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I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物理》I课程教学大纲学分:6理论学时:80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大学物理》I课程是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二、基本要求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既要了解相关的物理现象及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通过这些学习,掌握物理学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内容与师范教育特点相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借助这些例子,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讲授法、习题课、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习题课、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讲质点运动学【授课学时】 8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相对运动的计算方法。
2.理解参考系、坐标系、物理模型的概念及相对运动中的各个物理量。
3.熟练掌握直角坐标系、位矢、位移、速度及加速度概念和定义。
4.熟练掌握已知质点运动方程求速度,加速度的方法。
5. 掌握自然坐标系中的切线分量与法向分量,极坐标系中的线量和角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位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概念和定义及在直角坐标系下的表达形式;难点是速度、加速度在曲线运动中不同坐标系中的表达形式。
【授课内容】1. 参考系坐标系物理模型2. 位矢、位移、速度及加速度3.曲线运动描述4.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5. 相对运动第二讲质点动力学【授课学时】 8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冲量、动量、功、保守力的功、动能、势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了解质心、惯性系及惯性力的概念。
3、熟练掌握牛顿三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难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授课内容】1、牛顿运动定律2、非惯性系惯性力2、动量动量守恒定律质心运动定理3、功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讲刚体力学基础【授课学时】 8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刚体的力矩和角动量及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物理现象。
《大学物理I》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University Physics I适用专业:理工科非物理类本科各专业学时:112 学分:6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物理课是普通大学的一门科学课程,物理学是探讨人类直接接触的世界,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中的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着重研究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规律。
因此,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方法、世界观建立的基础。
它的教学性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近现代发展和成就。
使学生在试验能力,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等方面受到初步训练。
熟悉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的作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零章绪论基本内容与要求1了解物质与运动的基本概念。
2了解物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了解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基本内容与要求1掌握参照系和坐标系的概念。
2掌握质点的概念。
3掌握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4掌握运动迭加原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5理解切向与法向加速度。
6掌握圆周运动角量描述。
教学重点1参照系和坐标系的概念。
2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教学难点1质点运动描述的方法。
2切向与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基本内容与要求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
2掌握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惯性系、力学相对性原理。
4掌握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5掌握动能、动能定理、保守力与耗散力、势能、弹性势能、万有引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掌握动能、动能定理、保守力与耗散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详情)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课程代码:00102000授课学时:3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后继课程: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在科学技术、工程应用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和热学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力学: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万有引力定律等。
2.电磁学: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等。
3.光学: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
4.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物理学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课程代码:000000000000000001课程时长:16周授课教师:__X适用专业:物理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授课内容:主题1:质点运动学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包括质点、位置、速度、加速度、轨迹等。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等。
教学资源:PPT、实验器材等。
评估方法:作业、实验报告、考试等。
主题2:牛顿力学内容: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物理教学⼤纲⼭东省⾼等教育⾃学考试《物理I》(0420)教学⼤纲第⼀部分课程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的和要求⼀、课程性质、地位与设置⽬的性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物理学基础知识是构成认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也是⾃然学科和⼯程技术的基础。
每⼀个科学⼯作者和⼯程技术⼈员都应当必备这些基础知识。
课程的教学⽬的和任务是:1. 使学⽣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较系统的认识。
?即学⽣通过学习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然界⽐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崐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较系统的认识,崐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程技术中的应⽤有初步的了解。
2. 使学⽣在逻辑思维能⼒、?抽象思维能⼒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崐⽅⾯受到初步训练;使学⽣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崐研究和发展中的作⽤有正确的认识。
3. 提⾼学⽣的科学素养,?帮助学⽣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辩证唯物主义崐世界观。
4. 为学⽣进⼀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崐的物理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设置,考⽣可以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思维和研究⽅法,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些应⽤,提⾼考⽣的科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培养考⽣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本课程也可为相关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通过学习,获得物理学中⼒学、电磁学、热学、振动、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学等⽅⾯的知识。
考⽣能够应⽤简单的微积分与⽮量⽅法对物理习题和问题进⾏分析和计算。
本课程重点包括⼒学、电磁学等内容。
本课程的难点是近代物理。
⾸先应当让考⽣认真研读教材,理解各部分的物理内容。
在此基础上,记住⼀些常⽤公式。
可通过选择、填空、计算等多种形式的物理习题的联系,使考⽣掌握相关的物理理论及其应⽤⽅法、计算技巧。
引言概述:大学物理教学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
一个合理的物理教学大纲是确保学生接受全面而系统的物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以及其应包含的内容。
正文内容:1.学科概述1.1物理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大学物理学的特点和重要性1.3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基础知识与理论2.1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量纲2.2物理学的数学工具2.3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性质2.4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和公式3.实验与实践3.1实验方法和技巧3.2常用仪表的使用和操作3.3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4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撰写4.物理学的分支和应用4.1经典力学4.1.1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4.1.2力学定律和运动的定量描述4.1.3质点和刚体的运动4.1.4动能、功和能量守恒定律4.2热学与统计物理学4.2.1温度与热量4.2.2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过程4.2.3统计物理学和热力学的关系4.2.4热机和热力学效率4.3电磁学4.3.1静电场和电势4.3.2电场和电场强度4.3.3电荷和电荷分布4.3.4电流和电路分析4.3.5磁场和电磁感应4.4光学4.4.1光的本质和光谱学4.4.2几何光学4.4.3物质的光学性质4.4.4光的传播和波动理论4.5原子与核物理学4.5.1原子结构和性质4.5.2核物理学和放射性物质4.5.3核能的利用与应用5.教学方法和评估5.1创造性实践和问题解决5.2探究性学习和课堂讨论5.3数学描述与模型构建5.4虚拟实验与计算模拟5.5课程设计和学习成果评估总结: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系统学习物理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文件。
本文详细介绍了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科概述、基础知识与理论、实验与实践、物理学的分支和应用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估。
一个合理的大纲应能够确保学生全面理解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学生能够培养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课程编号:2411247开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兼非师范)专业本科开课学期:第6学期学分/周学时:3/3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大学物理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普通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是本专业学生学习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机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从事更高层次的学习、应用和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物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及其基本规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够根据物理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掌握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能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矢量、微积分等数学工具分析、计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果的比较,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本课程为以后学习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机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马文蔚改编,物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赵凯华, 罗蔚茵. 新概念物理教程[M](力学、热学、电磁学、量子物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吴锡珑. 大学物理教程[M](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1、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书,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提问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2、加强课外辅导、答疑,通过习题强化知识点。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三年制专科.试行)课程编号:0211060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化学教育开设学期:第2学期考核方法:笔试闭卷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高等工科院校中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任务,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物理课中接触了许多物理现象,获得了许多物理知识,初步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
学好大学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二、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基础课。
学好该门课程,将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72学时,其中讲授67学时习题5学时学时分配表----------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四、讲授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力学(17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质点物理模型和参照系、惯性系等概念;2、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
3、熟练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及其适用条件。
《大学物理Ⅰ》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物理学是自然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包括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及原子核运动等。
它虽然不能包括或替代高级的复杂的运动形式,但是,它所研究的问题无一不包括在其他高级的、复杂的运动形式之中。
因此,物理学研究的规律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使它成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的重大支柱,也是工科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理学与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日益密切,物理学将为学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打好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并对近代物理学和新成就有一般的了解,且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能力和技能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力学绪论 1学时1、教学内容: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4、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个别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或讨论。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质点、参照系、运动方程;第二节位移、速度、加速度;第三节圆周运动及其描述;第四节曲线运动方程的矢量形式;第五节运动描述的相对性、伽利略坐标变换。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大学物理课程的核心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以下是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续写内容:一、课程目标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应用;2. 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3. 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应用,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精神。
二、课程内容1. 力学:质点和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2. 热学:温度和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物态变化,热传导和热对流,气体动理论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 电学:静电场和静磁场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电流和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光学: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5. 近代物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原子、分子和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交流学习心得。
四、评估方式1.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期中考试:进行阶段性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测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前言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支撑先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柱。
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逐步渗透到化学、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并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方向。
因此,为大学本科学生系统讲授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大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本大纲于2002年2月制定,它适用于同济大学网络学院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和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大纲要求在系统讲授物理学经典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本大纲也适当提高了对量子力学的教学要求,因为它是学生将来从事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所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包括力学基础、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动理论与热力学、电磁学、波动光学、近代物理,共六个部分。
各知识点相应的基本要求分为三级:掌握、理解和了解。
凡属了解的内容不要求定量计算。
第一篇力学的物理基础(一)质点运动学1.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掌握由运动方程求运动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由速度或加速度和初始条件建立运动方程。
4.掌握运动的叠加原理。
5.掌握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概念,并用来处理质点的圆周运动。
6.理解角位置、角位移、角速度的概念及角量和线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匀速率和匀变速率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及计算。
(二)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物理内容。
2.掌握力的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掌握运用隔离体法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掌握运用牛顿定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掌握功和功率的定义,并会计算恒力和变力的功。
2.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质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大学物理学I》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编码:151408205
2.课程类别:学士学位核心课程
3.学时:48学时,其中实验10学时
4.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普通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它是一门严格的、精密的基础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本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达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讲解式、结合仪器及实例进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教学采用教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验证某些理论和方法,达到让学生熟练操作仪器,并能结合实际,解决某些问题。
6.教学中注意的问题:理论教学中适当结合实际应用相关知识的介绍,以便于将枯燥的理论分析生动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7.考核方式:考试
8.考核标准与比例:
课程考核采用闭卷形式,期末考试占80%,实验测试占20%。
9.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I。
后续课程:大学物理学II。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了解大学物理学的基本特点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大学物理学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大学物理学发展简史。
2.介绍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并提出基本学习要求。
(二)教学内容
1.大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2.大学物理学的基本特点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大学物理学的地位与作用
4.大学物理学发展简史
5.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6.教学要求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质点、位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用来解决质点运动规律的运动方程。
教学内容:
1-1 质点位置矢量运动方程
1-2 位移速度加速度
1-3 直角坐标系中求解运动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质点的运动方程、位矢、速度、加速度。
难点:运动方程的运用。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力学中常见力的特点,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2-1 牛顿运动三定律
2-2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2-3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举例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及受力分析。
第三章能量守恒(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动能定理、保守力和非保守力做功、势能、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理解功能原理在解决物理问题的作用,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内容:
3-1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的功势能
3-3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3-4 能量守恒定律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
难点:保守力、非保守力的判断,功能原理运用。
第四章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冲量、动量、动量定理的定义,理解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4-1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4-2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3 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动量定理在物理问题中的运用。
第五章真空中的静电场(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基本概念:场强和电位;描述电场性质的两个基本定理:高斯定理,环路定理。
教学内容:
5-1库仑定律
5-2 电场电场强度
5-3 电通量高斯定理
5-4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能
5-5 电势电势差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场强和电位的概念及计算;高斯定理的应用;电场力作功特点。
难点:高斯定理的证明;电位梯度。
第六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极化强度,电场强度和极化率之间的关系,理解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面密度的关系。
能求解有介质存在时具有一定对称性电场的分布问题,理解电场的能量,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理解极化强度矢量的物理意义,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解释。
教学内容:
6-1 静电场中的导体
6-2 电容电容器
6-3 电场能量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场强度和极化率之间的关系;场能量的计算。
难点: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面密度的关系;介质极化的微观解释。
第七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8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用什么量来描述磁场,它遵从什么样的规律。
磁场对电流及运动电荷有什么作用,遵从什么规律?
教学内容:
7-1 磁场磁感应强度矢量
7-2 毕奥-萨伐尔定律
7-3 安培环路定理
7-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7-5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带电粒子和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磁力矩。
难点:本章中所有的叉积;安培定律;安培环路定理的证明。
实验部分10(学时)
实验一单摆
实验二长度测量实验三密度的测量3 4 3
三、附录
1.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大学物理》刘建科主编,2011年8月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
《普通物理学》程守洙江之永主编,2006年12月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制定人:张新
3.审核人:车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