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城市
- 格式:ppt
- 大小:6.94 MB
- 文档页数:67
建筑彩画艺术(2007-01-01 17:33:45)分类:古建知识最初,人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防止裸露在外的房屋木结构受到自然的侵蚀及虫蛀,使用丹或朱等矿物原料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将很单纯的图案敷饰在木结构上,这就是建筑彩画的雏形。
后来,建筑彩画逐渐与建筑美学的需要统一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终于成为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开始应用建筑彩画。
史书记述鲁国的“丹桓之楹,而刻其桷”之说,即表明当时已讲究在华美的建筑构件上装饰彩画,不过图案及色彩都较简单。
到秦汉时,建筑物内外都出现了彩画装饰,图案也较为丰富了。
如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椽榱皆绘龙蛇萦绕其间”。
进入南北朝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外来建筑装饰艺术也随之而来,于是,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与外来艺术得以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纹样。
如卷草、莲瓣、宝珠、水曲和石字等。
此时,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是木质表面涂红,墙面粉以蜃灰,这朴素、明朗的红白两色,形成了早期古建筑的基本色调。
时至唐朝,外檐的柱身成了彩画重点,其上多画些团窠或束莲,纹样饱满,色彩绚丽。
宋元时代,彩画又被饰用于斗拱、额枋,其方法有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及杂间装等几种,此外还有叠晕、剔填等着色方法。
应用于彩画中的饰纹,有华纹、琐纹、云纹、飞仙、飞禽及走兽等,其中华纹又分为“九品”,琐纹(锦纹)分为“六品”,不仅等级分明,而且工艺手法也相当细致。
当时,宫殿,寺观等建筑多用青绿或黄色的琉璃瓦,栏杆、柱槛、门窗则涂以红色,整个色调浓艳,对比很强。
到了明代,人们对颜色的选用趋于单纯,图案采用深浅退晕的画法,并以冷色为基调。
例如,常见的建筑彩画多为青、绿两色反复间杂,看上去颇为素雅。
有时,也用少量的朱红或金色点缀一、二,这一小小的对比使图案显得鲜艳夺目。
对于纹样的处理,有细而紧和叶瓣大而爽朗这两种,效果各异。
大部分彩画都构图灵活,舒展大方,并富有创造性。
进入清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到了高潮,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进。
问答题: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追求诗画意境。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含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②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二是景物命名,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③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
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
二者都经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空间感的效果。
④特别强调借景。
借景包含借入和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下基本艺术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注重建筑个体、群体甚至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皆是如此。
④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单体建筑形式简单且定型化,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个别建筑如佛塔等例外),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⑤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建筑史一、都城、城市、宫殿(一)都城的变迁:1、长安城——《三辅黄图》中汉长安故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隋文帝杨坚以汉长安城为古战场,过于残破凋零,在原长安城东南面建新都“大兴城”。
唐朝沿用为长安城。
2、洛阳:《洛阳珈蓝记》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寺)情况,并述及洛阳城市风貌。
3、开封4、北京——历史上北京建城时间为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45年),琉璃河出土周代礼器铭文证明;——元大都城市布局的特点与理论:受儒家社会等级和次序思想的影响,表现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的意图,是大小套城模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明成祖以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设北京城。
南面南移1里,加筑外城时南侧开始收头形成凸形轮廓。
紫禁城按照周礼三朝五门至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梁陈方案”是指在北京城之外即西郊,离开旧城,另建行政中心的方案,认为可以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完整性,用地限制少,可建现代化新城。
5、南京6、其它——“车毂击,人肩摩”形容战国时的齐国首都临淄——虎踞龙盘:南京;四塞为固:长安;北京:擎裘之势;天下之中:洛阳;7、历史上第一座分区明确、交通方便、外轮廓方正的都城是曹魏邺城。
故宫建筑空间艺术处理上的三个高潮“天安门、太和殿、景山”(二)城市1、伍子胥春秋时为吴王阖闾“相土尝水”选择城址(今苏州)2、“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郭指外城。
春秋至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需要,里坊制得以确认。
3、“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往也”指的是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4、唐长安城的规划影响了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这两座城市布局与长安城相似,只是规模小些。
5、里坊制在宋代因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
6、《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汴梁(开封)的城市景象。
7、瓦子:北宋汴梁及南宋临安都有一种集中娱乐场所,称为瓦子或瓦肆、瓦舍、瓦市,其中包括各种技艺演出,如小唱、杂剧、散乐、影戏等。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名词解释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是指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艺术成就显著的四个园林,它们分别是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留园。
以下是对这四个园林的名词解释。
1.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拙政”二字,意指不善政事而退隐家园。
园林以水景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精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2.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体,园内建筑精美,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
3.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皇帝的夏宫。
园林占地面积广阔,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园内分布有众多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是中国园林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
4.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留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
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山水景观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紧凑,园内建筑和景观层次丰富,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四大园林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夏都之一;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未见瓦,“茅茨土阶”。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3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4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商晚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十几米,四出羡道,多殉葬人物·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岐山凤雏村中国第一四合院(即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二进院寺庙建筑2 湖北岐春出土一处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防洪水、供帝王登临之乐·人物:公输班-鲁班·开始修筑长城·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咸阳市秦咸阳一号宫殿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木构架环绕的台榭式建筑,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的夯土台,居民7万户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 1 阿房宫2秦始皇陵墓-骊山陵(未开挖)边长350m ,残高43m 以上;墓东侧兵马俑·秦都、宫殿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1 长安城第七大城 “斗城”,未按周礼;建于西汉渭水南岸;S=36平方公里,城门12座,5座宫殿,八街九陌,168闾里 2 汉长安南邻出土11座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遗址,仍属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3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代地面以上遗存的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亨堂、石象生等,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地建筑形象资料。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一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中国建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书中开篇便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以遮风挡雨、抵御野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半地穴式房屋逐渐发展为地面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其严谨的布局。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例如,故宫的布局就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等级制度。
中轴线贯穿整个宫殿群,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两侧则对称分布着其他宫殿和附属建筑。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感,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正平和”的思想。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辅以砖石等材料。
木材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灵活性。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
它的巧妙设计和精美的造型,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
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饰手法,在建筑中随处可见。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龙凤图案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蝙蝠图案则寓意着“福”到了。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北方的四合院,布局规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气;南方的园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展现了南方人的细腻婉约。
此外,还有客家土楼、傣族竹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宝库中的瑰宝。
在宗教建筑方面,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通常庄严肃穆,而道教宫观则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名胜古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古代文化名城和名胜古迹,这些地方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历程,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了解中国的窗口。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名胜古迹。
第一站: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
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经历了许多王朝和政权的更替,留下了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
比如,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历史文化名胜,都是北京的代表性景点,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72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之一。
它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的场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精美的园林景观闻名于世。
除了这些著名的景点,北京还有许多海派文化建筑,如恭王府、后海、南锣鼓巷等,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站:西安西安位于陕西省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在历史上,西安作为古代文化的中心,曾经是13个朝代的首都,是中国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
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留下了许多历史名胜古迹。
西安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兵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杰出文物。
除了兵马俑,古城墙、大雁塔、华清池等历史文化名胜也是西安的代表性景点。
古城墙是中国墙体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古代城墙之一。
大雁塔是唐朝时期的佛教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件宝贵的遗产。
华清池是中国古代皇家御园,也是唐代著名文人杜牧的故居。
第三站:南京南京地处中国东南部,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