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0.48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西充义兴赵琴娥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的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3、了解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4、使学生树立关注健康、爱惜生命的良好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关注健康、爱惜生命的良好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关注健康、爱惜生命的良好意识;教学重点: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教学难点: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及传播途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引言: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一有时机就侵入人体使人得传染病。
例如: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引起----流行性感冒、痢疾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细菌性痢疾,那么问: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怎样才能预防传染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二、合作探究:1、问:先请大家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想一想:你所知道的传染病有哪些?请大家再想一想:龋齿、阑尾炎、心脏病等是不是传染病?为什么?2、问:既然大家知道哪些病是传染病、哪些病不是传染病,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染病呢?学生讨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和疾病。
3、问: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把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比拟一下可看出什么呢?学生讨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4、问:传染病如果要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下呢?也即说:当流感患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时侯,就可能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并散布在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流感病毒的空气以后,使流感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
其中:流感患者由于携带流感病毒,所以称它为“传染源〞;飞沫和空气则属于“传播途径〞;会传染上流感的人则称为“易感人群〞由图板的分析可看出传染病流行的根本环节有三个,即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狂犬病可由狗散播〕一般,病原体常在传染源〔如:人或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臭虫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的人。
初中生物传染病及其免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传染病,掌握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2. 了解人类的免疫系统,掌握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机制;
3. 能够分析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 人类的免疫系统及其防御机制;
3.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 分析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传染病的概念和传播途径,例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 简要介绍人类的免疫系统,包括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4. 分组讨论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列举几种传染病并讨论其预防措施。
5. 学生自主学习一种传染病,包括其病原体、传播方式、症状、预防措施等,并做展示。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染病的预防重要性和个人防护措施。
四、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对传染病和免疫系统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展示进行评价;
3. 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及免疫系统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复习主题十: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1、分析传染病和免疫题型解读:此题在学业水平测试云南省卷中必考,常在46题考查,分值多为5、6分。
该题以课外材料拓展为主,常考点有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源的概念和预防措施;免疫的类型、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等。
2、学生明确常考词汇:病原体、传染源、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抗原、抗体、一种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抗体具有专一性)。
二、考点梳理:1、学生读记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十:板块一的1-5(一)、传染病:1、传染病、病原体、传染病的特点?2、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环节?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2、知识再现:学生回答,完善并巩固知识。
传染病:是由()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它具有()和()的特点。
病原体:凡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等都是病原体。
蛔虫卵就是蛔虫病的病原体。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
切断其中任何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或(),如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A.控制()。
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等。
B.切断()(主要方法)。
如通风、消毒等。
C.保护()。
如注射疫苗。
3、分析重点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4、过关训练(二)、人体免疫:1、人体免疫的类型?2、抗原、抗体?1、读记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十:板块二的3、5、72、知识再现:学生回答,完善并巩固知识。
免疫的类型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注射的疫苗、类病毒和移植的器官也属于抗原。
)抗体:在()刺激下,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传染病和免疫教案引言:当下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疫情使人们重新关注起传染病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传染病是一种通过传播病原体而导致的疾病,它们可以通过接触、飞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方式传播。
人体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抵抗病原体入侵。
为了正确理解和预防传染病,教师们可以采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案,帮助学生提高对传染病和免疫系统的认识。
一、了解传染病和病原体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和病原体的种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模型或者幻灯片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传播方式和知名的传染病案例。
比如,将蚊子与疟疾的传播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通过叮咬传播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可以使用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注意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和区别。
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线,它可以识别和击败入侵的病原体。
教师可以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入手,介绍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比如,从皮肤和黏膜说起,它们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以阻止外来的病原体侵入。
进一步介绍淋巴系统和白细胞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的机制。
三、免疫系统异常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在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系统异常和不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染疾病,或者为什么有些人对某些传染病有免疫能力。
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加深对免疫系统异常的理解。
在阐述不同传染病预防措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
例如,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学生可以了解咳嗽和打喷嚏时的避免传播方法;对于食源性传染病,学生可以学习食品安全和正确烹饪方式。
通过这样的实践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还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以传染病案例为基础的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真实的传染病案例,让学生分组研究病例背景、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课题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课型新授课标要求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情感目标:探讨传染病的危害,关注艾滋病等传染病。
重点举例说出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用身边的事例来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艾滋病宣传片,各种常见传染病材料,课件学生准备搜集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调控设计意图组织教学生物小演讲引言:那年的一场“非典”闹得人心惶惶。
请你回想一下,“非典”与平时我们常见的疾病有什么不同?当时,人们对付“非典”主要采取了哪些有力施?第一节传染病极其预防一、常见的几种疾病中哪些是传染病?二、传染病分为三种类型: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常见的几种病原体结核杆菌、蛔虫卵、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演讲思考联系自己从小打疫苗的实际情况,分析哪些病是传染病。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观察图片,利用病原体的不同,将传染病进行分类。
评价引言举出常见的疾病名称,试着让学生进行分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引入让学生通过病例分析,认识什么是传染病学生提出的问题:传染病是怎么得来的?传染病是怎么传染到别人身上的?怎样预防传染病?……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五、练习:请你说出“非典”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提出问题从流感、甲肝等具体事例,分析传染病的流行需要经过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与免疫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新课标要求认识传染病,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理解免疫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及其作用原理。
描述免疫的功能。
(2)描述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 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 认识传染病,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5) 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1)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 通过解决资料分析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 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机制,并能让知识联系生活为生活服务。
(3) 使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计交环免疫的功能之一就是抵抗流节病原体的入侵,这与传染展一:病的预防有关,学案中的示展 3 -6 题是有关传染病的,二示接下来我们交流3-6 题。
传交大屏幕出示问题染流 3.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什病么?列举其他的病原体。
4.流感能在班级迅速传播需具备哪些环节?根据流感的传播方式,其属于哪一类型的传染病?列举几学生对照大屏幕上的问题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质疑、补充。
明确流感的病原体是病毒,其他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
明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必须环节,及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通过该问题情境将传染病有关的所有问题都串在一起,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把传染病有关的知识都复习了,并且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较高的兴趣。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
所以,本章教材对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的处理有别于传统的教科书,而将其列入健康生活的第一个方面。
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是历来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特别是免疫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教材中作了如下处理:1、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材料,在建立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的建构概念。
2、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特别是免疫一节中有许多卡通图片,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的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3、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4、注重情感教育。
如练习中与艾滋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
本教材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注意。
一是传染病。
二是艾滋病。
三是器官移植与免疫的关系。
传染病及其预防课题:传染病及其免疫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4、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主要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
我们在预防传染病是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所以,只要切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切断一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时,要抓住三个环节中的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提问三、导入新课请你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病?(学生回答: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蛔虫病、肺结核、结膜炎、贫血、龋齿、近视眼等)其中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蛔虫病、肺结核、结膜炎是能够传染的,像大家常说的禽流感、非典、艾滋病也是能够传染的,像这些疾病都是传染病。
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类型、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免疫的原理。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和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免疫的种类和免疫的原理。
四、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定义: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感冒、肺结核等。
–食物和水传播:通过食物或水中的病原体传播,如腹泻、霍乱等。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如病毒性肝炎、性传播疾病等。
–昆虫媒介传播: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子传播的疟疾、登革热等。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勤洗手、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咳嗽打喷嚏时遮口遮鼻等。
•家庭卫生的重要性:保持家庭环境清洁、注意饮食安全、加强通风等。
•社区卫生的重要性: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参加健康教育等。
3. 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免疫的定义:指机体对病原体的特异性防御和抵抗能力。
•免疫的种类:–自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的免疫能力,如皮肤、黏膜等的屏障作用。
–被动免疫:通过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能力,如破伤风抗毒素。
–主动免疫:通过机体自身产生抗体获得的免疫能力,如疫苗接种。
4. 免疫的作用及免疫的过程•免疫的作用:–防御作用:通过抗体和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阻止病原体入侵和繁殖。
–记忆作用:通过记忆细胞,使机体在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迅速产生抗体。
•免疫的过程:–抗原识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出入侵的外来抗原。
–抗原呈递:免疫细胞将抗原呈递给淋巴器官中的免疫细胞。
–免疫应答: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中和抗原或标记抗原。
–免疫记忆:记忆细胞储存并记住抗原的特性,以便在再次遇到时能快速产生抗体。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染病和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专题复习:《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防疫材料的分析,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认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通过分析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说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作用,明确抗体和抗原的关系。
3.讨论病原体与人类的关系,关注新冠肺炎等社会热点,发展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4.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体会国家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
5.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网络,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迁移的能力,深化重要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PBL教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视频、希沃课件
过的疫苗,比如近期接种的疫苗。
疫的意义,体会国家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
【课堂小结】素养达成分析病原体与人类的关系,比如新冠病毒虽
然对人类有害,但它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繁
衍才不断变异,与人类作斗争。
我们只有真
正的认识新冠病毒,认识病原体,了解它的
结构、繁殖方式、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进
行防治。
懂得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病原体与
人类的关系。
发展多角度
辩证分析问
题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形成健康生
活的态度习
惯和社会责
任感。
形成
进化与适应
观。
【作业设计】根据两则资料尝试编制试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生物年级:八年级学科内容:传染病和免疫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使学生熟悉主要的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等信息。
3.使学生了解本课所涉及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正确预防传染病。
三、教学重点难点1.传染病的定义、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
2.表格的制作及使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2.课件授课法3.问答法4.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向学生描述一件身边的事情:最近有一个孩子因为没有注意个人卫生,患上了传染病,导致整个班级爆发了疫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Q: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它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种类、危害等。
第二步:学习主体1.传染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方法(1)病因:通过投影或PPT,呈现学生感兴趣的传染病相关的病原体;(2)症状:通过小组讨论活动或图表演示,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症状;(3)治疗:介绍各种传染病治疗的方法(如药物和手术);(4)预防:讨论清洁和卫生的重要性。
将生活中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整理为表格。
传染病名称|传染途径|症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第三步:巩固检测1.通过综合性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传染病。
例如,张三的朋友小王返校时发烧、咳嗽,身上出现了红点等症状。
张三该如何预防自己感染呢?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布置课后作业:答题或写反思。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讲述了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在这个特殊时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所以教案借助了一些表格和图表,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所涉及的知识。
同时,以问答法、小组讨论等交互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以及传播途径。
2. 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理解免疫的概念,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4.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2.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3. 免疫的概念,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免疫的概念和类型。
2. 难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 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传染病流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对人类的影响,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3.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4. 讲解免疫的概念,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免疫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传染病预防和免疫的实践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对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准确性、思路的清晰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课后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传染病预防和免疫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家庭作业中设计的预防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