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第十册语文教案《新月集》(二首)
- 格式:docx
- 大小:105.33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册语文教案《新月集》(二首)一、教材内容概述《新月集》是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阅读文章。
该篇文章由两首诗歌组成,分别为《春晓》和《静夜思》。
两首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被广泛地传诵和欣赏。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结构。
2.理解《春晓》和《静夜思》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3.能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理解《春晓》和《静夜思》的文化内涵。
3.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正确朗读诗歌。
3.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春晓》和《静夜思》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观看图片、听音乐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春天和夜晚的联想和情感。
2.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朗读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课堂探讨: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4.诗歌赏析:引领学生进一步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律。
5.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春天和夜晚的图片,并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春天和夜晚的聚焦和情感。
5.2 分组朗读(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朗读一首诗歌。
每组学生轮流朗读一句,课后进行评价和反馈。
5.3 课堂探讨(20分钟)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杜甫用春天和夜晚来表达这种情感?2.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对诗歌中情感和意象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4 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并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教师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5 归纳总结(1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赏析的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新月集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七单元拓展阅读中安排了泰戈尔的新月集〔二首〕〔对岸职业〕,这两首散文诗都表达了母爱的主题和孩童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初读诗歌职业后,我让同学发表读后感受。
生1说,职业这首诗不是教我们学坏吗不要上学,可以任意玩耍。
生2一读完诗就笑了,说,让文中的我提着灯上街走走看,走累了,还不乖乖上床睡觉。
生3说这篇文章与凡卡有很强烈的比照。
生4马上补充说文中的我是个生活在幸福当中,妈妈的管教其实都是对我的爱。
生5说,在文中的我看来,职业并无贵*,无论是小贩,还是园丁,甚至是更夫,他们都很自由地很快乐地工作,他们的工作都是很美妙的。
而我是个不识人间艰苦的孩子。
分析: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对生活的感悟力,不同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也就是不同,因此我们新课程提倡个性阅读,所以初读课文时要让更多的孩子来自己发表自己的读后的见解,这或许就是文本的多种解读吧。
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可偏离文本的本意,比方生1就偏离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如生2就浅薄了,而生3生4可以说好一点,体味了到母爱。
生5是说得最好的,悟出了诗歌的意境出来了,此时师者就可趁热打铁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进一步体味诗的意境,而后再谈谈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以此升华阅读的境界。
内容总结〔1〕新月集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七单元拓展阅读中安排了泰戈尔的新月集〔二首〕〔对岸职业〕,这两首散文诗都表达了母爱的主题和孩童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2〕新月集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七单元拓展阅读中安排了泰戈尔的新月集〔二首〕〔对岸职业〕,这两首散文诗都表达了母爱的主题和孩童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
《新月集》(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诗集《新月集》中的两首散文诗。
作者用平和的笔触,娓娓道来,像在诉说又似自语,描绘了孩子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孩子的美好愿望,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泰戈尔比较陌生,课前引导学生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会轻松。
教学目的:1、理解诗和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3、体会诗在表达上的方法。
4、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预习时把两首诗结合来读,整体感知,并把不懂的词语、内容划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泰戈尔和他的《新月集》。
2、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3、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每一部分散文的意思。
2、学生反馈,师小结。
第一部分:述说了“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对岸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
第二部分:“我”非常向往河对岸,那里是“我”眼中恬美神奇的乐土。
第三部分:写孩子想像自己到达了对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这篇散文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可着重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此岸情况如何?对岸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图?(2)第一部分:理解“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这个岛有什么情况?“肩上扛着犁头,去对岸耕耘他们远处的田。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语文教案《新月集》(二首)这是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的两首散文诗。
作者用平和的笔触,娓娓道来,像在诉说又似自语,描绘了孩子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
《对岸》中诗人通过我想象中的对岸,描绘了一片恬美神奇的乐土。
《职业》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用儿童的眼光写出了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几种职业的向往。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用心去感受,使学生自身产生共鸣,受到启发教育。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内心独白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3、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思路:一、学习《对岸》。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书,思考:(1)散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对岸情形如何呢?对岸在孩子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画?(3)诗人如何描绘我想象中的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4)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感受?2、学生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朗读,说说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散文?二、学习《职业》。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学生自由读书,思考:(1)我当时只是一名学生,为何有从事这几种职业的念头,并且我为什么只想从事这三种职业?(2)读了散文,你有什么感受?(3)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2、学生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1、熟读散文。
附板书设计:对岸眷恋故土、热爱母亲职业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新月集(二首)—对岸2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设计思路:这首散文诗用一课时来完成。
教师先简介作者,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体诵读全诗;然后,针对课后的练习题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理解、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
2. 把握全诗的抒情线索。
(二) 过程与方法:1. 集体诵读全诗,配乐分节朗诵本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2. 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抒情线索,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母亲,眷恋故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把握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把握“妈妈,如果您不在意……”这句话在全诗中的作用。
2. 把握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
教学结构与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显示:泰戈尔的图片(见图片集锦),“泰戈尔明媚和忧郁”、(图文)及生平资料(见文本素材《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的这首散文诗,语言质朴,笔触平和,但在质朴中却蕴涵着很高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泰戈尔的《对岸》。
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和诗集《新月集》、《吉檀迦利》等。
(二)整体把握1.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选派代表,诵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教师提示朗诵时应注意感情和语调的把握,并评点哪个小组诵读的比较好。
2.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第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2)“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描绘中寄予了“我”怎样的感情?(3)文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对岸”的几幅画面?几幅画面的内容分别又是什么?(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问题探究1. 如何理解第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句写了儿童的一种心理,写了一种渴望和向往。
第十册语文教案《新月集》(二首)一、《新月集•初夜》教案1. 教材分析本篇散文为中国著名作家徐志摩所写,描写了作者和妻子在月下散步的情景,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此篇文章体裁属于散文,语言文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刻,适合进行情感教育和文学欣赏。
2.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体裁和写作特点;•理解“新月”对作者的情感表达;•领会文中“知音”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3.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领会“新月”和“知音”的特定意义;•正确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4. 教学难点•对文章情感的深刻把握;•理解“知音”的特定含义。
5. 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朗读全文,对文章进行整体了解;•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教师讲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学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和整个班级讨论的方式,理解“知音”的特定含义;•总结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6. 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教师播放月亮和星星的图片,让学生谈论月亮和星星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诗词歌赋中的象征意义。
2.课文朗读教师让学生朗读全文,并进行情感表达和文学分析。
3.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学特点教师介绍散文的基本体裁和写作特点,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4.理解“新月”的特定意义教师让学生分析“新月”对作者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爱和思念之情。
5.理解“知音”的特定含义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和整个班级讨论的方式,理解“知音”对作者的重要意义和含义。
6.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主题让学生总结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主题,理解作者对于情感和友谊的表达。
7.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不仅能掌握散文的基本体裁和文学特点,还能体会到诗意美好、情感真挚的文学魅力,对于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新月集•新月》教案1. 教材分析本诗为中国现代诗人郑振铎所写,描绘了新月的变化和美丽,诗意深刻、意境优美,适合进行文学欣赏和诗歌鉴赏。
2.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体裁和语言特点;•分析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和表达;•通过鉴赏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第十册语文教案《新月集》(二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 通过朗诵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
3. 掌握新月集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深层次含义。
【教学重点】1. 理解新月集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 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诵两首诗歌,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1. 理解新月集两首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体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1. 阅读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义。
2. 朗读并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运用图片展示和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展示月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丽。
2. 介绍新月集是一本诗集,涵盖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诗人的诗歌作品。
3.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诗歌。
二、分析新月集《关汉卿》(20分钟)1. 阅读《关汉卿》诗歌,了解关汉卿和他的戏剧作品。
2. 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介绍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4. 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5.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关汉卿和他的戏剧作品。
三、分析新月集《黄山》(30分钟)1. 阅读《黄山》诗歌,了解黄山的美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介绍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4. 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5. 通过图片展示和多媒体资料介绍黄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历史。
四、总结(5分钟)1. 询问学生对于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情感和意境,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朗诵和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新月集(二首)》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新月集(二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新月集(二首)》教案(一)设计意图:《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
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
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金色花》、《花的学校》和《职业》这三篇文章,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对《新月集》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欲望。
教学流程:一、赏读《金色花》(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老师先给你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幻灯播放)怎么样,漂亮吧?2、有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路两边种满了这样的花,正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金黄色的小碎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他们簇拥着开满枝头。
假如我们来到了这条小路上,当你抬起头,看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你会有什么感觉?3、假如这些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变的,他们长在那些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
再抬头,看着眼前一片金色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感觉?4、生活中,你们见过这种花吗?在咱们中国可见不着这种花呢!因为它是印度的圣树,在印度人眼里,它不但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5、有一位作家以这可爱的花名为题,写了一首散文诗。
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走进《金色花》。
(板题)(二)整体感知1、老师特别喜欢这首小诗,我已经读了至少不下十遍。
可是,课堂上,老师还想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听吗?2、师范读。
(配乐)3、这样的一首小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好玩,捉迷藏似的,孩子可爱,妈妈慈祥,体现母子亲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韵味……)4、既然大家都喜欢它,那就读它吧,把它读通读顺了,行吗?学生初读。
5、指名读(三)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1、过渡:老师觉得他们喜欢这首诗已经喜欢到骨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
《新月集》(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诗集《新月集》中的两首散文诗。
作者用平和的笔触,娓娓道来,像在诉说又似自语,描绘了孩子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孩子的美好愿望,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泰戈尔比较陌生,课前引导学生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会轻松。
教学目的:1、理解诗和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3、体会诗在表达上的方法。
4、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预习时把两首诗结合来读,整体感知,并把不懂的词语、内容划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泰戈尔和他的《新月集》。
2、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3、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每一部分散文的意思。
2、学生反馈,师小结。
第一部分:述说了“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对岸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
第二部分:“我”非常向往河对岸,那里是“我”眼中恬美神奇的乐土。
第三部分:写孩子想像自己到达了对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这篇散文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可着重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此岸情况如何?对岸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图?(2)第一部分:理解“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这个岛有什么情况?“肩上扛着犁头,去对岸耕耘他们远处的田。
《新月集》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新月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
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
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对岸》和《职业》这三篇文章,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对《新月集》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欲望。
一、教学目标: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三、教学难点: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教学过程:一、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
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3、赏读《对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
思考①对岸有什么?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二、整体感知1、老师特别喜欢这首小诗,我已经读了至少不下十遍。
新月集(二首)—《对岸》教学设计思路:这首散文诗用一课时来完成。
教师先简介作者,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体诵读全诗;然后,针对课后的练习题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理解、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
2. 把握全诗的抒情线索。
(二) 过程与方法:1. 集体诵读全诗,配乐分节朗诵本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2. 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抒情线索,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母亲,眷恋故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把握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把握“妈妈,如果您不在意……”这句话在全诗中的作用。
2. 把握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
教学结构与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显示:泰戈尔的图片(见图片集锦),“泰戈尔明媚和忧郁”、(图文)及生平资料(见文本素材《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的这首散文诗,语言质朴,笔触平和,但在质朴中却蕴涵着很高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泰戈尔的《对岸》。
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和诗集《新月集》、《吉檀迦利》等。
(二)整体把握1.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选派代表,诵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教师提示朗诵时应注意感情和语调的把握,并评点哪个小组诵读的比较好。
2.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第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2)“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描绘中寄予了“我”怎样的感情?(3)文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对岸”的几幅画面?几幅画面的内容分别又是什么?(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问题探究1. 如何理解第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句写了儿童的一种心理,写了一种渴望和向往。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十册语文教案《新月集》(二首)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nth volum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lan "New Moon
Collection" (two)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十册语文教案《新月集》(二首)
教材分析:
这是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的两首散文诗。
作者用平和的笔触,娓娓道来,像在诉说又似自语,描绘了孩子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
《对岸》中诗人通过“我”想象中的“对岸”,描绘了一片恬美神奇的乐土。
《职业》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用儿童的眼光写出了“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几种职业的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用心去感受,使学生自身产生共鸣,受到启发教育。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内心独白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3、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思路:
一、学习《对岸》。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书,思考:
(1)散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对岸情形如何呢?对岸在孩子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画?
(3)诗人如何描绘“我”想象中的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
(4)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朗读,说说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散文?
二、学习《职业》。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学生自由读书,思考:
(1)“我”当时只是一名学生,为何有从事这几种职业的念头,并且“我”为什么只想从事这三种职业?
(2)读了散文,你有什么感受?
(3)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2、学生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1、熟读散文。
附板书设计:对岸
眷恋故土、热爱母亲
职业
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