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最终版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6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1、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出售。
2、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得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得价格,而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者对每一单位得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
所以,二级价格歧视不如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得市场上(或对不同得消费群)收取不同得价格。
4、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得产品。
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得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得产品与劳务。
6、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7、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得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得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得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得物质磨损与资本老化所带来得精神磨损。
9、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得产出,也就就是经济社会得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与企业想要有得支出。
10、名义GDP:即货币GDP,指用生产物品与劳务得当年价格计算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价格计算出来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2、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得消费与增加得收入之比率,也就就是增加得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得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得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得比率。
15、资本边际效率(MEC):就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得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得现值之与等于这项资本品得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得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得货币来保持财富得心理倾向。
17、交易动机:指个人与企业需要货币就是为了进行正常得交易活动。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价格歧视是指同一种商品或服务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这种差异化定价可能基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消费习惯等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歧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案例,探讨价格歧视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价格歧视案例,航空公司的票价差异化定价。
在航空业中,同一班飞机的不同座位可能会有不同的价格,而且同一张机票在不同时间购买的价格也可能不同。
这种差异化定价主要是基于需求弹性的考量,即对于不同类型的乘客,他们对于票价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商务旅客可能会更愿意花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机票,而休闲旅客则更注重价格的优惠。
因此,航空公司通过差异化定价来最大化利润,但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抗议。
其次,电商平台的动态定价也是一个典型的价格歧视案例。
许多电商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地理位置等信息来调整商品的价格。
这种个性化定价往往让消费者感到不公平,因为同一件商品可能对不同的用户展示不同的价格。
而且,一些电商平台还会通过倒计时促销、限时优惠等手段来制造紧迫感,让消费者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
这种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销售额,但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引发了舆论的质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涉及医疗服务的价格歧视案例。
在一些国家,私立医院对于同样的治疗项目会对不同的患者收取不同的费用,这种差异化定价主要是基于患者的收入水平和保险情况。
这种做法引发了公众对于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关注,一些患者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这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
综上所述,价格歧视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企业来说,差异化定价可以最大化利润,但也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
因此,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需要权衡利益,遵循市场规则,同时也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责任。
三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三级价格歧视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在此之中,一个垄断者在不止一个市场上销售商品并且这种商品不能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上再销售,因此厂商可以在不同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
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如电厂对于弹性较大的工业用电实行低价格,而对弹性较小的家庭用电采用高价格.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在出售完全一样的或经过差异化的同类产品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
由于这些价格并不完全反映其产品的真实价值,所以价格歧视运用了非线性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作为一种理论,属于定价策略的范畴,无任何褒贬之意。
价格歧视如果被垄断者所用,依靠其垄断地位采取高于单一价格的歧视性高价时,将会造成对消费者的掠夺,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失,同时会削弱竞争,进一步加强垄断。
这一行为应当受到政府部门的禁止和管制。
但在垄断市场上,在具有较多竞争对手、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价格歧视以各种各样的灵活形式被广泛运用。
它是一种有效的价格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其经营目标,并且顺应了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需要。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于1920年提出,根据歧视程度的高低,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每一个买者对产品可能支付的最大货币量(买者的保留价格)来制订价格,从而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的定价方法。
由于企业通常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顾客的保留价格,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实行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不同消费量或者“区段”索取不同的价格,并以此来获取部分消费者剩余。
数量折扣是二级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将其顾客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对每类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是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
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的不同主要在于,三级价格歧视利用了关于需求的直接信息,而二级价格歧视则是通过消费者对不同消费包的选择,间接地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挑选。
价格歧视案例范文价格歧视是指在市场上对不同消费者或不同市场定价的一种行为,通常会基于消费者或市场的特定属性进行差异化定价。
价格歧视在市场经济中非常常见,并且可以从各个行业和不同的案例中找到。
以下将通过案例分析来介绍价格歧视的特点和应用。
案例一:航空公司差异化定价航空业是典型的差异化定价行业,航空公司通常根据不同的节假日、季节、出发时间等因素来设置不同的票价。
例如,飞往旅游热点城市的机票价格会在假期等旅游旺季上涨,而非旅游热点城市的机票价格则较为稳定。
这种差异化定价的目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来最大化航空公司的收益。
案例二:电子产品差异化定价电子产品是另一个广泛应用差异化定价的行业。
许多电子产品制造商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细分和消费者类型来定价。
例如,一款高端智能手机的价格通常比同一品牌的低端机型要高,因为高端机型通常具有更多的先进功能和性能。
此外,电子产品制造商还经常通过促销折扣来吸引不同消费者群体。
案例三:学生折扣许多商家针对学生推出优惠活动,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
这种价格歧视的方式是针对学生的特定属性而设定的,如年龄、教育状况等。
例如,学生可以享受电影票、餐厅饮食、交通票价等方面的折扣。
这种差异化定价的目的是通过吸引学生的消费来增加收入。
案例四:保险定价保险业也是一种常见的价格歧视行业。
保险公司通常会根据个人的特定属性和潜在风险来制定保险费率。
例如,在车辆保险中,驾驶员的年龄、驾龄和交通违章记录等因素会影响保险费率的设定。
这是因为不同的驾驶员有不同的潜在风险,保险公司根据这些风险因素来定价,以确保收益最大化。
案例五:酒店差异化定价酒店业也常常采用差异化定价策略。
酒店根据旅游旺季和淡季、入住时间和预订提前程度等因素来设置不同的房价。
例如,在旅游旺季,酒店房间价格通常会上涨,而在淡季则会降低。
这样的差异化定价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并提高酒店的收益。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价格歧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定价策略,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供应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最大化企业的利润。
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名词解释价格歧视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个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根据不同的顾客特征,例如需求弹性、收入水平、地理位置等进行差异定价的行为。
这种差异定价可能会导致顾客之间支付不同的价格,从而达到对不同市场的细分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供求关系的体现,而价格歧视则是供给方在市场上行使市场权力的一种表现。
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供给方有足够的市场权力来对市场进行细分,以及顾客之间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完全的价格透明。
价格歧视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程度价格歧视、第二程度价格歧视和第三程度价格歧视,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市场条件和策略。
第一程度价格歧视,也被称为完全个性化定价,是指供给方可以针对每个顾客的需求程度进行不同的价格定价。
这种价格歧视通常需要供给方拥有足够的信息来了解每个顾客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以便为不同的顾客提供定制化的价格。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医疗服务的定价,不同病人根据治疗的复杂程度和保险情况可能会支付不同的价格。
第二程度价格歧视,也被称为部分个性化定价,是指供给方通过设定不同规模的价格区间来逐渐剥夺顾客的支付能力。
这种价格歧视通常要求供给方对顾客的支付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根据不同收入水平或消费能力来设定价格区间。
例如,航空公司会根据出行日期、提前购票时间和退改签条件等因素设定不同的价格区间,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第三程度价格歧视,也被称为完全固定价格歧视,是指供给方按照每个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进行定价。
这种价格歧视通常需要供给方对每个顾客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有准确的了解,并将价格设定在每位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上。
例如,拍卖会上的竞价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完全固定价格歧视,最终以支付最高价格的顾客获得竞拍物品。
价格歧视的经济效应是深远而复杂的。
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价格歧视可以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通过针对不同市场的细分,将不同顾客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转化为差异化的价格,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1、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2、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而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者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
所以,二级价格歧视不如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4、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6、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所带来的精神磨损。
9、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0、名义GDP:即货币GDP,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2、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5、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7、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在苹果iPhone 7系列手机开启预售之际,外媒整理了iPhone 7在世界各地的销售价格,发现在匈牙利它的价格最昂贵,与美国相比整整贵了44%。
尽管其入门级的内存已经从16GB提升到了32GB,但在英国iPhone 7的价格已经比去年的iPhone 6s贵了整整60英镑。
在过去的几年中,iPhone在英国的售价一直比较稳定。
然而,尽管iPhone 7在英国的售价上涨了,但相对而言在整个欧洲英国iPhone 7的售价还是最便宜的国家之一。
苹果通常以美元为标准来制定iPhone 的销售价格,因此当其他国家的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的时候,会导致苹果在这些国家的售价相对上涨。
当苹果发布并开始销售最新款手机的时候,欧洲的消费者将会以最高的销售价格购买。
其中,iPhone 7在匈牙利的售价最高,大约为456058.64匈牙利福林(约为700英镑);其次是意大利和挪威。
与其横跨大西洋的邻居相比,iPhone 7在欧洲的售价比它们要高了几百英镑。
在美国,同样的32G 的iPhone 7的售价为487.75英镑,在加拿大售价521.75英镑。
但实际上iPhone 7的售价计算会因为消费税而变得有些复杂。
在英国和欧洲其他的大部分国家,iPhone 7的售价还要加上销售税,然而在美国和加拿大则没有这项税。
以纽约为例,销售税为8.875%,假如按照此计算的话,iPhone 7的售价将要超过700美元,但是在其他州则没有这项销售税。
当然,iPhone 7在各国的售价不同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外汇汇率、地方销售税、做生意的成本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iPhone的最终零售价。
但从世界各地的苹果在线商店获取的数据可以发现,iPhone 7的价格波动很大。
欧洲的大多数国家iPhone的售价一直在上涨,英国上涨了11%,爱尔兰上涨了22%,而在新西兰则是上涨了16%。
但并不所有国家iPhone的售价都在上涨,也有很多国家的iPhone的售价在下降,其中包括美国、阿联酋、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但降价幅度还是相对较小;在俄罗斯和墨西哥,iPhone的价格下降相对就明显了很多,分别下降了5%和4.5%。
第3讲价格歧视前面假设垄断者生产一种产品,并且以统一价格销售产品,但在现实中,却可以看到垄断者销售同一种物品时,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现象称为价格歧视。
生产者为什么这样做?是否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价格歧视:两个单位的同种商品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的售价不同,就称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成功实施的条件(1)必须存在具有不同支付意愿的买者;(2)厂商必须能够识别出消费者的身份;(3)厂商必须能够有效地阻止或利用套利。
套利可分为两类:(1)与可转让性相联系的套利:这种套利会阻止价格歧视。
(2)不同消费包或消费组合之间转移而获得的套利:这种套利诱使生产者增加歧视。
Pigou 价格歧视可分为三类: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生产者确切地知道每一个消费者的保留价格,并且向消费者索取保留价格。
此时生产者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生产者关于消费者信息不完全,但可以通过自我选择机制来榨取消费者剩余。
三级价格歧视:生产者可以观察到与消费者偏好相关的信号,并根据观察到的信号进行价格歧视。
一、完全价格歧视(一)最简单情形最简单的完全价格歧视:单个消费者拥有单位需求,并对产品的支付意愿为v ,垄断者索取价格v ,可以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
(二)消费者同质情形市场上有n 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有相同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q D p n =,垄断者知道这一需求函数。
下面我们要说明:通过使用恰当的定价方案,垄断者可以获得比线性定价更大的利润。
线性定价是指不管消费者购买多少,对应单一价格,即()T q pq = 垄断者线性定价将最大化利润:max[()(())]ppD p C D p - 因此价格为垄断价格m p ,利润为垄断利润()(())m m m p D p C D p -。
消费者的总支付为:()T q pq =下面构造一种定价方式,垄断者可以获得更多利润。
垄断者采取竞争性定价c p 时,令c S 为净消费者剩余,则0(())cq cc S P q p dq =-⎰ 其中,1()()P q D q -≡为逆需求函数。
完美的价格歧视
今天我来讲讲价格歧视通常会采取的策略。
价格歧视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意义、能够促进生产、减少浪费、最大化增加消费者满足感的商业行为,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被深深误解的商业行为。
在经济学里,价格歧视通常分三种:
第一种叫完美的价格歧视,也就是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
我们在前面讲交易剩余的时候讲过,任何一宗交易的成交价,都比买家心目中的最高价要低,要比卖家心目中的最低价要高,所以买卖双方是皆大欢喜的,他们都获得了剩余。
这部分剩余我们称之为“交易剩余”,我们既不说它是“消费者剩余”,也不说它是“生产者剩余”,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种暗示,好像这部分剩余是专属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
其实这部分剩余,是他们双方共同产生、共同拥有、共同瓜分的,谁多得一点、谁少得一点,没有必然的对错。
但在这里,完美的价格歧视,指的是卖家把交易剩余全占有了、全夺走了。
他怎么卖?他向一个饥肠辘辘的消费者说:“来,我一口一口地给你卖食物,第一口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是多少啊?”这个很饿的人说:“我出的最高价是100块钱一口。
”卖家先赚第一个100块钱,然后说:“第二口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是多少啊?”消费者说:“第二口是99块钱,第三口是98块钱。
”这样一口一口地卖,结果交易剩余就全归卖家占有了。
这种价格歧视——对顾客消费的每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的办法——叫完美的价格歧视。
当然,这基本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在现实生活中,要实施这种完美的价格歧视,有很多的障碍,实际上不会这么实施。
我们明天接着聊。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