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精)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0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建立: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是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失败: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失败原因: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他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性质: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性质:洪仁玕提出,是第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内容: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
经济: 发展近代工业,吸收外国科学技术。
文化: 设新闻官,改革弊政,兴办福利事业。
外交: 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
通商; 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洋务派的形成:1.恭亲王亦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他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2.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科学分析上述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作用、意义与局限性、经验教训,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历史地位及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四、教学时间:2学时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一、时代变化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建帝国,而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社会空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
2、处于世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
19世纪70---90年代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一个特征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又加上资本输出。
3、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已基本形成。
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题、新任务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出路:第一、中国如何抵御外国的侵略?如何救亡图存?第二、中国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这两个任务表面看起来有些矛盾,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要维护国家独立就必须使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就是要找寻富强的道路,而要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抵御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的解放。
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19世纪下半叶有三次早期探索,主要包括:1、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发动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的方案改造社会。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和政府的状况(一)民众的生存状况鸦片战争以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随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生存状况日益悲惨。
战争破坏、赔款重负、鸦片贸易,致使“银贵钱贱”,这些交织起来的灾难使广大农村中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地租上升、高利贷猖獗、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商品和机器工业不断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破产,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手段。
在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的赔款达到天文数字,致使清政府不断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各种名目的科捐杂税不下百数十钟。
因此,在天灾面前百姓就更显得无力回天:1846—1850年,黄河流域6省500多州县和长江流域6省600多州县遭到各种灾害;1876—1879年,全国各省夺取了1000万民众的生命;1898—1899黄河二次大溃决,导致16、17万人死亡;1905年前后,全国受灾地区达300-400个州县。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无疑是地狱火坑,这种社会制度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的生存出路,他们只能拼死求生,这也就成为反抗的根本力量所在。
(二)封建统治阶级的状况对外逐步妥协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和各方面的落后为内部根源的,对外逐步妥协投降且愚昧于世界潮流,从1840-1860年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逐步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到《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证明了在国家内忧外患时,清政府完全把自身统治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捍卫国家的权益,使中国一步步陷于半殖民的深渊。
对内崇古守常清政府对内镇压民众的反抗,长期拒绝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面对列强的入侵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并没有痛定思痛,发愤图强,不仅一味顺从西方势力的侵略要求,而且还虚伪自大、任人唯亲、排斥贤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得清廷苟且偷生的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学号:Y311120-37姓名:李光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五次斗争1851、1.1——1864.7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1895.5——1898.9 戊戌变法1899——1901.9 义和团运动1894.11——1912.4 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一)历史背景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二)发展经过理论宣传——建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1851.1.11——永安建制1851.12——定都天京1853.3——北伐——天京事变(1856.9—11)——最后失败(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2)评价: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历史虽已经步入近代,但却没有新的生产关系之前农民战争中,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土地纲领。
适应了反封建的要求。
局限性——①提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违背了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限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资政新篇》1)内容: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思想文化-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竟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一)太平天国农民斗争评析1、失败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主观: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1)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