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
- 格式:pptx
- 大小:9.67 MB
- 文档页数:25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圈层结构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圈层结构的特征如下: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地壳中约为5-10公里,而在陆地地壳中约为20-70公里。
地壳主要由硅氧酸盐矿物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硅。
地壳是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最大圈层,占据地球体积的约84%。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温度逐渐增高从地壳到地核的方向。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等金属组成。
地幔具有流体性质,其中的熔岩和岩浆是地球上火山和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圈层,包括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约2400公里。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数千摄氏度。
地核的运动产生地球的磁场,并且对地球的形态和地壳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圈层的特征使得地球具有复杂的地质活动,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现象。
地球圈层结构的了解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演化以及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范文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厚度约为5-70千米,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5千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
海洋地壳位于海洋底部,厚度较小,约为5-10千米,主要由玄武质岩石组成。
地壳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等。
地壳上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由较高的镁铁矿物组成,下地幔由较高的镁铁矿物和较低的铁镁矿物组成。
地幔温度较高,因此处于部分熔融状态。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体,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质量。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位于地幔和内核之间,厚度约为2200千米,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温度高于铁的熔点,因此呈液态状态。
内核位于外核之内,直径约为3300千米,主要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内核温度高于铁的熔点,但由于压力较高,使得铁变为固态。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热的地方,也是地球磁场形成的地方。
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与地球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据科学家推测,地壳是由地幔中升上来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地幔的运动是地球自转和热对流的结果,驱使着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地核的形成可能与地球的分层演化、自转和磁场形成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命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也造就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幔的流动和热对流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重要释放方式,维持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
地核产生的磁场保护了地球免受太阳风暴等宇宙辐射的侵害,维持了地球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和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参与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命的发展,维持着地球的动态平衡。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由不同的“零部件”组成,并且这些“零部件”之间还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和循环。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不得不提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循环。
地球的圈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
相比之下,地幔就厚得多了,它的厚度约为 2865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则处于地球的中心位置,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外部圈层则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伤害。
它的厚度可以达到数千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逐渐降低。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的存在对于地球生命的诞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圈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它与其他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说完地球的圈层结构,咱们再来说说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就像是地球这个大“机器”中的“传送带”,将不同圈层中的物质不断地输送和转换。
首先是碳循环。
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在大气、陆地、海洋和生物之间不断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动物吃了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接着是水循环。
水在地球上不断地进行着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
太阳的热量使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
在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凝结成云,最终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降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和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水循环对于调节地球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2CO。