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ppt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41
目录第一章出版概论 (1)第一节出版活动 (1)一、“出版”的概念 (1)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 (1)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掌握) (1)四、出版活动的特征(掌握) (2)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熟悉) (2)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2)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掌握) (2)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掌握) (2)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掌握) (3)第三节出版物 (3)一、出版物的要素(掌握) (3)二、出版物的种类(掌握) (3)三、出版物的特殊性(掌握) (4)第四节出版资源 (4)一、出版资源的概念(了解) (4)二、出版资源的特点(了解) (4)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掌握) (4)第五节我国出版业 (5)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和构成(熟悉) (5)二、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5)三、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了解) (6)第六节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概况 (6)一、美国出版业(了解) (6)二、英国出版业(了解) (7)三、法国出版业(了解) (7)四、德国出版业(了解) (7)五、日本出版业(了解) (7)第七节出版学概述 (7)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了解) (7)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7)三、出版学的学科内容(了解) (8)四、出版学的相关学科 (8)五、中外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概况 (8)六、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8)第二章数字出版与数字出版产品 (9)第一节数字出版概述 (9)一、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概念(熟悉) (9)二、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掌握) (9)三、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了解) (10)第二节数字出版相关技术 (10)1一、信息处理技术(了解) (10)二、互联网技术(了解) (11)第三节数字出版产品和挑战 (11)一、数字出版产品的特点(掌握) (11)二、数字出版产品的种类(熟悉) (11)第三章编辑概论 (14)第一节编辑与编辑工作 (14)一、“编辑”的概念(掌握) (14)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熟悉) (14)三、编辑工作的特点(掌握) (14)四、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熟悉) (14)第二节编辑人员 (15)一、编辑人员的能力(掌握) (15)二、编辑人员的职责(掌握) (15)三、编辑的作者和读者工作(掌握) (15)第三节编辑学研究 (16)一、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了解) (16)二、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 (16)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16)四、编辑学的学科内容(了解) (16)第四章中国近代出版历史知识 (18)第一节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18)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了解) (18)二、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了解) (19)三、新技术对图书形态的影响(熟悉) (19)第二节近代出版机构 (20)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了解) (20)二、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熟悉) (20)三、民营出版机构(了解) (20)四、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 (22)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熟悉) (22)六、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 (23)第三节近代出版物 (23)一、近代报纸(掌握) (23)二、近代期刊(掌握) (23)三、近代图书(掌握) (24)第四节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实践 (25)一、近代著作权法的颁布与实施(了解) (25)二、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 (26)第五章出版行政管理 (27)第一节出版行政管理概述 (27)一、出版行政管理的概念 (27)二、依法实施出版行政管理(熟悉) (27)第二节国家对出版单位的管理 (28)2一、出版单位设立的审批制度 (28)二、出版单位变更登记事项审批和注销登记制度(了解) (29)三、出版单位年度核验制度(了解) (30)四、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掌握) (30)五、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制度(了解) (32)第三节国家对出版业务活动的管理 (33)一、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制度(了解) (33)二、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熟悉) (33)三、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掌握) (33)四、书号、刊号管理(掌握) (34)五、出版物质量管理(掌握) (34)六、出版物样本送交制度(了解) (35)第四节国家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的管理 (36)一、关于书刊委托印刷的规定(掌握) (36)二、关于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复制的规定(掌握) (36)四、光盘类出版物的SID码(掌握) (37)第五节国家对出版物市场的管理 (37)一、关于出版物市场管理的一般规定(熟悉) (37)二、关于出版物总发行的规定(熟悉) (37)三、关于出版物分销的规定(熟悉) (37)第六节国家对出版活动的扶持政策 (38)一、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熟悉) (38)二、扶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熟悉) (38)三、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和盲文出版(熟悉) (39)四、扶持在农村和特殊地区发行出版物(熟悉) (39)五、组织和扶持重大出版工程(熟悉) (39)六、设立专项资金(熟悉) (39)第七节国家对出版活动的奖惩措施 (40)一、对优秀者的褒奖(熟悉) (40)二、对违法者的惩戒(熟悉) (40)第六章出版社经营管理 (43)第一节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43)一、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含义(了解) (43)二、出版社经营的目标和决策 (43)三、出版社管理的职能和种类(了解) (45)四、出版社管理的机制(熟悉) (46)第二节出版社计划管理 (49)一、出版社计划作用(了解) (49)二、出版社计划管理的内容(熟悉) (49)第三节出版物质量管理 (50)一、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掌握) (50)二、出版物质量管理措施(掌握) (50)三、高度重视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掌握) (51)第四节出版社财务管理 (51)3一、出版社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了解) (51)二、出版社的成本管理(了解) (52)三、出版社的纳税管理(重点掌握) (52)第五节出版社的发行管理 (54)一、发行渠道建设(熟悉) (54)二、客户管理(熟悉) (54)第六节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 (54)一、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熟悉) (54)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掌握) (55)三、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了解) (55)四、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了解) (55)第七节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 (55)一、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熟悉) (55)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5)三、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了解) (56)第七章出版物市场 (57)第一节出版物市场概述 (57)一、出版物市场的概念(熟悉) (57)二、出版物市场的构成要素(熟悉) (57)三、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了解) (58)四、出版物市场竞争(熟悉) (58)第二节出版物市场需求 (58)一、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掌握) (58)二、影响图书市场需求的因素(掌握) (59)四、出版物的个人市场与集体市场(熟悉) (59)五、目标市场 (60)三、市场预测的内容(了解) (60)四、市场预测方法(了解) (60)第三节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61)一、出版物市场细分的概念(熟悉) (61)二、出版物市场细分的作用(熟悉) (61)三、市场细分的程序(掌握) (61)四、出版物的个人市场与集体市场(熟悉) (61)五、目标市场 (62)第四节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62)一、市场调查的内容(掌握) (62)二、市场调查的程序(掌握) (63)三、市场预测的内容(了解) (63)四、市场预测方法(了解) (63)第五节市场营销策略 (64)一、产品策略(掌握) (64)二、价格策略(掌握) (64)三、渠道策略(掌握) (65)四、促销策略(掌握) (65)4第六节国际书展 (66)一、法兰克福书展(了解) (66)二、伦敦书展(了解) (66)三、美国书展(了解) (66)四、我国的国际书展(了解) (66)第八章著作权知识 (67)第一节著作权与著作权法 (67)一、著作权 (67)二、著作权法 (68)第二节著作权的主体和客体 (69)一、著作权的主体(熟悉) (69)二、著作权的客体 (69)第三节著作权的内容 (71)一、人身权(掌握) (71)二、财产权(掌握) (71)三、邻接权(熟悉) (71)第四节著作权的归属与保护期 (72)一、著作权归属(掌握) (72)二、著作权保护的期限(掌握) (73)第五节著作权限制 (74)一、著作权限制的范围和主要方式(掌握) (74)第六节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75)一、许可使用与转让的区别(掌握) (75)二、图书出版合同要点(掌握) (75)三、著作权转让合同(掌握) (76)第七节著作权的侵权与法律保护 (76)一、著作权侵权的类型与具体行为 (76)二、著作权纠纷的处理 (78)第八节出版单位与著作权 (78)一、依法尊重作者的权利(掌握) (78)二、依法保护出版单位的权利(掌握) (79)二、依法保护出版单位的权利(掌握) (80)二、依法保护出版单位的权利(掌握) (80)5第一章出版概论2014年大纲考试内容要求1.掌握“出版”的前提和特征。
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讲出版活动一、“出版”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1.我国明确给出版下定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编辑”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复制”是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的活动。
“发行”是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网络出版是书、报、刊、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等六大出版媒体之一。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一个模型和建筑,因为它本身不能被复制,所以模型和建筑本身不是出版活动的作品,而它们的摄影作品或美术作品因为能够被复制,所以这些摄影作品或美术作品是出版活动的作品。
计算机软件是出版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一)从基本功能角度来看,出版活动能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文化(二)从性质角度来看,出版活动是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07年真题)3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是(精神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的组合。
(三)从社会效能角度来看,出版活动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四)从经济效能角度来看,出版活动具有经济性和产业性的特点五、出版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政治)政治环境宽松,出版活动就活跃、兴旺;相反,出版活动就冷落、荒芜。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经济)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文化)第一个层面,社会文化水平越高,文化活动越活跃,出版物的原料(来自社会文化生活的素材)就越精制,出版物内容就越丰富。
第二个层面,作为出版活动的主体,创造智力成果的人(包括编辑、作者等),他们的文化水平越高,出版物的质量就越高。
【导语】向着顺利通过考试的⽬标,迈步向前,必然会成功拿到证书。
整理了“2019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章”,针对知识点做深⼊解析,让⼤家每天进步⼀点点,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1.1出版活动 ⼀、“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以传播科学⽂化、信息和进⾏思想交流的⼀种社会活动。
古代,⼈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出版”⼀词:1833年创办于⼴州的中⽂⽉刊《东西洋考每⽉统计传》的编辑序⾔。
最早在我国法律⽂件上使⽤“出版”⼀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后。
在西⽅,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化⽣活具有⼴泛影响性,已经深⼊到⼈们的⽇常⽣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式能够发⾏的作品。
⼀般⼜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1.⽂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产阶段的劳动是⼀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产阶段的劳动是⼀种物质⽣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种兼有⽂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
出版物使⽤价值的⽣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过程:⼀⽅⾯物质产品⽣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把作者=编辑的精神⽣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六章6.1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一、经营管理的含义(P175)【经营管理】是出版社根据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适应消费者需要和出版物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以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筹划、配置资源,组织出版物生产与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我国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既有一般企业的共同性,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性;既要在党和国家出版方针的指导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既要富有经营活力,又必须保证导向正确,坚持“两为”方向,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化,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二、出版社经营的目标和决策(P176)(一)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企业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的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
【多出优质图书,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增强经济实力,是出版社经营的基本目标。
】出版社经营目标体系主要包括:7个1、社会效益:采取积极的措施,传承优秀文化,为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保持出版社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2、出书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3、合理的出书规模和结构:①规模体现:目标期内的出书总品种数和总字数。
规模合理是指为保质保量的出版这些图书而必须投入的生产力要与本出版社的生产能力相适应。
②出书结构:包括出书门类比例和门类中各个层次的比例(初版书、再版书以及重印书的比例,重点与一般图书的比例,各类图书盈利能力及其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这关系到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4、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地位:市场竞争地位指标:发行总码洋、销售总收入、目标市场占有率、出书质量等级、出版社评估等级品牌形象地位:指出书的总体特色及其品位,市场竞争的优势领域、以及标志性、代表性的图书、作者等在读者中的形象地位。
5、盈利能力:利润率、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表示。
6、发展速度:指标有:年出版量增长速度、经济效益提高速度、出版规模扩大的水平、产品开发和创新的水平、管理和技术能力优化的程度、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的程度等。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一)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国成立之后。
(二)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3.政治性和思想性4.经济性和产业性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09出版专业资格考試《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讲课提纲主讲教师肖兰第一章出版概论一、“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掌握)(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出版活动的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出版活动中三要素缺一不可。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什么是作品?什么是稿件(见教材P3-4)(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
3.政治性和思想性。
4.经济性和产业性。
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熟悉)(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3. 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了活力(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发展(3)传递各种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增进文化积累(2)推进文化创新(3)优化文化选择(4)促进文化交流三、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掌握)(一)我国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我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见教材P14)(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1.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1)什么是社会效益,什么是经济效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版工作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4..坚持质量第一。
(1)为什么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2)出版工作中如何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5.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我国出版事业的主要任务(见教材P22—25)1.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
2019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一章§1.1出版活动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出版专业历史:印刷术发明前的文字及其载体;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及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古代刻书;古代图书流通;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及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近现代著名出版机构;近现代著名出版活动;近现代著名出版人物;近现代著名出版物;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对当代出版的启迪。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半坡遗址彩陶。
分三阶段: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隶书变楷书。
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春秋后期:帛书;4.纸: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争议:东汉说、隋唐说、唐初。
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效: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泥活字印刷:宋,毕昇。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
包括如下步骤:用胶泥刻字,2.烧字,3.排版,4.印刷,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
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目录2007年版前言2004年版前言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概念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三、出版活动的前提四、出版活动的特征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三节出版物一、出版物的要素二、出版物的种类三、出版物的热属性第四节出版资源一、出版资源的概念二、出版资源的特点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五节出版业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第六节出版学的概述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三、出版学的学科内容四、出版学的相关学科五、中外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概况六、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编辑概论第一节编辑与编辑工作一、“编辑”的概念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三、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四、编辑工作的特点五、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第二节编辑人员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二、编辑人员的能力三、编辑人员的责任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相互关系第三节编辑学研究一、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二、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四、编辑学的研究任务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二、书记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三、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四、中国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第三节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一、官刻二、私刻三、坊刻四、寺院刻书五、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第四节古代的图书贸易一、早期书市二、抄本书的流通三、印刷术发明后图书贸易的发展第五节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二、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第六节近现代出版机构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二、晚清政府办的出版结构三、民营出版机构四、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六、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第七节近现代出版活动一、机构组织二、人员构成三、资本构成四、选题开发五、稿件来源六、发行方式七、广告宣传第八节近现代出版物一、报纸的出版二、期刊的出版三、图书的出版第四章出版行政管理第一节出版行政管理概述一、出版行政管理的概述二、出版行政管理的依法实施第二节对出版单位的管理一、对设立出版单位的管理二、对出版单位变更登记事项和注销的管理三、出版单位年检僧籍制度四、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制度五、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第三节对出版单位业务活动的管理一、图书质量管理二、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三、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四、特殊选题专项报批五、书号、刊号与版号管理六、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第四节国家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的管理一、关于书刊委托印刷的规定二、关于音像制品复制的规定三、关于电子出版物复制的规定四、光盘类出版物的SID码第五节国家关于出版物市场的管理规定一、关于出版物市场刊的共同性规定二、关于出版物总发行的规定三、关于出版物分销的规定四、关于音像制品发行的特殊规定第六节对出版活动的保障及有段的奖惩措施一、对出版活动的保障二、对优秀者的褒奖三、对违法者的惩戒第五章出版社经营管理第一节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一、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含义二、出版社经营的目标和决策三、出版社经营管理的职能和种类四、出版社管理机制第二节出版社计划管理一、出版社计划的特点和作用二、出版社计划管理的内容第三节出版社财务管理一、出版社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二、出版社的成本管理三、出版社的纳税管理第四节图书质量管理一、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二、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三、高度重视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第五节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一、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三、岗位培训和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四、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第六节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一、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阶段三、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第六章出版物市场第一节出版物市场概述一、出版物市场的概念二、出版物市场的构成要素三、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四、出版物市场竞争第二节出版物市场的需求一、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二、影响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因素第三节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一、出版物市场细分的概念二、出版物市场细分的作用三、市场细分的程序四、出版物的个人市场与集体市场五、目标市场第四节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一、市场调查的内容二、市场调查的程序三、市场预测的内容四、市场预测方法第五节市场营销策略一、产品策略二、价格策略三、渠道策略四、促销策略第七章著作权知识第一节著作权与著作法概述一、著作权二、著作权法第二节著作权的主体和客体一、著作权的主体二、著作权的客体第三节著作权的内荣一、人身权二、财产权第四节著作权的归属与保护期一、一般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二、某些特殊类型产品的著作权归属三、著作权保护的期限第五节著作权限制一、著作权限制的概念二、著作权限制的范围和主要方式第六节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一、许可使用和转让的区别二、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三、著作权转让合同第七节著作权的侵权与法律保护一、著作权侵权的类型与具体行为二、著作权纠纷的处理第八节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一、依法尊重作者的人身权利二、依法尊重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三、依法保护出版单位的权利参考文献后记考试大纲在本科目又增加了以下两章节:八、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九、时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