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变革与草原退化
- 格式:pdf
- 大小:333.47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北方草地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草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北方草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北方草地的现状,并探讨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现状分析草地面积减少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北方草地面积出现明显的减少。
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化扩张和农业生产对草地的剥夺。
大量的草地被用于建设城市和农田,这导致了草地面积的快速减少。
此外,人类大规模的放牧和过度的开垦也加剧了草地退化的速度。
草原退化严重草地退化是北方草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植被的减少、品质的下降以及土壤的贫瘠化。
大规模的放牧活动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垦破坏了草地的生态平衡,导致退化。
整个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受了巨大损失。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草地退化,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草地的消失导致了水土保持能力的下降,水源的减少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剧。
这对城市和农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草地生境的破坏也导致了大量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减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原因分析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北方草地破坏和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大规模的放牧活动导致了草地过度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过度放牧导致植物不能充分生长和恢复,进而导致了土壤贫瘠化以及退化。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农田建设也加剧了草地的破坏。
气候变化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北方草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降雨量不断减少,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这对草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干旱和高温导致草地植被的枯萎和死亡,加速了退化的过程。
缺乏保护意识由于对草地价值的认识不足,很多地区缺乏对草地的保护意识。
政府和社会大众对草地的重要性缺乏了解,这导致了对草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也加剧了草地的退化。
解决办法加强保护管理加强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解决草地退化问题的关键。
草原退化原因及治理对策摘要:广袤的高寒草原,具有特殊的生物系统和生态功能。
但在长期的草原利用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原的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呈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区域环境与发展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对此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掌握引起高寒草原退化的具体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保障草原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
关键词:草原退化;原因;治理对策前言广阔的草原具有强大的生态维护功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土地退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其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草地又是全近百万牧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草地畜牧业是牧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合理保护草原、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草原退化类型及特征依据退化草原分级标准,结合草原植被盖度、优良牧草比例等指标内容,天然草原退化程度可划分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个退化等级。
其中,轻度退化草原植被盖度为71%~85%,优良牧草比例为36%~70%,植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5~25种,有毒有害植物产量比例小于32%;中度退化草原植被总盖度为41%~70%,草原植物种为8~14种,优良牧草的产量比例为9%~35%,有毒有害及不食杂类草比例为33%~67%;重度退化草原植被总盖度小于40%,草原植物种丰富度指数为7种以下,优良牧草产量比例小于8%,有毒有害植物及不食杂类草比例达68%以上。
2草原退化的原因分析2.1气候因素高寒草原地处较高的海拔,当地气候环境恶劣,土壤层稀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并且处于高寒地区,牧草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冰雪融化冻土现象十分严重。
另外,高寒草原常常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气候逐渐恶化,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各种不利因素给天然草场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草地资源的管理制度一、草地资源的重要性草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提供人类食物和药材,还可以保护地表不被侵蚀,减少洪水发生,改善气候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草地在农业生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供优质牧草,增加畜禽养殖产量,改善食品质量。
因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草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草地资源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草地资源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草地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草地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草地覆盖减少,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2.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很多地区对草地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制度和规范,导致草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3. 缺乏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些地方对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随意破坏草地资源的情况。
三、草地资源管理的原则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
在管理草地资源时,应当以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尽量减少对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 可持续利用原则。
在利用草地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尽量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
3. 科学管理原则。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开展草地资源的管理工作。
4. 全民参与原则。
在草地资源管理中,应当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增强人们对草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意识。
四、草地资源管理的措施为了更好地管理草地资源,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草地资源调查和监测。
建立健全的草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草地资源的动态情况。
2. 制定草地资源管理规范。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资源管理规范,规范草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强化草地资源保护。
加强对草地资源的保护,严禁随意破坏草地资源,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管理。
4. 宣传草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草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草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草地退化的治理我国有60亿亩不同类型的草地,其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
草地退化已是影响我国草地生态功能发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
什么是草地退化?科学家们认为,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
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
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超载放牧不可取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
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过牧不仅对牧草会产生上述影响,而且长期的大量的过度的牲畜践踏,也会使土壤变得紧实,导致透气透水能力降低,土壤性状恶化。
春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夏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草原开垦几时休?草地为什么会退化呢?分析起来,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
而人为原因,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为的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我国天然草原退化的过程。
在这些长期的活动中,开垦种粮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口号下,我国天然草原有几次大的开垦种粮的高潮。
一些好的草地,土壤与植被条件优越的草地被当作荒地开垦,种粮食作物。
草地退化原因及防治策略草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土壤和水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草地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草地退化的原因1.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放牧动物过多过密,长时间的踩踏和过度啃食使草地无法恢复生长,导致其退化。
2. 土地过度利用过度利用土地会使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草地的生长。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也会对草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水资源枯竭水资源的不足是草地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地区面临水资源的枯竭,导致草地无法正常生长。
二、草地退化的防治策略1. 合理管理放牧合理管理放牧是防止草地退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实行合理的放牧方案,如轮牧、合理草场留牧期等,有助于草地的恢复和保护。
2. 实施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是关键。
通过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设有效的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保护草地生态系统。
3. 促进土壤保护与改良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草地的生长能力。
采取措施包括有机肥的使用、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合理的耕作方式等。
4. 种植本地植物物种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选取适应性强、生长能力优良的本地植物物种进行种植,可以增加草地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草地的恢复能力。
5. 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管加强对草地退化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草地资源。
同时,加强监管措施,对违规放牧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结语:草地退化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管理放牧、实施水资源管理、促进土壤保护与改良、种植本地植物物种以及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管,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草地退化问题,保护好我们宝贵的草地资源。
让我们共同关注并共同行动,共筑绿色家园。
草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草地退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恶化等现象。
草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草地退化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草地退化的原因1. 过度放牧和过度利用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地的植被丧失平衡,影响草地的更新和生长。
过度利用草地,如频繁的割草和采草,也会破坏草地的生态稳定性。
2. 土壤侵蚀对草地的退化起到严重影响。
水土流失是最常见的土壤侵蚀形式之一,它会剥夺土壤肥力并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水土流失往往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森林砍伐和地表覆盖变化等因素有关。
3. 入侵物种是导致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外来入侵植物,如忍冬、一年生杂草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快速繁殖能力,会占据草地的生境并抑制原生植物的生长。
4. 气候变化也对草地退化产生了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和降水分布不均,这对草地的生长和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和洪涝灾害会破坏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1. 合理管理放牧和利用草地资源。
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放牧制度,合理安排放牧强度,防止过度放牧。
采用轮牧和休牧,以促进草地恢复生长。
2.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建立梯田、植树造林、修建防护林带等,减少水土流失。
合理选择耕作方式,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技术,保持土壤肥力。
3. 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
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方法,如人工清除入侵植物、喷洒除草剂、引入天敌控制等,以减少入侵物种的对草地的影响。
4. 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灾害防治。
通过建立降水收集、水资源管理和洪水排涝设施等,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开展合理的气候变化适应研究,推动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适应。
综上所述,草地退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草地退化原因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我国的草原多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干旱缺水、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20年来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据报道,我国已有13亿亩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1/3,并继续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退化。
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那合理放牧便是遏制草地退化的最重要一环。
对于退化草地,我们不能不用,关键是在用中改良。
合理使用本身是一种科学管理。
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
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①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著的措施。
在草原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三年即可发生显著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②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③补播:即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
④施肥:在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改良也有很大好处。
草地退化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草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
假如我们设法增加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多的牲畜提供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辨证关系。
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
要高产就要有好的基础,就要有高的投入。
建立人工草地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满足要求的。
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
在草原,要选择山前的扇缘地带和相对低洼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的分异而可能形成比较肥沃的土壤以及好的水分条件。
有了好的基础,人工草地可以说成功了一半。
而另一半就是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
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草地草原保护政策解读报告一、背景简介草地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和支撑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我国草地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草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解读1. 草地草原资源的保护为了保护草地草原资源,我国实施了严格的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
政府对草地草原进行划定、管理和保护,禁止随意开垦和滥用牧草资源。
同时,鼓励科学合理利用,提倡轮牧放牧和休牧制度,以保持草地草原的生态平衡。
2. 草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为了鼓励草地草原保护,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
对于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牧民和农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草地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
同时,政府还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草地草原管理者的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3. 草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为了恢复已经受损的草地草原生态系统,政府启动了一系列草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草地固沙治沙、退耕还草、植被恢复、草地畜牧配套等,旨在改善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状况。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草地草原的生态功能将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4. 草地草原管理制度改革为了加强对草地草原的管理和保护,我国开始实施草地草原管理制度改革。
政府加强对草原的监测和评估,建立草地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
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放牧、非法开垦等破坏草地草原的行为,保护草地草原免遭破坏。
三、政策效果评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草地草原保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草地草原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草地草原面积减少的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
草地草原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区存在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行为,造成了草地草原的破坏和退化。
草地退化草地退化,又称草原退化、草场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
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
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
具体来说的话,草地退化,就是指,天然草地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利用以及滥挖、滥割、樵采破坏等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草原的草群组成和土壤性质变劣、产草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与品质下降,从而导致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的变化过程。
其特征是:①草群种类成分中原来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逐渐减少或衰变为次要成分,而原来次要的植物逐渐增加,最后由大量非原有的侵入种变成为优势植物;②草群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减弱,可食产草量下降,而不可食部分比重增加;③草原生境条件恶化,出现沙化、旱化及盐碱化,土壤持水力变差,地面裸露;④出现鼠害、虫害。
引起草原退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
引起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搂草、挖药材等。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
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草原退化原因及其治理的探析摘要: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旦遭受破坏将很难恢复,同时也会影响畜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草地退化,对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草原退化;原因;治理;措施;目前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且草原多集中于西北部地区,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草原退化进行有效治理。
一、草地退化的概述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草地退化给出了不同的释义。
孟林等从草地承载力的角度定义“草地退化是指草地承载牲畜的能力下降,进而引起畜产品生产力下降的过程”;马志广等从物质与能量守恒的角度定义“草地退化就是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失调,它们的规模缩小,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受到破坏,表现在产量降低,草群变矮、变稀以及种类成分的改变和饲用价值的变劣”;刘钟龄等从草地经营利用的角度定义“草地退化是与经营利用密切相关的一种生态演替过程,即草地有效生产力衰退”等。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定义,都反映出草地退化将使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下降,表现在草地生产力、草群结构及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1、超载过牧。
超载过牧主要是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
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
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2、乱采滥挖。
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青海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
草场退化的解决措施(一)草场退化的解决方法草场退化是因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利用等因素引起的。
草场退化给畜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草场退化问题。
加强管理措施•对草场的管护应加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制定草场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禁牧和轮牧制度。
•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应对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定期进行草地调查,及时获得草地信息。
加强技术措施•实施优质种草、肥料追施、灌溉、复垦等草地技术装备。
•推广草种搭配、草地混播、畜牧点滴灌溉、种草多元生态系统等方法,扩大草地覆盖面积。
•推广草地干草堆、窖藏技术,确保存储质量,保证畜禽冬季用草需求。
•采用合理的研究草地培育技术,利用草地资源,增加畜禽和草原的产量。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道德素质,推进绿色环保发展。
•鼓励各地区采用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做到保护草场,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
•加强合作,推动畜牧业、科研部门、政府、社会团体和牧民之间的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结以上是针对草场退化的解决方法,加强管理、加强技术、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等步骤不可或缺。
只有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广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在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环保目标。
选择适宜牲畜•选择适宜的牲畜,禁止放牧奶牛、驴子等过度损害草场的牲畜。
•对于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试行零放牧或者限时放牧,减轻草场负担,促进草皮恢复。
建立草地保护和复垦基金•可以建立公益基金支持草原保护和恢复,吸引广大社会群众一起参与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
•加强财政投入,对于草原资源管理、养护等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保险草场可持续利用。
建立草原管理制度•完善草原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草原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严格限制乱采乱挖等破坏草地的行为。
•加固草地资源管理队伍,加强草原资源开发利用审核,做到科学合理利用,合规发展。
以上是对草场退化问题的解决方法介绍,加强管理、技术、绿色发展理念、选择适宜牲畜、建立草地保护和复垦基金和建立草原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草地退化造成的环境问题与治理策略一、草地退化的定义与类型草地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维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过度利用、过放牧、过度开发、人为破坏等原因,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草地覆盖度降低,草地质量下降,草地生产力减弱,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草地退化大致分为自然退化和人为退化两种情况,主要类型包括:过度利用型、过度放牧型、过度破坏型、化学污染型等。
二、草地退化的环境问题1. 土地资源问题草地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土地资源,其退化直接影响着土地的质量,包括土层强度、肥力、持水能力、抗侵蚀能力等多个方面,因而草地生态退化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产生不良影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 群落生态学问题草地退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异种植物的迅速生长,对原有的草地植物造成危害,影响到草地植物美观、生态平衡等各方面,甚至可能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毁灭。
3. 土壤侵蚀问题草地表面草皮的覆盖度降低会引起水土流失和风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侵蚀增强、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失调等问题,引起自然水资源、气候、土壤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三、草地退化治理的策略1. 建设保护区在草地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建设保护区,禁止人为破坏、限制人口规模,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原有栖息地。
2. 改进草地管护制度增加草地的管护力度,加大对过度放牧现象的打击,加强草原生态防御,增加草原生物土地等资源的整体保护。
3. 促进自然退化对于符合自然退化规律的草地,以人为干预为主,通过加强预防、控制饲养密度、增加营养成分等方法,让生物自然适应环境变化,从而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
4. 科学治理制定科学规划,对退化的草地进行整体治理,不断提升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渐减少人工干预,实现草原恢复。
草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草地退化的问题一直都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急需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理,并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运转和发展。
草场管理制度草场管理是指对草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在农牧业生产中,草场是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牛羊饲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健全的草场管理制度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草场入围管理为了保证草场质量和可持续利用,必须对入围草场进行真实、准确的评估。
评估主要包括草地类型、植被状况、土壤肥力以及水源等方面的调查。
通过前期调查研究,确定合适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并依据实际情况划定合理的围栏和阻止采伐的标准。
二、草场轮牧制度轮牧是指在不同时期将牲畜引导到不同的草场区域进行放牧,以实现草地合理利用和植被恢复。
在草场轮牧制度中,需要科学制定放牧计划,合理安排不同地块的放牧时间,以保证不同牧草的生长和休养,并避免草地过度放牧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规定牲畜的放牧密度,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三、草场草长措施草场是牲畜的主要饲料来源,因此,维护草场的草长非常重要。
为了保持草场的草长,需要制定科学的施肥措施。
施肥应根据草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草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时间,以提高草地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应定期清理草场上的杂草,保持草地的整洁,提高牧草生长的环境。
四、限制草场开发的措施为保护和维护草场资源,必须限制对草场的开发利用。
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划定禁止开荒范围、限制采伐区域和控制牧草损耗等。
对于超出草场可承受力的开发利用行为,应进行严厉的处罚,以示警戒。
五、科学监测和评估为了了解草场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环境变化情况,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通过定期监测草地的植被覆盖度、草长、群落结构等指标,评估草场的整体状况和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潜力。
同时,还需开展生态环境评估,科学判断草场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
六、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为保护草场资源,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草场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机构。
同时,加强对草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
对于违反草场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及时予以处罚,保障草场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草原退化的危机与治理草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占据了中国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支撑着半数以上的国土生态系统。
草原具有穆斯林、草甸、湿地等不同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着重要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
但是,在长期的过度开发、无序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下,我国草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危机。
本文将探讨草原退化的危机和治理策略。
一、草原退化的危机1.草原退化现状东北、内蒙古、青海、西藏等草原地区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根据科学调查,目前大约有40%的中国草原面积正在遭受退化和变质的危险。
具体表现在:草地土地资源的疏松化、草地植被的退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草地病虫害的普遍发生等诸多方面。
草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极端天气现象、自然灾害如旱涝、沙尘暴等频发,牲畜死亡率增高,生态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草原退化原因草原退化有诸多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土地退化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经过长期的作用对草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和乱采乱砍等野蛮开发造成的。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活动模式逐渐从农耕社会转向为工业化社会,这一转变促使着对草原的利用和管理更加依赖于机械化和科技化。
而当机械化的开垦和过度放牧的结果导致草本植被退化、土地质量恶化、耕地量减少、牧民家庭的经济来源失败,将极大地限制当地的发展前景,甚至威胁到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3.草原退化的危害草原退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危害,同时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草原退化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破坏:草原退化会导致土地破坏、植物消失、水源减少、沙漠化、风沙暴发作,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大量的草地植物和动物物种因此而消灭,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产生负面链式反应。
(3)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草原退化会减少草原的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影响当地经济的繁荣稳定。
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治理草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景观,还能为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草地退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将探讨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原因一: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地区的草原区是畜牧业的主要活动区,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对当地草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长期的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草量减少,草地植被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荒漠化现象。
对于草原地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措施。
治理方法一:合理控制放牧为了避免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问题,必须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措施。
即在草原区内合理控制牲畜数量和放牧方式,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放牧计划,加强对放牧区的监管,防止过度捕捞和乱打野鸟等行为。
原因二:过度开发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许多地区的草原区域开始被工业、农业和城市化开发所占据,这也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貌外形改变等现象时常出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草地植被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治理方法二:生态建设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建设逐渐成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建设是指对草原进行环境维护、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例如,建设草原保护区、加强草地草种培育、推行生态畜牧业,培育草地生态旅游等,从而重建草地自然的生态系统。
原因三: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近年来草地退化的另一个威胁因素。
全球变暖、不断增强的风力和降水量的不稳定性等充分说明了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让地区降水量频繁性增长,即使降水量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地草量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泥土压实等其他因素,并不能真正带来草原质量的提升。
治理方法三:适应性措施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气候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针对气候变化,可以采取一系列适应性措施,例如建设生态保护区、推行节能减排等,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对草地环境的破坏。
退化草地治理实施方案退化草地是指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等人为活动导致的草地退化现象。
退化草地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也给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的退化草地治理实施方案,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草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评估。
首先,对退化草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了解其面积、分布、退化程度以及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评估,可以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二、生态修复。
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草地,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
对于轻度退化的草地,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如人工播种草籽、植树造林等方式,加快植被的恢复。
对于重度退化的草地,可以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植被覆盖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被生长。
三、合理利用。
在草地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方案。
可以通过合理的放牧管理、草地轮作等方式,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二次退化。
四、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退化草地的治理工作。
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奖励措施,鼓励农牧民参与草地治理工作,推动草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机制,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理方案,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宣传教育。
开展退化草地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草地保护的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草地保护知识宣传、举办草地保护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草地保护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退化草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农牧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理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改善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促进草地的恢复与发展。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为草地保护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草地退化的原因与治理一、草地退化的原因草地退化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步损失和退化。
它是由于一系列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导致的。
下面就草地退化的原因简述如下。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土地侵蚀、地质构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草地的退化。
例如,气候变化将导致气候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影响草原的降雨量。
土地侵蚀将导致草地的土壤贫瘠,水分含量下降。
地质构造将影响草地的成分,不能满足草地生态系统的需要。
2.过放牧过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在草地退化过程中,牧民不断地增加放牧的数量和密度,从而破坏了草地的表层。
当牧草无法应对过多的牧畜,为了获得足够的养分,哪怕是土壤中的根系,牧畜将对根系进行吃草,导致草地的退化。
3.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是指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人们将草地和森林改变成耕地。
这样做会增加草地的水分蒸发量,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从而导致草地退化。
同时,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会使山区的河流、水源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4.化学污染化学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中的各种污染,如破坏环境的工业排放、农业废弃物等进入到草地生态系统中。
在这种情况下,草地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的污染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从而导致草地退化。
二、草地退化的治理草地退化问题给环境和生态都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解决草地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及相关组织关注的重点。
下面将介绍几种治理草地退化的方法。
1.草地疏浚草地疏浚指的是治理草地退化的方法,采取这种措施时,应该选择草地的根系部分和杂草,这样可以培养更多的适于草地生长的植物。
草地疏浚能够提供更多的养分和保护性,帮助草地生态系统重新恢复。
2.种植优良物种种植优良物种是治理草地退化的有效措施。
采用舒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适宜散热的草本植物,可以帮助草地更好的生长和恢复。
3.改变种植密度改变草地的种植密度是治理草地退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改变种植密度可以适应草地生态系统的需求。
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变革与草原退化杨理1,侯向阳21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E-mail: ecomanager@摘 要:我国草原管理的最大问题是草原承包制度在我国草原地区一开始就变为伪草原承包制度,承包以后没有解决反而是拉开了草原的“公地的悲剧”问题的序幕。
至今为止,那些承包人围封不起也无权力背景来限制他人“放牧”的草原和那些没有承包而且管理责任不清的草原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公地。
只要存在大量的公地,那么牧户就有扩张牲畜规模的动机,而管理当局在承包责任制失灵以后,竟然认为必须要采取草畜平衡管理,希望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来限制牧户扩张牲畜数量,而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不但违背经济规律,而且政府也没有能力实现。
总之,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制度安排,草原退化将由普遍退化转变为局部退化,无钱无权承包者承包的草地依然会退化,牧民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草地资源管理; 承包责任制; 草畜平衡管理一、前言在农业发展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草地资源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我国对草原的利用和放牧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对草原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20世纪末期却出现前所未有的利用危机,草地的退化十分严重,而且我国草原退化在空间上是全尺度的,它不仅发生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同时也发生在条件较好的草甸草原,甚至一直到目前为止,草原仍然呈现“总体恶化,局部改善”的状况,这迫使我们不能不对我国的草原治理体系重新反思。
二、承包责任制与公地的悲剧1、草原地区承包责任制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草原地区实行人民公社以来,我国草原的产权由部落、寺院、私人(王爷)等多种所有制全部变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由此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草原基本是“大锅饭”的状态,自Hardin在科学上发表《公地的悲剧》一文以后[1],Hardin 模型从此变成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范式,成为研究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一个主导框架,因此我国草原的退化问题也被认为是草原产权不清导致的结果,并将解决产权不清作为草原管理的首要任务。
自1978年秋在凤阳小岗村开始,并且在我国农区迅速推广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农区取得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功,导致80年代初承包责任制毫无悬念地也在草原地区逐渐实施。
草原地区施行承包责任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只是将所有牲畜承包到户,同时部分草场开始承包,第二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草原地区大部分草场开始承包到组,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干预下,草场开始承包到户。
譬如内蒙古自治区自1982-1989年,开始实行草畜双承包,把草牧场所有权划归嘎查所有,1989-1995年,采取到户、到联户、到浩特(自然村)三种承包形式,进一步完善草牧场承包责任制;1996-1998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进一步落实了草场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把草牧场使用权彻底承包到户[2]。
2、草原与农田地区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区别草原和农田存在本质的区别,当农田承包到户以后,就可以将农田的经营收益权转移到农户手里,而草原却完全不同,只要在放牧的情况下,没有围栏的草场的经营收益权就无法得到保证,反而成为具有排他性低和减少性高特征的典型公地。
排他性是指由于拥有和使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应该由所有者自身所承担并且只能由其自身所承担,而在放牧的情况下,在名义上的承包到户并不能保证承包者对所承包地的收益权,承包人相互之间混放混用是非常普遍的。
即使牧民意识到草原已经退化到十分危险的境地,但是仍然不肯投入建设草原,因为收益不能保证。
敖仁其也指出草牧场使用权承包到户仅仅是明晰草牧场使用权主体的一种初级形式[3],所以在草原地区实行的草原承包制并没有真正解决草原的“共地的悲剧”问题。
3、草原承包责任制正式拉开了草原的“共地的悲剧”问题的序幕Hardin模型的主要错误在于,它在概念上混淆了共有财产(common property)和自由准入或称无财产(non-property),Hardin在后来也承认他在《公地的悲剧》一文中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明确定义非管理的公地(unmanaged common)的含义[4],事实上公地可以是共有的也可以是私有的,产权与公共品的共有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Ostrom从减少性和排他性来分类公共产品,分为完全公共品(Public Goods)、共享性资源 (Common-Pool Resources)、俱乐部财产(Toll Goods)、私有财产(Private Goods) [5]。
在牲畜承包之前,所有的草场都不存在“公地的悲剧”问题,而是一种社区管理模式,其他地区的牲畜不允许来本地草场上放牧,本地区的牧户因牲畜共有而不可能有滥放牧的利益动机。
然而,自80年代开始,草原地区开始实行承包制,由于只是将牲畜承包到户,所以自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始,由于牲畜的收益开始归私人所有,草原地区开始出现“公地的悲剧”问题。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牲畜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自由出售,这彻底激发了牧户多养牲畜的积极性,草原地区的牲畜数量纷纷达到历史顶峰时期,对草地的滥牧程度前所未有,而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近二十年,最后在中央和省自治区政府的干预下,草场才在20世纪末期在名义上承包到户,截至2002年全国草原承包面积已达30多亿亩,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其中承包到户的草原占承包总面积的68%,达到20多亿亩[6]。
而且这些承包数字是行政数字,只存在于纸面上[7],即使到今天,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许多放牧场仍然只是象征性地在纸图上分了,草场仍然混放混用[8]。
内蒙古天然草原的承包情况在全国牧区中是较好的,不仅冬春打草场承包而且夏秋放牧场也在名义上承包到户[2],而实际上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承包草场四至不清、界限不明、混放混用等问题仍然极为普遍,譬如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从2000年8月开始到2003年整整用了3年多的时间才把全旗5200多户牧民承包的212万hm2草场四边界线用经伟仪、罗盘仪、地伟仪落实到地面上,但至2003年,初步调查全旗境内仍然还有非牧民占用牧区草场有117户,占用草场2.4万hm2,饲养牲畜15900头(只)[9]。
而笔者在内蒙古呼盟入户调查中也发现某牧户不饲养牲畜已经有几十年,对承包草场从未放牧也从未承包给他人(因为面积小,地理位置差也没有人愿意承包),但是其承包的草场仍然同周围地区一样退化严重。
草地承包权在名义上承包到户,并没有明显改变20世纪80年代草原承包导致的草原的公共地特性,在名义上承包到户只是使个人围栏成为可能,并没有彻底解决排他性问题。
围栏虽然能使排他性的成本大大降低(围栏并不能彻底防止牲畜进入,但是其地标作用十分显著),可以有效防止他人非法放牧,基本解决草地的排他性问题,但是截至2002年,全国草原围栏仅仅只有3.4亿亩,其中围栏到户的草场面积比例就更低了。
如果从减少性和排他性来分类公共品,那么自草原地区施行承包至今,草原由于气候、退化等原因减少性变强了,而排他性仍然十分弱,绝大多数牧户承包的草原仍然是典型的减少性高排他性弱的公地(共享性资源)。
4、在草原地区的土地产权初始配置刚刚开始在我国牧区人口众多、行政管理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等国情限制下,草原承包责任制很快就变为伪承包责任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开始承包竟然都是只承包牲畜而没有承包草场,彻底地直接地导致“公地的悲剧”在全国牧区发生。
在这种蜕变的承包责任制下,那些能够尽快尽可能多从草地掠夺的牧民迅速致富,而且当改革深入到要将全部具有共享性公共物品特征的草地通过围栏等方式转变为非公共草地时,又因为不可能而无法推行下去。
可见在草原地区仅仅一分了之的承包方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管理行为,完全忽视了草原的本身特点。
自80年代开始,在草原上就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承包责任制,而是偷懒的政府管理当局将草场一分了之而后形成的伪承包责任制,实行承包责任制之后,未围栏的天然草原比实行承包责任制之前还要公地化,牧民不愿进行长期性投资,掠夺式经营成为了他们的理性选择,即使牧民知道自己承包的未围栏草场已经退化,但是在围栏之前仍然不肯投入建设。
这种一分了之的不负责的草场承包责任制不但导致草原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在承包责任制的旗号下,畜牧大户围封自己的草场而无偿使用其他未围封草场的强盗掠夺行为竟然公然地在全国各地上演。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按照草原法的规定依据承包草原的退化而惩处承包者的时候,会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荒谬而不可行的,因为并不是只有承包者在利用这些承包草场。
所以目前在草原地区实行的草原承包制没有解决反而是拉开了草原的“共地的悲剧”问题的序幕。
总之,虽然草场承包开始改变千百年来“草场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度,建设无责”的现象,充分调动了牧民群众利用草原的积极性,同时开始解决草场利用中权、责、利不清和建、管、用不统一的问题,但是草原与农田相比具有特殊性,在草原地区,赋予土地产权排他性、让与性、可执行性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仅仅在名义上将草原承包到户并不能保证承包者对承包草地的收益权。
在草原地区,土地产权初始配置才刚刚开始,还远远没有完成。
三、草畜平衡管理与设租中国草地政策制定的官方理论基础,是认为把草地的使用权分配到户以后,草地使用者在生物物理的限制下会主动控制载畜量而且会投入资金对草地进行改良[10]。
然而在伪草原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只要存在大量可以偷牧利用的草原,牧户扩张牲畜规模仍然是最佳的选择,不但可以获得畜牧业规模收益递增的利益,还可以更多地从公地获得额外收益。
Hardin 已经证明了只要存在大量的可以利用的公地,牧民就存在多饲养牲畜的动机,这是十分理性而且必然的行为[1],但是管理当局对伪承包责任制视而不见,反而认为需要监管限制牧民饲养牲畜数量。
而实际上Hardin为政府开了两个处方,一个是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财产权制度,另一个是政府直接管制自然资源的准入和利用[1],从来没有建议政府去干涉牧民饲养牲畜。
因为农业生产者和工业生产者不同,农业生产者必须准确地掌握动植物的状况和自然界日照、气温、降水、气流等变化的信息,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决策,农业生产者(劳动者)拥有包括特指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内的全部控制权就成为最有效的制度安排[11],这样调整牲畜头数就属于牧户经营牧场的经营过程,因此草畜平衡管理通过监管牧户对草场的经营过程来调节对草地资源的利用违背经济客观规律,具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1、载畜量是十分模糊的监管标准正如同生态承载力的含义十分模糊一样,载畜量的含义也十分模糊,即使在外部环境因素稳定的前提下,载畜量的含义也较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