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药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4.99 MB
- 文档页数:25
中医药文化一·中医药文化特征:1、中医药文化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
过度早熟-----肯定捍卫-----继承胜于创新。
2、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实用理性文化。
农业文明----经验实用至上----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
3、中医药文化是一种有机自然主义文化。
人与自然同构---天与人响应---顺应自然---延长生命。
4、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
医学以人为对象,不是以病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探讨生命本质和过程---发现有限生命潜能。
5、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关于道的文化。
行而上者谓之道(心肝脾肺肾阴阳寒热虚实理表是状态,不是实体)---认识道需要直觉、体悟---类比描述事物本质---治疗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
二、中医药文化诞生背景●中医药文化诞生存在的地理环境限制北有蒙古戈壁、西有青藏高原、东南有浩瀚太平洋,相补偿有开阔腹地,有黄河长江,形成长城阻塞文化和运河贯通文化。
内向探求、保守求稳、不思扩张、创新。
●中医药文化诞生存在的社会因素与希腊、巴比伦不同,中国长期定居型农业推行自给自足农业自然经济,人与人关系成为文化关注热点,中医药学有浓重人文色彩。
人们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以地域宗法血亲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专制政治结构,压抑个性、提倡中庸,追求和谐。
中国人追求现世荣耀幸福,对宗教持实用主义态度,他们非信而好神,而信而好古,尊敬古人,崇拜先人,他们学医疗病的目的是为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和保养全身。
●中医药文化诞生存在的人文因素中国文化非科学型文化,是有整体思维人文特色混合型文化,它将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为一体,并以类比思维说明自然规律,使该文化朴实,易懂。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容,不象医学在西方是专有人的知识,而是人人都知其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成土壤。
士阶层是历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备双重人格:进而为政,形成政治文化;退而修身,形成养生文化。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三、试述儒学仁孝价值体系在中医药构建中的作用:1、儒家仁孝观念促成中医老年医学的发达。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概述•中医的诊断方法与技巧•中医的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医的养生之道与健康观念目录•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推广•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医文化概述远古时期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长期实践逐渐积累了辨识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性及其治疗作用的经验。
中医理论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扁鹊提出了“四诊”即望、闻、问、切。
中医由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系统理论的形成时期转变,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巨著。
中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又可的《温疫论》和叶天士、薛生白等人的温热学说,为治疗传染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秦汉时期中医的起源与发展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天人合一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的基本理念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联系中医的诊断方法与技巧观察面色观察舌象观察形态030201听声音嗅气味问病史问症状问生活切诊脉诊触诊中医的治疗方法与手段草药治疗配伍原则中草药种类中医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将多种草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煎服方法针灸治疗针灸原理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穴位与脏腑经络相连,通过针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
针法灸法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针法是用金属针刺入穴位,灸法则是用艾绒等药物在穴位上进行烧灼或熏烤。
适应症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广泛,包括各种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居民长期积累的医学经验和药物知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1. 中医药有整体思维观念,强调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主张治疗疾病要注重整体调理。
2. 中医药强调预防,讲究“治未病”,推崇“以治已病不如以未病之防为先”,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养生保健。
3.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切天然产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具有天然、多样、温和等特点,但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制药规范。
4. 针灸是中医药独特的疗法之一,通过针刺或灸烧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神经、内分泌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中医药学对于身心健康的调整十分重视,提倡身心相互之间的调和,注重情志的调理,认为情志失调是疾病、衰老的原因之一。
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包含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艺术特质的整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认识的提升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医药文化已经迈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载体。
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长垣县中医院检查指导工作,我是今天的讲解员,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我院基本情况和中医药文化。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广场,广场的四个角落里分别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和外科之祖华佗四位古代名医的雕像。
东西两边各有三个宣传栏,里面都是我们自己总结的一些中医药方面的内容,有中医药的起源、中医的典故、中医的疗法等。
以后我们还将陆续更新这些内容。
另外,我们这个广场东西两边的苗圃,明年您再来的时候,这里将变成中草药种植展示苗圃,花香沁脾,药香四溢。
接下来请各位领导跟随我进入门诊楼。
各位领导这边请。
我院现有在职职工584人,高级职称60余人。
有省中医特色专科糖尿病肾病科,以及我院中医重点专科:心肺科、中风科、骨伤科、针灸理疗康复科、眼科等,其中骨伤科、针灸理疗康复科正在进行省中管局2016年特色专科的申报。
作为河南省中医药大学、郑大一附院、郑大五附院、北京同仁医院等协作医院及河南省中医药大学毕业实习基地,承载着传播健康中医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事业的神圣使命。
请各位领导到我们的导诊台这边,这是我们医院自制中药展示区,目前我院拥有批准文号的中药自制剂10个品种,这些中药制剂有丸剂、散剂、胶囊,有舒肝健脾、降血脂、治疗肝病脾胃病等功效,比如软肝健脾胶囊、罗黄降脂胶囊等。
今后我院将会引进膏方制作设备,推出膏方剂型,增加制剂品种,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增强免疫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接下来请各位领导这边请,这边是我院的中药房,各位领导走这边可以进入。
两边宣传栏也分别展示了这片苗圃今后也将会被种上中草药,成为中草药种植展示苗圃。
这里就是中药房,这边是中药原药区,有草药品种有351种,这是全县中药数量最全、质量最优的药房。
这边是中草药颗粒,一共是330种,解决了中药熬制麻烦、服用不便的缺点,很受大家欢迎。
中药房的隔壁就是煎药室。
中药从开出以后,直接被送到这里,利用这几台煎药机为病人免费煎药,一般一剂药可以煎成400—600ml,可以冷藏,方便储存。
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例文医院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
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
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
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
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
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___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一)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中医药文化解说词(正式)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长垣县中医院检查指导工作,我是今天的讲解员,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我院基本情况和中医药文化。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广场,广场的四个角落里分别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和外科之祖华佗四位古代名医的雕像。
东西两边各有三个宣传栏,里面都是我们自己总结的一些中医药方面的内容,有中医药的起源、中医的典故、中医的疗法等。
以后我们还将陆续更新这些内容。
另外,我们这个广场东西两边的苗圃,明年您再来的时候,这里将变成中草药种植展示苗圃,花香沁脾,药香四溢。
接下来请各位领导跟随我进入门诊楼。
各位领导这边请。
我院现有在职职工584人,高级职称60余人。
有省中医特色专科糖尿病肾病科,以及我院中医重点专科:心肺科、中风科、骨伤科、针灸理疗康复科、眼科等,其中骨伤科、针灸理疗康复科正在进行省中管局2016年特色专科的申报。
作为河南省中医药大学、郑大一附院、郑大五附院、北京同仁医院等协作医院及河南省中医药大学毕业实习基地,承载着传播健康中医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事业的神圣使命。
请各位领导到我们的导诊台这边,这是我们医院自制中药展示区,目前我院拥有批准文号的中药自制剂10个品种,这些中药制剂有丸剂、散剂、胶囊,有舒肝健脾、降血脂、治疗肝病脾胃病等功效,比如软肝健脾胶囊、罗黄降脂胶囊等。
今后我院将会引进膏方制作设备,推出膏方剂型,增加制剂品种,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增强免疫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接下来请各位领导这边请,这边是我院的中药房,各位领导走这边可以进入。
两边宣传栏也分别展示了这片苗圃今后也将会被种上中草药,成为中草药种植展示苗圃。
这里就是中药房,这边是中药原药区,有草药品种有351种,这是全县中药数量最全、质量最优的药房。
这边是中草药颗粒,一共是330种,解决了中药熬制麻烦、服用不便的缺点,很受大家欢迎。
中药房的隔壁就是煎药室。
中药从开出以后,直接被送到这里,利用这几台煎药机为病人免费煎药,一般一剂药可以煎成400—600ml,可以冷藏,方便储存。
中国传统文化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医。
中医,民族的文化符号顾名思义,中医是中国的医学,或者说是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中医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乃至外国的医疗经验和方法,但其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是没有争议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表现为极其多样的形态,却往往有着基本一致的内核。
文化的形态可以随着年移代革而有所不同,但精神的内核则往往历久而恒新。
中医在中国的土地上迁演数千年之久,药物从数百种增加到数千种乃至上万种,方剂从数百首增加到数万首乃至数十万首,文献从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增加到洋洋万种之多,理论的更新、方法的丰富、技术的创新、疗效的提高,自不必言说,但其内在精神则一直是稳定的,并且总是贯穿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方面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在它的千年之旅中是变而不变的,变的是形态与数量,不变的是精神。
因此,中医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
改朝换代是历史上常有的事,但民族精神却一直被秉持着,绵延着。
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伦理与秩序、关注人事、注重整体、主张和谐,是中国人一贯的情结。
中医历经千年而其内在精神始终不曾有大移易,原因也在于此。
中医早已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
“天行有常”,并不因尧或桀的作为而变易,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当顺应自然,而后可以“长有天命”。
先秦这样的生命观,引导了中国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违背自然规律有关,与精神情志失调有关,于是强调外慎风寒,内调情志;中医认为内在的病变一定会表现为外在的征象,于是主张“司外揣内”;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除“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邪气,扶助“冲气以为和”的正气,于是有了扶正与驱邪的治则治法。
所有这些,既是医学家专门提出的概念,也是一般人普遍理解的思想。
实际上,中医的理念一直便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外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记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