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0.23 MB
- 文档页数:53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的北方我国历史上的北方,是指古代中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言的。
它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山西、陕西以北,北到勒拿河、叶尼塞河上游及其以北地区,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本区在地貌上以高原为主,其中南部主要为蒙古高原,北部主要为中西伯利亚高原。
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都是古老的内陆高原,封闭性强。
它和青藏高原一样,也是在地质时期里地体不断抬升的结果。
不过,它的抬升强度不如青藏高原强烈。
在上升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缓慢的拗曲,因而形成了许多平缓的丘陵和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居延盆地等。
另一方面,地壳又产生微微翘起,从而形成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以及西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杭爱山等。
气候属北温带和寒带,由于深居内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冬季严寒,与同纬度的欧洲相比,气候要低15~200C。
年降水量300~400毫米。
植被以温带干草原和森林草原为主。
蒙古高原东部主要为干性草原和沙漠半沙漠植物区。
在半沙漠区中,一般在间歇河道、山麓和地下水位较高地区才有丰盛牧草。
阿尔泰地区,地势较低,积雪少,森林少,草原丰茂,是畜牧业骆驼、牛羊马等过冬的好地方。
杭爱山和肯特山,主要为山地草原和森林。
中部则以沙漠戈壁为主。
漠北地区,气候较南稍湿,并有河流分布,草原旺盛,为蒙北草原。
总之,这里草原广阔,气候干燥寒冷,水源条件也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摇篮。
先后有匈奴、东胡、丁令、鲜卑、柔然、契丹、突厥、薛延陀、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战国后期,匈奴进入了奴隶社会,并利用中原七国的战乱之机,占领了河套及河套以南地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将军蒙恬(公元前215年)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打败了匈奴奴隶主贵族,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并设九原郡加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