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与郭永怀的事迹.doc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是什么呢?郭永怀有哪些事迹值得大家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郭永怀,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
周恩来听到他因飞机着陆失事而遇难的消息失声痛哭。
2023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郭永怀激动万分,作为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时机。
但是由于中美关系紧张,他回国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1955年,日内瓦外交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人民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美国取消了禁止中国学生出境的禁令。
10月,钱学森回国了。
临行时,钱学森和师弟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
当时的郭永怀已是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月工资高达800美元,这还不包括他的稿酬、科研酬劳等收入,生活十分富足。
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回忆:“钱学森一归国,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
那时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记挂着那个贫穷的国家呢?”对此,他坚定地说:“我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
”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1931年,郭永怀升上本科后攻读物理专业,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5年毕业后,他被著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停课,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
他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认定学习航空工程是一条更为实际的救国之路,便于1938年春前往西南联大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红色记忆WenHua 文化责任编辑/王和平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她曾帮助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的家是中关村一片孤岛。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位老人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当时没有托福、GRE 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
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唯一的女儿郭芹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她流过眼泪。
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
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3回工资;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太难看了,“民国的人去哪儿了?”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曾跑遍了半个地球,如今,她的背驼得像把折尺,一天的大多数时光蜷缩在朝南书房的沙发里,困了就偎在电暖气上打盹,即使三伏天,她也觉得冷。
前些年,眼看年轻人骑车撞了中关村的老科学家,她还特气愤,跟在后头追。
如今,她连站到阳台上向朋友招手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只有牙齿和胃,还顽强地工作着。
她的胃曾装过胡适家的肉菜、林家翘家的饺子、钱学森家的西餐,那个时候,厨艺很差的周培源只有洗碗的份儿。
如今,她还像年轻时在美国一样,爱吃蒜香面包,用自己的牙慢慢地磨。
她的眼眉越来越低垂,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中科院最美的玫瑰——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遗孀李佩文/钟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红色记忆WenHua 文化责任编辑/王和平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
李佩先生去世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遗孀值得铭记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故事大全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李佩先生去世,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遗孀值得铭记,快来看看吧她是"两弹一星"元勋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
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
一个"你实在舍不得也罢,那么你的老双亲就只好永远永远地呆在这酒壶子里了!"书生说完甩袖管,就打算走了。
连孤独都不惧怕的人,还惧怕死亡吗?当我们为"网红"不断喝彩时,有没有人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这个时代究竟成全了谁?又遗忘了谁?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不久,两人结婚了。
结婚这天,张翠翠拿出绽金子出来说:"阿明,今天是我们的结婚之日,你去打点酒回来,我们要宴请所有的乡亲。
"的"中关村大讲坛"。
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秀娥不想惹周老太太生气,她对老太太说的话都照做了,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她再也没办法忍受。
、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不久,日本鬼子来了。
日本鬼子来,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时间田螺镇遭了大殃。
人们连声叹息着:"山上有土匪麻,山下有日本鬼子,这世道没法活了。
"大讲坛。
在她家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好个猖狂的妖怪!看我来好好教训你们!"李德鸿取出弓箭,在屋梁上弯弓过了些日子,银两花过半啦,两人天顿细粮改吃顿粗粮啦,后由天顿改吃两顿了,小主人不讲卫生腹肚饿,老家奴也不敢叫腹肚空,其实两个人都饿得煞。
科学家郭永怀先进事迹事迹材料【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科学家郭永怀先进事迹事迹材料【优秀4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
科学家郭永怀的事迹材料•相关推荐科学家郭永怀的事迹材料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事迹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想拟事迹材料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家郭永怀的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分享。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
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
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
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
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
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
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
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
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
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
李佩:身为郭永怀的妻子,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此生是否值得作者:山佳钱学森,我国著名的功勋级科学家,作为挚友,当他得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而丧生,顿时悲痛大哭。
那是1968年12月5日,在距离北京西郊机场约400米处,一架小型飞机坠毁。
除机长一人幸存外,其他人员均被夺走了生命。
机长回忆,当飞机摇摆不定时,有人大喊:“我的公文包!”事后,救援人员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他们正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与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当将两人分开时,发现一个夹在两人中间的公文包。
而公文包中,是两人拼死也要护其周全的文件,那正是郭永怀刚在青海核试验基地发现的重要数据报告…… 12月25日,郭永怀被追认为烈士,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当时,妻子李佩正在遭受严重的政治审查。
追悼会后,在八宝山的第一休息室,李佩独自一人坐在长椅上。
虽说在场的,还有几位是李佩的亲人与朋友。
其实,他们也很想坐在她身旁,一起分担她的痛苦和迷茫,但是不能。
那个时代,敢于坐在李佩身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勇气。
之后,相关部门询问李佩:作为烈士家属,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地方。
李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不需要同情!”最终,身为郭永怀与李佩唯一的孩子郭芹,仍回到插队的内蒙古农区。
李佩本人,仍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至此,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世背景与生活经历,造就了李佩如此坚定而又倔强的性格?01 李佩,1917年出生,一个属蛇的女娃,祖籍江苏镇江,盛产香醋的地方。
老爸李宝龄,南洋公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官费出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矿冶系学习。
回国后,在开滦煤矿担任工程师。
李佩,作为家中的长女,下面有三妹一弟。
老爸为四个千金,取名“珍珠珊环”,即佩珍、佩珠、佩珊与佩环。
李佩,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佩珍”,于是我的名字我做主,在上大学时改成“李佩“。
李佩出生后,老爸将家安在北京的无量大人胡同内什舫院的一座洋房里,于是她就在附近的培元小学、贝满女中就读。
郭永怀、李佩夫妇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名牌》 2018年第8期
推荐理由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种崇高的国际荣誉,以我国高校名称或高校教师姓名命名的小行星为数不多,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
7月2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郭永怀是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在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唯一为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教授及其夫人李佩教授对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科大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了小行星命名申请,提议将2007年10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两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大郭永怀伉俪的姓名命名。
图1. 李佩与同事们的合影
的一位朋友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极其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不论受到过多少整肃,一旦解除审查能够工作了,就拼命地干,李佩和其他许多人的经历都是例证。
每当我回顾李佩先生的这段历史,心里都不由自主地说,对不起,李先生,让您受委屈了。
我想,我们一定要从历史上的错误举措中吸取教训,那些举措伤害了我们事业的中流砥柱,耽误了许多人的大好年华!
1. 开创“应用语言学”
1977年底,中国科学院决定全面启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工作,请李佩筹备外语教研室并任教研室主任(图2是李佩在研究生院上课)新建立的外语教研室只有三位教师,教英语的只有李佩一位,但研究生院第一年已经有800多名学生。
于是李佩四处寻找英语教师,将一些在“运动”中受
图2. 李佩在研究生院上课
图3. 李佩在主持第十三届全国科技翻译工作会议。
48年后,他们夫妇终于合葬在了一起作者:侯朝阳来源:《时代邮刊·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郭永怀与李佩,两人的名字在年轻人中鲜有人知,但在中国科学界却响当当:一个是著名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烈士,一个是著名语言学家、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在丈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不幸遇难48年后,2017年1月12日,99岁的李佩因病逝世,夫妻俩合葬在一起。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
1931年,郭永怀升上本科后攻读物理专业,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毕业后,他被著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考5门课总分超过350分,三人一同被破例录取。
郭永怀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之后获得博士学位,美国许多名校和企业都来聘请他。
郭永怀选择了到动力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康奈尔大学,参与创办航空研究生院。
美方给了他一张表,上面有一项选择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虽然不同意就会失去涉密研究资格,但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下“NO”。
一次,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做学术报告,他渊博的学识、修长的身材、谦逊的风度吸引了前来聆听的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的留学生李佩。
她谈吐文雅、举止娴静,也引起了郭永怀的注意。
两人越走越近。
1948年春天,他们在纽约州小城绮色佳市市政厅结婚,市长亲自主持婚礼。
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钱学森便马上回国。
美国移民局派人劝说郭永怀,得到的回答也是要回国。
郭永怀回国意图一显露,他家附近突然就有许多陌生人出没。
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为送别郭永怀举行野餐会。
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投进了炭火堆,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此举是为了不让移民局再有借口阻止他回国。
郭永怀:两弹元勋伉俪往事作者:吴越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14期清明之际,北京,中科院力学所主楼前一片肃穆。
苍松翠柏之下,长眠着力学所原副所长、“两弹一星”烈士元勋郭永怀(山东荣成人)。
而4月5日,他的夫人、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也在此与他合葬。
一对天人相隔近50年的爱人,在此永远相依。
墓碑上镌刻的铭文清晰可见:“一对伉俪,两种传奇。
怀瑾佩瑜,师表后继。
”两位先生长眠于此,守望着这片土地科技的腾飞。
他们“带走了一个时代”一抔黄土,一束白菊,没有繁冗的仪式,没有高级别官员的致辞,在亲友和师生的缅怀和注目下,“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及其夫人、我国应用语言学家李佩二人的骨灰合葬一处。
阔别49载,两位先生以这种形式再次相逢。
这天是4月5日,清明节后的第一天,合葬地点选在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和李佩当初回国时的起点。
如今在这里,人们再次送别这对科技界为人所称道的伉俪。
上一次送别是在今年年初,李先生仙逝,当时还引发“李佩带走一个时代”的讨论。
再往前,则有些久远,1968年,郭永怀因所乘飞机坠毁以身殉职,人们为失去郭先生而悲痛,更为他和警卫员小牟“在生命最后时刻选择用身体保护机密资料”的壮举而感慨万分。
“我似乎还能感受到李佩先生那沉静笃定的目光,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董军社说。
郭永怀与李佩两位先生一生曾有许多张留影,但最让他动容的,是一张特别的“合影”。
“那是一张2015年,98岁的李佩先生在‘两弹一星’纪念馆,坐在轮椅上与郭永怀先生照片的合影。
”“两弹一星”纪念馆位于国科大,曾是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是郭永怀先生与中科院力学所前辈们倾注过无数心血的地方。
“如今,这个纪念馆每年接待一万观众,他们无不为郭永怀先生为国捐躯的壮举与李佩先生跨越百年的庄严力量而动容。
”“人的一生,总有几个人对你有深刻的影响,让你一辈子也难忘。
郭先生、李先生就是我人生中的那个人。
”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是郭永怀的学生,他最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力学所大院里度过的。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李佩先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知名院士和学者都曾是她的学生,为外语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湍流卷不走的先生》现代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现代文阅读原文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
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三回工资。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都曾坐过那个沙发。
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进入晚年后,她创办了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
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
""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赶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
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
在烧焦的尸体中有具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
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
纪念郭永怀征文郭永怀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为纪念郭永怀征文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我同郭永怀先生和李佩先生相识是在1953年,地点是加州理工学院,当时郭先生利用学术休假到加州理工学院和钱学森先生进行合作研究。
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彬彬学者,属于我的老师辈。
在此期间我和郭先生的接触很少。
两位先生的合作显然很有成效,因为不久钱先生就发表了以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命名的著名论文PLK方法。
中科院力学所成立,钱先生急切地盼着郭先生回来和他一起工作而且告诉我们郭先生将很快回来了。
果然,1956年10月郭先生全家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北京。
火车抵京那一天由于某种原因钱先生未能到车站亲自迎接。
因为我能认出郭先生一家人,所以就派我去了。
接到后郭先生夫妇和女儿郭芹住进了北京饭店。
郭永怀先生的到来明显加强了中科院力学所的领导力量,分担了钱所长的许多工作,明显加速了中科院力学所的建设。
钱郭二位先生相互了解很深,有深刻的友谊,各方面都十分默契。
他俩研究问题,心领神会,很快便能得出统一意见,郭对钱也十分尊重。
这是办好中科院力学所的绝好条件。
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
初到中科院力学所,郭先生的名义是学术秘书,不久改任副所长。
郭先生很快便把帮助钱先生整顿所的秩序,订立规章制度。
例如,郭先生把所图书馆每月增订外文期刊的工作统一抓了起来,改变了过去随便有哪位高研同意便订的混乱做法,避免了许多重复和浪费。
郭先生直接抓图书馆的工作,不久中科院力学所图书馆便成为全院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又如1957年全国第一届力学大会之后,决定创办力学学报,郭先生承担了繁重的主编任务,使力学学报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他调来在所工作的北大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的董务民担任责任编辑,为力学学报的征稿、审稿、定稿确立了一整套规则。
郭先生的领导下力学学报越办越好,成为我国最好的学术期刊之一,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精选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
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篇1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
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
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
”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郭永怀先生在力学所的尘封往事作者:张志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昨天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同时也是中外知名的应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郭永怀先生诞辰108周年。
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可能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并不熟悉。
他离我们最近的身份是年初刚刚去世的、我国德高望重的应用语言学家李佩先生的丈夫(郭永怀李佩伉丽情笃,根据李佩先生本人及家属意愿,二人骨灰将于今日合葬于中科院力学所院内郭永怀先生雕像下)。
郭永怀于1968年在一场飞机空难中英年早逝,不过他仍然堪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位科学大师级人物。
在1999年我国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的23位科学家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三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在国内工作的十二年(1956—1968年)间,郭永怀任中科院力学所学术秘书和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并作为筹建组副组长,组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一般人很容易忆起郭永怀在国防部门的角色,却对他在中科院力学所期间的工作不甚了了,本文希望以此勾起人们模糊的记忆。
郭永怀院士(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身在他乡,心系祖国继钱学森之后,郭永怀于194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门下得到博士学位。
他突破了航空领域声障这一世界难题,由此加入美国航空学会;他在应用数学领域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后被钱学森命名为PLK方法。
一年后,他经冯·卡门推荐,到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
1956年初,在中科院数学所动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中科院力学所正式成立,从清华园搬到中关村,所长钱学森急切地召唤他的挚友郭永怀回国效力。
彼时,郭永怀早已晋升康奈尔大学教授,成为国际上颇具声望的力学和应用数学家。
虽然在国外享受着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郭永怀却一直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变化,等候时机回国。
1956年10月份,他和李佩与女儿回到祖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