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每日一题精编-涎流冰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9
(2020·禹城市第一中学月考)流冰是指随水流动的浮冰,每年2月份是北海道的纹别市、网走市观赏流冰的最佳时间,还有专程来这里拍鸟的人。
栖息于堪察加半岛的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会迁徙到千岛群岛过冬。
下图为“北海道位置和周围洋流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海道的流冰()A.形成于本地沿海海域B.来自极地北冰洋C.来自鄂霍次克海D.是岛上的河流形成的2.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到千岛群岛越冬的原因是( )①纬度较低②鱼类丰富③森林密集④海上有浮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20·淄博市实验中学检测)读“M国示意图”,完成下题。
3.下列关于图中洋流N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B.使流经海域的等温线向北凸出C.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使夏季海面形成浓雾(2019·双鸭山市第一中学月考)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箭头表示洋流.据此完成4~5题。
4.围绕“垃圾场”的洋流分布规律是( )A.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B.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C.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寒流D.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寒流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A.海洋污染物会随①洋流向西扩散B.沿②洋流航行会导致行驶速度降低C.③洋流与沿岸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密不可分D.④附近洋流利于世界性大渔场的形成(2019·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月考)2018年10月22日,由中国和冰岛共同筹建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举办开放日活动,标志着科考站正式启用,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除黄河站之外第二个综合研究基地。
据此完成下题。
6.影响图中海洋永(浮)冰界走向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海底地形。
考前每日练鄂霍次克海“流冰”四川德阳2018届高三二诊“流冰”指的是随水流动的浮冰。
每到1-3月,鄂霍次克海北部的浮冰会南下来到日本北海道沿岸,成为著名的流冰旅游景观。
下图示意鄂霍次克海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动鄂霍次克海浮冰南下的动力可能是①洋流②海陆风③季风④地球自转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11.鄂霍次克海流冰的形成,与黑龙江密切相关。
其原因是A. 汇入淡水,易凝结成浮冰B. 江水流动,推动浮冰运动C. 凌汛明显,带来大量冰块D. 冲散海冰,避免海面封冻鄂霍次克海南部和东部靠近太平洋,属温带季风气候。
鄂霍次克海的大部海面10月至次年6月结冰。
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亚洲大陆影响,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海水结冰期长达7个月(11月至翌年6月)。
海区因有寒流和暖流交汇,融冰期有浓雾,并有流冰活动,不利航行,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力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冬季来自大陆的干冷西北风,不仅可以激起海面大浪,而且引起大范围降温,使大部分海区结冰;夏季则多海风。
秋季多强暴风。
CA 10、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知道,浮冰是从北部南下到达北海道沿岸,也就是说浮冰受到的推动力方向应该是大致自北向南,该区域地处温带季风区北部,所以这个地方在冬季盛行偏北风,可以作为动力之一,而海陆风基本指一天内热力环流形式,而自转则是形成地转偏向力,并不能是物体运行的动力;该区域临千岛群岛,附近有南下寒流破在,所以海水在偏北风和南下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南移动,所以每到1-3月,鄂霍次克海北部的浮冰会南下来到日本北海道沿岸,成为著名的流冰旅游景观,所以推动鄂霍次克海浮冰南下的动力可能是洋流和季风。
故选C。
11.鄂霍次克海易形成流冰和黑龙江有关系,应该是因为黑龙江入海淡水多,再结合海水结冰的现象,可以知道海水含盐度大,不易结冰,而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较低,表层海水易冻结为海冰,而深层海水因盐度较高而未冻结。
所以鄂霍次克海流冰的形成,与黑龙江密切相关,其原因是汇入淡水,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较低,易凝结成浮冰。
2020年6月23新疆伊犁谷地暴雪地理题在我国伊犁地区,不少路段的涎流冰常常给公路工程施工和养护带来很大困难。
高寒地区每当进入冰冻期,地下水以及植物覆盖层下的不冻结水,在其露头的地方,形成涎流水漫流于公路上,这种涎流水毎流入公路一次,就结一层冰。
涎流水逐次流向公路,形成大小不一的冰堆,这种冰就叫做涎流冰。
受结冰期的反复作用,涎流冰产生了一个露头结冰、停止融化、消退以及孕育的连续过程。
据此完成1~3题。
1.正常年份,东北地区公路上涎流冰消退的时间是( C )
A.2~3月B.4~5月
C.8~9月D.11~12月
2.涎流冰公路段在夏季面临的危害是( B )
A.路基容易发生滑坡塌方 B.涎流冰堵塞桥梁涵洞
C.公路线发生弯曲变形 D.公路面沥青层变硬
3.冬季,在路堤的表层下面存在的地下水无露头时,也会产生涎流冰影响公路路堤,对此种情况的养护措施合理的是( D ) A.人工刨冰或爆破,清除涎流冰积水
B.覆盖涎流冰的发源地,防止冬季封冻
C.在涎流冰路段挖坑,让地下水流出
D.在公路上撒盐,清除路面冰堆。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地理兴说:利用经典试题带动高考地理复本文介绍了两道高考地理小专题的典型例题,分别是关于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的问题和采冰的流程。
这些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巩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一道题目是关于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的问题。
考生需要回答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为什么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考生还需要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以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
第二道题目是关于采冰流程的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采冰的过程,包括切割机在冰面按规格尺寸比例横竖切割成块,然后进行人工“炸冰”,最后用冰钩将其钧住,再用肩膀套住冰钧上的绳子一起弯着腰喊着号子将冰块拽出江面。
这些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复地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冰是指冰花或冰块在风、浪、流等作用下产生的流动现象。
在鄂霍次克海,随着冬季的推进,流冰的面积不断增加,覆盖了70%-80%的海域。
而在日本北海道,虽然也有海冰现象,但由于该地区冬季相对温暖,沿岸海域很少封冻。
然而,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也会出现流冰,成为了当地冬季的特色景观。
1) 从1月底到2月初,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的观赏“流冰”的顺序是纹别、网走、知床半岛等地。
导致流冰分布边界位置自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和海流的影响。
北部海域水温较低,海水容易结冰,而南部海域水温相对较高,海水不容易结冰,因此流冰的分布边界位置会随着海水温度和海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 日本北海道东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流冰形成的主要过程是海水结冰和风浪作用。
当海水温度低于0℃时,海水会逐渐结冰,形成冰块或冰花。
而风浪的作用则会将这些冰块或冰花推向海面上,形成流冰。
此外,潮汐和海流的作用也会影响流冰的形成和分布。
在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十分稀缺,因此人们正在研究一种新的方式来增加水资源供应,即海冰淡化。
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物质,如钠和钾,在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但是一部分高盐度的盐水仍然会被包裹在冰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