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30
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区别与相似摘要:通过扇三角洲与三角洲概念、沉积亚相、物源的远近、相的归类、控油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点及反粒序和产生的过程的相似点的阐述,认为两者不同点是:扇三角洲相其实质是冲积扇的水下部分(有时包括部分水上部分);扇三角洲离物源较近(且与高地与陡坡伴生),成熟度较低;应属于陆相沉积;具有很好的储油层系。
而三角洲相却是河入口处的沉积物;离物源较远;成熟度相对较高;属于海陆过渡相;具有很好的生、储层系。
两者相同点是:剖面都是反粒序;都是水动力和碎屑的共同产物,后者也是他们具有相似的名字的原因。
关键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言:近年来,在扇三角洲发现的油气田越来越多,于是人们愈加的重视扇三角洲的研究。
可能是名字的相近的缘故吧,人们有时会混淆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概念及沉积亚相。
其实,三角洲和扇三角洲都是存储油气的重要沉积相,并且他们的名字也很相近,可是他们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他们在沉积动力、物源远近、沉积亚相和大相划分却是截然不同的。
扇三角洲在本质上与三角洲是不同的;是两种不同的沉积相。
1扇三角洲与三角洲基本概念、分类或模式扇三角洲与三角洲储存油气的主要沉积体,因而备受相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名称上,他们仅一字之差,因此,容易使人产生感觉,这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性;可是两者在成因、沉积相、物源来源的远近等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先看一看他们概念的区别。
1.1扇三角洲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冲积扇的概念,冲积扇是在干热的气候,地壳升降运动强烈地区、风化、剥蚀作用剧烈条件下,此时形成的产物被山区的暂时性水流(雨水或洪水)或山区河流带走。
当水流流出山口,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推以体,称为洪积锥或洪积扇。
它具有山区河流冲积成因的特点,故又称为冲积扇[1]。
而扇三角洲的概念是由冲积扇提供物质并沉积在活动扇与静止水体分界面外的、全部或部分位于水下的沉积体。
显然,扇三角洲与冲积扇有着直接的联系,扇三角洲是建立在冲积扇的基础上,冲积扇是形成扇三角洲的基础。
水进、水退、吉尔伯特型湖波扇三角洲亚相和微相的特征一.水进型三角洲该类扇三角洲是山地河流出山口后就直接进入湖盆浅水区所形成,几乎全部没入水下的扇形砂砾岩体,它一般发育于断陷湖盆的陡坡一侧,距物源近,缺失陆上扇环境。
周围泥岩的颜色为灰绿色和浅灰色,含浅水生物化石,说明为滨—浅湖环境。
该类扇三角洲一般形成于湖进阶段,常缺乏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该扇三角洲的岩性,形态和分带特点类似于山麓冲积扇,可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砂体亚相带。
1.扇根其中的微相有河道与河道间,岩性上主要为砂砾岩、砂岩夹灰绿色和灰色泥岩并且粒度粗分选差,成分复杂,泥质较高。
沉积构造上表现为块状层理、正或反递变大型交错层理,垂向层序呈向上变细正旋回测井曲线特征为自然电位中低幅齿状,电阻高。
2.扇中扇中包括三种沉积微相分别为扇状水道、扇中前缘、扇中水道间。
(1)辫状水道微相沉积物成分、结构等特点受物源控制,如有些地区砾岩含量高,而有些地区岩性则偏细,但总体看来岩性较粗,以砂砾岩和砂岩为主。
砂岩和砾岩的分选较差,成分复杂,不稳定的矿物碎屑和基质含量较高。
砂层的底面见冲刷,常见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和中至大型的交错层理,单一向上变细的层序厚一般几十厘米至几米,在砂层之间常夹灰色和灰绿色泥岩夹层,常构成数十米厚的叠加的叠合砂岩。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齿化箱状和顶底渐变的箱形。
(2)扇中前缘微相扇中前缘实际上是扇中水道向盆地方向的延伸,粒度变细,底部冲刷不如水道区发育,交错层理比水道区发育,但厚度一般比水道区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齿化的漏斗—钟形和钟形,反映河道冲刷作用减弱,并有一定的波浪改造作用。
(3)扇中水道间微相主要由灰绿色至灰色泥岩夹薄层砂岩组成,砂岩发育块状层理和小型层理构造。
滑塌和变形构造亦常见。
由于辫状河道的冲刷力强,改道频繁,一旦发生改道,这些沉积物被冲刷变薄,甚至全部被冲刷掉。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指状或齿化钟形。
扇中地区以形成良好的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三角洲地理知识大全
三角洲是指河流在进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流速减慢而形成的三角形或扇形的沉积地带。
下面是有关三角洲的地理知识大全:
1. 形成: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河流带入的泥沙在进入海洋或湖泊时速度减慢,导致泥沙沉积下来。
泥沙在三角洲上逐渐累积形成陆地。
2. 组成:三角洲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物组成,包括沉积的砂、泥、卵石等。
3. 结构:三角洲通常具有三角形或扇形的形状,由主河道、支流和分流构成。
主河道负责将泥沙带入三角洲,支流则将泥沙输送到不同的地方,而分流是指在三角洲上形成的多条河道。
4. 类型:根据形成方式和地理特征,三角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弧形三角洲、团块三角洲等。
5. 特征:三角洲通常位于河流入海口或湖泊入口的位置,是河口地区的重要地理特征。
三角洲上的泥沙沉积物非常肥沃,常用于农业和种植。
6. 影响:三角洲对河流流量和河道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三角洲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7. 例子: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三角洲包括尼罗河三角洲、恩普佐湾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密西西比三角洲等。
总结:三角洲是河流进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流速变慢而形成的沉积地带,主要由泥沙沉积物组成。
其结构特征通常是三角形或扇形,对河流地貌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扇三角洲一、肩三角洲概念及主要类型1.扇三角洲概念扇三角洲是成因类型名词,4;足指形状似扇形的扇状二角洲,而是二角洲的一种特殊类型01885年美国学者G.K.GiIbert根据湖滨的地貌特征提出了有名的吉尔伯持三角洲的沉积模式,被认为是第一个关于扇三角洲的描述。
A.Holmes(1965)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扇二角洲,并将其定义为“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沟、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McPherson等人(1987)从地貌和沉积学特征角度区别了粗被三角洲的两种主要类型:形成于冲积扇末端的有大量块体流沉积物的扇三角洲和与主要受河川径流控制或与辫状平原铸型相当的辫状河三角洲。
Nemec等(1988)在《扇三角洲:沉积学和构造背景》中指出:扇三角洲是由冲积扇提供物源,主要发育于水下或完全发育于水下的楔形沉积体.是活动的冲积扇与水体(湖、辫)之间的沉积体。
冲积扇进人稳定的水体后形成扇三角洲,因此其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流和被浪的改造作用。
它们可以出现在从湖泊到开阔海等多种环境中,但大型扇三角洲最常发育在大陆裂谷盆地内和大陆与岛弧聚敛的板块边缘(Wescott and Ethridge,1980)。
2.扇三角洲主要类型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基本有以下三种模式。
(1)牙买加型牙买加型扇三角洲复合体陆上面积小,而水下面积较大,牙买加东南海岸的现代Yal2加扇三角洲是这种型式的典型实例。
该扇三角洲的形态一方面受山辫地貌的控制,另一方面其前缘还受大高差、陡坡度的滨外敛斜敛破碎浪的影响,具有陆上扇三角洲平原、辫岸过渡带、水下扇三角洲环境。
根据Ethridge和Wescott(1984)的研究,可以认为该扇三角洲属斜坡型模式,也可称其为陆坡型该式。
斜坡型扇三角洲形成于裂谷或离散板块边缘、聚敛板块碰撞前缘和大洋走向滑移断层边界。
(2)阿拉斯加型阿拉斯加型扇三角洲以阿拉斯加东南海岸的主要河流——Copper河向深水推进,在构造上活动的阿拉斯加辫北部大陆架上敛造的受海洋控制的Copper河扇三角洲为典型实例。
三角洲:河流中上游侵蚀搬运的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坡度平缓,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会堆积形成三角形地貌,叫三角洲。
地貌特征:三角洲上地形平坦,河汊纵横,面积较大,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易有洪涝,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
冲积扇:山坡上的风化物在流水侵蚀作用下,沿山间河谷搬运而下,在山麓出山口处,坡度变缓,水流分散,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物质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叫冲积扇。
地貌特征:外形上窄下宽的扇形,其顶端朝向山口,外缘呈半圆形,自扇顶到扇缘,地势降低,坡度变小,堆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逐步变好,如太行山麓的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河漫滩连接成片形成河漫滩平原。
形态特征:迂回扇,心滩沙堤,滨河床沙坝。
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区别与相似转载自Barbara.Ran转载于2010年07月16日 07:43 阅读(0) 评论(0) 分类:转载举报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区别与相似摘要:通过扇三角洲与三角洲概念、沉积亚相、物源的远近、相的归类、控油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点及反粒序和产生的过程的相似点的阐述,认为两者不同点是:扇三角洲相其实质是冲积扇的水下部分(有时包括部分水上部分);扇三角洲离物源较近(且与高地与陡坡伴生),成熟度较低;应属于陆相沉积;具有很好的储油层系。
而三角洲相却是河入口处的沉积物;离物源较远;成熟度相对较高;属于海陆过渡相;具有很好的生、储层系。
两者相同点是:剖面都是反粒序;都是水动力和碎屑的共同产物,后者也是他们具有相似的名字的原因。
关键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言:近年来,在扇三角洲发现的油气田越来越多,于是人们愈加的重视扇三角洲的研究。
可能是名字的相近的缘故吧,人们有时会混淆三角洲与扇三角洲的概念及沉积亚相。
其实,三角洲和扇三角洲都是存储油气的重要沉积相,并且他们的名字也很相近,可是他们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他们在沉积动力、物源远近、沉积亚相和大相划分却是截然不同的。
扇三角洲在本质上与三角洲是不同的;是两种不同的沉积相。
1扇三角洲与三角洲基本概念、分类或模式扇三角洲与三角洲储存油气的主要沉积体,因而备受相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名称上,他们仅一字之差,因此,容易使人产生感觉,这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性;可是两者在成因、沉积相、物源来源的远近等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先看一看他们概念的区别。
1.1扇三角洲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冲积扇的概念,冲积扇是在干热的气候,地壳升降运动强烈地区、风化、剥蚀作用剧烈条件下,此时形成的产物被山区的暂时性水流(雨水或洪水)或山区河流带走。
当水流流出山口,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推以体,称为洪积锥或洪积扇。
它具有山区河流冲积成因的特点,故又称为冲积扇[1]。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古代三角洲沉积。
目前,依据进人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类型可划分出3种基本的三角洲类型,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
(l)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与扇三角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沿湖盆短轴坡度较陡和较近源。
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需要的是坳陷型湖盆较陡边界,或断陷型湖盆较缓边界。
其次,与源区有一定距离。
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入湖的冲积体是辫状河沉积体而不是曲流河或冲积扇沉积体。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
(3)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在坡降缓、斜长的古地形等条件下,源远流长地巨大的定向曲流河携带大量泥砂进入湖盆,在河湖作用过渡带形成三角洲沉积体。
与浅水湖泊三角洲形成背景不同之处是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湖盆底床坡降偏大,水体偏深,湖泊水体对河流可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体系不单是有分流平原组成,而且发育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单元。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三角洲简述:三角洲, 即河口冲积平原, 是一个常见地表形貌。
江河奔流中所裹挟泥沙等杂质, 在入海口处碰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海水, 凝絮淤积, 逐步成为河口岸边新湿地, 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顶部指向河流上游, 外缘面向大海, 能够看作是三角形“底边”。
三角洲体系划分以及沉积体系简述即使影响三角洲发育原因很多, 三角洲类型又是十分复杂。
下面分三种三角洲沉积特征做分析。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河控取决于河口宽度, 河水流速及含砂量。
该地带为三角洲体系中砂质沉积物最为丰富、最集中地域, 砂成份关键是纯净石英砂, 分选磨圆都很好, 成熟度也很高。
河控、潮控、浪控三角洲平面组合及垂向层序特征颜色改变:(1)下部通常为暗色, 反应富含有机质泥岩特点(前三角洲沉积和浅海沉积); (2)向上微浅水、受海水扰动浅色前缘砂体;(3)最上部为夹有浅色砂体(分流河道)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 为广泛沼泽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粒度和沉积结构改变:(1)下部浅海陆棚和前三角洲泥岩, 水平层理及被生物强烈扰动而均化块状层理;(2)向上过渡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细纱和粉砂, 发育多种交错层理;(3)最上部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形成细纱、泥岩和煤等, 槽状、板状交错层理与块状层理交替出现。
(4)反应以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再到三角洲平原水动力活动是从低能~高能~能量多变特点。
自下而上沉积相标志:(1)沉积物颜色由暗变淡(青灰—灰)再变褐黄;(2)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粗;(3)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4)粘土矿物、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由多变少再变多;(5)结构由水平变波状和交错再变水平;(6)海相生物向上变少, 陆相生物向上变多;(7)生物钻穴见于三角洲层序下部, 植物根系出现于顶部;比如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缓慢沉降地形十分平缓, 盆地气候相对干旱湖面快速大规模收缩水体很浅水深通常不超出10m。
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陆相湖盆由于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育形成了多种沉积样式和特殊地质体,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各自特殊的地震属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震相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砂砾岩扇体地震相、三角洲地震相、滩坝砂体地震相、河道砂体地震相、生物礁地震相、火成岩地震相、白云岩地震相、潜山地震相、深湖相泥岩地震相、盐丘地震相等10种类型。
这里主要介绍与砂岩沉积体有关的地震相特征。
(一)砂砾岩扇体地震相陆相湖盆由于湖岸至深湖中心距离短,物源充足,水系发育,使本区沉积发育了大量的砂砾岩扇体。
同时不同时期地质条件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由于沉积部位不同沉积的砂砾岩扇体,也会因物源的距离、水体深度、湖底坡度、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其形态、规模、岩性和物性都有所不同。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标志特征,将陡坡带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
各类扇体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为;(1)一般产于箕状断陷盆地陡坡一侧的断层面附近,或古地貌的山谷出口。
(2)平面外形复杂,典型的呈扇形,顺倾向方向呈楔形,横界面为典型的丘状。
(3)在顺倾向方向的地震剖面中,发散型的反射结构十分发育,或称帚状结构,收敛点指向扇端。
在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剖面上,由于侧向上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剥蚀作用,扇体也可呈丘形反射特点。
(4)在倾向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是多变的。
一般说,在各期扇体的顶面和远端的反射连续性强,在它的内侧靠近断层面附近,反射杂乱或无反射。
在它的顶端,特别是靠上的扇体顶面,反射的连续性变差。
(5)在走向剖面上,典型扇体的外包络多呈丘状反射,背斜反射幅度最高部位多为扇中,内幕反射向扇端方向连续性变好,向扇根方向连续性变差。
典型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如下:1.冲积扇体这类扇体主要发育于陆相湖盆边缘,处于湖盆近物源区的峡谷出口处,由于古地形高差大,古气候干燥炎热,在湖盆边缘由季节性洪水搬运和堆积了一套粗碎屑物质,在平面上可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扇三角洲相主要特征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河口积聚形成的平缓三角形地形。
它是河流与海洋相交的地区,在全球各地都能够发现。
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的流速、输沙能力、泥沙质量、海洋水动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是关于三角洲的主要特征:1.三角形地形:三角洲呈三角形的形态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这是由于河流将携带的泥沙和岩石均匀地沉积在河口附近,使河口处的沉积物堆积成扇形。
2.分支河道:三角洲上通常会有多个分支河道,这是因为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形成的沉积物堆积物阻断了一条主通道的水流,而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其他通道继续流向海洋。
3.沉积平原:三角洲上通常形成广阔的沉积平原,由于大量的泥沙沉积在这里,形成了肥沃的土壤,适合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这些沉积物还能够吸收水分并保持地下水的补给。
4.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河流泥沙的沉积,三角洲地区通常具有广泛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地和水生生物栖息地。
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珍稀物种和提供生物多样性。
5.河口和河道口:三角洲的尖端通常形成一个河口或者河道口,它是河流与海洋相连的地方。
这个区域通常很重要,因为它是海洋和内陆水域交换物质的关键区域,也是渔业和航运的重要场所。
6.高地和低地:三角洲通常有从高地到低地逐渐变化的地貌特征。
靠近河口的地区通常是低洼的沉积平原,而远离河口的地区则会逐渐升高。
7.多样的土地类型:三角洲地区的土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河岸地、滨海湖泊、滩涂、沙丘、盐沼等。
这些土地类型对于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8.水资源和能源:三角洲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能源。
河流流经的地区能够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应,同时河口和河道口附近还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9.易受灾害:三角洲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容易受到洪水和风暴潮的侵袭。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得三角洲地区更加容易受到洪水和风暴的影响。
总之,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交汇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相似的地貌特征。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特征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是两个地貌术语,用于描述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的沉积物形成的地形特征。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形状和沉积物的特征。
扇三角洲是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地形特征。
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看起来像一个扇子或三角形的形状。
扇三角洲通常形成在河流流域斜坡陡峭或由于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坡的地区。
当河流到达海洋或湖泊时,它会减速并开始沉积悬浮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包括河流中携带的沙粒、泥沙和碎屑。
在扇三角洲的中心,通常是在河流入水体的位置,沉积物最多。
由于河流的水量和速度在入海口或湖泊处减小,沉积物开始沉积,并随着时间逐渐形成陆地。
扇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包括宽阔的沉积平原、分支河道和泥沙丘等。
与之相比,三角洲是由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时形成的沉积平原。
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看起来像一个三角形。
三角洲通常形成在河流速度减慢和沉积物开始沉积的地方。
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包括细粒的泥沙和粉状的沉积物。
由于这些沉积物的沉积,河流在入海口或湖泊处形成一个扩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包括三角形的形状、河道的通道和多条支流。
虽然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它们在形状和沉积物的特点上有一些不同。
扇三角洲通常是在高坡度的河流流域中形成的,而三角洲则通常在低坡度的地区形成。
扇三角洲的形状更广阔而不规则,而三角洲则更狭长且形状较规则。
此外,扇三角洲的沉积物通常包括更大的颗粒,如沙粒和碎屑,而三角洲的沉积物主要是细粒的泥沙和粉状沉积物。
总的来说,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是河流在其入海口或湖泊处形成的地貌特征,区别在于形状和沉积物特征。
学习这些地貌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水文循环和地形变化。
不同类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四种主要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即正常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浅水三角洲。
并分别从以上四种三角洲类型的定义、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差异进行比较。
进而得出各类三角洲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关键字:正常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浅水三角洲三角洲的现代定义是河流在稳定的水体中或靠近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类沉积物。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于一个或几个可以确定的点物源;其主要以进积结构为特征;其均发育于盆地边缘,最终充填盆地;最大沉积面积受物源供给的限制。
三角洲类型划分: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的差异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三角洲。
建设性三角洲以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区的堆积速度大于波浪作用的改造速度,主要以河控三角洲为例。
破坏性三角洲以海洋作用为主,波浪、潮汐、海流的能量大于或等于河流堆积泥砂的能量,故泥砂堆积被改造至破坏,浪控和潮控三角洲均属此类。
由三角洲沉积区与物源区的关系、三角洲平原河流类型及三角洲沉积物的粒度差异可将三角洲划分为正常三角洲(经典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浅水湖泊三角洲和扇三角洲。
苏联学者以三角洲形成的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地台区的三角洲沉积、褶皱带周缘的三角洲沉积、山间拗陷内的三角洲沉积。
还有基于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物的粒度的依据可将三角洲划分为细粒和粗粒三角洲。
本文将主要从流域盆地特征、沉积物供给、水体深度、沉积粒度等方面总结三角洲的控制因素探讨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浅水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一、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砾的三角洲,其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底负载河流提供物质。
与扇三角洲不同, 一旦静止的水体移开, 辫状三角洲必然重新变为单条河流。
(一)发育条件辫状三角洲是由单条或多条辫状河入湖( 海) 形成的沉积体系, 一般远离断裂带的古隆起、古构造高地的斜坡带发育, 在沉积盆地的长轴和短轴方向均可发育, 沉积地形和坡度较扇三角洲更缓, 比正常三角洲更陡。
第二十二章三角洲相§22-1 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一、三角洲环境及其发育过程三角洲相——海陆过渡地带,是海陆过渡相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三角洲环境■三角洲的现代定义(巴雷尔,1912):“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
至今,该定义仍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河流入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逐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的定义有四方面含义:▲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于一个或几个可确定的点物源;▲三角洲以进积结构为特征;?海(湖)侵不能形成三角洲吗▲尽管三角洲能最终充填盆地,但它们都发育于盆地周缘——(应是岸线附近);▲因河流提供了进入盆地的物源,所以三角洲最大沉积位置受到限制■水体性质不同——湖泊型三角洲和浅海型三角洲■水体性质不同——湖泊型三角洲和浅海型三角洲■三角洲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稳定的构造▲宽浅的陆棚▲曲折的岸线▲明显的河流作用等都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物源供给▲较为湿润的气候▲较细粒的沉积物▲较高的水体盐度2 三角洲发育过程(1)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河流入海河口区,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沉积成水下浅滩;└→?水流展宽、海水阻力、潮流的顶托作用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新月形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
●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
●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叉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
(2)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淤高。
●坡度减至一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横向上逐渐扩大。
■河水决堤后,沿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
●河道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加之海浪的改造和侵蚀,使原三角洲废弃;●在其旁侧新河道入海处,新三角洲开始形成发育。
●随时间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育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
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就是由七个三角洲连接叠合而成。
黄河河口现代三角洲就是由九期亚三角洲依次叠置而成。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的推进可以有很高的速度。
例如长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0m,黄河则为300~40Om。
(3)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1)河流的作用:——流量和输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质基础。
●流量和输砂量越大,越有利于泥砂在河口的堆积,即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河流输入泥砂的粒径也有一定影响:粗粒砂易形成较大岸坡和较陡底坡,使外海波浪,直通海岸,改造了河口堆积体,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2)蓄水体(海、湖)与河水的密度差异:●贝茨(Bates,1955)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的一个喷嘴。
河流流入蓄水体,可以形成:轴状喷流:两种水体为三度空间的立体混合,流速下降快,混合迅速;平面喷流:为两度空间的平面混合,流速下降及混合作用较缓慢。
●河流进入蓄水体按密度差异建立的流动类型可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
为高密度流动,沿底部呈平面喷流形式。
大陆坡海底峡谷中的高密度浊流在深海底形成海底扇即属于此类型。
▲第二种情况,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
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
河流进入淡水湖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形成湖泊三角洲。
▲第三种情况,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
为低密度流动,属严格的平面喷流类型。
通常发生在河流入海处,形成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海成三角洲。
3) 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影响、或阻止、甚至破坏三角洲的发育。
└→对河流输入的泥砂→改造、再分配→影响、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推进,改变三角洲发育的形状。
当海洋水动力作用>>河流作用时,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或原三角洲遭受破坏。
如我国钱塘江口,潮汐作用极强,河流作用微弱,故不发育三角洲,而形成向海扩展的漏斗状三角港。
4)河口区海底地形:坡度小、水体浅,利于泥砂堆积;波浪作用不易直通海岸,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否则相反。
如非洲刚果河河口不发育三角洲,河口坡度陡是原因之一。
5)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主要是蓄水盆地的稳定性和沉降速度。
一般说来,蓄水盆地相对稳定,或沉降缓慢,沉降速度≤沉积速度,对三角洲的形成和保存有利。
二、三角洲的主要类型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的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曾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建设性和破坏性三角洲类型▲建设性三角洲:以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区的“堆积速度>>波浪的改造速度”的条件下形成。
特点:增长快、沉积厚、面积大、向海突出、砂泥比低。
大型河流入海多形成此类三角洲。
▲破坏性三角洲:当海洋作用增强而超过河流作用时,波浪、潮汐、海流的能量≥河流输入泥砂的能量,河口区形成的泥砂堆积经海洋水动力的改造、加工和破坏,就形成了破坏性三角洲。
特点:形成时间短、面积小,多为中、小型河流入海而成。
■三角洲的三端元分类∵河流、波浪、潮汐直接控制三角洲的形成,按三者的相对强度划分三角洲的成因类型。
盖洛韦(W.G.Galloway,1976)提出了三角洲的三端元分类。
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了以河流、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别称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属建设性三角洲←┘└→属破坏性三角洲■三角洲综合分类——薛良清,1991河流、波浪、潮沙三种能量作用的关系三角洲沉积区与物源区的关系考虑三角洲平原河流类型划分为三角洲沉积物的粗细扇三角洲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三角洲亚相、微相划分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三角洲被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22-2 三角洲沉积特征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1.河控三角洲形态是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按照三角洲的形态→鸟足状三角洲和朵状三角洲。
(1)鸟足状三角洲(又称为舌形或长形三角洲)└→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极端类型,是最典型的高建设性三角洲。
其特点是:▲河流输入的泥砂量大,悬浮负载多,砂泥比值低;▲有较发育的天然堤和较固定的分支河道;▲沉积巨厚的前三角洲泥;▲向海推进快、延伸远,分支河道和指状砂体长短不一地向海延伸,形似鸟爪。
▲地貌特征是:海岸曲折,呈锯齿状;有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和较发育的滨海沼泽。
(2)朵状三角洲形态:呈向海突出的半圆状或朵状。
与鸟足状三角洲相比,此类三角洲在形成时:▲泥砂输入量相对较少,砂泥比值较高。
▲波浪作用有所增强,但河流输入沉积物的数量仍高于波浪和潮汐作用改造的能力。
▲三角洲前缘较为圆滑而近似于半圆形。
∵伸向海洋的指状砂体受到海水的冲刷、改造和再分配而形成席状砂层所致。
我国的黄河、滦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日尔河等三角洲属此类型。
2.三角洲沉积亚相特征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范围: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海滨区延伸。
■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与河流相有较多共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为河流相的缩影。
▲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
▲砂质沉积与泥炭、褐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
▲砂质碎屑的分选性差,粒度概率曲线与河流相近似。
▲层理构造复杂,视环境不同而异,见雨痕、干裂、足迹等层面构造。
▲生物化石少,且多为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
▲岩体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
▲分支河道和沼泽沉积构成该亚相的主体,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微相类型及特征:→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支河道微相:沉积特征与河流相的河床沉积基本相同。
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骨架。
▲以砂质沉积为主,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差。
▲河床可发育边滩或心滩。
▲垂向上具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
▲常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痕及冲刷一充填构造。
▲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横剖面呈透镜状,沿河床呈长条状,故又称为河道砂坝。
2)陆上天然堤微相:▲发育在分支河道两侧;▲以细砂和粉砂沉积为主,远离河床变细,泥质增多;(过粗)▲常见各种波状层理及流水波痕;▲可见铁质结核和碳酸盐结核,少见植物碎片。
3)决口扇微相:▲洪水漫溢河床,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扇滩,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席状砂层;▲比河床沉积细,与河流相决口扇沉积类似。
4)沼泽微相:●位于分支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面接近平均高潮线。
●沼泽中植物繁茂,排水不良,为一停滞的还原环境。
●沉积特征:▲深色有机质粘土、泥炭、褐煤,夹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含有丰富的黄铁矿、蓝铁矿等自生矿物。
▲当排水通畅时,粘土中的有机质不发育,并可见昆虫、藻类、介形虫、腹足类等化石。
▲沼泽沉积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90%。
——区别于河流相的重要标志。
广泛而稳定分布的层状有机质沉积可作为三角洲平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5)淡水湖泊微相:▲该亚相的湖泊面积小,水体浅,通常为3~4m;▲主要为暗色有机粘土物质,并夹有泥砂透镜体。
▲粘土岩具极好的纹理。
▲可见黄铁矿、蓝铁矿,但不成结核。
▲多见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贝壳。
虫孔发育。
▲河流支流注入时→小型湖成三角洲。
(2)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前缘砂尖灭线),处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
→可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六个沉积微相:1)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水下分支河道为陆上分支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
●向海,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度增大。
●沉积特征:▲以砂、粉砂为主,泥质极少?▲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并见有层内变形构造。
▲冲刷——充填构造,但比陆上河道弱,至远岸处消失。
▲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变为细粒沉积物。
其具备河流相的基本特点:二元结构(水下河道、水下河道间);不明显正韵律;冲刷-突变面;横剖面透镜状、平面长条状等;与陆上河道的区别:——以河能为主,短时间海(湖)能改造▲既有河流的流水层理(槽状、板状交错层理)——洪水期可见海(湖)能层理(波状、脉状、透镜状)——洪水期后▲冲刷—充填构造,向海减弱,直至消失。
▲与明显水下特征的支流间湾等微相共生。
▲一般由陆上弱氧化→水下弱氧化(泥岩颜色、自生矿物)▲古生物更发育2)水下天然堤微相:●是陆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为水下分支河道两侧的砂脊,退潮时可部分地出露水面成为砂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