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22.41 KB
- 文档页数:4
孟子.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1.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解析:选D。
A项,能够;B项,求得;C项,通“德”,感激。
2.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言之,貌若甚戚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选A。
B项,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项,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项,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3.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⑤则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⑧此之.谓也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解析:选C。
①③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⑧指示代词,这,此。
第五册——《论修身》《论民本》《神游物外》《祸兮福兮》一、文言实词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幼而不孙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丛驱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放辟.邪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立之涂.,匠者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东西跳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辟.高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广莫.之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技盖.至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批大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善.刀而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高下相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尊敬兄长(2)通“雀”,鸟雀(3)通“僻”,邪僻(4)通“网”,用网捕捉(5)通“途”,道路(6)同“跳踉”,跳跃,蹿越(7)通“避”,躲,避(8)通“漠”,辽阔空旷(9)通“盍”,何(10)通“隙”,空隙(11)通“缮”,修治。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或五十步而后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本文的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 1.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解析:选D 。
A 项,能够;B 项,求得;C 项,通“德”,感激。
2.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 .言之,貌若甚戚者.D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解析:选A 。
B 项,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 项,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 项,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3.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②所欲与之.聚之 ③民之.归仁也 ④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⑤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⑥今之.欲王者 ⑦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⑧此之.谓也 A .①③/④⑦/⑤⑥/②⑧B .①③/④⑦/⑤/⑥/②⑧C .①③/④⑦/②⑤/⑥/⑧D .①③/④⑦/⑤⑧/②⑥解析:选C。
①③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一、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通“________”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_____”;“莩”通“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王⎩⎪⎨⎪⎧ 虽欲无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②就⎩⎪⎨⎪⎧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③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识盈虚之有数.: 一曲红绡不知数.: 范增数.目项王:④道⎩⎪⎨⎪⎧ 得天下有道.: 吾道.一以贯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得道.者多助:⑤畜⎩⎪⎨⎪⎧ 苟为不畜.: 鸡豚狗彘之畜.: 俯不足以畜.妻子:3.古今异义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浩 古义: 今义: ②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今义: ③河东凶.亦然 古义: 今义: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今义:4.虚词归纳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以⎩⎪⎨⎪⎧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 ③者⎩⎪⎨⎪⎧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二者.不可得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之⎩⎪⎨⎪⎧ 桀纣之.失天下也: 今之.欲王者: 未之.有也:二、词类活用 (1)树.之以桑: (2)虽欲无王.: (3)衣.帛食肉: 三、特殊句式(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2)树之以桑:(3)未之有也:(4)申之以孝悌之义:四、语句翻译(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五、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宋]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
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
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
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作者卡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开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知识链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文言文整体阅读:论民本课后练习1.翻译下面句子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翻译下面句子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3.翻译下面句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4.翻译下面句子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5.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翻译下面句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9.翻译下面句子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参考答案:1.答案: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问道:“要使老百姓敬业忠诚而且相互勉励,对待这件事该怎么样呢?”孔子说:“用庄重而且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们,孝顺老人,爱护孩子,百姓就会忠诚,举荐好人,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就会相互勉励了。
”解析:注意:如……何,属于古汉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怎么样?或“把……怎么办?”2.答案:有人问孔子道:“您为什么不当官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道啊!只有孝敬父母,跟兄弟们友爱,施加到有政的地方;这也就是参与政事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叫做参与政事呢?”解析:注意:奚其为为政,前一个“为”字后,省略了一个“之”,代做官。
3.答案: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论民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归向于
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
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
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
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