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
- 格式:ppt
- 大小:401.04 KB
- 文档页数:3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
这场战役的主要目标是解放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天津和北京。
在战役开始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包括辽沈战役和平汉战役。
这些胜利使得解放军的兵力和装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接下来的平津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主要战斗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2日,解放军主要通过围困和攻击,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在天津和北京两个城市中。
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1月21日至31日,解放军对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决定性的攻击,最终成功地解放了天津和北京。
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战略优势,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场战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术和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为后来的战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①.简介: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②.地点:平津一线地区参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伤亡情况: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损失52万人主要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傅作义③.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 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
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伪“剿匪总司令部”、1个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国共损失比:13.3:1。
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
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
④.战役经过: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区,并歼灭其2个军部6个师,封闭了该部主力西逃和南撤的道路。
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之道路。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动,向平、津、塘、唐地区挺进。
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相继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
傅作义急令在北平的第35军(欠1个师)及怀来(今怀来县)的第104军第258师乘汽车连夜驰援张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涿县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间,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
12月6日,第35军由张家口乘车东返。
7日,在新保安以西遭到华北军区第4纵队一部阻击。
平津战役红色故事今天给您唠唠平津战役里那些超酷的红色故事。
话说平津战役那可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大戏。
当时啊,傅作义守着北平、天津这些大城市,就像一个抱着宝贝舍不得撒手的人。
咱解放军可有高招。
有个特有名的事儿,就是“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
这就好比把敌人圈在一个圈里,但是不着急揍他,先把他的外援切断,让他干着急没办法。
就像困住一只老虎,先把它周围的小伙伴都隔开,让它孤零零的。
在天津那边,战斗可激烈了。
解放军战士那叫一个勇猛。
有个小战士,别人都叫他“小机灵”。
这“小机灵”啊,在攻打天津城的时候,遇到了敌人特别坚固的碉堡。
那碉堡的枪眼就像恶魔的眼睛一样,不停地往外喷着火舌。
别的战士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好靠近。
这“小机灵”眼珠一转,想出个鬼点子。
他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用枪杆挑着,慢慢地伸出去,敌人以为是解放军要冲锋了,就对着帽子一顿猛打。
这“小机灵”趁着敌人换子弹的空当,一下子就冲了过去,朝着碉堡的枪眼里塞进去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碉堡就哑巴了。
周围的战友都看傻了眼,然后就兴奋地喊着“冲啊”,就像潮水一样涌向敌人。
还有在北平这边呢,解放军为了保护这座古老的城市,尽量减少破坏。
大家都知道,北平可是有好多古建筑、文化瑰宝啥的。
解放军就派人去和傅作义谈判。
傅作义一开始还很犹豫呢,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咱解放军的代表就给他分析形势,说你看,周围都被我们围得死死的,你要是打,这北平城可就毁了,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啦。
傅作义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还是决定起义。
这可不得了,北平这座历史名城就和平解放了,城里的老百姓都欢天喜地的,就像过年一样。
大街小巷都在传颂着解放军的好,说解放军不仅会打仗,还这么爱护老百姓的东西。
平津战役的胜利,那可是为全国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呢!。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津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津战役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历时八年,动员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在这场抗日战争中,平津战役被视为其中一场重要的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就平津战役的背景、战役过程以及战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一、背景平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地点位于中国北方的平津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和北京地区。
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在中国境内占领了大片土地,中国人民正在积极准备反攻。
平津地区一直是日军的重要据点,也是国共两党争夺的重要战略地区。
二、战役过程平津战役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准备阶段、攻坚阶段和收复阶段。
1. 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组织人民游击队、阻击日军、收编敌军和进行宣传等等。
此外,为了加强战役组织,中国军队还积极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抗击日军。
2. 攻坚阶段攻坚阶段是平津战役的关键阶段,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如夜袭、火炮轰击和歼灭战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役中充分发挥了兵员数量上的优势,巧妙地运用人海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3. 收复阶段战役收复阶段主要是指中国军队收复了平津地区,并将日军赶出该地区。
在这个阶段,中国军队积极组织战斗力,采用合理的作战布局,最终成功收复了平津地区,为抗战胜利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战役的影响平津战役的胜利对于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平津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长期以来对华北地区的封锁,加速了解放中国的进程,为最终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平津战役的胜利激励了抗日战士的士气,提高了人民对抗战的信心。
大规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并鼓舞了全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第三,平津战役中的成功经验为后续战役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最终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指导。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主力同国民党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
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
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
前区是暖灰色花岗岩饰面斗拱造型的三层展馆,古朴庄重;后区是金属材料构成的巨大银灰色球体建筑,恢宏壮观。
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展馆的巨大牌楼式眉额上,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
序厅——大厅正中央的铸铜雕像《走向胜利》,表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领袖风采;墙屏上毛泽东主席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浮雕手迹熠熠生辉;环周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反映了东北、华北两大区军民英勇奋战、夺取战役胜利的宏大场面。
战役决策厅——通过对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和全国与华北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平津战役的方针和部署等诸多重大历史事实的在追溯,展示了平津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全国战场的关系,着力表现了中央军委,特别是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就地歼灭的英明决策的过程。
平津战役的发生经过介绍推荐文章平津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热度:平津战役的特点是什么热度:国共平津战役是谁指挥的热度:平津战役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热度:徐州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热度:平津战役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了解平津战役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平津战役的发生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平津战役的经过平津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瓮中捉鳖”的方式使国民党部队全军覆没。
下面来介绍一下平津战役的经过。
在平津战役经过的第一个阶段,人民解放军首先对傅作义领导的部队进行分割包围,并阻断了他们的撤退之路,与此同时加强了天津、塘沽、北平等地的防御。
在两个星期的围而不打后,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对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封闭了主力向西和向南的逃跑道路。
平津战役的第二个阶段是对已经包围的敌人的逐一歼灭,解放军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做法,使傅作义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
在歼灭了张家口地区的敌人后,解放军将重心放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天津,动用了34万的兵力,采取了先分割、后围歼的战略部署,在二十九个小时的激烈战争后歼灭了敌军13万余人,解放了天津。
至此,平津战役的战争过程大致结束。
在平津战役的最后一个阶段,双方之间炮火竞争已经很少了。
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文化古城北平不受炮火的摧残,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建议,同时也做好了强攻的准备。
在多次谈判之后,傅作义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相关条件,驻守在北平的国民党军队也接受了改编,北平获得解放。
这就是平津战役的经过,其中和平解放北平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仅保护了这座古城,也使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更加牢固。
平津战役的特点辽沈战役结束后,依照中共中央的布局,1948年11月23日,东野主力秘密地向关内开进。
11月25日,华北军区驻集宁的第3兵团向东开进。
11月29日,平津战役正式打响。
华北军区第3兵团率先攻击张家口城外的国民党军,傅作义命令第35军救援张家口,第104军及第16军接应,被人民解放军分别包围在张家口和新保安。
平津战役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平津战役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了解平津战役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平津战役发生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平津战役发生的时间平津战役,在台湾地区被称为平津会战,这场战役是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会战,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解放军全面胜利的格局。
平津战役时间开始于1948年11月29日,结束于1949年1月31日,总共耗时64天,这场战役使得国军的精英部队力量被严重削弱,此后解放军的胜利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确立。
关于平津战役时间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开始于1948年12月6日,结束于1949年元月末,耗时56天,但是前一种说法被更多受众所接受,在三大战役中这场战役开始时间最晚但是赢得的胜利却是全面性的,它奠定了解放军取得全国胜利的基础。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对于平津战役的胜利有着不可避免的推动作用,正是这三次大规模的胜利使国民党一步步丧失自己控制的地区,共被解放军歼灭或改编约52万人,整个华北基本上被解放,武器装备各方面的优势并没有给国军带来最终的胜利。
平津战役时间一般认为就是开始于1948年11月底到1949年的元月末,它是一场由华北第二第三兵团以及东北的野战军联合发动的一场战役,发动人数超过一百万。
自1948年的11月23号开始,刚刚完成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就提前结束了修整,悄悄入关并在入关后与华北第二第三兵团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在1949年的元月,傅部顺利完成了移动,北平随之得到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简介海河之滨,子牙河畔,一座不朽的丰碑巍然矗立,这就是平津战役纪念馆。
胜利之门由两根红色圆柱构成,两名来自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战士塑像伫立柱顶,门柱两侧的浮雕墙展现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后入城的场景。
胜利纪念碑屹立在纪念广场中央,三棱刺刀的造型直插苍穹。
广场两侧的群雕展现了人民解放军顶着炮火一往无前的雄姿,火炮、坦克等陈列的兵器仿佛诉说着那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平津战役中的英雄事迹
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余万人,分布在东起北宁路山海关、西迄平绥路张家口的长达50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面临着被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打击的形势。
傅作义收缩兵力,调整部署,从1948年11月中旬开始,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加强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的防卫,保证西撤或南逃的通路。
蒋介石曾主张放弃平、津,但在傅作义坚持下,决定暂时固守平、津、张地区,牵制东北、华北的解放军兵力。
为此,中共中央军委除于10月底指示东北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先行入关外,又于11月18日电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在21日或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的国民党军队。
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约80万人,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约13万人,连同东北、华北军区地方部队,共约100万人。
战役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切断其西撤和南逃的退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各个歼灭--评论平津战役导语: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它是由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它是由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处于华北的敌傅作义集团面临着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合进攻的威胁。
由于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因而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在举棋不定之中。
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至少需要3个月的休整、准备才能入关作战。
因此,没有下决心立即南撤,而是采取了"坚守平津、保持海口、积极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部署。
蒋介石对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授以全权,允许傅作义直接接受美国援助和扩充军队,要求将其主力部队集中在北平、天津、唐山三角地带,控制海口,并伺机南撤。
傅作义集团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傅的嫡系部队,一部分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
傅作义并没有完全按蒋介石的要求去办,他将自己的部队部署在北平以西的平绥线上,以保障西撒的通道;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以东的平塘沿线,以保障从海上南撤的通道和抵抗东北我军的攻势。
这样一来,傅作义将所辖4个兵团的12个军44个师约60万大军,部署在以北平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1000多里的东西战线上,并把北平、张家口、塘沽划为三个防区。
傅作义集团的具体兵力部署为:北平防区由敌李文第四兵团和石党第九兵团约20个师的兵力共同防守;张家口防区由敌孙兰峰第十一兵团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津战役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侵略者进行的生死抗争,涉及到了全国各地的重要战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中国国共两党及其军队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共同参与的一次重大战役,对于保卫中国疆土、解放中国人民,以及抗击日本侵略势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战役背景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时期,地点位于中国东北部的河北省和中国东北部分的辽宁省。
当时,国共两党为了抗击日本军队,联合推进人民解放战争,共同打破蒋介石的封锁,将战争局势逆转。
二、战役过程平津战役是指以解放平津为主要目标的一系列战斗行动。
这场战役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指挥,并得到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支援。
战役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充分准备了战役前的各项工作,包括党政军民组织的调整、武器装备的补充和物资的筹备等。
2.攻势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精心的部署和联合作战,发动了一系列攻势,粉碎了日本军队的有力抵抗,逐渐占领了平津地区的重要城镇。
3.消灭战役:平津战役进入消灭战役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清剿残存的日本军队,歼灭了大量的敌军。
最终,平津地区全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日本军队完全溃败。
三、战役意义平津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平津战役的胜利意味着中国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为后续的战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平津战役的胜利加速了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为新中国的建立创建了有利条件。
四、战役影响平津战役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平津战役的胜利取得了东北地区的解放,为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平津战役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斗争之中。
再次,平津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内外对中国的认识,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约100万兵力,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平、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
解放军完成对平津之敌的分割包围后,攻克新保安,歼灭傅作义主力部队第三十五军,全歼从张家口突围的敌人七个师,全歼天津守敌。
为保护古城北平,我军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和平缴械或出城改编,傅作义决定接受解放军条件,撤出城外,听候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大城市和华北大部分地区。
至此,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已基本上被歼灭,全国解放已成定局。
平津战役纪念馆于1995年11月在天津建馆,1997年7月建成开放,是反映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专题纪念馆,聂荣臻元帅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该馆主要由多维演示馆、纪念广场、胜利花园、序厅、战役决策厅、战役实施厅、人民支前厅、伟大胜利厅、英烈业绩厅等组成。
多维演示馆运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结合全景式超大屏幕环球电影、背景画、战场微缩景观和音响,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平津战役的宏大场面。
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
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
为永远缅怀周恩来、邓颖超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经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在天津建立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该馆在1998年2月28日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开馆。
天津市其他红色景点掠影平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大战役平津战役纪念馆群雕馆内序厅群雕:《走向胜利》盘山烈士陵园。
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决定修建蓟县盘山烈士陵园,1957年基本建成。
烈士陵园建在盘山南麓,清泉奇石,苍松翠柏,果树成林,风景秀丽。
平津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发起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最后一个战役。
它的胜利,不仅解放了华北全境,而且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全国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场战役的过程,充满了艰难、激烈和精彩,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智慧和创造,也反映了国民党军的顽固、腐败和崩溃。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场伟大的战役,感受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平津战役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所指挥的60万军队,他们主要分布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形成了一条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防御。
傅作义是一个地方实力派,他不愿意放弃华北,也不愿意南撤或西逃,他想固守平津,以观时变。
他的这种想法,也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蒋介石认为控制平津,可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有利。
但是,他们的这种判断,是基于对人民解放军的轻视和误判,他们没有料到,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东北、华东、华中等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已经具备了在华北发起决战的能力和条件。
人民解放军的指挥者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他们根据中央军委的方针,制定了一个精妙的作战计划,即以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华北军区第2兵团为主力,迅速隐蔽入关,切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包围傅作义集团;以华北军区第3兵团为先导,先期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以华北军区第1兵团为后续,缓攻太原,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撤逃。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包围圈,将傅作义集团困在了一个无法逃脱的陷阱里。
平津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到1948年12月31日结束,共33天。
在这个阶段,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克了密云、宣化、张北等地,歼灭了国民党军的104军、105军等部,切断了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同时,东北野战军主力隐蔽入关,隔断了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平津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