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 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 格式:docx
- 大小:702.23 KB
- 文档页数:10
⼈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三国⿍⽴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产遭到严重破坏。
⼀、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产⽣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北⽅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北⽅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屯⽥,恢复农业⽣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了北⽅,想要进⼀步统⼀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局⾯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北⽅,不习⽔战,⽔⼟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做⼈不能骄傲⾃满,要善于听取别⼈的意见。
★★⽐较官渡之战与⾚壁之战★★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
(2)他⼴罗⼈才,统⼀了北⽅,结束了北⽅分裂割据的局⾯,有利于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数万⼝。
三、三国⿍⽴的形成1、三国⿍⽴局⾯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局⾯正式形成。
★★图表:三国⿍⽴的形成2、对三国⿍⽴局⾯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利⼯程,北⽅⽣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到三国⿍⽴(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产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国家分裂)与统一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江南地区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于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因素的作用,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和隔阂逐渐消失。
局部统一的出现,如曹魏、前秦、北魏、北周等统一黄河流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基础。
长期分裂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严重。
但在分裂和动荡中,社会经济仍有所发展。
其原因有: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经济,以增强和扩大在自己统治区域中的势力;各族人民之间的大融合,互相学习农牧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东汉末年以来,南方相对安定。
西晋末年起,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的本质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融合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至少是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三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宋元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两个阶段(1)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中华书局版复习特训四十八第1题【单选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不惧险阻迁洛阳,力主改革学汉化。
汉语汉服皆登场,改姓联姻礼孝扬。
”这首歌谣颂扬的是( )A、商鞅B、呼韩邪C、苻坚D、北魏孝文帝【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在中国古代中的人文史记,诗词曲艺,史话传说,礼仪风俗中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以下政权曾定都洛阳的是(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⑤【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D、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C、启蒙运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形成了二战后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特点。
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B、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郑和下西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答案】:【解析】:如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A、推进大一统格局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族B、汉族C、匈奴族D、氐族【答案】:【解析】: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6课两晋与南朝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其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江南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B、北方人迁移到江南,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C、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D、江南地区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南方比较安定C、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 )A、秦汉时B、隋唐时C、两宋时D、明清时【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面食营养价值高C、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D、南方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南朝各个政权都定都在( )A、建康B、洛阳C、长安D、成都【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宋书?州郡志》所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北方人口锐减B、政权分立C、经济重心南移D、江南得到开发【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赤峰中考)读图说史: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其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③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④南方遍布人工运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观察中国历史纪年表,下列哪些朝代是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曹操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并招把1.背景:东汉末期屯田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的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南方的割据势力,,准备进而消灭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1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葛亮联络孙权军。
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水利造船业发达,大力兴修发展了。
孙吴开发江东,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卫温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孙权派将军加强了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海外贸易。
230年西南地区的开发。
加速了,改善民族关系,汉发展经济5.特别提醒: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蜀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魏灭年魏国实力增强。
西晋建立:三国后期1.,263,。
页 1 第司马炎洛阳为都,,以,司马懿的孙子史称西晋。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相继专权。
266年晋武帝吴,统一了全国。
,西晋灭司马炎就是。
280年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同姓诸于是大封导致孤立而亡,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西晋初年(1),宗室重兵,既手握又掌,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诸王王。
后来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管重税奴婢。
,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征兵派役(2)西晋统治腐朽,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晋惠帝中央政权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3)晋武帝的儿子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洛阳一带展开。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十几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年,西晋从此3迁徙高潮。
2019年精选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练习第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
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A、氐B、羌C、鲜卑D、匈奴【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A、东汉末年军阀混战B、三国互相交战C、西晋八王之乱D、西晋少数民族内迁【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近日,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热播,爷爷在给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
小虎认为不对,最终使国家统一的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是指( )A、司马迁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A、西周的灭亡B、东周的灭亡C、西晋的灭亡D、东晋的灭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王之乱”D、五族内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标志着西晋“骤灭”,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七国之乱”D、“八王之乱”【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
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解析】:第8题【单选题】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图中划斜线部分代表哪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有误A、匈奴族B、羌族C、鲜卑族D、氏族【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课时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12月教案号3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归纳、演示等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的等方法学习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教学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鼎立形成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多媒体预设教学方法对比法、讨论法、表格法、演示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预设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生成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整体感知组织学生分别复习展示、演示、交流互动概述单元内容主题,进行单元复习线索多媒体出示单元基础知识归纳附课件通过教师综合讲述,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复习基础知识教师整体概述本单元的线索及主要内容教师利用幻灯片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师生互动教师播放幻灯片学生与老师一起回忆所学的内容师生互动学生归纳学生逐个进行复习整体感知对本单元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的复习了基础知识板书设计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课时一、三国鼎立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的建立三、北方各族的内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效的节省了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够打造出有效的课堂,也才能起到复习的目地。
2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第八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曹操洛阳
B、刘备一成都
C、孙权建业
D、曹丕一洛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商朝、三国
C、商朝、三国、秦朝
D、三国、秦朝、商朝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右边“三国鼎立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杜甫诗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公元3世纪,中国被分裂为三个国家,三个国家位置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与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有关的是( )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是( )
A、魏
B、蜀汉
C、吴
D、东晋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其主要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破坏
B、东汉政权瓦解
C、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7年,北征乌桓,曹操在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
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该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在此之前他取得了哪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的胜利对他有什么重大意义?
为了实现诗中的“雄心壮志”他主动发起了哪次战役?最终结果如何?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识图回答:
此图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______。
这次事件的交战双方是______。
请列举出与这次战役特点相同的我国历史上的另外两个战役的名称。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