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非遗”小调查共33页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3
关于“关注文化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潍坊杨家埠村木版年画”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
本文旨在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二、调查时间2013年1月21日——2013年1月25日三、调查对象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摘要:潍坊市的杨家埠村是风筝的故乡,也是中国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杨家埠木版年画,则是驰名中外,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的三大年画产地。
这里还分布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
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品陈列展出,题材广泛,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发利用正文:杨家埠不仅是鸢都著名风景区,也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盛产地之一,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潍坊杨家埠人,对杨家埠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对杨家埠的社会民俗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但先前也准备了详细的材料,作为一个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者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说起山东潍坊市,我想很多人第一印象是潍坊的风筝特别漂亮,潍坊的木板年画色彩鲜艳,风格纯朴。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学院:指导教师:作者:目录一、摘要 (3)二、关键词 (3)三、正文 (3)3.1研究背景 (3)3.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4)3.3活动准备阶段 (4)3.3.1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 (4)3.3.2调研专业内容培训 (4)3.3.3活动材料的准备 (5)四、活动实施阶段 (5)4.1欢庆元旦——留学生与当地农民共同扭秧歌 (5)4.1.1活动对象 (5)4.1.2活动时间 (5)4.1.3活动地点 (5)4.1.4活动内容 (5)4.1.5活动感受 (5)4.2喜迎元旦——留学生学习包水饺 (6)4.2.1活动对象 (6)4.2.2活动时间 (6)4.2.3活动地点 (6)4.2.4活动内容 (6)4.2.5活动总结 (6)4.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木版年画 (7)4.3.1实践对象 (7)4.3.2实践时间 (7)4.3.3实践地点 (7)4.3.4实践背景 (7)4.3.5实践内容 (7)4.3.6实践收获 (7)4.4观古城区,忆旧中国 (9)4.4.1实践时间 (9)4.4.2实践地点 (9)4.4.3实践过程 (9)4.4.4实践总结 (9)4.5追随历史足迹——参观运河博物馆 (10)4.5.1实践时间 (10)4.5.2实践地点 (10)4.5.3实践过程 (10)4.5.4聊城市运河博物馆简介 (10)4.6临清架鼓 (11)4.6.1实践时间 (11)4.6.2实践地点 (11)4.6.3实践过程 (11)4.6.4临清架鼓相关知识 (11)4.7问卷调查 (12)4.7.1调查时间 (12)4.7.2调查地点 (12)4.7.3调查过程 (12)4.8社会实践总结 (13)4.8.1活动时间 (13)4.8.2活动地点 (13)4.8.3活动过程 (13)五、结束语 (13)六、谢词 (13)七、参考文献 (14)八、队员感言 (14)九、附件 (16)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一、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世界那么大,也要记得回家看看—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历史留下了许多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就是祖辈们留给后代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新兴的潮流众多,你可曾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鱼米之乡宁波。
正所谓行千里、致广大,宁波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文化气息。
宁波每年都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有很多非遗项目汇聚于天一广场,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美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趣味互动等文化盛宴。
宁波本身就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有河姆渡文化遗址,保国寺,天一阁,上林湖越窑遗址等。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收官之年,宁波市多次举办非遗扶贫专题展区,多次集中展示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有著名的越剧。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平癞子锣鼓是流传于梁平区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以“十八癞子”锣鼓引子为基础,经做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已成为民间节日庆典的音乐形式。
我最喜欢的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它是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并画上精美图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馈赠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的高级礼品,被誉为“天下第一帘”。
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粱平木版年画属于木制水印年画,是梁平区为庆贺年节商印制的一种民间艺术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国务院在2005年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了高潮,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我们重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委员会现后将中国申报的41项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庆市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各1处;重庆大足石刻、中国南方喀斯特(重庆武隆)。
关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左权小花戏》左权小花戏:小花戏的前身叫“文社火”。
古辽州民间流行的艺术形式统称“辽州社火”。
除“文社火”外,还有“武社火”、“小秧歌”、“喊大腔”以及“耍龙灯”、“舞狮子”、“跑竹马”等。
一、产生和发展旧时村中多立“社”(集体性组织),每年过了春节,由社首召集,排练节目,到元宵节在三官庙(封建时代供奉的天官、地官、火官)前先祭袍,后沿街表演节目。
十六日各路“社火”相互串村表演,十七日云集县城比试夺魁。
人们以闹社火形式,一方面进行自娱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敬神,祝愿年岁丰稔,四季平安。
流传于当地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最受群众喜爱的,首推“文社火”。
它起源的准确时日,志书未载,据老艺人回忆,“文社火”于清朝末年已在辽州盛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吸收了本地和外地姊妹艺术的优点,逐步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歌舞剧。
文社火的每个节目,一般由两个12岁左右的男童表演,服饰化妆基本上是小生小旦(少量节目配以丑角)。
舞蹈特点主要是扭,常用舞步是颤颤颠颠的“晓嚎步”。
扮演女角的演员多舞“擦脯扇”,扮演男角的演员多持合扇。
曲调大都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多为一剧一曲。
常用的伴奏乐器是晋胡、京胡、大横笛笛、海笛、锣鼓镣、四块瓦、擦拉机(一种小型打击乐器)等。
演唱的内容多是些有生活情趣的小故事。
辛亥革命以后,“文社火”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角色行当在生、旦、丑三小门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化妆上能区分人物性格。
离城40里的孔家庄村“文社火”的发展较有贡献。
当时,该村有一批艺术人才,像已故老艺人关向阳、关秀阳等,能编善导,演员王兰田、王玉马、石束江等,舞的“随嚏步”别具风格,以表演《卖扁食》为拿手节目,影响很大。
由于“文社火”将歌、舞、剧三者进一步融合提高,扇花中又出现了蝴蝶花,异常花俏新鲜、老百姓亲切地将“文社火”称之为“小花戏”。
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代表剧目除《卖扁食》外,还有《放风筝》《打秋千》《摘花椒》《打樱桃》《卖菜》《铲菜》《游花园》《回婆家》《看觅汉》《妓女告状》《送小姨》《金箍帽〉、《拿煞人》《怀孩》等。
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1)男(2)女2. 您的年龄:(1)18岁以下(2)18-30岁(3)31-45岁(4)46-60岁(5)60岁以上3. 您的学历:(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5)本科及以上4. 您所在的地区:(1)城市(2)农村二、非遗项目认知1. 您是否了解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非常了解(2)比较了解(3)一般了解(4)不太了解(5)完全不了解2. 您是否知道您所在地区有哪些非遗项目?(1)非常清楚(2)比较清楚(3)一般清楚(4)不太清楚(5)完全不清楚3. 您对以下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如何?(多选题)(1)民间文学(2)传统音乐(3)传统舞蹈(4)传统戏剧(5)曲艺(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7)传统美术(8)传统技艺(9)传统医药(10)民俗三、非遗传承现状1.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非遗传承现状如何?(1)非常良好(2)比较好(3)一般(4)不太好(5)非常不好2.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非遗传承有积极影响?(多选题)(1)政府政策支持(2)传承人自身努力(3)社会关注(4)媒体宣传(5)学校教育(6)其他(请说明)3.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非遗传承有消极影响?(多选题)(1)传承人老龄化(2)传承人收入不稳定(3)传承人缺乏创新(4)市场需求减少(5)传承人流失(6)其他(请说明)四、非遗保护与发展1. 您认为以下哪些措施对非遗保护有积极作用?(多选题)(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2)加大财政投入(3)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4)举办非遗展览和活动(5)加强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6)其他(请说明)2. 您认为以下哪些措施对非遗发展有积极作用?(多选题)(1)鼓励传承人创新(2)加强非遗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3)提高非遗项目的市场竞争力(4)加强非遗传播和推广(5)培育非遗产业(6)其他(请说明)五、其他1. 您认为非遗在您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1)非常重要(2)比较重要(3)一般(4)不太重要(5)完全不重要2. 您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建议:(请在此处填写您的建议)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宝贵意见对我们开展非遗田野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调查日期 :2012年 4月 29至 5月 2号调查对象 :广西北路壮剧调查地址 :广西西林县调查民族 :壮族调查内容广西北路壮剧1、介绍 :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壮剧又叫“ 壮戏” ,是由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
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 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 上演剧目有 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 台师” 杨六练开始, 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代艺师。
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 台师” ,第二代岑和、岑宗是“ 歌师” ,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 原师”…… 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后辈们尊称为“ 新师” 。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
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
一、基本信息1. 姓名:()2. 性别:()3. 年龄:()4. 职业:()5. 联系方式:()二、非遗项目认知1. 您是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概念?()A. 非常了解B. 了解一些C. 不了解2. 您平时关注非遗项目的程度如何?()A. 非常关注B. 关注一些C. 不关注3. 您认为以下哪些非遗项目最具代表性?(多选)A. 传统音乐B. 传统舞蹈C. 传统戏剧D.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E. 传统美术F. 传统技艺G. 传统医药H. 民间文学I. 其他:()4. 您认为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多选)A. 传承人老龄化B. 保护资金不足C. 传承方式单一D. 社会认知度不高E. 其他:()三、非遗项目传承现状1. 您所在地区有哪些非遗项目?(多选)A. 传统音乐B. 传统舞蹈C. 传统戏剧D.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E. 传统美术F. 传统技艺G. 传统医药H. 民间文学I. 其他:()2. 您认为以下哪些非遗项目在传承方面做得较好?(多选)A. 传统音乐B. 传统舞蹈C. 传统戏剧D.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E. 传统美术F. 传统技艺G. 传统医药H. 民间文学I. 其他:()3. 您认为以下哪些非遗项目在传承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多选)A. 传统音乐B. 传统舞蹈C. 传统戏剧D.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E. 传统美术F. 传统技艺G. 传统医药H. 民间文学I. 其他:()四、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建议1. 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A.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B. 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C. 举办非遗展览和比赛D. 鼓励媒体宣传E. 其他:()2. 您认为如何解决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问题?()A.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B.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承C. 加强非遗项目培训D. 鼓励传承人带徒E. 其他:()3. 您认为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传承效果?()A. 改进传承方式B. 创新传承内容C. 加强与高校合作D. 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E. 其他:()五、其他意见和建议1. 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有什么好的建议?2. 您认为非遗项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的宝贵意见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家乡传统民俗乐器调查报告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风俗各异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
民俗乐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次调查报告将带您了解我家乡传统民俗乐器的特点与历史渊源。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家乡传统民俗乐器的种类、演奏技法、当地乐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了解该地区传统民俗乐器的情况。
二、家乡传统民俗乐器概述我家乡传统民俗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唢呐等多种类型。
这些乐器在家乡的传统节日、婚嫁、祭祀等各种场合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古筝古筝是我家乡最受欢迎的传统乐器之一。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共有21根琴弦。
在演奏中,演奏者可以用指甲或指肚来弹拨琴弦,创造出悠美的旋律。
古筝曲目多样,有古典曲目、民歌曲目和流行曲目等。
2.琵琶琵琶是一种拨弦乐器,外形呈梨形。
在我家乡,琵琶主要用于伴奏和独奏。
它的音色柔和甜美,演奏技巧独特精湛。
琵琶曲目涵盖了广泛的音乐类型,包括戏曲、曲艺和民间音乐等。
3.二胡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由两根琴弦和两根弦杆构成。
演奏时,演奏者用弓拉动琴弦,发出悠扬的音色。
二胡曲目丰富多样,既有古老传统的曲目,也有现代创作的音乐作品。
4.唢呐唢呐是一种双簧管,是我家乡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演奏唢呐需要通过吹气和控制气流的方式,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唢呐曲目以其欢快、豪放的风格而闻名。
三、传统民俗乐器的文化传承1.家族传承在我家乡,传统民俗乐器多由父辈传给子辈,通过家族的代代相传保留了乐器演奏技巧和曲目。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乐器文化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2.社区活动我家乡还有一些由社区组织的活动,如乐器演奏比赛、音乐培训班等,这些活动为乐器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
年轻人参与其中,既能学习乐器演奏技巧,又能了解本地文化的底蕴。
3.学校教育学校作为社会主要的知识传授机构之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遗传统民间工艺传承现状调查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非遗民间工艺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探究非遗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现状,本调查旨在分析该领域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非遗传统民间工艺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技艺。
然而,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非遗传统民间工艺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许多困境。
二、调查目的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非遗传统民间工艺传承的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目前非遗传统民间工艺传承的主要困境是什么?2. 传承者和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等情况如何?3. 政府和社会对非遗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如何?4. 传统民间工艺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如何?三、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旨在全面了解非遗传统民间工艺传承现状。
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一份相关问题的问卷,将其传播给相关人群进行填写。
问卷内容包括传承者的个人信息、传承过程中的体验和问题、对传统民间工艺保护的看法等。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得较大样本量的数据,以客观地了解民众对非遗传统民间工艺传承的态度和需求。
2. 访谈选择几位知名的非遗传统民间工艺传承者和学习者进行深入访谈。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传统民间工艺的热爱和困惑,以及他们对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的看法。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和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传承困境:目前,非遗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面临许多困境,包括年龄结构失衡、传承环境缺失、缺乏专业培训机构等。
2. 传承者情况:大多数传承者年纪较大,且分布集中在农村地区。
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不高,缺乏愿意从事非遗传统民间工艺的学习者。
3. 政府和社会支持:政府对非遗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有所增加,但仍不够完善。
同时,社会对传统工艺的认同和需求也逐渐减少。
4. 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非遗传统民间工艺在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减少,新兴产业崛起带来的竞争也给传统工艺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