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生态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制作生态瓶的步骤和方法一、材料准备制作生态瓶所需的材料有:一个透明的塑料瓶、水、土壤、各种植物种子、小石子、沙子、干燥的苔藓等。
这些材料应事先准备好,确保每一种材料的质量和干净度。
二、准备瓶子选择一个透明的塑料瓶作为生态瓶的容器。
瓶子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一般建议选择容量适中的瓶子,方便后续的种植和养护。
将瓶子彻底清洗干净,并确保瓶盖紧固可靠。
三、制作底层底层是生态瓶的基础,它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在瓶子底部倒入一层小石子或沙子,以提供排水和通风的作用。
然后,覆盖一层土壤,土壤的质地要松软,以便植物的根系能够顺利生长。
四、种植植物选择适合生态瓶种植的植物种子,可以选择各种花草植物或者蔬菜种子。
根据种子的要求,在土壤上撒上适量的种子,并轻轻覆盖一层土壤。
种子的数量和密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容器大小来确定,但不要过于密集,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
五、制作中层中层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并保持水分的循环。
在种子上方放一层干燥的苔藓或湿润的海绵,这可以保持土壤的湿度,并且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六、制作上层上层是生态瓶的顶部,它起到保护植物和保持湿度的作用。
在瓶子的顶部加入一些沙子或小石子,以增加容器的稳定性。
在沙子或小石子上方放置一层湿润的苔藓,这可以保持植物的湿度和防止水分的蒸发。
七、养护与维护制作完成后,需要对生态瓶进行养护和维护,以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
定期检查瓶子内的湿度和养分是否充足,需要适时给植物浇水和施肥。
同时,注意瓶子内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八、观察与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将在生态瓶内生长茂盛,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欣赏它们的美丽和生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生态瓶内的水分和养分循环,了解植物的生态特性。
九、注意事项制作生态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适合的植物种子,避免选择过于庞大的植物,以免容器无法容纳;其次,定期检查瓶子内的环境条件,保持适宜的湿度、光照和温度;最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免瓶内温度过高。
《做一个生态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群落,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难点】理解在生态瓶中放置生物的数量,以及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践法【课前准备】容器、水桶、沙子和小石子、铲子和漏网、标签、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听歌曲《荷塘月色》,感受美丽的荷塘景色。
提问:同学们家里都养过鱼吧?养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我们为了让小鱼有一个舒服的家,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会在水里放上水草、浮萍、目的是为了让小鱼们生活得非常愉快。
那你们知道放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吗?仅仅是为了美观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态世界。
二、认识生态1.让我们以池塘为例,观察水里的生物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作用?生物:水藻、水草、水绵、鱼类(杂食性的鱼、杂食及肉食性的鱼类)、虾、田螺、河蚌、水鸟类、水生昆虫、青蛙等。
非生物: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关系:水为鱼提供生活的场所。
石头为鱼提供躲藏的地方;水草为鱼提供足够的氧气提供隐蔽的场所,为鱼提供食物;动物的排泄物是植物的养分,等等。
作用:在池塘生态系统中,阳光照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池塘中的水,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和养料,还有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这些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2.像池塘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播放视频:生态系统。
做个生态瓶实验报告单做个生态瓶实验报告单引言:生态瓶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学实验,通过模拟自然环境,观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生态瓶,观察和记录其中的生物群落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以下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详细报告。
实验材料:1. 透明塑料瓶(容量500毫升)2. 水3. 沙子4. 小石子5. 水草6. 浮游生物7. 水生植物8. 空气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将其洗净并晾干。
2. 在瓶底倒入一层细沙,约占瓶底的1/5。
3. 在沙子上倒入一层小石子,约占瓶底的1/5。
4. 将清水倒入瓶中,约占瓶的1/2,保证沙子和小石子被充分浸泡。
5. 放入适量的水草和浮游生物,以及适量的水生植物。
6. 将瓶口用塑料薄膜封住,保持湿度,并用针扎数个小孔,以保证氧气的供应。
7. 将生态瓶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定期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生态瓶内的生物群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水草和浮游生物开始繁殖,水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形成了茂密的水下植被。
这些植被为浮游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并吸收了水中的营养物质。
同时,水草的光合作用也释放出氧气,维持了水中生物的呼吸。
然而,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水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减少。
这导致了一些浮游生物的死亡,同时也影响了水草的生长。
我们观察到水草的颜色逐渐变黄,并出现了一些腐烂的现象。
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的水中有害物质积累,影响了水草的健康。
我们还注意到,生态瓶中的水温和光照强度也对生物群落产生了影响。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较高的水温下,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更快。
这表明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生态瓶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制作生态瓶的步骤和方法制作生态瓶的步骤和方法生态瓶是一种利用废弃塑料瓶制作而成的热带植物盆栽。
通过将废弃塑料瓶进行切割和处理,再加入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和肥料,使其成为一个可供植物生长的小型生态系统。
下面将详细介绍制作生态瓶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准备材料和工具制作生态瓶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废弃塑料瓶、剪刀、刀具、土壤、植物、石子或沙子、肥料。
步骤二:选择适合的废弃塑料瓶选择一个废弃塑料瓶作为生态瓶的容器。
最好选择透明的塑料瓶,这样可以观察到植物的根系和水分的变化。
步骤三:清洗和消毒塑料瓶将废弃塑料瓶彻底清洗干净,并用热水和消毒液进行消毒,以防止细菌滋生。
步骤四:切割塑料瓶使用剪刀或刀具将废弃塑料瓶切割成两半。
切割时要小心不要弄伤手指,切口要平整。
步骤五:准备土壤和肥料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和肥料。
可以选择通用的花卉土壤,并加入一些有机肥料,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步骤六:在底部填充石子或沙子在生态瓶的底部填充一些石子或沙子,以增加排水能力,防止水分积聚导致植物根系腐烂。
步骤七:添加土壤将准备好的土壤填充到废弃塑料瓶的上半部分,填充至约三分之一的高度。
步骤八:植物栽种选择适合生态瓶的植物,如绿萝、常春藤等。
将植物的根系嵌入土壤中,并轻轻拍实土壤,使植物稳固。
步骤九:添加肥料在种植好植物后,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适量的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步骤十:定期浇水和养护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控制浇水量,避免积水。
定期施肥、修剪和换盆,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制作生态瓶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上述方法仅为一种基本方法。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割伤手指和误伤自己。
制作完成后,将生态瓶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定时检查植物的生长状况,并适时调整养护措施。
制作和养护生态瓶需要耐心和细心,但是一旦制作成功,它将成为一个美丽且有益环境的小型植物景观,为家庭提供绿色和生态的氛围。
生态瓶的制作1.在广口瓶中放入少量淤泥,并加入适量的水,将淤泥平铺在瓶底。
2.将洗净的砂子放入广口瓶,摊平,厚度约为1cm。
3.将事先准备好的水沿瓶壁缓缓加入,加入量为广口瓶容积的4/5左右。
加水时不要将淤泥冲出,以免水质变混。
4.加入适量绿色植物。
若是有根植物,可用长镊子将植物的根插入砂子中。
5.加入适量鱼虫。
水蚤易死亡,加入量要少。
水丝蚓必须要加。
6.加入小鱼2条。
注意不要用金鱼,因为金鱼的耐逆性很差。
7.将瓶口作凡士林密封,生态瓶制作完成。
8.将制成的生态瓶放在太阳光下。
注意光线不能太强,以免瓶内温度太高,影响生物的存活。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
材料用具:1、广口瓶(可乐瓶)学生的瓶子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取自垃圾场、垃圾桶,二是自己喝了饮料留下的。
不管那种情况,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
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孩子往往容易用这些东西来洗)。
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
建议你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2、细沙:建议取一些粗沙或细石,放在一个大滤网上,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3、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
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
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4、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它们没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
所以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有个孩子就这么一个细节没注意,种了一个下午的水草还是没种好。
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一天两天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5、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
生态瓶制作方法引言生态瓶是一种简单且环保的容器,用于种植各种植物。
它可以利用废弃物或可回收材料制作而成,不仅能帮助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还能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生态瓶制作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材料准备在制作生态瓶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一个透明的塑料瓶,最好是可回收的塑料瓶;2.锋利的剪刀;3.密封胶带或胶水;4.小石子或鹅卵石;5.养分丰富的土壤和肥料;6.植物种子或幼苗。
制作步骤下面是制作生态瓶的详细步骤:1.清洗塑料瓶:先将塑料瓶用水冲洗干净,确保其内外表面没有杂质和污垢。
2.剪切瓶口:使用锋利的剪刀将塑料瓶的顶部剪掉。
剪口的位置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但建议不要将瓶口剪得太低,以便给植物提供足够的空间生长。
3.填充小石子或鹅卵石:接下来,将一些小石子或鹅卵石放入塑料瓶底部。
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排水孔,以防止水分在瓶子中积聚而导致根系烂掉。
4.填充土壤:在小石子或鹅卵石上方填充土壤。
选择养分丰富、排水性好的土壤,并确保将其均匀分布在瓶子中。
5.播种或移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在土壤表面播种适合的植物种子或者将已经培育好的植物幼苗移植到土壤中。
6.浇水和施肥:在种植完成后,用适量的水浇湿土壤,并在适当的时候为植物施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7.封闭瓶口:一旦植物适应了生态瓶的环境,并开始生长,可以使用密封胶带或胶水把瓶口封闭起来,以保持水分和养分的循环。
维护和注意事项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一些维护和注意事项:•定期浇水:生态瓶内的土壤应保持适度湿润,但不能过于湿润,以免导致根系腐烂。
•注意阳光照射:植物需要适量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健康生长,因此将生态瓶放置在阳光充足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定期施肥: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适量的肥料可以提供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结论通过这种简单的生态瓶制作方法,我们可以将废弃的塑料瓶转化为有用且环保的容器,为种植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小学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
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
《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第5课的学习,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
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
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
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
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
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
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
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
激发了学生兴趣,
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
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
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
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
晚上回到家里,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
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方法与步骤?生态瓶模型图等。
接着,让学生观看“做一个生态瓶”的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觉、视觉的刺激,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
当学生看完视频后,知道了做生态瓶所需材料,制作方法与步骤,再进行方案设计,就容易多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
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
四、分享同伴作品,建造自己的生态瓶。
设计好了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准备材料,按照设计方案做一个生态瓶了。
但基于城市学生条件,在课堂完成生态瓶的制作是不
够现实的,因为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相关材料,还需要制作工具。
我在这个环节安排学生从屏幕上分享其他学校学生做的生态瓶作品,模仿借鉴,学生看后知道了该怎样做一个生态瓶了,思考自己回家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瓶。
孩子们回到家,在家长的支持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瓶。
两个月过去了,鱼儿还在生态瓶里快乐地活着。
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
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这就我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怎样让学生“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一个案例。
篇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准备材料很感兴趣《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
我布置了学生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
(二)生态瓶生物很和谐
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
这样一个生态瓶基本完成了。
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安逸,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
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
开始我担心学生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学生不仅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
经过学生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
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
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
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学生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三)课后的深化与拓展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虽然与真正的生态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做已经让学生感受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全封闭型的生态瓶制作,因为很多学生通过查资料真正的生态瓶是要全封闭的,有的学生还对制作全封闭型的生态瓶感兴趣。
我就在课外与学生制作了全封闭型的生态,还选择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开放型的生态瓶与封闭型的生态瓶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