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开发与利用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4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176黄河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河南为例◎王冠波摘要: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世界历史上四大古国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沿岸区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区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及横河流域,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源于广袤富饶的黄河流域。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流经9省区,生生不息,见证了炎黄子孙五千年所创造的伟大发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
黄河流域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为传播黄河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河文化;黄河精神;黄河资源;开发;利用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也是中国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
黄河文化从这里产生,是构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河南地处黄河文化核心区域,历史地位重要,文化资源丰富,影响深远。
黄河文化资源经过长时间的综合发展,形成了丰富厚重、种类齐全的特点,在整个黄河流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黄河文化资源的类型(一)黄河文化的概念广义上的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群众及其水利工作者的精神需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和行为方法的融合。
它主要包括精神、观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
黄河文化首先是一种流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流经的9省区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以地域来看,黄河流域的文化包括青海省的高原文化、四川地区巴蜀文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文化、甘肃省的陇南文化、陕西地区的三秦文化、山西省的三晋文化、河南省的中原文化、山东省的齐鲁文化等。
沿黄河流域各个省区在传播黄河文化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而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段,厚重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河南地区的黄河文化资源同样丰富多彩。
(二)河南黄河文化资源的类型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个市、28个县(市、区),全长711公里,总面积达3.62万平方公里,河南的黄河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从疲于奔命的鲧到大禹治水胜利,黄河治理经历了一个由拦堵到疏导的观念性转变。
大禹治水的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治水思想家的不断发展,演变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及“拦、调、排、放、挖”多项措施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以泥沙为“结”、为“害”为前提的。
但是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水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黄河泥沙的“用”将会成为治黄发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一、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黄河泥沙利用现状以往黄河泥沙主要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的“黄河砖”,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
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
他们认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有利于抑制悬河的发展,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固沙之本在于水土保持,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泥沙之光在于发展产业。
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探索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法和工艺。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让学生了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认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3. 让学生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掌握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4.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水资源利用、滩涂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5. 培养学生关爱母亲河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黄河基本情况介绍: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黄河治理的必要性: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问题及其影响。
3. 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历代治理措施、水库建设、堤防加固等。
4. 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泥沙控制等。
5. 黄河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利用、滩涂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治理工程为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成效。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黄河治理与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过程:a) 第1-2课时:黄河基本情况介绍及治理必要性分析b) 第3-4课时: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c) 第5-6课时: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d) 第7-8课时:黄河的开发与利用e) 第9-10课时:总结与展望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河基本情况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黄河治理必要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黄河治理历史和现状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黄河治理主要措施和成效的掌握程度。
5. 学生对黄河开发与利用的认识程度。
6. 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升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黄河流域地图、黄河治理工程照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图片等。
2. 视频素材:黄河治理工程纪录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视频等。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
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
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如何开发和利用黄河水利资源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是由于水资源的大量开发,使黄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防洪能力又将进一步提高,但水资源的供需形势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更加严峻,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初黄河最大的水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审视在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中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探讨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黄河流域及相关区域内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20世纪末的水危机终于促成了黄河水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但当我们开始按照20世纪80年代中期拟定的分水方案进行操作时却常常陷入尴尬:当年的分水方案分的是全流域的水,即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但我们实际能调度的只能是干流。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当年的分水方案分的是地表水,那么在河流外抽取了地下水和拦截雨水,会不会影响地表可供水,实际上,自然界的水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降雨—径流—入渗—蒸发—降雨”这个水循环中,人类无论触动其任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到其他环节。
可见,我们对黄河水的统一管理范畴不仅包括径流,还应该包括雨水和地下水。
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目前对黄河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包括三水转化关系、发展演变趋势等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水管理很难实现。
此外,如何及时掌握各有关省区的实际引耗水量和未来月旬内的实际缺水量、如何及时掌握未来降雨量等,也是制约黄河水量调度方案得以科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进入新世纪,人们对水的属性和功能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即水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基本生活服务,还要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服务。
实际上,为生存环境服务本是水在远古时期的唯一功能。
但由于人类的生存需要,如今不得不牺牲掉一部分生态和环境用水。
但当沙尘暴频频向我们进攻、当母亲河频频亮出河底,我们不得不沉思:是否该给生态和环境留点水呢,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最低限生态和环境需要多少水呢,怎样才能实现人类、自然、资源的协调共处。
学案国宝里的黄河故事——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河宁夏段不同时期人类对黄河的开发利用方式,并结合水文特征分析原因,结合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河河南段的自然灾害,并结合水文特征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3、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增强学生热爱黄河,传承黄河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说出黄河水文特征及人类对黄河的开发利用方式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河的开发利用方式及治理措施。
【活动探究一】黄河开发利用——水源材料一据资料统计,西夏时期,引黄灌溉水渠已经有12条干渠与68条支渠。
为西夏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水渠都是顺着地势,自流灌溉。
1、引黄水渠的起点在哪里?2、为什么不直接讲黄河水引到兴庆府?材料二水荒告急伴随着是黄河的用水增多,宁夏在2003年发出了:水荒告急。
这是这么回事呢,请结合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003年,黄河上游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0%,全灌区严重受旱面积已达到60多万亩,黄河水的浪费也是惊人的,在许多地方“大水灌,吃白面”的传统用水方式依然存在,同时种植结构过于单一,灌区600多万亩的农田中四分之三为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些高耗水型及中耗水型的粮食作物,一亩玉米田每年需要灌水600-800立方米,水稻则超过1700立方米,最多可达到每亩2500立方米。
再加上渠系老化,跑、滴、漏水严重,对有限的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说出导致宁夏黄河段水荒的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二出发,为治理宁夏水荒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活动探究二】黄河开发利用——水运材料三材料四建国前,宁夏黄河段水运一直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建国后,伴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宁夏陆路运输逐步完善,如今,宁夏地区已经是西北地区终于的交通运输枢纽。
1、结合材料三,说出黄河宁夏段的水文特征,并结合水文特征,说说西夏人是否开发了水运?2、结合材料四,为什么今天的黄河宁夏段航运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活动探究三】黄河开发利用——水能画出黄河干流可以开发水能的河段。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补充课程)【课标解读】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一、黄河流域的自然概况1.黄河流域西起山,东临海,南至山脉,北抵山脉,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流露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等9省、自治区。
2.地形: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黄土高原和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形成有名的“”洪水威胁较大。
3.气候: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气候、气候、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
4.水文:上游——源头至内蒙古镇,本河段水多沙少,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中游——镇至河南,中游流经高原,支流众多,严重。
本河段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下游——河南至入海口,本河段两岸大部修有堤防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
二、黄河流域的优势与存在问题1.黄河流经中国地形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床落差大,资源丰富,中游地区流经陕西,山西,有丰富的资源。
2.上游流经气候、气候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有,人为原因有。
中游流经高原,严重。
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等。
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形成著名的“”。
由于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资源短缺,再加上不合理的灌溉,现象严重。
二、黄河流域开发整治的措施1.上游地区实行河流的开发,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并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防护林的建设等。
、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2.中游做好工作,采取措施与措施相结合,以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