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抵债协议”是诺成性合同还是实践性合同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诉讼中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在诉讼过程中,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可能会达成以物抵债的协议。
这种协议是一项常见的解决债务纠纷的方式,可以为双方提供一种相对灵活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诉讼中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的相关问题。
一、以物抵债协议的定义以物抵债协议是指债权人同意接受债务人提供的特定物品作为债务履行的方式,以替代现金还款。
这种协议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达成,也可以在诉讼之外自愿达成。
在法律上,以物抵债协议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定要件,例如公平交易、双方达成一致等。
二、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双方必须达成真实、完整的意思表示。
当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通过法院判决或调解书等法律文书来确认协议的效力,并将其纳入诉讼程序。
三、以物抵债协议的要素以物抵债协议通常包括以下要素:债权人同意接受特定物品作为债务的支付方式;债务人提供具体物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等具体信息;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必须履行约定;当物品评估价值低于债务金额时,债务人应支付差额等。
四、以物抵债协议的注意事项在达成以物抵债协议时,各方应注意以下事项:确保协议中的物品的货物所有权清晰明确;物品在合法的范围内,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确保物品的评估价值公正合理,避免任一方的利益受损;留存好相关证据,以备将来可能出现的争议等。
五、以物抵债协议的优势与劣势以物抵债协议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
首先,以物抵债协议可以解决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的问题,相对于强制执行更加温和和灵活。
其次,以物抵债协议可以为债务人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帮助其调整经济状况并逐步偿还债务。
然而,以物抵债协议存在物品价值评估难、物品流转复杂等劣势,双方应谨慎权衡利弊。
六、以物抵债协议的执行方式一旦以物抵债协议达成,双方便应按照协议履行各自责任。
在物品存放、交付、评估等方面,双方需要合作并互相配合。
如果其中一方未能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采取合法措施,如申请强制执行等来维护自身权益。
司伟:债务清偿期届满后以物抵债若干疑难问题民商辛说辛正郁按:近年来,以物抵债纠纷引发实务界和理论界的持续广泛讨论。
考察此间的实践需求、路径选择与理论供给,来自审判机关和法官的探索研究颇为引人注目。
应当承认,对此类问题的裁判理念和处理标准还不尽统一,但发展脉络已经渐次明晰。
司伟博士作为一名法官,既有坚实深厚的理论学养也有长期丰富的审判经验。
本文涵括以物抵债协议的成立要件、新债务与旧债务关系之认定、新债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之“清偿”的涵义、旧债与新债履行的选择与限制、新债清偿型以物抵债中旧债务的诉讼时效等诸多重要问题,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债务清偿期届满后以物抵债若干疑难,足资参考借鉴。
以物抵债协议,在我国《合同法》未明确予以规定,属于《合同法》中的无名合同,通常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的协议。
根据以物抵债协议的签订时间,可将以物抵债协议分为债务清偿期届满前的以物抵债协议和债务清偿期届满后的以物抵债协议。
两者在生效要件、法律性质与履行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不可概而论之。
就债务清偿期届满后签订的以物抵债而言,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以下问题:以物抵债协议的成立是否须以实际履行完毕为要件?新债务与旧债务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如何认定以物抵债协议是否履行完毕或债务已经清偿完毕?债权人和债务人对于新债务与旧债务的履行是否有选择权?以物抵债协议签订后,一方当事人反悔的,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是否得恢复旧债务的履行?以物抵债的诉讼时效应自何时起算?本文拟对债务清偿期届满后的以物抵债纠纷裁判中的这些常见问题加以探讨,就教于大家。
一、以物抵债协议的成立要件:诺成抑或要物是否实际履行完毕对以物抵债协议的成立有无影响?这直接关系到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界定,是审理此类案件中不可绕开的前提性问题。
严格而言,以物抵债并非一个含义明确的法律术语,实践中其大致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仅具有以他种给付替代原定给付的合意,但债权人尚未受领债务人的他种给付;一是双方当事人不但达成以他种给付替代原定给付的合意,而且债权人受领了债务人的他种给付。
法院不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在法律领域中,债务纠纷是一种常见的纠纷类型。
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可能会协商达成以物抵债协议。
以物抵债是指债务人出售或转让一定价值的物品,以抵消欠债金额。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法院不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法院为何不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并剖析这种情况下的相关法律问题。
首先,法院不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原因之一是合同的无效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一项合同必须具备合法的目的和合法的形式才能被视为有效合同。
以物抵债的协议是否合法目的的关键取决于双方是否具备真实的意图和合理的交换条件。
如果以物抵债的协议存在欺诈行为、威胁行为或者明显不公平的交换条件,法院将不能确认该协议的有效性。
其次,以物抵债协议需要满足特定的法律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强制性的规定。
以物抵债协议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担保法》和《拍卖法》等。
例如,在以物抵债过程中,债务人出售的财产必须是合法的并且没有被查封或冻结。
如果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法院将不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有效性。
此外,法院不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原因还包括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权益转移不得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以物抵债协议可能涉及到第三人的财产权益,如其他债权人或物权人的权益。
如果以物抵债协议侵犯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将不能确认该协议的有效性。
最后,法院不能确认以物抵债协议的情况下,债务人仍然有其他合法的救济途径。
例如,债务人可以申请破产清算,通过法院的审判程序来实施债务的清偿。
此外,债务人还可以与债权人重新协商债务,寻求法律保护,或者寻求其他解决方案来解决债务纠纷。
综上所述,尽管以物抵债是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但是法院不能确认所有以物抵债协议的有效性。
合同的无效性、法律要求的不满足以及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法院无法确认以物抵债协议。
房地产企业破产案件中以房抵债协议的效力为缓解资金压力,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会将其开发的房产与债权人签订各式各样的抵债协议。
因此,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案件中,管理人和法院经常会面临如何处理各种以房抵债协议的问题。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案件中,对于尚未履行的以房抵债协议,债权人主张权利的方式各式各样,典型的有以下三种:一种是以购房人名义申报并主张购房人权利,认为达成抵债协议即视为已经交付购房款,应当享有法律规定的购房人优先权和物权期待权;一种是要求管理人继续履行以房抵债协议并交付房屋,认为以房抵债协议是诺成性合同,一经签订即成立并生效,管理人应根据以房抵债协议的约定交付房屋;还有一种是主张取回权,认为一旦达成抵债协议,房屋权属即发生转移,权利人由此取得房屋所有权。
针对债权人的上述主张,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破产案件中如何处理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签订的以房抵债协议予以探讨。
一、债权人对抵债房屋无取回权传统上,我国法律没有对物权变动与其基础关系予以区分,比如对于抵押合同,《担保法》第41条规定:抵押合同自办理抵押物登记之日起生效。
与此类似,传统民法在概念使用上,通常将代物清偿契约等同于代物清偿,如史尚宽先生认为:“代物清偿,谓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原定给付,而使债之关系消灭之契约。
”[1]因此,我国之前的司法实践多将以物抵债协议作为实践性合同对待。
但是,自《物权法》颁布后,我国已经确立了物权变动与其基础关系或者说原因关系的区分原则。
《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2017年9月27日第4次法官会议纪要明确了以物抵债协议是诺成性合同,[2]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成立并生效。
如果该合同已经履行完毕的,当事人之间的这种行为构成代物清偿。
这就是说,构成代物清偿即债权人取得抵债物的所有权,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签订以物抵债协议时债务履行期限已经届满,二是抵债物已经实际交付。
法院对以物抵债协议效力的认定规则以物抵债合同是诺成合同,不以抵债物的物权变动为要件,且以物抵债不因禁止流质而无效——朗小红诉重庆市万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龙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例要旨:以物抵债是诺成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不以抵债物的物权变动为成立要件。
禁止流质规则不能作为否定以物抵债效力的依据,利益失衡的以物抵债可以通过显失公平规则来调整。
民事执行领域的强制以物抵债裁定可以导致物权变动,但以物抵债的确认性法律文书不能引起物权变动。
案号:(2016)渝0240民初3200号审理法院: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来源:《人民司法·案例》2017年第17期法信·裁判规则1.借款合同双方终止借款合同关系,建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关系,将借款本金及利息转化为已付购房款并经对账清算的,具有法律效力,但对本金及利息数额,法院应予以审查,防止将超出法律规定保护限额的高额利息转化为已付购房款——汤龙、刘新龙、马忠太、王洪刚诉新疆鄂尔多斯彦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例要旨: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终止借款合同关系,建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关系,将借款本金及利息转化为已付购房款并经对账清算的,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禁止的情形,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目的,亦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
在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情况下,该商品房买卖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但对转化为已付购房款的借款本金及利息数额,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款合同等证据予以审查,以防止当事人将超出法律规定保护限额的高额利息转化为已付购房款。
案号:(2015)新民一初字第2号审理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五批指导性案例》第72号2.当事人为保障合同工程款按约支付另行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以房抵款,但约定债务人有多次选择履行方式的机会的,不属于流押或流质条款——北京盘古氏投资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康佳视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一般合同纠纷案案例要旨:担保法关于流押或流质条款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担保权人乘人之危以及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不诚信行为。
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问题终于由最高法院最新司法解释明确了抵债协议的成立和生效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
近年来,面对现实交易中大量出现的典型或变通方式的以物抵债协议引发的诉讼,各地、各级法院的裁判结果不尽相同,最高法院也公布了相关的案例,态度虽有所倾向但不尽明确,致使因此引发的争议愈加激烈。
所谓以物抵债协议是通俗的说法,法律概念为“代物清偿”,系债务清偿的方式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已经存在一种给付为内容的债务关系的前提下,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由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替代原定给付,进而使原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
通常表现为原债务人将实物类财产转让给债权人以抵销之前的金钱债务,故称为“以物抵债”。
属于债务消灭的特殊方式,但恰因其特殊,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主要的争议焦点集中于其是诺成性合同还是实践性合同。
“实践”说认为,以物抵债协议区别于普通的买卖合同,目的是为了清偿原有的债务,虽然双方达成了新的协议,但该协议的内容是物的转让而与原债务的给付内容不同,在双方之合意达成时,物权尚未发生变动,还需要双方实际履行,动产须经过交付,不动产须完成登记,达到物权变动的效果时,原债权人方才实际获得了物权,从而实现其债权的清偿,也即以物抵债协议的“要物性”。
在新的协议中原债权人并没有对待给付的义务,如果协议未履行其仍享有原来的债权而期待原债务人予以清偿;原债务人在新的协议中虽转让财产,却没有在该协议中获得对待给付相应价款的权利,如果协议未履行其负有的原债务仍然处于未清偿的状态而继续存在。
所以,以物抵债协议在尚未履行完毕之前,法律没有必要赋予其单独的效力,同时为避免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分离状态,将以物抵债协议按实践性合同处理,即单纯的达成合意时,合同既不成立也不生效,待实际履行完毕物权变动的同时,该合同成立并生效,代物清偿的效果亦形成。
“诺成”说认为,以物抵债协议究其实质还是债法领域的合同,仅在合同目的上是为了清偿之前双方业已存在的债务而已,合同的内容、形式等与正常的合同没有区别,依据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应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其成立、生效条件也应与普通的合同相同,即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无违法和违反公序良俗的情形,合同即告成立并生效。
最⾼院法官:司法实践中代物清偿协议的三种类型及裁判观点代物清偿,作为债务清偿的⽅式之⼀,在以现实给付为构成要件的情形下,产⽣诉争的可能性并不⼤。
但是,在现实交易中,当事⼈从达成代物清偿协议到现实履⾏,⼤多会有时间上的间隔,尤其是在完成替代给付需要办理权利变更登记的情形,如不动产、股权等。
对于未现实给付的代物清偿协议,债权⼈能否依据该协议要求债务⼈履⾏给付义务?⽂/李⽟林最⾼⼈民法院民⼆庭法官2014年第《商事审判指导》2014年第33期来源来源//《商事审判指导》当事⼈在债务清偿期满后达成代物清偿协议,并办理了权利转移相关⼿续,该类代物清偿协议当然发⽣法律效⼒,对双⽅有约束⼒。
但对于未现实给付的代物清偿协议,债权⼈能否依据该协议要求债务⼈履⾏给付义务?学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观点。
⼀代物清偿的三种学理观点第⼀种观点是否定说。
该观点强调代物清偿协议的要物性,⾮经现实给付不能成⽴,债权⼈不能依代物清偿协议主张权利。
第⼀种观点是否定说。
代物清偿乃要物合同,即清偿⼈并不因此⽽具有他种给付义务(⽐如,甲⽋⼄100万元,双⽅达成了以物抵债的约定:如果甲将其所有的⼀座房屋的所有权转移给⼄,就可以使得甲的付款义务消灭。
甲并不因为上述约定⽽负有移转房屋所有权的义务),如果甲转移了房屋所有权,则付款义务消灭;如果甲不移转房屋所有权,则甲仍须履⾏原定的付款义务。
第⼆种观点是部分否定说。
第⼆种观点是部分否定说。
部分否定说也有不同的主张,有的主张债务⼈不履⾏债务时,债权⼈或债务⼈得请求以特定标的物代物清偿者,是为代物清偿之预约。
其预定代物清偿权在债务⼈者,即成⽴任意之债,应认定有效;若约定债权⼈得请求代物清偿者,应类推适⽤‘民法’第873条第2项规定(该条是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关于抵押、质押合同中流担保条款⽆效的规定),认定其约定⽆效。
代物清偿之预约,⾮要物契的,与代物契约⾃属有间。
"有的认为代物清偿可以区分为实践性的代物清偿合同和诺成性的以物抵债合同。
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性质作者:葛君伟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1期摘要:以物抵债或说以物抵债协议,主要存在于民间借贷活动中,是一种原定给付以外的给付方式。
以物抵债也出现在司法实践中,例如在执行阶段被执行人由于没有可供执行的货币,法院允许当事人协商一致由被执行人货币以外的其他财产来代替执行,从而方便人民法院的执行,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以物抵债也不在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有名合同的范围内,但是其可以认定为我国合同法中的无名合同。
以物抵债协议实践合同说是一种相对严格的主张,其严格之处在于以物抵债协议的要物性。
实践合同说的要物性是对以物抵债协议一种相对严格的要求,不利于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会导致不少以物抵债协议归于无效,那么在原定给付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会减少合同履行的可能性。
在不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根据其意思达成协议,法律不应当过度的干涉当事人的自由意志。
尽管以物抵债协议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物抵债协议的存在是以原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以物抵债协议从形式上来说具有一个合同所具备的独立性,但是不能依此否认其原因力的存在。
诺成性的以物抵债协议更加符合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诺成性的义务抵债协议可以赋予债务人一方更大的履行空间,当债务人拒绝履行以物抵债协议中约定的义务时,债权人一方即可以要求其履行原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义务也可以要求其履行以物抵债协议中的义务。
关键词:以物抵债;实践合同;诺成合同;有因性以物抵债是一种发端于罗马共和国中期的古老制度。
在当时的罗马共和国,货币的流通比较有限,但是当时的经济与贸易还是较为发达的,为适应当时市场交易的需求罗马便出现了货币以外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的一种支付方式。
我国法律对于以物抵债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司法审判中人民法院却将大多案例认定为以物抵债。
[1]以物抵债或说以物抵债协议,主要存在于民间借贷活动中,是一种原定给付以外的给付方式,比如债权债务双方当事人之间约定的用房屋来抵偿债款,或者是某一特定的物来代替货币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的协议。
论以物抵债协议的法律效力作者:郑波泉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1期摘要:以物抵债协议是指,在债务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的协议。
在实际生活中,以物抵债协议随处可见,诉争至法院的案件也不胜枚举,然而,因为法律没有对以物抵债协议予以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地法院承办相关案件时标准不一,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
究其原因,是法律的缺位,更是对以物抵债协议没有统一的定性而导致的,出于此方面考量,本文试从以物抵债协议的概念、性质角度出发,准确对其做好定位,从而分析其法律效力,以期能抛砖引玉,为相关制度的出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以物抵债协议;法律效力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086-03作者简介:郑波泉(1989-),男,汉族,福建建阳人,法律硕士,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实务。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着以物抵债的行为,而在司法实践中以物抵债协议之纠纷也屡见不鲜,然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以物抵债协议进行规定,导致了在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评判的标准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得出全然相反的结论,给当事人的权益甚至是法院的权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两个实践中的真实案例足以说明上述中的问题:案例一:2014年间,被告解某、A公司(解某为A公司法定代表人)共欠原告李某款920万元,2015年1月23日,双方达成了以物抵债协议,约定以A公司办公楼抵顶原告欠款600万元,该协议签订后,被告将抵债房屋钥匙交付给原告,并将抵债房屋的出租合同交付给原告,但被告未依约履行房屋交付手续,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双方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
该法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协议合法有效,故判决确认双方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有效。
案例二:被告王某欠原告张某120万元债务,为清偿债务,2013年7月27日王某与原告签订以房抵债协议,约定以其自有房屋折抵120万元抵偿欠原告的120万元,但原告与王某没有进行过户登记。
“以物抵债协议”是诺成性合同还是实践性合同
房地产行业中,建设单位通常会与承包单位协商通过以物抵债的形式支付工程款。
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以物抵债协议”是诺成性合同还是实践性合同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与山东省高院的相关判例对“以物抵债协议”生效条件进行分析。
一、司法实践观点
观点一:“以物抵债协议”为诺成性合同
【裁判要旨】“以物抵债协议”为诺成性合同,以物抵债行为具有实践性但不能否认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
【案号】(2017)最高法民再411号
【裁判观点】当事人对应当支付的到期款项约定以物抵债的,该约定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宜以以物抵债属于实践性法律行为为由否定该约定。
本案二审判决关于以房抵债属于实践性法律行为,在抵款的房屋物权尚未转移之前,以房抵款协议尚不成立之认定,有失妥当。
【案号】(2016)最高法民终484号
【裁判观点】首先,以物抵债,系债务清偿的方式之一,是当事
人之间对于如何清偿债务作出的安排,故对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履行等问题的认定,应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
一般而言,除当事人明确约定外,当事人于债务清偿期届满后签订的以物抵债协议,并不以债权人现实地受领抵债物,或取得抵债物所有权、使用权等财产权利,为成立或生效要件。
只要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即为有效。
观点二:“以物抵债协议”为实践性合同
【裁判要旨】以物抵债协议为实践性合同
【案号】(2016)最高法民终15号
【裁判观点】而以房抵债协议系实践性合同,在涉诉房产办理完毕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前,以房抵债协议虽成立,但尚未生效,一审法院对此不予认定。
【案号】(2016)鲁民终110号
【裁判观点】昊海公司既未将涉案房屋所有权转移至十四局名下,也未提交十四局指示交付的证据,故一审认定涉案代物清偿协议未实际履行正确。
关于昊海公司主张的曾于2011年3月17日以现金形式向十四局支付100万元的问题,虽然十四局岚山项目部出具了收据,但结合双方以往款项的交付习惯,在昊海公司未提交其他证据佐证的情况下,一审对此未予认定,并无不当。
综上,昊海公司未交付
涉案房屋,代物清偿协议未生效,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原债务。
一审根据本案查明的事实,认定工程造价为21998420.96元,昊海公司已付工程款为13778099.97元,扣除质保金246609.63元,尚欠工程款7973711.36元,认定事实正确,本院予以维持。
二、笔者认为“以物抵债协议”应为诺成性合同。
1.意思自治原则为民商事纠纷领域的基础原则,故对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履行等问题的认定,应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
2.现行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实践性合同类型仅有如下几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90条:“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
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当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
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0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67条:“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
合同一般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既然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以物抵债协议”为实践性合同,那么“以物抵债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捺印之日起生效就不存在法律的限制。
3.以物抵债协议签订的根本目的系为了解决工程款事宜。
若认定
以物抵债协议为实践性合同,那么在合理期限内,以物抵债协议尚未实际履行的情况下,用以抵顶工程款的“物”遭遇升值或贬值,受益方便可依据以物抵债行为尚未履行,以房抵债协议尚未生效,故恶意撕毁以物抵债协议进而获取利益。
这种方式无疑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破坏了合同稳定性,加剧双方矛盾。
同时,以物抵债协议仅仅产生债权效力,不直接产生物权变动情况。
并且,以物抵债协议通常仅为增加了支付工程款的一种方式,不直接产生工程款债务灭失的后果。
在双方以物抵债协议履行过程中存在争议的,双方可以继续依照原债权债务主张权利。
因此,将以物抵债协议认定为实践性合同,并不具有现实必要性。
4.还需强调一点,笔者认为虽然“以物抵债协议”本身应当为诺成性合同,但“以物抵债协议”仅仅是债权合同,不直接产生物权或者直接产生抵扣工程款的效力。
在无特别约定的情况下,“以物抵债协议”往往仅仅是增加了清偿工程款的一种途径,需双方实际履行以物抵债行为后,才产生相关抵扣效力。
5.《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法官会议纪要:追寻裁判背后的法理》中,最高院民二庭认为:“就以物抵债协议而言,在我国法律没有规定代物清偿制度,而当事人对合同成立又无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应当认定其系诺成合同,自双方意思表达一致时成立,不以债权人受领抵债物为合同成立要件。
”
综上,以物抵债协议应当为诺成性合同,不应以物抵债协议是否实际履行为生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