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_亡羊补牢_语文_小学_张会明_3716240602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课文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对寓言有初步了解,对寓言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很多学生明白寓言的学习方法。
这则寓言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领悟,但少数学生还需要进行具体指导。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钻”的读音。
2、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揭示的含义,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多音字1圈,quān 羊圈juàn 圆圈画圈2窟窿注意写法,右下是一+生街坊的意思:邻居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一个小故事里饱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2、出示《亡羊补牢》图片,借机板书课题:亡羊补牢3、齐读课题、书写课题。
4、理解寓言:寓言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可以查字典)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补:修补。
5、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三、听课文录音了解大意1、听录音。
2、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3、自己按照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后悔赶紧从此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4、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第一小组讨论)⑵、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用“——”勾出来)(第二小组讨论)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三小组讨论)2、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坊”等字的读音。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不用箭就能从天上射下大雁来吗?你们知道一张纸为什么能画出数不尽的骆驼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一组课文,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怎么看问题、想问题,同学们,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并发挥联想就有收获,这是本单元任务:学会看问题,学会想问题(出示课件)。
下面我们看图说出寓言故事的名称(出示课件)你们真聪明!这些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点?(生:深刻道理)对,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学生手写,齐读)中的第一篇《亡羊补牢》(师:“补”的部首是“衣”字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播放朗读课文课件)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3、课题中的字或词有什么疑问吗?(生1:亡什么意思?生2:牢什么意思)4、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就能找到正确答案,重点读好这两段话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这些字要注意什么?“羊圈”中的“圈”读“juan”,它还读“quan”,“窟窿”的“窿”,“街坊”的“坊”读轻声,“叼”这个字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个笔画?什么是羊圈?(师在黑板上画羊圈)。
三、精读课文,合作交流。
(一)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交流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丢羊?2.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第一次丢羊什么原因呢?养羊人为什么丢第二只?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直线画一画。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预习《亡羊补牢》中的生字。
二、教学课题第4册第12课《亡羊补牢》三、教材分析《亡羊补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二年级下册第五板块的第一课。
几年来语文教材经过多次改版,但是这则寓言一直都没有删除过。
这说明这则寓言故事的重要性。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从养人的羊圈破了个洞丢了羊,邻居劝告修补羊圈,他认为没用,到第二天又丢了羊才番然醒悟,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找到补救的方法之后再也没丢过的小故事。
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后,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在编排上,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基本思维方式的学习,而且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真诚的品格等。
这一板块包括三篇课文,它们都是选自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也都是成语故事。
“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些故事很简短,主要作用是比喻和象征,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书写“亡、牢”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亡羊补牢、羊圈、叼走、劝告、堵上、后悔等。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话法、情景创设法、想象感受法、多媒体辅助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重难点】重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读课文预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导入新课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战国策》,想问什么?生:书里面都讲些什么故事呢?师介绍: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在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着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给楚襄王讲了一则故事。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生字、词语,会写生字“亡”、“牢”。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3、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难点)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因为寓言故事非常有趣,而且都包含着一些道理。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
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书空:亡羊补牢。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4、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展示学习目标)(二)、理解题意。
1、课题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字在字典中有多种意思如:A、逃跑B.失去、丢失C.死D.灭亡那在本课题中它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还有不同意见吗?指名回答。
2、“牢”字在字典中也有多种意思如:A、监狱B.牢固,经久C.养牲畜的圈那在本课题中它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还有不同意见吗?指名回答。
3、我们知道了亡和牢的意思,那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丢了羊修补羊圈。
4、书写生字“亡”和“牢”。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字词检查,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纠正字音,评价读的情况)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2)选出好的同学,领读。
(3)开火车读。
(4)去拼音齐读。
(5)认识多音字“圈”。
3、生字词语掌握的真不错,那我们再来听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动画,在看的时候,注意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1、刚刚大家说了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
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2、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小学语文部编本二年级下册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学写6个生字。
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叼走、街坊”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对阅读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看图猜故事,理解“寓言”,学写“寓”字。
(1)师:(出示《刻舟求剑》故事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吗?生:刻舟求剑。
师:《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解决问题。
像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一种教训,这种故事叫做——寓言。
(2)师:(出示“寓”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寓”字,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3)学生观察并发言。
(4)教师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练写。
(6)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2.导入课题,认识“则、亡、牢”,学写“亡、牢”。
(1)师生一起将课题12《寓言二则》补充完整。
(2)齐读课题——12《寓言二则》,认识生字“则”。
(3)师:寓言二则的意思是两篇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的故事。
(4)认识并学写生字“亡、牢”。
指名学生上黑板默写“亡羊补牢”四个字,师生共同评议。
(5)齐读课题《亡羊补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他是怎么做的?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提问: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生:两次。
(二)品读第一次丢羊的情景。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次丢羊的情景。
(2)出示长句子: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两个生字“亡”、“牢”,并理解字义,会组词;会认“窟、窿、叼、坊、悔”等字,理解字义,会组词;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在语境中学习的学习方法,理解“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理解人物心理,引导学生以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4.熟悉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一.猜图片中的故事,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吗?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几个小故事,检测一下谁读的故事多。
老师带来的是几幅图片,请大家看图片来猜故事。
准备好了吗?谁来猜第一幅图?(生:狐假虎威)师出示第二幅图片。
(生:画蛇添足)出示第三幅图片。
(生:掩耳盗铃)师:看来你们读的故事真不少,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板书,wáng羊补láo)。
师:细心的同学都能发现我们的题目少了两个字。
(生:亡和牢)下面我们就一起请出两位小兄弟。
二.学写“亡”和“牢”两个生字师: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亡”。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个笔画占格时需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组词(生:“亡”点在竖中线上,横要写长,并且在横中线开始起笔,竖折中的竖在竖中线左边一点起笔;)师:补全课题中的“亡”,要求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相机指导,并且对写的好的学生的字进行展示。
师:课件出示“牢”,并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组词(生:“牢”上下结构,部首“宀”,点与“亡”的点相似,竖中线上,下半部分“牛”的竖写在竖中线上,横要写长)师:师:补全课题中的“亡”,要求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学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出故事大体经过。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课件出示活动题目,请学生上台参与填空,填上关键词语,补全故事经过。
⼩学语⽂_亡⽺补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亡⽺补牢》教学设计【教学⽬标】1、学会本课的⽣字新词,注意多⾳字“圈”的读⾳。
2、朗读课⽂,能⽤⾃⼰的话说说“亡⽺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补牢》这则寓⾔故事的内容,体会寓⾔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4.有感情地朗读课⽂。
【重难点】了解故事内容,结合⽣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玩游戏导⼊1、孩⼦们喜欢玩游戏吗?咱先来玩个游戏——寓⾔故事猜⼀猜。
看着画⾯把你想到的成语说出来。
2、寓⾔故事有什么特点呢?(⽤⼀个简短有趣的故事,告诉⼤家⼀个深刻的道理,使⼈们从中受到启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个寓⾔故事——《亡⽺补牢》⽼师板书后学⽣齐读。
4、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呢?5、出⽰学习⽬标,学⽣齐读。
⼆、初读课⽂,解决字词1、出⽰⾃学要求:(1)、选择⾃⼰喜欢的⽅式朗读课⽂,注意把⾳读准,把句⼦读通顺。
(2)在⽂中圈出⽣字,说说记字⽅法。
2、交流反馈(1)出⽰⽣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寓⾔叼⾛窟窿结结实实狼劝告后悔⽺圈街坊强调“窿”、“坊”的轻声和多⾳字“圈”。
(2)指导⽣字“窿”、“街”。
(3)出⽰句⼦,指名读,齐读。
①原来⽺圈破了个窟窿,夜⾥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叼⾛了。
②街坊劝他说:“赶快把⽺圈修⼀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③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3、解题“亡⽺补牢”的意思你知道吗?平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你会怎么办?课件出⽰“亡”、“牢”在字典中的解释,引导学⽣联系课⽂内容理解。
三、研读课⽂,理解内容1、出⽰合作学习要求,⼩组分解任务完成表格。
2、交流反馈,请⼩组代表在⿊板上展⽰学习成果。
重点指导:(1)读出养⽺⼈第⼀次丢⽺后的⽆所谓,第⼆次丢⽺后的着急。
(2)第⼆次丢⽺的原因是不听劝告。
(3)什么是“不该不接受”?3、看课⽂插图,⽤“因为……所以……”说⼀句话。
4、如果不补牢,会有什么后果?后果如此严重,养⽺⼈知道⾃⼰以前做错了,现在亡⽺补牢算不算晚呢?所以“亡⽺补牢”后⾯常常跟着这样四个字——为时不晚(板书),学⽣齐读。
亡羊补牢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亡”“牢”“劝”等生字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成语“亡羊补牢”的意思,明白知错就改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同学们,大家喜欢玩猜迷语的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2(出示图片)生说故事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故事都短小有趣,而且寓意深刻,他们们都是寓言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齐读课题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向小伙伴寻求帮助。
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生字生词,请同学带领大家读一读。
词语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请请大家快读遍课文,边读边思者:《亡羊补牢》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稍后请同学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4再考考同学们养羊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课文的1-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第一次为什么丢羊?破了个窟窿这个人又是如何去解这个问题的出现了一群人,他们就是养羊人的街坊,邻邻居。
你快来劝劝他吧5街坊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劝说落羊人的?哪个词可以看出他着急?(赶紧)带着这种心情谁来劝劝我。
你看,好心的街坊已经很着急了,那养羊人是怎样想的呢?你来读(生读)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他的意思就是说,(生答:不用修图了)6这个养羊人,自己的羊丢了都不在乎。
街坊着急,他无所谓。
下面请两位同学合作读一读这组对话读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和同桌分角色来读一读吧。
请同学们来展示吧!7因为他不不听动告,所以,第二天早上示: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这是羊人第几次丢羊?你从哪里知道的的?(生: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语文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两次丢羊,可目中的哪两个字可以概括?(亡羊)结合课文想一想“亡”字是什么意思呢?8那么两次丢羊之后,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后悔)后悔中的养羊人接着做了什么?(赶紧堵上羊圈)那此时养羊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着急)谁能读出他的着急(生9在课文中,养羊人修补了羊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出什么样的结局呢?请同学们变身成小作家,完成这则小故事。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重难点】重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读课文预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导入新课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战国策》,想问什么?生:书里面都讲些什么故事呢?师介绍: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在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着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给楚襄王讲了一则故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亡羊补牢》学情分析
黄升镇中心小学张会明
我班共有36名同学,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测评成绩将其分为9个小组,每个组的总体水平相差不大,每组的前两名同学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其它两名同学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因此小组合作非常重要。
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了《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故事,学生已经对寓言故事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次学习寓言故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点。
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查阅资料,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文中的“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需要学生查字典和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其意思。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故事的意思,但对于其中的道理还是懵懂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认真体会,还需要利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让孩子们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能够自己看出其中的寓意。
课后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