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给予的营销启示
- 格式:ppt
- 大小:7.81 MB
- 文档页数:18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及答案案例:电视剧《乔家大院》作为2006年的开春大戏,它的热播引起了全国的“乔家大院热”,天南地北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想看看晋商乔家的发祥地。
乔家大院从2006年3月份开始,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增长300%,达到4万多人,往年就是1万多人。
一部《乔家大院》使乔家大院旅游由淡转旺,游客倍增,门票大涨,甚至迎来了该地历史上的旅游高峰,旅游业与影视文化业的完美联姻,给我们完美展现出一块诱人的蛋糕。
案例分析:首先来看一下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1.成功运用了促销方法。
如今广告铺天盖地,连小理发店都开始赞助各种活动,传统的促销手段被普遍运用的同时,也已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了。
所以在历来传统促销手段里有效的也只是仅限于--两种,其中效果最为突山的就是公共关系促销方法。
公共关系就是种促进与公众良好关系的方式,如新闻报道、公益活动等,其主要特点是(1)由第二三者宣传,可信度高:(2)有情节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强;(3)最可能赢得公众对企业的好感:(4)影响而广、影响力大,有利于迅述塑造被传播对象的良好形象。
因而通过公共关系可以达到广而告之、提起兴趣、使之兴奋、形成理解、建立信任、鼓励忠诚其全促进销售的作用。
公共关系可以增加景区的滕光度,也能通过其他促销方法办不到的手段帮助提升景区和旅游产品的信誉。
这些就是公共关系促销可以为旅游景区及产品带来的效果,第、全国乃至世界都知道了晋商、乔家、晋商文化、山西的乔家大院。
这就是广而告之的效果,在这一层上可能与广告的效果相同,但是这种公共宣传费用并不用自己支付,所以效益比广告好上很多倍。
第二、在《乔家大院》在全国热播之后人们对晋商文化的兴趣史无前例的高涨,即使不对晋商文化感兴趣,也会对主人公们生活过的,发生故事的地方产生兴趣,想来到乔家来重温从电视剧中得到的感动。
《乔家大院》中的营销理念-营销,投资,管理商务指南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乔家大院》自开播之日起收视走势一路上扬,《乔家大院》迅速蹿红,北京地区收视份额占到30.1%,各省地区纷纷传来收视捷报,《乔家大院》稳坐全国收视冠军的宝座,一经播出就迅速抢占观众、媒体的视点喉舌,《乔家大院》在一片赞赏和批判中一路飘红。
《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想,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
讲述了一个曾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搏击商海的兴衰浮沉。
晋商乔致庸为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宏愿,经过曲折复杂的风波,最终实现了“货通天下”的愿望,成为对政府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人物。
剧中的晋商精神不仅展现了商人的智慧和勇敢,我们也看到很多思想和模式.,这些理念让我们获得了不少借鉴和启迪。
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目标,走向成功,看看乔致庸是怎么做到的。
一、企业环境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可以留住,员工们最希望处在一个可发展并公平公正的环境,员工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取得相应的回报。
乔家当初大闹辞职风,是因为掌柜的有身股,伙计们都没有,这导致伙计们认为前途无望,纷纷寻找高薪的工作,而掌柜的坐事不管,只等年终分红利。
这样下去企业是必死无疑。
乔致庸积极改制,打破传统观念,制订了乔家身股持有政策、使得伙计们也同样分得身股。
这实属不易,股份改制一直是企业组织理论里的研究课题。
乔致庸还详细制定了目标、设计组织结构、组织修订规章制度,随着方案的出台,大大增强了组织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这些经营管理理念都对我们现代企业有着重要启示。
为什么现在新闻频频爆出整体跳槽事件,这跟企业环境有着必然联系。
从乔致庸改制中我们悟到,制度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地而宜。
要灵活运用,打造一个最合适自己员工发展的企业环境。
辑推荐:热点专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企业。
国际营销管理(英)乔家大院影视营销案例分析姓名:班级:2014级旅管专升本1班学号:字数:1476乔家大院影视营销案例分析背景: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
它又名“在中堂”。
是晋商代表乔致庸的故居。
属于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大门为城门式洞式乔家大院,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总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
整个院落是城堡式建筑,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
经营活动:乔家大院以其精美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但吸引了数千万的游客前来参观,而且倍受国内众多影视剧组的关注,先后在大院摄过40多部电影、电视剧。
2006年,随着一部展现中国晋商历史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成功上演而走进公共视野。
(1)当时胡玫导演之所以选择乔家为代表,选择乔家大院为取景地,而放弃其他的大院。
是因为晚年的乔致庸因资本主义的原因个人汇通天下的梦想破灭,性情大变,花费巨资来精修建乔家大院,正因如此,乔家大院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今天乔家大院才保存如此精美。
(2)拍摄过程中乔家大院景区负责人,积极配合,请来各路媒体记者,为乔家大院增添丹青妙笔,不断论述,景区的建筑风格,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产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红灯笼,很多人最初认识乔家大院,源自于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高墙大院、青色石砖,两旁红红的灯笼,人们印象中乔家大院的标识,使得人们认识乔家大院。
(3)景区负责人提供一切方便给媒体记者,摄影大咖,竭尽全力来拍出最美的乔家大院,比如电视剧里面为了和大院相互配套,交通工具选择马车,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窗花,门栓,床铺是炕。
这些细微之处,足可见景区对于拍摄时景区的重视。
(4)在附近居民对拍摄《乔家大院》的态度来看,居民们积极配合,从后期来看,确实给居民代来了更大是实惠,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景区成了当地的“金饭碗”创造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旅游文化营销——以乔家大院为例摘要:本文介绍了旅游文化营销并以乔家大院为例更加详细的阐述与解释了文化营销的重要性,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文化营销。
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文化营销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旅游业密不可分。
关键词:乔家大院文化营销营销模式在物质文明已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他们更重视个性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
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已经被看做是旅游开发中决定旅游产品的品味、级别及其生命力的首要因素。
从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看,追求旅游的文化底蕴已形成主要潮流,而新的旅游营销方式——旅游文化营销也就应时而生。
一、旅游文化营销(一)、旅游文化营销的内涵旅游文化营销是指旅游业经营者运用旅游资源、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旅游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旅游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
旅游文化营销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和谐的、完美的、独特的文化体验,以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以及旅游者需求最高层次的满足。
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者的文化满足,而文化体验正是实现这两者最大化的唯一途径。
(二)、旅游文化营销的基本模式(重点介绍P-C-M模式和M-C-P模式)1.P-C-M模式:强调以文化作为中介来对旅游产品进行推销,注重推销过程中充分运用文化手段。
营销主体的侧重点转移到了推销环节。
2.M-C-P模式:在营销主体能控制旅游产品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的培养;当营销主体无法影想旅游市场是,更应充分对旅游进行调研,寻找市场的买点,尤其是文化买点,为旅游产品赋予文化内涵。
3.C-P-M模式4.C-M-P模式二、乔家大院的文化营销(一)、乔家大院文化营销的契机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祁县,是清代著名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全院布局严密,设计精致,堪称一件艺术品。
因此,俗语曰“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但是在山西,民居类旅游产品并不鲜见,尤其是晋中一带类似乔家大院这样的晋商住宅也是星罗棋布。
看《乔家大院》学经营《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所展示的商业才华与经营技巧值得每一个想在商界获得成绩的商人学习。
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再好的战略再好的战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也不会有结果。
乔致庸也正是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才改变晋商沿袭多年的伙计没有身股的规则,从而留住了人才、吸引了人才,使得竞争对手非常被动迫使其也改变了规则。
马荀(乔致庸包头买卖里一个最能干的伙计)点头笑笑,磨蹭着一时没走,欲言又止。
孙茂才(乔致庸重要的助手)笑道:“马荀,想说什么就说。
”马荀犹豫了半天,鼓足勇气拿出一封辞呈:“东家,我也要辞号!”乔致庸大惊。
马荀道:“对不起了,东家。
”乔致庸忍不住问:“谁委屈你了?”马荀支吾起来。
乔致庸急道:“到底为什么,竹筒里倒豆子,稀里哗啦!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痛快地说!”马荀一不做二不休道:“东家,什么也不为,就是想走!”乔致庸大为生气:“你——”见马荀仍不说话,忍不住怒道:“好,我准了,找柜上清帐,走吧!”马荀一喜:“谢东家!”他一躬到地,转身就走。
孙茂才赶忙道:“且慢!东家,马荀要辞号,你也准了。
要说我不该插言,可碰巧昨天我刚刚看了店规,上面可有一条,伙计要辞号,东家说了不算,得众掌柜一起同意!”马荀有点急:“孙先生,东家这会儿就是大掌柜,他都准了我……你这不是害我吗?”乔致庸看了孙茂才一眼,猛醒:“啊,孙先生说得对,我眼下正要在复字号重立商规,怎么自己先就有章不循。
马荀,你的事我一人说了不算。
你先回去,回头再说!”马荀泄气道:“东家……”乔致庸转过身去不理他。
马荀悻悻一边往外走,一遍忍不住低声对孙茂才道:“孙先生,都是你多嘴!”孙茂才大笑起来。
见马荀走远,乔致庸回头一揖:“谢茂才兄,不是你,我差点做了件错事!”孙茂才道:“知错能改。
亦是圣贤。
这些天我可打听了,眼下复盛公钱庄,谁都可以走,就是马荀不能走。
别看他只是个跑街的,钱庄七八成的买卖,都出自他手。
这样的人才,别的商号急着要挖走呢!”乔致庸嘀咕:“我还这纳闷儿了。
200907501125 经091-1马文会社会实践大作业从《乔家大院》看企业成长——观《乔家大院》有感《乔家大院》讲述的是一个山西晋商乔家如何在危难之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整个大清国的首富,并奠定了山西晋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故事,故事中不乏一些夸张虚幻之事,但是这可能也是影视行业为增加可读性收视率等所必需的,这些我们姑且不谈,我们主要从现代企业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方面来看看乔家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
首先,我感觉到一个企业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会遇到许多的许多的宏观的和微观的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对企业来说也是既有利也有弊。
在乔氏企业(也就是乔致庸刚开始接管家业时算)刚刚开始时,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这些是由于乔志广争做包头的高粱霸盘而陷入达盛昌的陷阱导致,这可以说是内部因素所致,一个企业想要在一个行业做到垄断,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必将陷入困境,所以说,货币资金的流通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在此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宏观环境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限制,当时的大清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没有我们现在的银行或者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致使商业不能很好地发展,也使得乔家在陷入困境中很难获得帮助,这样的宏观环境,大大增加了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也使得商业发展异常缓慢,因为一个企业在没有资金支持或政策扶持时,即使这个行业利国利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也无法成长起来,或者说成长的很慢。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宏观环境的限制,也会促使一个企业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当时南方太平天国战乱,致使茶路不通,大多数的人们只是迫于现状放弃茶路,然而,乔家却从中看到商机,在资金不足时,他融资,借助元家和水家的财力,更重要的是这两家的贩茶通行证,来进行茶路的开通。
能够大胆的进行商业活动,是一个企业保持不断活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另一个就是,不一定富饶的地方才能赚到更多的钱,经商最重要的是解决一个供需的问题,把这个地方人们生产的东西运送到另一个需要他的地方去,这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读《乔家大院》心得《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很多人都看过,相信都为主人公乔致庸的风采所感动,笔者看完之后,有所感触,有所得,现与大家共分享。
一、讲“诚信”,重信用《乔家大院》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精彩而且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弘扬了一种商业文化,一种“诚信”的文化。
晋商的精神实质便是合作与诚信,其中“诚信”是晋商得以位居中国三大商帮之一的重要基础。
这种诚信并不是简单传统意义上的对于“义”的推崇,也不是那种道德模式的重义轻利,而是一种商业经营所必需的运作基础和游戏规则。
立足“诚信”才可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才可以实现商家的永续经营和发展壮大。
其中一个反面典型在这本书中得到很好的全释:就是乔致庸在整治包头一个长期托欠乔家债,而又有能力偿还而不还的人时,所使用的计策,那就是把那人家仅剩下的一个筐摆在乔家进门的大厅前显眼处,结果人人得知此人有不讲诚信的纪录,就都不与他做生意,结果可想而知,此人必须以他欠乔家的债再加上利息来买走了那个筐,并与乔家做第一笔生意,以示他重新确立诚信经商的原则。
乔致庸得以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创造的商业神话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应该是“诚信”神话。
“诚信”并不是由于个体的道德无限高尚,也不是儒家伦理修养的必然结果,而是现实的选择、规则的要求。
这对于现代中国商人、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应该何去何从,都很有启发。
我们基层人民银行,也在做征信工作,但如果没有大的诚信商业环境、诚信社会环境、诚信人文环境也就没有我们的征信,征信从诚信开始、诚信从做人开始。
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看《乔家大院》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乔致庸那“汇通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在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和权衡,乔致庸不顾孙茂才极力反对毅然前往北京,力排众难,开设票号,提出“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心怀天下的乔致庸不惜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友兼最得力的帮手孙茂才产生矛盾并最终分道扬镳。
乔家大院启示:买人心就是买利益-乔家大院,管理,企业商务指南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伴演的“贼头”黎叔,真是妙语连珠,有两句经典对白令人回味无穷,第一句是:“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还有一句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这“贼头”说的话咋就跟现今的企业家说的话一模一样呢?无独有偶,《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在包头搞薪酬制度改革的时候,不仅说的话像21世纪的黎叔,整个用人制度的提法,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套规则。
很难说究竟是晋商当初就有了这一套管理思想,还是今天的作照现如今的风气装点了乔致庸。
姑且就书论事吧。
照《乔家大院》所叙述的情况,在乔致庸之前,晋商的店(企业)里,东家出银子,占的是银股,掌柜的出任经理,以身为股。
掌柜平时的薪金比伙计多十几倍,几十倍;掌柜顶的身股,四年一个账期,能与东家分红利。
伙计从小到店里学生意,四年师满之后,只要本人要走,东家和掌柜一般都不便强留。
正如大掌柜顾天顺说的:“我复字号别的没有,人有的是!生意场上历来只有伙计求掌柜的赏饭吃,还没有听说哪一家掌柜的死乞百赖去求要走的伙计留下来,那成什么道理?”乔致庸在处理完包头的危机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能干的伙计辞号,而把复字号弄得险些破产还债的掌柜却没有人真想辞号。
尤其是当他听说马荀这样的人才,虽然是一个跑腿的伙计,但七八成的生意都是他做的,也想要辞号。
就问大掌柜顾天顺:“我们复字号培养出来的人才,放出去帮别人挣钱,那我们不成了傻子?”就这样,乔致庸力排众议,开创了给伙计顶身股的先例。
这条新规可是了不得,它坏了晋商多少辈子的规矩。
在当时着实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尽管一些晋商为了稳住人才,私下里也采取了给伙计派股的做法,但乔致庸的这个举动,却触犯了众怒,以至于一些相与公开断绝了与乔家的生意。
不过,乔致庸的这一套改革后究竟怎样了,电视剧中没有了下文,只是那个可以顶身股的伙计马荀,其实接下来拿的是大掌柜的身股。
在内行看来,其实把人才安置到他应有的位置上,才是真正可行的做法,比起在店规中加上一款“学徒四年以上出师,本号当伙计,一律顶一厘身股,此后劳绩逐年增加”,更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