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作业新
- 格式:docx
- 大小:548.63 KB
- 文档页数:8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英雄街初级中学于爱玲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内容特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19课。
需要阐明清朝经济发展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前者给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清朝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这一课既展现了清朝经济的繁盛,中国农耕经济的顶峰,也为清朝衰落埋下伏笔。
这一课承上启下。
上承《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清朝的社会矛盾一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基本状况(2)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2)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2.教学难点: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对比法和引导法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教学理念:1.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2.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阅读指导法和史料教学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多媒体提供的历史材料,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问题引导法: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本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西藏、新疆的管辖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今天祖国的伟大基业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了解清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2、认清清初民族政策刚柔并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识读并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2、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清初以及之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我们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团结和统一。
【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教学难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所涉及的区域广,空间跨度大,初一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准备不足,学生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比较难。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导入新课】复习巩固:1、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2、中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个朝代?---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如果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你会采取怎样的统治方式呢?【进入新课】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清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进人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兀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三)军事方面: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变化: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2019·四川遂宁期末)下面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人口的显著增长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2.(2019·福建南平期末)如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3.(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为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A) A.玉米、甘薯B.玉米、水稻C.小麦、水稻D.棉花、茶叶4.(2019·安徽蚌埠期末)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其主要原因是(B)A.手工工场的出现B.耕地面积的扩大C.回族的形成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D)A.水陆交通发达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C.出现大型的商帮D.出现“交子”6.(2018·江苏淮安期末)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 A.晋商与徽商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D.鲁商与晋商7.(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8.(2019·四川宜宾期末)下面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
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A)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C.明长城最终完工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9.(2019·北京期末)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D)1685—1778年清朝的人口数量A.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10.(2019·四川宜宾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
”这一措施(C)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D.减轻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11.(2019·四川广安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知识点总结【必背重点】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大力兴修水利;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1)传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如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佛山棉织业手工工场等
商业(1)商业网形成: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大的商帮兴起:形成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人口的增长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
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表现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
一
消极
影响
(1)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1/ 2。
第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
(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 )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 )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的繁荣
( )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 )商帮: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弊端
( )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统治者鼓励垦荒.改良新品种
.人口的迅速增长.治理黄河,修建堤坝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下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状况( )
.制瓷业.纺织业
.矿冶业.制茶业
.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
其中,“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
.佛山镇.汉口镇
.盛泽镇.景德镇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导致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 )
.八股取士.经济发展
.粮食产量提高.社会稳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 美棉 )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大量外来作物被引进并在中国得到推广种植的原因。
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人地矛盾加剧,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外交往促进外来作物的引进。
课后巩固提升
.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 右图 )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发给垦荒者的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
.商业发达
.重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帮兴起
.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兴修水利,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形成了一些商业资本雄厚的商帮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县( 今山东宁津县 )大柳镇的统泰升记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多人。
江宁( 今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广州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家,织工超过万人。
这充分表明( )
.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解析】从题干中“雇佣工人多人”“家”“织工超过万人”可以看出清代的手工工场已经有一定规模,较为成熟了,故选项。
、、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
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农村集市.区域性市场
.城镇市场.全国性市场
.苏州城阊门( 西门 )外之南濠黄家港,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 门户、人家 )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
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晋商活动范围非常广
.晋商开拓了国外市场
.晋商收益最大的行业是票号
.晋商贸易枢纽是山西和河北
.康乾盛世后不久,一方面“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另一方面“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
这段话反映了( )
.人口剧增
.耕地面积增加
.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重农抑商
.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
下表中的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清朝年号年
份
人均耕地
( 亩 )
康熙二
十年
乾隆十
八年
乾隆三
十一年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据历史学家研究,清初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一,农业、工商业繁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耕地面积( 顷 )
年年
年
年
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
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材料三下图为《盛世滋生图》( 局部 )。
( )材料一中,从—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高产作物的推广,人民辛勤劳作,社会安定等。
(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清朝前期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北京、广州。
( 符合史实即可 )
( )明朝鼎盛时期,我国大约有多少人口?乾隆末年全国有多少人口?
亿多。
亿。
(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人口快速增长的看法。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