要工作是对工作岗位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
在生产生活中,各类岗位都存在特定的危害因素,例如噪声、灰尘、化学物质等,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对于不同职业岗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保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我公司所有岗位工作人员,包括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岗位。
三、职业卫生基本概念1. 危害因素指在劳动过程中存在并可能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因因素等。
2. 职业病指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长期暴露,导致劳动者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慢性疾病。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在劳动作业过程中影响到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四、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制定内容1. 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对于岗位所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对于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要特别重视,并实行有效的控制措施。
2. 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对于可能危害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因素,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包括物理防护、化学防护和工程防护等。
3. 岗位职业卫生检测在对岗位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基础上,进行职业卫生检测,了解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岗位工作环境的卫生程度,判断职业病危害是否受到有效控制。
4. 岗位职业卫生管理对于工作现场进行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好职业卫生记录,确保岗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持续有效实施。
五、操作规程实践结果经过本操作规程的实施,我公司岗位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护,职业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工作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在推行本规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操作规程,确保岗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持续有效实施。
车间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总则车间岗位职业卫生是指针对车间内各个岗位,制定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旨在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岗位,任何岗位都有责任遵守和执行。
二、岗位卫生管理1. 岗位环境卫生(1) 保持岗位环境整洁,不得乱堆乱放。
(2) 保持岗位通风良好,确保空气流通。
(3) 定期清理岗位周边区域,确保无垃圾和积尘。
(4) 使用岗位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后,要及时清理和归位。
2. 岗位个人卫生(1) 岗位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2) 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皮肤和呼吸道。
如需要接触有害物质,应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
(3) 不得在岗位上吸烟、喝酒、嚼食等。
(4) 如需进食,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并保持食品的卫生和安全。
三、岗位职业病防护1. 劳动保护(1) 各个岗位应依据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具。
如防护手套、口罩、耳塞等。
(2) 操作机械和设备时,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
(3) 岗位上禁止进行危险的操作或尝试。
2. 职业病防治(1) 岗位操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和政策,了解自己面临的职业病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 在岗位操作过程中,如发现有害物质泄漏或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上级,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应对。
四、岗位卫生培训1. 新员工培训(1) 新员工入职时,要进行岗位卫生和职业病防护的培训,包括有害物质的认识、防护用具的使用等内容。
(2) 新员工培训内容应在岗位操作前全部完成,并签订相关的岗位职业卫生培训确认表。
2. 定期培训(1) 车间应定期进行岗位的职业卫生培训,对各个岗位的卫生要求和职业病防护措施进行再次强调和梳理。
(2)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分析。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 背景介绍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卫生管理制度,旨在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以确保工作环境健康、安全、无危害。
2. 岗位职业卫生管理责任2.1 职责分工:公司应明确各职位的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岗位上。
2.2 协调配合:员工应积极配合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与公司共同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
3. 卫生设施与设备3.1 工作场所:公司应保障工作场所的清洁,并保持通风良好。
3.2 卫生设施:提供干净的卫生设施,如洗手间、更衣室等,并定期进行卫生检查与维护。
3.3 卫生设备:配备必要的卫生设备,如紧急洗眼器、急救箱等。
4. 健康监管与防护4.1 健康检查:员工应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以确保身体健康。
4.2 防护用品:提供符合岗位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告知正确使用方法。
4.3 疫情防控:根据疫情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5. 职业病防控5.1 危险因素评估:对工作岗位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确保各项工作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5.2 预防措施: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如改变工作方式、使用工艺改进等。
5.3 健康监测:建立职业病监测制度,追踪员工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 预案及事故处理6.1 应急预案:制定岗位职业卫生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迅速有效地应对。
6.2 事故处理:建立事故处理机制,及时记录和处理由于岗位职业卫生问题而引发的事故,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 培训与宣传7.1 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前应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了解岗位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7.2 在岗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
7.3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员工对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
8. 管理与监督8.1 内部管理:公司应建立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审核与整改,确保规程的有效实施。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 引言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为了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而制定的。
该操作规程将阐述岗位职业卫生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旨在对岗位职业卫生事宜进行规范。
2.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特定工种,受危害因素影响的员工群体。
3. 岗位职业卫生管理3.1 职业病防治1.根据员工职业卫生检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措施;2.员工在职期间每年进行一次职业病检查,且必要时进行强制的职业病检查;3.根据职业病防治规定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
3.2 职业健康监测1.安排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测;2.每次检测完成后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3.持续监测员工职业健康状况,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
3.3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价1.根据员工工作环境及职业特点,识别并评价职业危害因素;2.制定相应的基本控制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3.采取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保障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
4. 岗位卫生管理4.1 岗位卫生条件1.员工工作场所应保持清洁;2.控制危险有害物质的使用,防止对员工造成伤害;3.为员工提供干净的饮用水,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4.2 卫生设施1.员工使用的卫生设施应保持干净卫生;2.定期清洗卫生间设施,保障员工卫生;3.配置相应的卫生设施,保障员工健康。
5. 其他以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推广和执行,可以保证员工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企业将减少不必要的赔偿和诉讼,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员工满意度。
以上为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建议相关岗位将其纳入常规操作流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确保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粉尘作业职业健康操作规程1.1粉尘的职业健康危害:粉尘进入呼吸系统后,会引发尘肺、肺粉尘沉着症,有机粉尘导致的肺部病变,呼吸系统肿瘤和局部刺激作业等病症;如果粉尘进入眼睛,便可引起结膜炎、角膜混浊、眼睑水肿和急性角膜炎等症状;粉尘进入皮肤后,可堵塞皮脂腺、汗腺,造成皮肤干燥易受感染,引起毛囊炎、粉刺、皮炎。
1.2粉尘防治措施:1.2.1作业前检查本作业区的除尘设备是否正常运转。
1.2.2经常在作业区内洒水、喷雾,能有效减少粉尘的产生和飞扬,并能有效的防止二次扬尘。
1.2.3除尘设备要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使其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1.2.4在产生粉尘的区域设置职业危害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1.2.5员工在作业区域必须佩戴好职业卫生防护用品。
普通口罩要经常清洗,保持洁净,防尘口罩要按规定更换滤纸、滤布。
1.2.6保持作业场所通风,自然通风较差的部位要使用机械通风。
1.2.7定期参加公司组织的职业健康检查。
2.高温作业职业健康操作规程2.1高温的职业健康危害:高温作业是指从事接触生产性热源的作业,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2℃的作业属于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但是如果温度过高,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中暑。
2.2高温防治措施:2.2.1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
2.2.2现场配备防高温烫伤、防中暑药品。
2.2.3工作人员需佩戴防高温手套、穿隔热服。
2.2.4保持作业场所通风,自然通风较差的部位要使用机械通风。
2.2.5发生中暑时,应及时将中暑人员脱离高温环境,移到阴凉、通风地方,垫高头部,解开衣扣,平卧休息,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一、导言
为了保障员工岗位的健康、安全和高效运转,制定本操作规程,规范岗位职业卫生的操作流程。
二、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岗位职业卫生需要的工作场所。
三、操作流程
3.1 卫生检查
所有员工每天上班前需要进行卫生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后方可进行工作。
3.2 环境清洁
工作区域需要保持整洁干净,垃圾应及时清理,并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
3.3 器材消毒
工作所需的器材应定期消毒,避免器材对员工健康产生危害。
3.4 食品卫生
如有需要,员工可在指定地点进食,食品需要在规定的食品供应商处购买,严格遵守食品卫生规定。
3.5 预防职业病
员工需按照规定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3.6 危险物品防护
如需要接触危险物品,需严格佩戴防护用品,必要时要进行特殊卫生检查。
3.7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需及时处理,否则会影响员工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环境卫生。
3.8 紧急处理
在档案中应有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员工需熟记应急处理程序。
四、责任和义务
公司应定期对以上操作流程进行检查和审查,并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员工对职业卫生的规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员工需认真学习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不得有违规操作,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五、结尾
本操作规程是针对现行职业卫生标准制定的规程,旨在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的安全稳定进行。
希望公司员工认真遵守相关规定,做好职业卫生保障工作。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前言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为了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确保工作环境达到卫生要求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操作规定。
本文档旨在指导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正确和有效地执行相关职业卫生措施,避免职业病危害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二、职业卫生管理目标1. 确保岗位工作环境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并持续改进。
2.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确保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3. 通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 岗位工作环境1.1 确保工作场所通风良好,没有有害气体和粉尘的积累。
1.2 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清洁,定期清理和消毒。
1.3 避免工作区域的噪声超过国家标准,提供必要的防噪音措施。
1.4 高温工作场所要设立适当的休息区域,并提供充足的饮水设施。
1.5 确保工作场所的照明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线。
1.6 工作区域要设置适当的防护设施,如安全扶手、防护网等。
2. 个人防护措施2.1 员工应佩戴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口罩等。
2.2 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护设备并正确佩戴。
2.3 在高温工作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应注意防晒和补水,必要时进行定期休息。
2.4 岗位上不允许穿戴长发、宝石饰品等可能引起危险的物品。
2.5 员工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卫生培训,了解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注意事项。
3. 废物和污染物处理3.1 废弃物和污染物应按照相关的处理程序进行分类和处理。
3.2 员工应正确使用存放和处理废弃物的容器和设备。
3.3 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要求。
4. 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4.1 公司应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向员工传授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
4.2 公司应通过宣传栏、公告和会议等形式,加强职业卫生意识的宣传。
4.3 公司应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和咨询。
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重点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并结合公司生产实际情况,特制订重点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在安全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
一、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1.1粉尘:是指能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叫做工业粉尘。
对工业粉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破坏作业环境,危害工人身体健康和损坏机器设备,还会污染大气环境。
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我公司内适用的工种有:电解车间:电解操作工/吸出工/母线工/天车工/槽维工:阳极组装车间:浇筑工/熔炼工/残极清理工/检修工;供料车间:供料工/净化工/检修工; 储运部:氧化铝库库管员/阳极车间叉车司机/抬抱司机叉车工;监督计控中心:过程检查员;铸造车间:抬抱清理工;检修车间:天车检修工;计算机站:维护工1.2噪声:是给听到它的人和自然界带来烦恼的、不受欢迎的声音。
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对噪声的感受因各人的感觉、习惯等而不同,因此噪声有时是一个主观的感受。
一般来说人们将影响人的交谈或思考的环境声音称为噪声。
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我公司内适用的工种有:电解车间:电解操作工/吸出工/母线工/天车工/槽维工;阳极组装车间:浇筑工/熔炼工/残极清理工/检修工;供料车间:供料工/净化工/检修工; 储运部:阳极车间叉车司机/抬抱司机叉车工/铸造车间叉车司机;监督计控中心:过程检查员/成品检查员;铸造车间:铸造工/天车工/抬抱清理工;康扬分公司:运行值班员/检修工。
1.3有毒有害气体:是指有毒并对身体有害的气体,常见有毒有害气体按其毒害性质不同,可分为:①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有毒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急性中毒。
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
一般以局部损害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肤烧伤;长期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引起牙齿酸蚀症。
氨、二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湿润部位即易引起损害作用。
如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加,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出现流涕、喉痒、呛咳等症状。
氮氧化物水溶性小,它们通过上呼吸道粘膜时,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轻微;但可继续深入支气管和肺泡,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我公司内适用的工种有:电解车间:电解操作工/吸出工/母线工/天车工/槽维工;阳极组装车间:浇筑工/熔炼工/残极清理工/检修工;供料车间:供料工/净化工/检修工; 储运部:阳极车间叉车司机/抬抱司机叉车工/铸造车间叉车司机;监督计控中心:过程检查员/成品检查员/化验员;铸造车间:铸造工/天车工/抬抱清理工;检修车间:检修工;计算机站:维护工;给排水车间:值班员1.4高温: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之为高温酷暑)。
由于近年来高温热浪天气的频繁出现,高温带来的灾害日益严重。
为此,我国气象部门针对高温天气的防御,特别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致使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
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我公司内适用的工种有:电解车间:电解操作工/吸出工/母线工/天车工/槽维工;阳极组装车间:浇筑工/熔炼工/残极清理工/检修工;供料车间:供料工/净化工/检修工; 储运部:阳极车间叉车司机/抬抱司机叉车工;监督计控中心:过程检查员;铸造车间:铸造工/天车工/抬抱清理工;检修车间:检修工;计算机站:维护工1.5危化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具有不同程度的燃烧、爆炸、毒害、腐蚀等特性,受到摩擦、撞击、震动,接触火源、日光、暴晒,遇水受潮、温度变化或遇到性质相抵触的其他物品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引起燃烧、爆炸、中毒、灼烧等人身伤亡事故。
我公司内适用的工种有:监督计控中心:化验员;给排水车间:值班员;储运车间:加油车司机;物资部:库管员。
二、操作规程1、接触粉尘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1.1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各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操作规程,经培训合格并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
1.2作业人员要按规定正确佩戴及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随意取下拒用。
1.3作业人员要按规定及时更换防护用品,严禁使用损坏、到期和不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
1.4作业人员要经常对作业场所进行卫生清理,保持作业地点清洁、干净。
1.5作业人员要在班中时刻检查个人防护用品及各种防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1.6当粉尘浓度超过规定时,要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措施降低浓度,待浓度符合要求时方可继续作业。
1.7作业过程中若发现职业危害要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现场上报负责人。
1.8作业中若发生职业危害事故要立即上报,并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进行处理。
2. 接触噪音危害岗位操作规程2.1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各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操作规程,经培训合格并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
2.2作业人员要按规定正确佩戴及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随意取下拒用。
2.3作业人员要按规定及时更换防护用品,严禁使用损坏、到期和不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
2.4作业人员作业前要对各种设备的零部件是否完好、松动进行检查维护,保证机械正常磨合,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噪音。
2.5作业中若发生职业危害事故要立即上报,并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进行处理。
3、接触有毒有害气体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3.1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按照不同岗位,正确佩戴防毒口罩(面具)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3.2进入岗位后要认真对岗位配置的通风设施进行检查,确认通风设施正常运转时,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3.3如通风设施出现故障时,致使岗位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要及时报告本单位相关领导,及时安排对通风设施进行维修处理故障,确保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浓度正常后,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3.4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岗位操作,避免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安全事故。
3.5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定进行岗位操作,对未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人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3.6生产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
吸烟、饮水、就餐必须在无污染源的值班室进行、并认真对面部及手部进行清洗后方可吸烟、饮水、就餐。
3.7下班前将工作服等生产现场所使用的各类劳保用品进行更换后离开工作岗位,预防将污染源带离工作岗位后传播给其它人员。
3.8离开岗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对身体及衣服上粘附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理,并及时清洗身体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各个部位,避免污染物进入体内。
3.9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下班洗澡等措施有效预防职业病。
4、接触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4.1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4.2 熟悉掌握本岗位职业病危害的特性、危害后果、预防和应急措施。
4.3 进入岗位职业危害防护必须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
4.4 作业前,应提前喝或吃防暑降温药物。
4.5作业中应适当的补充水量(如:矿泉水、加入盐的热水)或预防中暑的冰棍、冰块及绿豆汤,以防止出现中暑现象。
4.6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
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7 工作中,应加强防暑降温设备、设施(风机、电扇、空调)的性能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4.8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4.9 岗作业中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如有不适及时汇报,不准班中带病作业或饮酒后作业。
5、危化品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5.1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5.2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3操作前应对危化品储存装置、装卸设备、管道等系统进行细致检查,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泄漏事故;5.4应保证危化品现场各类标识完整,缺损后应及时补充维护;5.5装卸危化品人员作业必须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执行专业操作规程;5.6硫酸现场必须备有应急设施和急救药品;5.7装卸危化品前10小时之内严禁饮酒;5.8卸硫酸人员必须按规定每年体检一次,按时参加专业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