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40.27 MB
- 文档页数:61
高一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概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
然而尤其是近年来,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越来越显露,日益加深了人类对与环境关系的反思和深化。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与开发方式的问题,还存在着宏观和微观地理现象并存的状况。
本文将会就高一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与生产的蓬勃发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日益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日益严峻的态势。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旱涝频发以及极端气候现象增多等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冰川的融化也使得世界上多个地区的蓝色水资源越来越紧缩,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严重。
据统计,全球人口增长已经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
而更加严重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危机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因素。
缅甸、中国等国家的雨季不断减少,澳大利亚一些地区的降雨量趋于零,无论是刚开始的民用供水,还是农业生产中的灌溉和牲畜饮水,都会面临严重的困境。
因此,全球也出现了一些为缓解水资源短缺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资源逐渐减少人类长期的耕耘,以及频繁的交通、工业等活动,也加剧了人类在土地资源上的危机。
土地退化、荒漠化、城市化、建筑工程开发等因素,都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并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地区,大量的农业耕地被改变为城市化地区和工业开发地区,导致农业生产的短缺和粮食供给的外倾现象。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
但长期以来,人类过度的消费和开发,以及生态系统不平衡的改变,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
这种状况的缓解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针对性的政策赋权。
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从地域看,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的问题。
发达国家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迅速,面临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而发达国家往往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1、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峰会”给我们改善正在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希望。
可是实际上,在近十几年里,地球的环境仍在继续恶化,其表现为()①农业减产②温室效应③土地荒漠化④水污染⑤地震频繁⑥城市垃圾成灾⑦酸雨污染⑧臭氧层破坏A. ③④⑥⑦⑧ B.①③④⑥⑦⑧ C.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过度的开采自然资源,或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
农业减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环境问题造成的,但本身不是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本身具有的特点,不是人类造成的。
地震通常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指南】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2.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它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类(1)环境污染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大气污染燃煤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土壤污染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石油泄漏②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
表现成因危害对策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的健康(皮肤癌发病率增加),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使用和排放水资源危机水污染、水浪费、水资源不足、用水量大影响工农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发展、影响动植物生长“开源”“节流”全球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造成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酸雨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可以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设计同学们好!上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利用的强度日益扩大,由此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毁损,已经危及我们和子孙后代。
你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分别是什么呢?同集中注意力进入专注状态,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带着提出的以下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分别是什么呢?学习本节课内容。
提醒学生上课时间到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
章节名称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3.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4.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重点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环境问题无处不在,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往往熟视无睹。
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1.运用示意图,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世界环境公害事件的实例,分析与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难点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学生分析案例、材料归纳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难度。
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策略)1.读图分析教学法——生态破坏——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构成表——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课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型:高一新课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先从人地关系开始,然后是环境问题类型及原因,最后通过“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环境问题的表现:教材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然后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最后通过活动“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环境问题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地理的学习,在"地对人""人对地"以及"人地和谐"等角度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缺乏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在系统性、整体性的分析人地关系上,学生归纳推理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在理解不同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时可能会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本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量案例、图片、视频、文字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综合思维】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地理实践力】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类型、表现和区域差异教学难点列举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布置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总结归纳法,设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识总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
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
(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识清单一、大气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最为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地球的气温不断上升。
这不仅会影响气候模式,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频率增加,还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和岛屿的生态系统及人类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位于平流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人类排放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特别是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尤为明显。
臭氧层破坏会增加人类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对生态系统和农业也产生不利影响。
3、酸雨酸雨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降水。
主要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在大气中转化为硫酸和硝酸,随降水落下形成。
酸雨会损害森林、土壤、水体,对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也有腐蚀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二、水环境问题1、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同时,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也加剧了短缺的状况。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水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
此外,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还会危害人类健康,如导致癌症、畸形等疾病。
3、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主要包括石油泄漏、塑料垃圾、化学污染等。
石油泄漏会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大量的塑料垃圾在海洋中形成“塑料漩涡”,被海洋生物误食,危及它们的生命;化学污染则会改变海洋的化学组成,影响海洋生态平衡。
三、土壤环境问题1、土壤侵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垦、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土壤侵蚀会使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还会导致河流、湖泊淤积,引发洪涝灾害。
高一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含答案近年来,乐至县某草莓基地地膜铺设由无色透明地膜改为黑色地膜,相较之前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塑料残膜难降解、多残留,如何处理地膜成为一大难题。
针对此,某企业研发了一款“生物降解地膜”,该地膜在自然环境下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无色透明地膜相比,农民改铺黑色地膜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土温B.抑制杂草丛生C.保持水分D.防止水分下渗2.不可降解的黑色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会()A.利于植物吸收水肥B.阻碍土壤温度提升C.危害作物根系发育D.加快表土流失速度3.推测目前“生物降解地膜”未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原因是()A.保温效果不好B.降解时间太长C.成本太高D.影响光合作用【答案】1.B 2.C 3.C【解析】1.透明膜更利于阳光照射到土壤,利于土壤升温,保持土温效果更好,A错误;与无色透明地膜相比,农民改铺黑色薄膜的主要目的是遮挡阳光照射地面,抑制杂草生长,B正确;保持水分作用没有差异,C错误;农民铺设地膜的目的不是防止下渗,D错误。
故选B。
2.不可降解的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植物吸收水肥,A错误;对土壤温度提升无明显影响,B错误;地膜残留会危害作物根系发育,C正确;表土流失与地膜残留无关,D错误。
故选C。
3.生物降解地膜与传统地膜,保温效果相差不大,A错误;传统塑料残膜难降解,生物降解地膜在自然环境下可以被微生物降解,降解时间相对较短,B错误;原料成本、加工成本及生产规模等多方面因素使得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远高于普通地膜,C正确;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没有差别,D错误。
故选C。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于2018年7月在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梵净山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但区域内也存在多种环境问题。
下图示意梵净山区域环境问题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