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尺牍(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20
小山仓房尺牍原文及翻译4【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小山仓房尺牍2.小山仓房尺牍的翻译3.小山仓房尺牍的内容解析4.小山仓房尺牍的历史背景及价值正文一、介绍小山仓房尺牍小山仓房尺牍,是晚清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小山房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一封书信,由小山房撰写并书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封信以其优美的文字、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尺牍之冠”。
二、小山仓房尺牍的翻译小山仓房尺牍原文如下:“孟冬之初,Kr 遒之候,珍重封疆,以固邻好。
去岁 book 帐,迄今未至,恐有失坠,幸赐早奏。
敬启者,足下以 celerity 赴书,实为嘉惠。
顷奉嘉平,尚未觌面,顷刻 sinecure,冀相见也。
敬启者,足下以celerity 赴书,实为嘉惠。
顷奉嘉平,尚未觌面,顷刻 sinecure,冀相见也。
”翻译如下:“初冬时节,正是 Kr 遒(指深秋)的气候,珍重守护边境,以巩固邻国友谊。
去年寄出的书信,至今未收到,担心有所遗失,请您尽快告知。
敬启者,您迅速回复我的书信,实在是对我的嘉奖。
最近得知您已经平安度过了嘉平(指腊月),但还未能见面,希望尽快有机会相见。
敬启者,您迅速回复我的书信,实在是对我的嘉奖。
最近得知您已经平安度过了嘉平,但还未能见面,希望尽快有机会相见。
”三、小山仓房尺牍的内容解析小山仓房尺牍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边境安全的关注和守护,另一部分是对书信的回复和对友谊的珍视。
信中,小山房首先表达了对边境安全的重视,然后提到了一封书信的遗失,希望尽快得到回复。
接下来,他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希望能尽快和友人相见。
四、小山仓房尺牍的历史背景及价值小山仓房尺牍的历史背景是晚清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清代四名人家书翻译The Four Mast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re:1. 纳兰性德 (Nalan Xingde)2. 柳如是 (Liu Rushi)3. 袁枚 (Yuan Mei)4. 龚自珍 (Gong Zizhen)双语例句:1. 纳兰性德是一位著名的清代文学家,其诗歌作品被广为传颂。
Nalan Xingde is a famous literary figur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his poetic works are widely known.2. 柳如是是一位杰出的清代女性,她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
Liu Rushi 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figur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her literary talent is widely recognized.3. 袁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在文学、医学、科学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Yuan Mei is a multifaceted figure who excelled in literature, medicine, science, and other fields.4. 龚自珍是一位重感情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和散文充满热情和感动。
Gong Zizhen was an emotional literary figure whose poetry and prose were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emotion.5. 翻译这些著名的清代文学家的作品,需要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Translating the works of these famous Qing Dynastyliterary figures require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ir thought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6. 这些翻译工作挑战性很大,因为它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性需要在翻译中得以保留。
随园先生钱泳文言文1. 袁枚《随园诗话》的原文和译文1、原文: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
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
尤奇而目之。
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
韩大怒,以为侮已,奋拳殴之。
都是一般见解。
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
”《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皆作郎中时诗也。
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
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
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
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
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
“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
“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
”《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
”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2、译文:古代英雄在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时,大都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邓禹只通过文学来寄托希望,马武之希望做一名小小的督邮官。
晋文公因有妻室和马匹,不愿意离开齐国。
光武帝在落魄时,和李通因为拖税的事情到严尤处打官司。
严尤因感到奇怪就盯着他看了几眼,光武帝回去后对李通说:“严公盯着你看了吗?”他的言下之意是,被严尤注视是一件荣幸的事情。
韩蕲王还是无名小卒时,看相的人断定他日后必定被封王。
韩大怒,认为看相之人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挥拳相向。
以上这些人都表现了一个特点,即没有料到自己日后会有所作为。
鄂西林相公曾在《辛丑元日》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拿着镜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开门却看到春草还未长出。
”他还在《咏怀》中说道:“看来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那么老到百岁的样子也可以推知了。
”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
品味这些诗词,怎么也不会料到他日后将出将入相。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
米芾(米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
作品被誉为“米黄”。
《米芾尺牍》是他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原文
及译文:
尺牍,人生之要事也。
尺者,度也;牍者,书也。
度书者,制
言辞以为文也。
言辞既成,便可传于后世。
传者,继也。
继而不息,故曰人生之要事也。
然人生之要事,岂止于此哉?人生者,寿也;
寿者,命也。
命者,天也。
天地人之间,岂有不以天命为纲纪者哉?故曰人生之要事,岂止于尺牍哉?
译文:
尺牍,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尺,是指度量;牍,是指书写。
度量书写,是用来规划言辞,形成文章。
言辞一旦形成,就可以传
承给后人。
传承是延续的意思,延续不断,因此说它是人生中重要
的事情。
然而,人生的要事又岂止于此?人生者,是指命运;命运
是指天意。
天地人之间,难道有不受天命支配的吗?因此说人生的
要事,难道只是尺牍吗?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二封,信中以动人之笔,比喻自己处境艰难如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试图以此来打动宰相。
作品原文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二月十六日(1),前乡贡进士韩愈(2),谨再拜言相公阁下(3):向上书及所著文后(4),待命凡十有九日(5),不得命。
恐惧不敢逃遁(6),不知所为(7),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8),以求毕其说(9),而请命于左右(10)。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11),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12),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13),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14),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15)。
彼介于其侧者(16),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17)。
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18),濡手足(19),焦毛发(20),救之而不辞也(21)。
若是者何哉(22)?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23)!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24)。
愚不惟道之险夷(25),行且不息(26),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27);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28)?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29),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30)。
”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31)?不然,若愈者(32),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33)。
或谓愈(34):“子言则然矣(35),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36)?”愈窃谓之不知言者(37),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38)。
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39)。
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40),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41),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42),尚得自举判官(43),无间于已仕未仕者(44);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45),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46),或取于盗(47),或举于管库(48)。
《复鲁絜⾮书》原⽂及译⽂《复鲁絜⾮书》原⽂及译⽂ ⾼颎,字昭⽞,⾃云渤海蓓⼈也。
⽗宾,背齐归周,⼤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初,孩孺时,家有柳树,⾼百许尺,亭亭如盖。
⾥中⽗⽼⽈:“此家当出贵⼈。
”年⼗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寻迁下⼤夫。
以平齐功,拜开府。
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祖得政,素知颎强明,⼜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
承旨欣然⽈:“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祖弥属意于颊,委以⼼膂。
尉迟迥之起兵也,遣⼦惇率步骑⼋万;进屯武陟。
⾼祖令韦孝宽击之,军⾄河阳,莫敢先进。
⾼祖以诸将不⼀,令崔仲⽅监之,仲⽅辞⽗在⼭东。
时颎⼜见刘昉、郑译并⽆去意,遂⾃请⾏,深合上旨,遂遣颎;受命便发,遣⼈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军,为桥⼦沁⽔,贼于上流纵⽕筏,颎预为⼟狗以御之。
既渡,焚桥⽽战,⼤破之,因平尉迟迥。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进封渤海郡公,朝⾂莫与为⽐,上每呼为独孤⽽不名也。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上⽈:“苏威⾼蹈[注]前朝,颎能推举。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将军,本官如故。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后⼈。
其见重如此。
母忧去职,⼆旬起令视事。
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开皇九年,晋王⼴⼤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
及陈平,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
颎⼜逊位,诏⽈:“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词费也。
”其优奖如此。
是后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前后短颎于上。
上怒之,皆被疏黜。
因谓颎⽈:“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目录1.米芾尺牍的背景和意义2.米芾尺牍的原文及翻译3.米芾尺牍的艺术价值和影响正文米芾尺牍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一篇尺牍,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为我们了解米芾的书法艺术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米芾尺牍的背景和意义: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被誉为“米家小楷”,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米芾尺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尺牍是写给他的好友伯充的,表达了他对好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篇尺牍的创作背景,是米芾在真州拜访好友蔡攸时,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给米芾看,米芾对这幅作品惊叹不已,请求用他的画来换取《王略帖》,蔡攸认为很为难。
米芾说:“你如果不听从我,我(也)不想再活了,就跳入这个江中死去。
”于是米芾大叫,抓住船的船舷想要跳江,蔡攸立刻将东西给他。
这个故事反映了米芾诙谐机智的性格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米芾尺牍的原文及翻译:米芾尺牍的原文为:“芾顿首再拜:伯充丈人侍者。
昨辱赠书,深荷存问。
远承雅谊,敢陈愚衷。
吾友攸之,昔尝至真州,见过蔡太保攸,攸出所藏右军《王略帖》示之。
芾惊叹,求以他画易之,攸意以为难。
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
’因大呼,据船舷欲坠。
攸遽与之。
”译文为:“米芾恭敬地再次拜谢:伯充先生。
昨天收到您赠送的书,非常感激。
远离您的雅致关怀,大胆陈述我的愚见。
我的朋友攸之,曾经到过真州,拜访了蔡太保攸,攸拿出他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给攸之看。
米芾惊叹不已,请求用他的画来换取《王略帖》,攸之认为很为难。
米芾说:‘如果您不同意,我(也)不想再活了,就跳入这个江中死去。
’于是米芾大叫,抓住船的船舷想要跳江,攸之立刻将东西给他。
”米芾尺牍的艺术价值和影响:米芾尺牍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展示了米芾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技艺。
米芾的书法被誉为“米家小楷”,他的尺牍更是被誉为“米家尺牍”,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米芾尺牍的翻译,为我们了解米芾的书法艺术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金明池·咏寒柳明代:柳如是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标签咏物、爱情、柳树、寓人译文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
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
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
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
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
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
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
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
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怅:失意,懊恼。
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
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
畴昔:过去,以前。
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
明柳如是诗集明代转自星期一诗社柳如是(1618--1664)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本姓杨,名爱,号影怜,又号闻我居士、河东君,浙江嘉兴人。
秦淮八艳之一,才貌出众,不但工于书法,诗词也有较高造诣。
1628年,十岁时为江南名口口徐佛收养。
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都发展过一段恋情,但迫于封建礼教所阻。
尤其是与陈子龙的一段情愫,双方情切意笃,长居松江南楼,赋诗作对,互相唱和。
可惜美景不长。
后陈子龙元配张氏带人闹上南楼。
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离去。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十岁的柳如是不施粉黛结识原朝廷礼部侍郎、二十八岁即得探花的钱谦益,崇祯十三年(1640年)柳以男妆相,柳儒士之名与钱再相遇,钱并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处以《金刚经》「如是我闻」之名另筑一「我闻室」以呼应柳如是之名。
并带着柳如是徜徉于湖光山水,诗酒作伴。
柳如是感其深情愿嫁此时早已年过半百的钱谦益。
次年钱谦益迎娶柳如是,由于此举惊世骇俗,致非议四起。
举行婚礼中船被扔进了许多瓦石。
后钱谦益任南明朱由崧弘光朝廷礼部尚书。
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清军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
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拉住。
后来柳如是与钱长期从事秘密反清活动。
顺治四年(1647),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处奔走,救出了钱谦益。
钱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
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钱氏家族为家产之事与她纠缠不休,三十四天后,柳如是自缢身亡,年仅四十六岁。
秦淮八艳说法一:顾横波、马湘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卞玉京、寇湄、郑妥娘说法二:李香君、李贞丽、王月、寇湄、陈圆圆、杨宛、王微、柳如是●总目序陈子龙戊寅草湖上草柳如是尺牍柳如是诗东山酬和集柳如是诗拾遗附录河东君小传序余览诗上自汉魏,放乎六季,下猎三唐。
其间铭烟萝土之奇,湖雁芙蓉之藻,固已人人殊,而其翼虚以造景,缘情以趋质,则未尝不叹神明之均也。
黄裳一代才女柳如是的情书旧藏抄本《湖上草》,管庭芬故物。
中收柳如是尺牍三十一通,都是写给她的“男朋友”汪然明的。
可以算得上三百年前的一束“情书”。
本来想给这些笺札作些“笺注”,但此事大难。
看来还只能说些空话。
也许有人怀疑,柳如是真能写出这么漂亮的信来么?会不会有人捉刀,这问题需要考证,而考证之道,我是不懂的。
以理度之,可能性自然并不是没有。
但柳如是有诗集,有明刻本;还有许多附刻在《初学集》里,说她的作品曾经旁人点窜,事属可能。
但说她专门请了一位“秘书”,代为写信作诗,就不大像了。
这些信大抵写于崇祯十二年己卯,其时如是正在湖上作客。
信是写给汪然明的,这是一位徽州富商,久住杭州,喜欢风雅,与文士颇多来往。
看情景他与柳如是关系相当密切。
汪和牧斋也是朋友,柳归钱后他们还有过往。
湖上直是武陵溪,此直是桂栋药房矣。
非先生用意之深,不止于此。
感甚,感甚。
寄怀之同,乃梦寐有素耳。
古人云千里犹比邻,殆不虚也。
廿八之订,一如台命。
这是如是初到湖上,借住汪然明湖庄时所作。
看样子这别墅是非常精致的。
当时官僚地主富商都喜欢在西湖边上兴建园林,春秋佳日,来此小住,自然也招待客人。
张宗子在《西湖梦寻》序里就有过记述:“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如是有“题祁幼文寓山草堂”诗,就是为祁彪佳所作。
我怀疑,这“草堂”并不在越中,可能即是“偶居”中之一境。
早来佳丽若此,又读先生大章,觉五夜风雨凄然者,正不关风物也。
羁红恨碧,使人益不胜情耳。
少顷当成一诗呈教。
明日欲借尊舫一向西泠两峰,馀俱心感。
看信里所写,是春天光景无疑。
信写得极婉转,可谓一往情深。
姑不论这“情”是真是假,但表达得极有分寸。
也许这就是所谓“名妓”的“本领”吧。
《湖上草》里有好几首西湖诗,第一首就是《雨中游断桥》,自然不一定是这次借了湖舫出游所作,但总写于同时。
诗云:野桥丹阁总通烟,春气虚无花影前。
北浦问谁芳草后,西泠应有恨情边。
《青霞先生文集序》矛坤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青霞先生文集序》,明代散文,作者茅坤,出自《青霞集》。
青霞先生是指沈炼,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杀害,因此受到天下士人推崇,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先生文集》,这篇文章是茅坤为该文集撰写的序言。
作品原文:青霞先生文集序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1。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2,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3。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4,寻且坐罪罢去5。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6,刻而传之。
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7,《巷伯》之刺谗而下8,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9,特悯其人,矜其志。
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10,伍胥之谏疑于胁11,贾谊之《疏》疑于激12,叔夜之诗疑于愤13,刘蕡之对疑于亢14。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15,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16。
姚鼐《复鲁絮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姚鼐《复鲁絮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姚鼐《复鲁絮非书》原文及翻译译文姚鼐《复鲁絮非书》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
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
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
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
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
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
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
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
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
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
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
先生以为然乎?[注]①绌(chù):通“黜”,退。
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
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
米芾尺牍原文及译文摘要:一、简介- 米芾简介- 尺牍的定义和背景二、米芾尺牍原文- 《致伯充尺牍》原文- 《箧中帖》原文- 《竹前槐后诗卷》原文三、米芾尺牍译文- 《致伯充尺牍》译文- 《箧中帖》译文- 《竹前槐后诗卷》译文四、米芾尺牍的书法艺术特点- 行草书的风格- 运笔和结构的独特之处- 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五、米芾尺牍的历史影响- 对后世书法的启示和影响- 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正文:一、简介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尺牍是一种书信形式,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间交流情感、学术和艺术的重要方式。
二、米芾尺牍原文1.《致伯充尺牍》原文此为米芾代表作之一,原文如下:“芾顿首启,伯充台照。
比日履兹悚惧,起居佳胜,承颜光,慰寒温。
前者临川词,附使以进,辱蒙赠答,极荷存意。
草草不备,伏惟亮察。
芾顿首再拜伯充台。
”2.《箧中帖》原文《箧中帖》是米芾行草书的代表作,原文如下:“芾箧中旧藏晋唐法书,近写数纸,颇有谬误,以此渐愧,不能终日。
适承南都君,见示大令此书,恍若前身,略无疑忌,辄敢题跋。
侧闻吾丈,宝藏久矣,愿示赏音,以为何如?”3.《竹前槐后诗卷》原文《竹前槐后诗卷》是米芾的一幅行书作品,原文如下:“竹前槐后午阴繁,壶中酒,盏中茶。
一部清言付与谁?风花雪月二十年。
此身到处唯一堪,江南江北与湖南。
门前几度扫残红,夜来归燕识旧巢。
”三、米芾尺牍译文1.《致伯充尺牍》译文米芾敬启:伯充尊鉴。
近日起居安康,非常欣慰。
前次奉命书写临川词,并承您赐赠答诗,非常感激。
匆忙间草草成书,请您谅解。
米芾敬上,再拜。
2.《箧中帖》译文米芾敬启:久藏箧中的晋唐法书,近日已书写数纸,但颇有谬误,因此感到惭愧,无法终日。
恰逢南都君出示大令此书,宛如前身,略无疑忌,辄敢题跋。
听闻吾丈珍藏已久,愿您展示赏音,以为如何?3.《竹前槐后诗卷》译文竹前槐后,午阴繁盛。
王羲之的尺牍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10篇尺牍的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姨母帖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gòu,读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
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译文:十一月十三日,王羲之叩首、叩首。
突然得到姨母逝世的噩耗,巨大的悲痛如摧心剥肝一般使我的精神不能承受。
真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我感到五脏六腑被悲惨阻塞并反复发作,不能一一细说。
王羲之叩首再拜。
平安帖原文: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译文:我这里大致安好。
修载(王耆之)来此已十多天了。
诸位亲朋近日将要集会,我想明天大家都会到来。
您不能前来参会,增加了大家的遗憾和感慨。
何如帖原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译文:王羲之禀告:不知道贵体近来怎样?这么晚给您回信,奉告近况。
羲之我腹内寒冷,甚是无奈。
不久再向您报告。
羲之再次告白。
奉橘帖原文:奉橘(jú,读局)三百枚。
霜未降,未可多得。
译文:奉上橘子三百个。
因为尚未下霜(多数尚未成熟),所以所得数量不多。
快雪时晴帖原文: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译文:羲之叩首。
一场痛快的小雪之后又很快放晴,真好啊!想您身体安康吧。
曾想访问未能成功,心中郁结不快。
我体力不佳,不能细说,非常抱歉!王羲之顿首再拜。
孔侍中帖原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译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告:最近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一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
(写该信时)我还不知道领军得了病,现在补充问候。
忧悬帖原文:忧悬,不能须臾(yú,读鱼)忘心。
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译文:我很担忧,且一刻也不能忘怀。
因此,我的意思是要尽快派人取得有关的信息。
王羲之报告。
频有哀祸帖原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
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译文:(近来在我身边)灾祸频频发生,我悲痛万分,心如刀割一般,以致不能控制自己。
柳如是集作者:柳如是柳如是集作者:柳如是奇女子柳如是的诗词百余首,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的完整呈现,袒露了柳氏自己的灵魂,表现她对人生、爱情、中华文化真谛的真实感受和无悔的追求。
本书对文化史女性篇章中何以出现这种奇人奇文进行了富有诗意的诠释。
依韵奉和二首春风習習转江城,人日于人倍有情。
帖勝似能欺舞燕,妆花真欲坐流莺。
银旙囡戴忻多福,金剪侬收喜罢兵。
新月半轮灯乍穗,为君酹酒祝長庚。
佛日初辉人日沉,彩旙清晓供珠林。
地于劫外风光近,人在花前笑语深。
洗罢新松看沁雪,行残旧药写来禽。
香幻绣阁存常好,不唱卿家缓缓吟。
附人日示内二首钱谦益梦华乐事满春城,今日凄凉故国情。
花熸舊枝空帖燕,柳燔新火不藏莺。
银幡头上冲愁阵,柏叶尊前放酒兵。
凭仗闺中刀尺好,剪裁春色报先庚。
灵辰不共劫灰沉,人日人情泥故林。
黄口弄音娇语涩,绿窗停梵佛香深。
图花却喜同心蒂,学鸟应师共命禽。
梦向南枝每西笑,与君行坐数沉吟。
横山杂作美人遥夜忙何方?应是当年蹭蹬乡。
自爱文园能犊鼻,那愁世路有羊肠。
徐看雀坠枝先坠,谁借桃僵李亦僵。
只此时名皆足废,宁须万事折腰忙。
題顧横波夫人墨兰图册兴来泼墨满吟笺,半是张颠半米颠。
俗眼迷离浑不辨,嗤它持作画图看。
其二暂向幽芳一寫真,笔花飛落墨痕新。
總然冷淡难随俗,岩谷而今有幾人?其三读罢离骚酒一壶,残灯照影夜犹孤。
看来如梦复如幻,未审此身得似无。
其四眼界空华假复真,花花葉葉净无塵。
千秋琴操犹馀调,半是骚人现化身。
其五翻风解作前溪舞,泣露犹闻子夜歌。
一片幽怀誰领略,托根无地奈渠何。
其六不共青芝石上栽,旨容荆棘与莓苔。
根苗净洗无尘土,好待东风送雨来。
其七泣露啼烟三两枝,写来真作断肠辞。
怀香老去凭谁惜,独抱奇姿只自知。
其八闲评争说所南翁,向后人文半已空。
莫讶豪偷花叶减,怕它笔墨恼春风。
其九晚窗梦醒系相思,静对潇湘九畹姿。
世眼大都看色相,枝头何不点燕支?其十懒踏长安九陌尘,独怜空谷十分春。
豪端画破虚空界,想见临池妙入神。
钱秘、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内容提要:钱谦益、柳如是的诗歌唱和与书画题咏,不仅践行了抒写“性情之真”的诗学观,而且体现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文艺思想。
钱谦益在画学领域主张融“灵心、粉本、学问”为一体,于书体则反对“俗书”;柳如是的书画作品书卷气甚深,带有典型的文人风格。
这既表现出明清易代之际社会政治和士人心态的复杂性,更能反映文人诗歌与书画会通的发展状况,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钱谦益、柳如是因率性任情的姻缘而惊世骇俗,两人以风流行为和诗歌唱和表达“性情之真”,而且将这一诗学思想贯注于画学和书法观念中,以为绘画出自人的“灵心”,并与作者的人格气质密切相关,书法亦在用笔、学养、人品等方面与诗、画具有一致性。
诗与书画不仅意境上可相通,还都需要以深厚学养为基础。
钱谦益在书法上反对“俗书”,与其文学上提倡转益多师、尊经复古密不可分;柳如是的诗歌与书法创作,更是其人品、气节的最鲜明例证。
钱、柳二人关于书画的题咏,不仅与其诗学思想勾连甚深,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诗、书、画融通的文艺思想。
钱谦益、柳如是的因缘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七年,是钱、柳二人的相识、结缁阶段。
柳如是初访半野堂,自此订交;二人在芙蓉肪上行合督礼,正式结为夫妇;然后是修筑绛云楼,藏书、检校,堪称神仙眷侣。
随着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的到来,钱、柳二人的生活发生骤变,经历了生死抉择与精神痛苦,直至康熙三年,他们都投身于复明运动。
在这两个阶段中,钱谦益、柳如是写下了大量相互唱和的诗词,其中有一些是书画题咏。
在《东山酬和集》中,有一组绝句集中反映了钱谦益与柳如是任“情其性”的诗学观念,这也是晚明思想解放与社会风尚巨变的一个注脚。
这组诗写于崇祯十四年钱、柳正式成婚之前。
钱谦益在黄山温泉浴毕,写下《禊后五日浴黄山下汤池留题四绝句,遥寄河东君》,诗云:“沐浴频看称意身,刈兰赠药想芳春。
凭将一掬香泉水,嚷向茸城洗玉人。
”“齐心同体正相因,祓濯何曾是两人?料得盈盈罗袜步,也应抖擞拂香尘。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的背景和意义
2.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的主要内容
3.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是指明朝宣德年间,南京国子监祭酒张永绘制的一幅尺牍,其内容为对皇帝宣德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祈愿。
这一尺牍的翻译工作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永是明朝宣德年间的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他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文化界的领袖之一。
宣德尺牍是张永绘制的一幅尺牍,其内容主要是对皇帝宣德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祈愿。
这幅尺牍的绘制和流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状况,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的主要内容是对皇帝宣德的赞美和对国家繁
荣昌盛的祈愿。
其中,张永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对宣德皇帝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和祈愿。
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民众的期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深远。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状况。
其次,它对于研究张永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它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译文是明朝宣德年间的一部重要文化作品,它的翻
译工作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柳如是尺牍[明末清初]云间柳隐如是小引余昔寄迹四湖,每见然明拾翠芳堤,偎红画舫,徉徜山水间,俨黄衫豪客。
时唱和有女史纤郎,人多艳之。
再十年,余归三山,然明寄眎画卷,知西泠结伴,有画中人杨云友,人多妒之。
今复出怀中一瓣香,以柳如是尺牍寄余索叙。
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
然明神情不倦,处禅室以致散花,行江皋而解环佩。
再十年,继三诗画史而出者,又不知为何人?总添入西湖一段佳话,余且幸附名千载云。
三山林雪天素书于翠雨阁尺牍第一湖上直是武陵溪,此直是桂栋药房矣。
非先生用意之深,不止于此。
感甚!感甚!寄怀之同,乃梦寐有愫耳。
古人云:“千里犹比邻。
”殆不虚也。
廿八之订,一如台命。
【翻译】西湖正是武陵溪,这里正是桂栋药房啊。
若非先生您用意之深,我也不会驻足于此!太感谢了!太感谢了!我们心意相通,是因为时刻都真诚地思念着彼此吧。
古人云:“千里犹比邻。
”大概不是妄言。
二十八日的聚会,我一定会如约前往。
【说明】汪然明,徽商,寓居杭州,与柳如是私交甚笃,著有《春星草堂集》。
王国维曾题诗《尺牍》曰:“华亭非无桑下恋,海虞初有蜡屐踪。
汪伦老去风情在,出处商量最恼公。
”其中华亭句即指汪柳二人曾有一段朦胧的感情,但不了了之。
汪伦、出处句,指汪氏殷勤地帮柳如是谋划婚姻大事,但柳氏总是拒绝。
此札作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柳氏前往杭州寄住在汪氏的横山书楼中。
【注释】1、武陵溪:武陵,古郡名,在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
其地有雄、樠、无、酉、辰五溪。
2、桂栋药房:《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3、寄怀:真诚以待。
此处当指彼此心意相通,故而即便事先没有沟通,但汪氏为她准备的居所正中她的心意。
4、千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其二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5、台命:旧时敬称他人的嘱托。
一般用于书信。
如:钦承台命。
尺牍第二早来佳丽若此,又读先生大章,觉五夜风雨凄然者,正不关风物也。
羁红恨碧,使人益不胜情耳。
少顷,当成一诗呈教。
明日欲借尊舫,一向西泠两峰。
馀俱心感。
【翻译】一早便有如此美景,又读了先生您的大作,觉得这五夜的风雨会如此凄清,正与气候无关。
悲紅恨碧,使人禁不住伤情。
很快,当完成一首诗向您呈教。
明日想借您的画舫,向西泠双峰游览一番。
都很感谢!【说明】此札主旨是向汪氏借舫春游。
时间当与上篇相近。
【解释】1、觉五夜风雨凄然者,正不关风物也:反语,类似于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或是风雨凄然与人的心境有关。
2、画舫:陈寅恪按:《春星草堂集》一载汪然明小传云:制画舫于西湖。
曰不系园。
曰随喜庵。
其小者,曰团瓢,曰观叶,曰雨丝风片。
及同书五遗稿《自嘲并示儿辈》八章之五“画舫无权逐浪浮”句下自注云:余家不系园,乱后重新,每为差役,不能自主。
可知然明之西湖游舫颇多,有大小两类,河东君所欲借者当是团瓢观叶或雨丝风片等之小型游舫也。
尺牍第三泣蕙草之飘零,怜佳人之迟暮,自非绵丽之笔,恐不能与于此。
然以云友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亦不可不作。
容俟一荒山烟雨之中,直当以痛哭成之可耳。
【翻译】谁都会因蕙草的飘零而哭泣,因佳人的迟暮而哀伤,但若没有绵绵清丽的文笔,恐怕是无法参与其间的。
但是以云友的才情,先生您的侠概,使我辈即便毫无文思,也不可不为她写下些什么。
请待我在这一处荒山烟雨之中,就用一场痛哭来完成它吧!【说明】杨云友,即杨慧林,字云友,号云道人,明末女画家,是汪氏的朋友。
陈寅恪按:上录河东君两札(尺牍第三、第六),当是然明欲倩河东君为杨慧林作题跋哀悼一类之文辞,故云道人画册,遂在河东君西湖寓所供其披览。
河东君因更向然明索其前后为云友所作诸诗,以为资料。
【解释】1、恐不能与于此:指参与写悼念云友的文字。
尺牍第四接教并诸台贶。
始知昨宵春去矣。
天涯荡子,关心殊甚。
紫燕香泥,落花犹重,未知尚有殷勤启金屋者否?感甚!感甚!刘晋翁云霄之谊,使人一往情深,应是江郎所谓神交者耳。
某翁愿作交甫,正恐弟仍是濯缨人耳。
一笑!【翻译】收到了您寄来的信以及诸位兄台的厚礼。
终于明白昨夜春已逝去!您这位天涯荡子,也太关心我了吧!紫燕衔泥而过,惊落一树繁密的春花,(骏马踏着香泥来到我的门前,扬起一尘深深的落花),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会殷勤地打开金屋等待着我呢?太感谢您了!太感谢您了!刘晋翁义薄云天,让人一往情深,应该就是江郎所说的堪与之神交的人物吧!至于某位老先生(谢三宾)想要像交甫一样等待我的回答,恐怕小弟我仍是濯缨的渔父罢了。
见笑了。
【说明】柳氏与陈子龙分手后,汪氏替柳氏广邀英雄帖,想要通过以文会友的方式让她挑选一位可心的人以托付终身。
从这封尺牍看来,柳氏似乎都不甚满意。
刘同升,字晋卿,又字孝则,崇祯十年殿试第一。
明亡,投靠唐王,赣州起兵抗清,败死。
是汤显祖的女婿。
谢三宾,字象三,号寒翁。
钱谦益门生,明末降臣。
崇祯时,官至太仆寺卿。
投清后,江浙抗清义士,多为其所陷害。
曾与钱谦益争夺柳氏,手段卑鄙,柳氏甚为嫌恶。
其《一笑堂诗集》中有一首诗名《柳》,亦颇可见其心意:“曾赐隋堤姓,犹怀汉苑眠。
白门藏宿鸟,玄灞拂离筵。
一曲春湖畔,双眉晓镜前。
不愁秋色老,所感别经年。
”其一笑堂中的一笑,也来自于他写给柳氏的“香袂风前举,朱颜花下行。
还将团扇掩,一笑自含情。
”【解释】1、教:手教,书信的意思。
2、贶:礼物的意思,台贶与第一通尺牍中的台命相似,是指对方送来的礼物的意思,这里的礼物是他人寄来的求赏的诗文。
3、天涯荡子,同黄裳豪客意,指为柳氏的婚姻搭桥牵线的朋友,详见唐传奇《霍小玉传》。
4、紫燕:燕子,或是古骏马名,亦通。
5、重:深也。
6、金屋:用汉武金屋藏娇典。
7、云霄之谊:朋友间高洁的情谊。
8、刘晋翁:即刘同升,翁字为敬称。
9、神交:江淹《伤友人赋》:“余幼好于斯人,乃神交于一顾。
”10、某翁:应该是指谢三宾。
11、交甫:《神仙传》曰:切仙一出,游於江滨,逢郑交甫。
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
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
《文选•曹植》:“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12、渔父:《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尺牍第五嵇叔夜有言:“人之相知,贵济其天性。
”弟读此语,未尝不再三叹也。
今以观先生之于弟,得无其信然乎?浮谈谤谣之述,适所以为累,非以鸣得志也。
然所谓飘飘远游之士,未加六翮,是尤在乎鉴其机要者耳。
今弟所汲汲者,止过于避迹一事。
望先生速图一静地为进退。
最切!最感!馀晤悉。
【翻译】嵇叔夜有言:“朋友间交往,贵在帮助对方实现天性”。
小弟每读此句,未尝不感叹再三啊!今先生您之于我,难道不正是如此吗?那些毫无依据的谣谤,恰恰是我的包袱,而非是我自鸣得意的资本呀!然而那些所谓要遗世独立的名士,之所以还没有插上翅膀(远去),是特别在意有人能真正明了他的心思罢了(只是怀才不遇,韫椟而藏,待价而沽)。
今小弟所急迫的,莫过于避藏行迹一事。
望先生快快帮我谋一块静地,使我得以进退。
最是迫切!最是感激!其他事宜,敬容面商。
【说明】谢三宾争夺柳氏不果,于是四处散播谣言,诋毁柳氏。
柳氏不堪其扰,一度病倒,希望汪氏替其图一静地隐居,以避流言。
寅恪案:河东君此札所言择静地以避迹一事,在其寄寓西湖然明横山别墅以后。
(见前第一札。
)河东君此时声名广播,外章闻风而来者必多为河东君所不欲睹面之人,纵有愿与睹面并相酬酢者,但其人究非理想,而又豪霸痴黠纠缠不止,难于抗拒,如谢象三之例,故更请然明别择一避迹之静地。
【解释】1、人之相知,贵济其天性: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2、六翮: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
宋苏轼《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君犹鸾鹤偶飘堕,六翮如云岂长铩。
”3、鉴其机要:鉴,察明;机要,意旨。
该句隐用“终南捷径”一典,详见《新唐书•卢藏用传》。
4、避迹:避藏形迹尺牍第六弟欲览《草堂诗》,乞一简付。
诸女史画方起,便如彩云出衣。
至云友一图,竟似蒙蒙渌水,伤心无际。
容假一二日,悉其灵妙,然后奉归也。
【翻译】小弟想一览先生您的《春星草堂集》,期望能寄来一份。
各女史画风刚刚兴起,便如彩云从衣袖中飘出来一般,(静逸流丽,潇洒隽秀);到了友云的画,竟然像濛濛春水,(摇荡性情),令人无限伤心。
愿借一两日,让我尽其灵妙,然后再奉还。
【说明】汪氏请柳氏为友云的画集写序跋,柳想进一步了解友云后方动笔,故而向汪氏借《春星堂集》一览其与友云的唱和之作。
详见第三通说明。
女史画,指具有高度涵养的才女或妓女所画之画,有明一代,画师闺阁独秀,如林天素、顾眉生、李今生,文端容、薛素素、马守真等,不胜枚举,仅在汤漱玉的《玉台画史》中就收录了明代女画师九十七人。
【解释】1、女史:对知识妇女的美称。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蒋苕生太史序玉亭女史之诗曰:‘离象文明,而备位乎中;女子之有文章,盖自天定之。
”尺牍第七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
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
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
但离别微茫,非若麻姑方平,则为刘阮重来耳。
秋间之约,尚怀渺渺,所望于先生维持之矣。
便羽即当续及。
昔人相思字,每付之断鸿声里。
弟于先生亦正如是,书次惘然。
【翻译】鹃声雨梦之中,遂若与先生您作了一场远隔尘嚣的旅行。
待到归途萧瑟,只有随波逐浪的萍花和黯然魂销的杨柳。
(仿佛您和我一般)回想先生您的种种深情,就像峻耸的铜台,西流的银河,何止桃潭的千尺之深呢!只是离别后相见的机会微乎其微,除非是先生您再约我同游,或是您与友人同来探访我。
秋日的重逢,尚念渺茫,只能仰赖您来维持这份约定了。
信使捎去的书简很快就会送到。
古人相思的文字总是付与断鸿声中,小弟我对您也正是如此。
书罢惘然。
【说明】寅恪案:此四通(尺牍第七,第八,第十三,第十六)皆关于然明约河东君往游商山齐云者。
第八通商山之约河东君实已成行。
第一六通商山之招,以此后书札无痕迹可寻,恐未能赴约。
第三通齐云之游则未成事实也。
【解释】1、铜台高揭,汉水西流:陈寅恪按:鄙意河东君此文乃用太白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以比然明之深情,复用“铜台”“汉水”之辞以比然明之高义。
魏文帝所作《燕歌行》云“星汉西流夜未央”,及《杂诗》二首之一云“天汉回西流”,又杜子美《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五古云“河汉声西流”,皆诗人形容极高之语。
2、非若麻姑方平,则为刘阮重来耳:麻姑方平典:东汉桓帝时曾应仙人王远(字方平)召,降于蔡经家,为一美丽女子,年可十八九岁,手纤长似鸟瓜。
蔡经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方平知经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麻姑自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又能掷米成珠,为种种变化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