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6.1磁体与磁场2(苏科版九年级下)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46
一、磁体与磁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与磁极,知道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2)认识磁场及其方向性,知道磁体的磁场分布状况,理解磁感应线;(3)知道地磁场.2. 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2)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增强观察能力;(3)学会利用铁屑、小磁针来研究磁场,从而进一步抽象出磁感应线描述磁场是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振兴科学的民族责任感.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磁极间相互作用;磁场与磁感应线;探究磁场分布的过程.难点:磁场的理解;怎样用磁感应线描述磁场.三、教学器材准备:每组两根条形磁体、一些大头针、一些小磁针、玻璃板、铁屑、自制磁性鱼、玻璃水盆一只、马蹄形磁体、几张纸.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教师投影显示一条用泡沫制成的小鱼(鱼腹中藏有铁钉)在水中游动,学生自然注意到教师手重操纵的磁体.)师:我们经常提到磁化杯、磁盘、磁铁等名词,你对磁有关的知识了解多少呢?生:回答.师:磁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磁现象也非常有趣,指南针就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究与磁有关的知识和规律.(二)进入新课:师:桌上有两根磁体和一些大头针,请你们在认真看书活动16.1的基础上,利用它们来探究磁体和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实验,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找到规律.)师:你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生甲:磁体能够吸引大头针、硬币等物体.师: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生乙:磁体的两端吸引的大头针多,说明磁体的磁性在两端强中间弱.师: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两端称为磁极,一端叫北(N)极,一端叫南(S)极.生丙:把两个北(N)极或两个南(S)极靠近,发现它们相互排斥,把一个北(N)极和一个南(S)极靠近,发现他们相互吸引.师: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相互作用规律呢?生丙: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师:如果用被磁体吸引过的大头针去靠近别的大头针会发现什么现象?生齐答:相吸.师:像大头针这样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说明:教师边与学生总结边板书:1.磁性:(1)磁极:N极,S极.(2)磁极间相互作用;(3)磁化)师:磁体对物体发生作用一定要直接接触吗?生齐答:不要.师:那磁体靠什么物质传递力的作用呢?生:磁场.(说明:板书2 磁场)师:磁场是一种存在于磁体周围,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物质,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探知它的存在、它的强弱呢?生:回答.师:请你将小磁针放在条形提体的不同位置,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一致吗?有什么规律?(学生做实验,观察磁针N极指向.)生:磁场中不同位置小磁针N极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师:磁场的方向就用放在该处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表示(板书:(1)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在该处静止时N极的指向.)师:如果我想同时知道很多点的磁场方法,怎么办?生:放很多个小磁针.(教师用投影投出不同部位的小磁针的指向,学生观察总结共同规律.)生:小磁针的N极靠近条形磁铁的S极,异名磁极相吸.师:请将教材P33图16—3中的小磁针的N极指向标出,同座位同学相互检查讨论.师:我想知道更多点的磁场方向,但却没有这么多小磁针,又怎么办?(说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教师将铁屑撒在玻璃板上,放上条形磁铁,轻敲玻璃板,同时投影出铁屑的变化.)师: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针,在磁场中有序地排列起来.每次都用铁屑来显示磁场的分布与方向不很方便,如果用一些曲线来描述铁屑的分布情况会是什么样?(说明:让学生思考联想一会儿,教师用描画好的带箭头曲线的投影片覆盖上铁屑,再在不同的位置放上小磁针.)师:我们用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来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分布情况,这些曲线我们称之为磁感线.同学们观察磁感线的方向与放在这一位置的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什么关系?生: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感线的方向一致,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师:磁感线并不是磁体周围真实存在的线,画图时应画成虚线,而且任何两条磁感线不能相交.(说明:板书:(2)磁感线;表示磁场分布和方向的一些曲线;用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用箭头表示该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画图:Array(学生分别用玻璃板、小磁针探究马蹄形磁体同名磁极间、异名磁极间磁场的铁屑分布,尝试画磁感线分布与方向,然后教师用投影片投出它们的磁感线分布图.)(教师将一根条形磁铁吊在铁架台上,让其在水平方向内自由转动,在展示台上放一大磁针)师:大磁针和条形磁体静止下来后都指向南北方向,指南的称为南极(S)极,指北的为北极(N)极,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35“读一读”,除了解决上述问题,还要请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学者——沈括.(说明:学生自学地磁场,教师板书:(3)地磁场的磁极与地理的两极并不重合.)三、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形成过程:探究磁体认识理解磁场指出磁场地磁场四、作业:1 如何判断一根铁棒是否具有磁性?2.教材P36 www 1——6。
教案:苏科版九下物理 16.1磁体与磁场一、教学内容1. 磁体的定义和性质:磁体是指能够吸引铁、镍、钴等磁性材料的物体,如铁钉、磁铁等。
磁体具有两个极,即N极和S极,它们分别代表磁体的正负极。
2. 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是指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它对磁体和磁性材料产生磁力作用。
磁场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磁感线越密集表示磁场越强。
3.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磁场的方向: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与放在该点的磁针静止时的N极指向一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磁体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磁体的N极和S极。
2. 掌握磁场的基本概念,理解磁感线的含义和作用。
3. 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磁铁吸引和排斥磁性材料的现象。
4. 能够用磁场方向的规定来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体的定义和性质,磁场的基本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磁感线的含义和作用,磁场方向的规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小磁针、磁感线模型。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一根磁铁,观察并描述磁铁的两端有什么不同,能够吸引什么物质。
2. 讲解磁体的定义和性质:通过教具和PPT演示,讲解磁体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能够识别磁体的N极和S极。
3. 讲解磁场的基本概念:通过教具和PPT演示,讲解磁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磁感线的含义和作用。
4. 讲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教具和PPT演示,讲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让学生能够解释磁铁吸引和排斥磁性材料的现象。
5. 讲解磁场方向的规定:通过教具和PPT演示,讲解磁场方向的规定,让学生能够用磁场方向的规定来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磁铁和铁钉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磁铁和铁钉的相互作用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6.1 磁体与磁场磁体:定义、性质、N极、S极磁场:概念、磁感线、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磁场方向:规定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6.1磁体和磁场(第二课时)九华镇姜波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铁屑在磁体周围的分布情况,知道常见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
2.通过活动,知道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会画常见磁体的磁感线。
4.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知道地磁场的N、S极所处的位置。
学习重点、难点:1.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2.学会从铁屑在磁体周围的分布抽象出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方法。
活动方案:活动一:知识抢答(活动星级:☆☆☆☆)1.磁体有什么性质?如何鉴别一个物体是否是磁体?2.磁体的什么部位磁性最强?磁极间的作用规律是什么?3.一根原来没有磁性的钢针与磁体摩擦后具有了磁性,这种现象叫做什么?4.磁体间是通过什么发生作用的?磁场有方向吗?如果有,磁场中某一点的磁场方向是如何规定的?活动二: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活动星级: ☆☆☆☆☆)【观察】1.将玻璃板平分别放在不同磁体上,再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敲玻璃,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把你所看到的铁屑分布形状在下面对应的磁体上画出。
2.在玻璃板上放些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分布情况,比较铁屑与小磁针的指向分布情况可知:小磁针的指向分布与所在位置铁屑分布的切线方向是(一致/不一致)的。
【思考交流】1.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为何很有规律?铁屑在磁体周围分布很有规律说明磁体周围的磁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铁屑在磁场中被成一个个小磁针,从而在磁场中地排列起来。
2.铁屑在不同磁体周围分布形状不同,说明了什么?铁屑在不同磁体周围分布形状不同,说明不同磁体的磁场分布(是/不是)相同的。
【自我完善】从铁屑有磁场中的排列情况可以看出,铁屑的分布好似许多条曲线,从你画出的曲线可以形象地反映磁场的分布情况,如果还能从你的曲线上反映出小磁针受磁场作用时其N极所指的方向,那就更好了,你认为在你的图上作怎样的补充和完善就可以呢?信息快递:我们可以在根据铁屑分布情况画出的曲线上,再按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该处曲线标上箭头,就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了,这样的曲线物理学上叫做磁感线。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6章第1节“磁体与磁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磁体的性质:磁体的两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磁场的概念:磁场及其特点。
3. 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的分布,磁感线与磁场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磁体的性质,能够描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磁场的概念,了解磁场的特点。
3. 理解磁感线的概念,能够描述磁感线的分布,理解磁感线与磁场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体的性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概念。
难点:磁感线与磁场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体,铁屑,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 理论讲解:(1)磁体的性质:讲解磁体的两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磁场的概念:讲解磁场及其特点。
(3)磁感线的概念:讲解磁感线的分布,磁感线与磁场的联系。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现场练习,解答。
5. 板书设计:磁体的性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概念。
六、作业设计1. 描述磁体的两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 描述磁场的特点。
3. 描述磁感线的分布,磁感线与磁场的联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磁体、磁场、磁感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磁感线与磁场联系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磁卡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磁感线与磁场的联系”这一部分内容,因为它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磁感线是描述磁场分布和磁场强度的一种图示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磁场的性质和特点。
然而,磁感线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磁场的存在和分布。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16.1磁体与磁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的第一节《16.1磁体与磁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磁体的概念及其性质2. 磁极的性质和表示方法3. 磁场的概念及其性质4. 磁感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磁体的概念,掌握磁极的性质和表示方法,了解磁场的概念及其性质。
2. 让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概念,掌握磁感线的表示方法,能够通过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感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磁场的性质。
2. 教学重点:磁体的概念,磁极的性质和表示方法,磁场的概念及其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屑、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触摸磁铁,引导学生发现磁铁具有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 概念讲解:介绍磁体的概念,讲解磁极的性质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磁场的概念及其性质。
3. 演示实验:用磁铁和铁屑演示磁场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磁感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磁铁和铁屑进行实验,自己绘制磁感线,巩固对磁感线的理解。
5. 知识拓展:讲解地球的磁场,引导学生了解地磁极与地理极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6.1 磁体与磁场一、磁体1. 概念:具有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 性质:有两个磁极,分别为N极和S极。
二、磁场1. 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
2. 性质:具有方向性和强度。
三、磁感线1. 概念:用来描述磁场分布的线条。
2. 表示方法:从N极出发,回到S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磁体的概念及其性质。
(2)磁极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3)磁场的概念及其性质。
(4)磁感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答案:(1)磁体:具有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有两个磁极,分别为N极和S极。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磁体与磁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磁体与磁场》。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绘制以及磁体的应用等。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磁体的性质:磁体的定义、磁体的两个极(N极和S极)、磁体的磁性。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磁场的概念:磁场的定义、磁场的表示方法(磁感线)。
4. 磁感线的绘制:磁感线的形状、磁感线的方向。
5. 磁体的应用:磁铁的吸附作用、磁体的指向性、磁场的分布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磁体的性质,能够描述磁体的两个极以及磁性。
2. 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了解磁场的概念,学会用磁感线表示磁场。
4. 能够绘制简单的磁感线,理解磁感线的形状和方向。
5. 掌握磁体的应用,能够运用磁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绘制。
难点:磁感线的形状和方向的确定,磁场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屑、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磁铁、铁屑、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磁现象,如指南针的指向等。
2. 讲解磁体的性质:介绍磁体的定义、磁体的两个极以及磁性。
3. 演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用磁铁和铁屑展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现象。
4. 讲解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的定义、磁场的表示方法(磁感线)。
5. 演示磁感线的绘制:用磁铁和铁屑展示磁感线的形状和方向。
6. 讲解磁体的应用:介绍磁铁的吸附作用、磁体的指向性、磁场的分布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个磁体的磁感线,并解释磁场的分布。
六、板书设计1. 磁体的性质:定义、两个极、磁性。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6.1 磁体与磁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与磁场,直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磁体周围磁场以及描述方法,磁场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了解地磁场及它的南北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磁极及磁极间作用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及磁场得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极光的介绍及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取的得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难点:理解磁场和磁感线;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二、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等。
三、教具条形磁体、蹄型磁体、小磁针、大头针、一元硬币、铁钉、铁屑、玻璃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讲述:在地球南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巨大的天幕似乎被染上了各种颜色,这些颜色还会不断的变化,从紫色到黄绿色,知道橙红色,耀人眼目,这是天上的画家在挥笔作画,还是盛装的少女手持彩练在空中载歌载舞?古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种种猜测,直到近代,才有科学的解释。
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极光”,极光的发生与地球的磁场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磁有关的物理知识。
(二)进入新课第一、认识磁体1、活动:四人一组,每组桌上放有一条形磁体,一些碎纸片、塑料片、铁钉、大头针、一元硬币等。
将磁体分别靠近这些物体,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磁体对铁钉、大头针、一元硬币吸引作用,对纸片、塑料片没有吸引作用。
小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它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多媒体展示:常见的磁体:条形磁体、蹄型磁体、针形磁体。
2、实验探究(1)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是否相同?若不相同,你认为何处磁性最强?学生活动:条形磁铁一个、铁屑一份、一张纸,四人一组。
将铁屑平铺在纸面上,条形磁体放在上面,观察现象。
重点: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知道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教材从生活中的磁现象着手,让学生描述知道的磁现象,利用手中的磁体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各种假设和疑问,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理解磁场,经历用磁体靠近各种不同的物体
观察实验现
⑤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
⑥若磁体靠近需研究物体的一端出现吸引现象,
画图示意
现象:开始软铁棒不能吸
小磁针靠近磁体(磁体吸引大头针)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所指的方。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一、磁体与磁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主要包括磁体与磁场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1. 磁体的定义和性质,如磁极、磁性、磁化等。
2. 磁场的概念和描述,如磁感线、磁场强度、磁力线等。
3.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如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磁场的实际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磁性材料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磁体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磁极,解释磁性的作用。
2. 掌握磁场的概念和描述方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磁感线。
3. 了解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认识磁场的实际应用,能够举例说明磁悬浮列车和磁性材料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体的性质、磁场的概念和描述方法、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磁感线的绘制方法、磁场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体、铁屑、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实验材料(如小铁钉、小铁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磁体的性质。
2. 知识讲解:(1)介绍磁体的定义和性质,如磁极、磁性、磁化等。
(2)讲解磁场的概念和描述方法,如磁感线、磁场强度、磁力线等。
(3)阐述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如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例题讲解:利用示例题目,讲解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目。
5. 磁场实际应用:介绍磁悬浮列车、磁性材料等实际应用,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磁体与磁场板书设计:1. 磁体的性质磁极:N极、S极磁性: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化:磁体具有磁性的过程2. 磁场的概念和描述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的线条磁场强度: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3.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4. 磁场的实际应用磁悬浮列车:利用磁场实现悬浮和驱动磁性材料:应用于数据存储、音响等设备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磁体的性质,如磁极、磁性、磁化等。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6.1磁体与磁场一、教学内容1. 磁体的概念:磁铁、磁性、磁极等。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磁场的概念:磁场、磁感线、磁力线等。
4. 磁场的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铁产生磁力作用。
5. 磁场的表示方法:磁感线和磁力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体的概念,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磁场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用磁感线和磁力线表示磁场。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场概念的理解和磁感线的绘制。
2. 教学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屑、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磁铁、铁屑、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屑?这说明了什么现象?2. 知识讲解:(1)磁体的概念:介绍磁铁、磁性、磁极等基本概念。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讲解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3)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磁感线、磁力线等基本概念。
(4)磁场的性质:讲解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铁产生磁力作用。
(5)磁场的表示方法:讲解磁感线和磁力线的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磁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磁场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磁感线的绘制: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磁感线,加深对磁场性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6.1 磁体与磁场磁体:磁铁、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场:磁场、磁感线、磁力线磁场的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铁产生磁力作用磁场的表示方法:磁感线和磁力线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个磁铁的磁感线图。
2. 举例说明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3. 思考题:为什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磁体的概念,掌握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了磁场的概念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