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动画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课程名称:影视动画欣赏选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悬崖上的金鱼姬》动画欣赏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名称:学员名称:动画影视欣赏———悬崖上的金鱼姬悬崖上的金鱼姬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在2008制作的剧场版动画片。
它与一般的动画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今天甚至在那个时候的角度来看画面与同类动画相比相当逊色甚至简陋,单单画面上来看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就能制作出这种画面。
但17万张手绘图也并非没有一点作用,复古的画风更显平易近人。
宫崎骏的动画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异术,他的动画有如世外桃源,那么干净,纯粹,有着稳定的价值观和对人性不可磨灭的信心,还有着黑暗和邪恶也无法动摇的温暖和盼望。
简单啊说来就是用动画描绘出一个纯洁的童话,但这个童话并不仅仅给孩子们,更是给那些已经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成人。
人们常说:“小孩子看宫崎骏的动画能得到简单的快乐,而成人看他的动画往往会感觉到心中一颤。
”故事中很明显有着著名童话《海的女儿》的影子,主角宗介却并非王子,甚至生活条件比较窘迫。
宗介一家3口人不很富裕(全家只有一辆小破车),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连衣柜都买不起,用的超市廉价衣架),却是那么温馨而幸福。
故事中宗介和他父亲在整个动画中都未见过一面,却用灯语这种奇特的方式来交流。
宗介爸爸要出航,不能回家只能隔着大海相望理纱因为一家团聚,显的比较生气用信号灯不停的打傻瓜....而耕一可能也觉得愧疚不停的解释。
而宗介一脸严肃的给爸爸发信号“一路平安”..... 就这一段来说虽然宗介一家没有团聚一起,整个家庭的气氛却显的非常美好。
其后在理莎难过耕一要出海不能回家,她趴在一边消沉难过的时候,小小的宗介却像一个大人说,理莎你不要哭,我也不哭。
还有在洪水淹没后,宗介问理纱:“耕一不会有事吧。
”理纱回答:“出海的船只是不会出事的。
”对家人的信任,对家人的理解,对家人的安慰。
宫崎骏把他所能想象到的美好都给了这个温馨的家庭。
动画影视作品浅析——人物、主旨、情节提起动画,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不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片嘛。
其实不然,动画影视发展至今,所能满足的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需求,成年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观影人群反倒成了动画市场的主力军。
例如近年走火的《超能陆战队》、《冰雪奇缘》、《头脑特工队》、《小王子》等等,除了深受孩子的喜爱,也赢得了许多成年人的心。
孩子们关注动画的画面和故事,大人们则能读出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一部真正成功的动画片应该是一部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
首先,作为一部影片,人物是不可缺的,尤其是主角。
动画中,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意识。
比如说《冰雪奇缘》中主人公是公主,《超能陆战队》主人公是普通男孩,而《极速蜗牛》的主角是一只小蜗牛,《机器人总动员》的主角是一个清扫型机器人,甚至《头脑特工队》中的主角居然是我们脑海中的意识。
在动画的世界里,他们活在二次元中,不像拍摄真人电影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各种创造力都可以在动画作品中得以实现,所以动画编剧可以将故事架构于任何一种空间,任何时间,只要意识够超脱,想法够活跃,脱离现实又类似现实的世界便可轻易构建。
宫崎骏先生的动画世界便是这样建立的,最有名的莫过于《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其中楼阁建筑和神灵妖怪便是超脱现实的魔法幻境,将现实中不存在的故事描绘成二维世界中真实的存在。
这便是动画世界的幻想与现实世界的现实。
继续谈人物,当一部作品主角成立,势必不可能孤军作战,除了大反派,还需要一群生死之交的伙伴。
比如《驯龙高手》中的维京男孩小嗝嗝驯服了黑煞无牙,还拥有一群并肩奋战的人类小伙伴;《超能陆战队》中小宏拥有治疗机器人Baymax(大白),还结识一群同样热爱机器人创造的团队;《极速蜗牛》中小蜗牛Turbo 有个保守却爱自己的哥哥,认识和它一样酷爱赛车的蜗牛车队,还有个了解它心思的人类主人和他的疯狂邻居们。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驯龙高手》,原因有二:第一、无牙的反差萌真的太可爱了,发狠的眼神瞬间转换成呆萌,卖起乖来着实惹人喜爱,反差萌这种萌法是很对观众胃口的。
我是谁?——《攻壳机动队》赏析片名:《攻壳机动队》(Gost In The Shell,日本 1995)片种:动画导演:押守井出品公司:Manga娱乐公司背景:本片是2000年戛纳电影节科幻电影展的放映影片之一。
导演押守井是一名出生在韩国的韩裔日本人,从不满二十岁起就开始从事动画片的拍摄。
所创作的动画片《Patlabor》系列在日本动画业内部深得赞赏,并且在欧美拥有一批忠实的拥簇者。
《攻壳机动队》取材于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的长篇连载漫画,但从情节到主导思想都与原作有很大差别。
它是日本第一部由外国(英国Manga娱乐公司)公司全资投拍的动画片,1996年上映后因为精美的绘画和诡异的情节在日本和欧美各国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图1)观点:自从七十年代末《机动战士高达》诞生以来,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提供给18岁倒35岁之间的青年人观看的动画片,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情节复杂,主题灰暗,带有很强的末世情绪。
《攻壳机动队》在形式上完全摆脱了往日动画片人物画面死板僵硬的缺点,大胆采用了专业电影运动镜头的表现手法,加上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和极为细腻的场景变化,出色的发挥了动画片的优势和力量。
影片制作过程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曾经动用了上百位工作人员和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制作设备,许多场景皆是实地拍摄然后再将动画人物合成到画面中去。
当然优秀的动画只是《攻壳机动队》的一个方面而已,贯穿全片的迷茫情绪才是真正吸引观众的地方。
拥有强健机械体壳的草稚素子对自己的存在的意义所产生的怀疑正是一代失去目标的新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这部动画片不惜耗费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阴暗忧郁的城市街景和美幻绝伦的梦境,正是为了衬托在高技术和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人们所面临的无可挽回的失落感。
最终草稚素子不惜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切,逃避到一个自己毫不知晓的世界,而事实上还是无法摆脱思想自我毁灭的厄运。
2026年。
世界已经被网络所覆盖,而人类的构成也产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保存着人类灵魂和躯体但内部却是由机械组成的人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城市里。
动画影片赏析嘿,动画影片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就像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每次打开都有新的惊喜。
今天咱们就来赏析一部动画影片,那感觉就像探险家在挖掘宝藏一样有趣。
我要赏析的这部动画影片是《疯狂动物城》,那可真是一部超赞的片子。
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那场景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出了一个超级现代化的动物城市,那规模可大啦,就像把世界上所有最酷的城市元素都融合在了一起。
有高耸入云的大楼,那大楼的外观设计得特别有创意,有的像巨大的树,适合那些喜欢爬高的动物居住;有的像冰洞,肯定是给那些喜欢寒冷的动物准备的。
街道上也是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走来走去。
有小巧玲珑的仓鼠,它们开着超迷你的小汽车,那小汽车的轮子就像小弹珠一样,滚得飞快;还有高大威猛的大象,它们慢悠悠地走着,每一步都像是地动山摇,可有意思了。
咱们再说说主角兔子朱迪,她可真是个有梦想的小家伙。
她从一个小小的乡下地方来到这繁华的动物城,就像一个乡下丫头闯进了大城市一样。
她的家可温馨啦,有好多可爱的小装饰,那些小装饰都是她在乡下生活的回忆呢。
她住的地方虽然不大,但是收拾得井井有条。
她有一张小小的床,上面铺着碎花的被子,就像每个有梦想的女孩子的小窝一样。
朱迪离开家去动物城的时候,那场景可感人了。
她和爸爸妈妈拥抱告别,爸爸妈妈眼里满是担忧,可朱迪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坚定,她就像一颗小种子,准备在大城市里生根发芽。
朱迪来到动物城后,遇到了好多好玩的事情。
她去警察局报道的时候,那个场景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警察局里的动物们可都是大块头,和小小的兔子朱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只犀牛警察,那身体就像一座小山一样,他看朱迪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小玩具。
朱迪在警察局里努力证明自己,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就像一团小火苗,燃烧得旺旺的。
还有狐狸尼克,他一开始看起来有点狡猾,穿着一身帅气的衣服,戴着个墨镜,就像个街头小混混。
他和朱迪相遇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可有趣了。
《千与千寻》影视动画赏析影片名称:千与千寻导演/编剧/原作/脚本/监督:宫崎骏(一)背景:《千与千寻》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献给曾经有过10岁和即将进入10岁的观众的一部影片,它以现代的日本社会作为舞台,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过程后,终于回到了人类世界的故事。
(二)主题思想:成长是动画永远不变的主题,本书所分析的八部经典动画无一不是此范畴的理念再现。
本卷的千寻与尼莫,下一卷的希达与辛巴,接下来的小鸡金婕与洛齐、怪物长毛与大眼仔、救母的沉香与救国的木兰,无论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故事的亮点在哪里,角色是什么身份与性格,角色成长都是贯穿故事的线索,是故事向前推进的动力。
同时,成长意味着什么,成长需要什么,成长的关键是什么,组成了动画的每一个细节,支撑起了每一个经典的亮点。
成长就是动画的全部。
不但如此,成熟的商业电影也是经常用此主题作为表现内容,无论这个影片依靠的是科幻还是警匪,爱情还是战争。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角色都是在成长中发生故事,从《星球大战》到《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从《阿甘正传》到《蜘蛛侠》,这些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又赢得巨大声誉的影片无一例外地都在叙述着关于主角成长的故事。
成长是每一个人从童年走向社会后要面临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第一次开始与别人产生关系,有了交流,并与这个成人社会有了对抗,进而从叛逆到顺应的过程。
成长意味着妥协,也意味着开始了精神机制的思考。
成长其实是成人给予儿童的一个枷锁,同时也是引领儿童走向自己的途径。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成人与儿童这两个词语其实只是人自己对自己身份的概念划分,这里不单是指生理年龄,更有一种对这个身份的理解。
电影也罢,动画也好,都是在对这个概念作出自己的诠释。
每一个角色在复杂的环境中,在不断的磨难中,按照某种既定的理念逐步前进,这就是我们乐于感知的“真理”。
当然,这种精神实质肯定要被表面故事包含在视听中,让观众在从容中接收社会主流价值。
影视动画作品赏析教案-5-动画片美术设计分析-——《哈尔的移动城堡》:动画片美术设计分析——《哈尔的移动城堡》: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美术设计主要两个组成部分,主场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并通过例片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
:主场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分析是的使用。
:主场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分析是的使用。
:2课时: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启发法动画片的美术设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 主场景设计主场景的风格与基调决定了整部动画片的所有场景风格和影片美术方面的基调。
2. 角色的色指定一个角色观众是否喜欢,是否耐看,不仅与角色造型有关,还与角色的色指定有关。
一、主场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1. 符合剧本、剧情的时空要求2. 角色性格、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对场景的影响3. 注重场景的场面调度功能,设计多个角度,便于戏的开展和角色的表演活动4. 场景空间与角色的比例及透视关系5. 主场景与分场景的关系位置应与设计风格相协调6. 注重细节的描绘和处理7. 合理设计光源与场景色彩的配置二、具体片例分析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主场景及其涉及特色(一)苏菲的帽子店案例1:帽子点外观和周边环境案例2:一、二楼的主要房间和通往二楼的楼梯案例3:苏菲的工作间1.细节的描绘和处理2.人物性格、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对场景的影响(二)移动城堡案例1: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外形和各个出口案例2:哈尔的卧室及浴室案例3:起居室场景色彩设计(一)苏菲的帽子店外观色彩内部色彩(二)移动城堡外观色彩内部色彩1.起居室(苏菲进入城堡时;苏菲打扫后;城堡被修复后。
)2.浴室3.卧室场景色彩设计与色指定的关系哈尔几个不同时期的色指定1.哈尔第一次在小巷中遇到苏菲2.哈尔第一次回到城堡3.激战中的哈尔4.激战后回到城堡的哈尔5.发完脾气后的哈尔。
影视动画赏析论文“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
”——引言影视艺术鉴赏学是研究影视艺术鉴赏现象、揭示鉴赏规律的学问。
提出影视艺术鉴赏学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指导大众正确欣赏影视艺术作品的需要,也是促进影视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需要,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会“看电影”、“看电视” “看动画”并不等于就会鉴赏电影和电视艺术、动画艺术。
鉴赏影视艺术并不仅是对影视艺术作品浅层次地“看懂”或说一句“好”,而应是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在意蕴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的理解。
显然,“看动画片”与“鉴赏动画片”有很大的差别。
从影视艺术鉴赏的实际情况来看,虽说凡看过影视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一定层次的理解,但是能够正确鉴赏影片并且在行地、讲出A、B、C的人并不多,若再让其诉诸文字表达,写出影视评论的人就更少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观赏者不可能仅凭自己作为人的朴素感觉,就能对一门艺术有真正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影视观看活动自然上升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 人们鉴赏影视艺术的能力,固然可以通过自发的、无引导的观赏活动一点点去磨炼、积累并提高,但这种成效是较低的。
如果你想要尽快成为一个有影视艺术修养的人,就需要自觉地学习有关的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艺术鉴赏知识,了解影视鉴赏的特点、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影视艺术观众更需要影视艺术鉴赏理论的实际指导。
影视动画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客观需要影视动画艺鉴赏同影视动画创作分属于影视动画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两极,是相互联系互为对象的两个环节。
影视鉴赏同影视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如果没有影视观众的鉴赏,影视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不能最终得到实现。
然而,过去创作界和理论界曾有些人存在一种偏见,认为鉴赏没有什么“理论价值”,鉴赏无“学”。
针对这种偏见,现代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曾批评说:有人“往往以为创作价值甚高,鉴赏无甚价值,这实在是浅薄的见解”。
《影视动画赏析》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适用专业:授课单位:数字传媒系学分:2 学时: 32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2011.11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课程的作用:从认识动画的基本语言和构成形式入手,了解动画的景与镜头,进而熟悉动画创作的综合艺术特征,达到对于各种门类、各种样式动画的不同欣赏方法的把握,掌握对动画艺术欣赏、评论及写作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具备全面的动画审美修养。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课程设计理念:坚持贯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思想,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动画作品为媒介,采用赏析同步的讲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动画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进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动画的发展状况,选取了十部典型的动画作品进行赏析,具体的每一部影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将这些动画作品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使学生们在了解动画创作的基本常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动画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们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动画作品审美和艺术修养层面有所提高。
知识目标:了解一定的动画创作基础常识及鉴赏理论。
能力目标:能够具备一定的动画作品鉴赏能力。
素质目标:能够培养起对于动画艺术的热爱,从而关注动画艺术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并进行一些有价值的赏析活动。
五、课程的内容与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和认知特点,设计了六个教学单元,共选取十部经典的动画作品进行鉴赏,采取赏析同步的方式进行讲解。
表3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六、课程实施条件1.教师基本要求任课教师应该对影视和动画的相关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并且具备系统的影视和动画理论知识。
2.教学硬件环境要求多媒体教室。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选用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视频资料进行观摩解析。
《功夫熊猫》中“中国风”元素解读摘要:当下动画创作对于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越来越重视,形成了一股别具一格的“中国风”。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十年间美国动画的创作发生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的变化。
2008年作为中国年,美国梦工厂有重磅推出了《功夫熊猫》等四部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这些作品或者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或民间传说,或者以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者运用了大量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比如麻将,二胡,毛笔,灯笼,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等等。
尽管不乏可看性,但很难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生活理想。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电影中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并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美国电影中中国分元素的进行解读,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真正的实现强势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动画创作跨文化传播中国风《功夫熊猫》民族特色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以及民乐等民间艺术,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
例如《功夫熊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中国的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动人的动画故事,使得熊猫这一形象跃然银幕,美国这一动画大国,其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还特别重视细节的刻画。
动画片中的每个动画形象都非常的生动活泼,无论是它故事的取材还是角色的创造都很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心理。
不仅如此,美国还从世界各国汲取创作元素,《功夫熊猫》《花木兰》虽然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但它的创作形式和赋予角色的性格特征都是美国化的。
有着浓郁的美国本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在《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处理中却体现出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特点。
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意境的把握和体现,即便带有某些曲解或模糊,或者仍然无法摆脱西方视角,但是我们依然要肯定它其实突出了创作者尊重中国文化内涵的诚意和努力。
《功夫熊猫》并不是将中国元素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我们可以从第一分钟就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气息,连梦工厂家喻户晓的标识都改变成中国风格,钓鱼男孩带着斗笠一副短打服饰,用草上飞的方式跃到空中。
紧接着出现的中国元素有:写意风格的山水、功夫、太极、书法、针灸、穴位、鞭炮、面条、豆腐、包子和无处不在的汉字,以及丽江的小桥,黄山的云海、桂林的山峦,这些具备东方古韵的元素都呈现正在三维动画世界里,到处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将中国风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本论
中国观众对美国电影中“中国风”电影做出的反应,折射出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根据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在文化的生产、传播或者理解、接受过程中,参与者透过自身文化的棱镜去审视“他者文化”,并且运用自身文化所固有的方式去编码和解码,观众观看电影的过程,既是参与电影意义构建的过程,必然与观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的文化北京息息相关。
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导向,促使美国电影在主题、取材以及拍摄方法等电影生产的一系列环节发生了变化。
他们宣称“永远在寻找最好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
”
另外,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其实,思维方式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整体的思维偏向,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类型。
所以形成了不同风貌特征的民族文化形态。
具体的差异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美国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中国人擅长“整体”和“综合”,美国人推崇“具体”和“分析”。
中国人注重“统一”,美国人注重“对立”。
此外,美国电影工业更追求电影的娱乐性,总是采用直观,幽默的方式叙述故事,追求较为表面化的戏剧性效果,同时以猎奇的眼光看待异质文化,相对忽略其复杂的内涵,而中国文化承接着“文以载道”的传统,观众习惯于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审读电影,对艺术文本本能地具有意识形态的反应敏感性。
国内外优秀原创的作品都是取材于原有故事或者传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通过分析作品来总结规律,触发灵感,才能更好地知道创作。
《花木兰》、《功夫熊猫》都体现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创作者清晰的国际化视角,《功夫熊猫》之所以洋溢着如此浓厚的“中国风”,也正是要在日益强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占据先机,赢得市场。
创作者的全球化视角决定了创作者必需跨国、跨民族、选择全球都可以接受的题材。
同时,主创者还将对国际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重新整合,积极吸收全球话的文化精英,献计献策。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动画创作者来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动画创作的精神的氧气。
毕竟,树的影子拉的再长,也离不开树根,它是存在于创作者血液里面的。
美国电影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因而力求传达能被全世界都理解和接受的所谓共通人性和普世价值观,并予以肯定。
然而,作为精神产品和文化载体,美国电影不免打上美国价值观的烙印,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美国,父与子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孝道,因而父子之间是一种“等级”关系。
在《功夫熊猫》中,阿宝的父亲竟然是一只鸭子,这让中国观众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认为这是有辱国宝熊猫的形象。
毫无疑问,对中国形象定型化的印象和评判或多或少决定了美国电影对中国的定型化叙述。
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美国电影中的“中国风”体现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定型性观念,但是美国电影在全球大众文化市场上畅销不衰,也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普适性。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但后者又是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这是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所在。
如果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出去,实现强势的跨文化传播,应在电
影生产的编码过程中,发掘即具有本土特色又可以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资本”,桐乡市同时应以宽广开放的心胸包容异质文化,兼收并蓄,提升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
这大概就是美国电影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中国传统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唯一风格,民间美术也不是动画创作元素的唯一来源。
它只是在某个时期代表中国时代特征的动画表现形式,当具体到某个动画制作时,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则需要结合题材而定。
对于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动画创作更是如此。
民族的就是传统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越容易被全世界观众所接受。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艺术行书丰富,这正是我们动画创作的源头活水,无数精华值得反思,而且作为中国人也有能力将这些文化渊源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特别是在全球化越演越烈,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艺术创作中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动画作品的创作也不能一味地禁锢在传统文化与民间美术中寻求创作元素,也要不断地学习与接受国外文化,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同样,动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每一部动画短片都是创作者个人的思想结晶。
可见,不管美国,日本还是中国所创作的动画形象都带有自身的民族特色。
无论是造型、语言、服饰还是它的举手投足都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民族风格其实已经在我们每个动画创作人身上都隐藏着,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风格之上的个性,个性才是一部动画片的闪亮点,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钢。
【参考文献】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9
2、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9
3、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想、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